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护士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整群方式于2008年对北京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与2004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08年护士抑郁发生率较2004年下降0.2%,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内科病房的护士经过综合干预后SDS评分明显下降,与2004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病房、儿科的护士抑郁发生率与2004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抑郁状况经过护理管理者的综合干预后有所好转,但呈现出动态变化,需要护理管理者及各级领导给予高度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惠州市4所综合性医院78名急诊科护士、84名普通病房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科护士抑郁发生率为32.1%(25/78),普通病房护士为21.4%(18/84);急诊科护士焦虑发生率为32.1%(25/78),普通病房护士为17.9%(15/84);急诊科护士SDS评分和SAS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护士;SCL-90各因子评分显示,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结论]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武汉市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武汉市49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评估,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SCL-90的各因子得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护士的阳性症状检出率为8.1%~34.2%,常见的阳性症状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结论:武汉市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女性差,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采取维护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综合医院急诊科405名在职医护人员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医护人员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医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焦虑、恐怖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护士(P〈0.05);护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护士的突出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和抑郁;医生的突出问题是恐怖、焦虑、偏执和抑郁。应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护士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连市护士抑郁情绪的现状,分析护士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护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和SDS量表对247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5.7%。护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关系是影响护士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护士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应该引起护理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减轻护士的压力及负担,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粤北地区二级甲等医院临床外科护士疼痛认知状况,探讨有效管理对策。 方法 随机抽取粤北地区10所二级甲等医院的300名临床外科护士进行疼痛认知状况调查,分析护士的疼痛认知情况、疼痛培训需求情况以及对麻醉性镇痛药物成瘾可能性认知情况。 结果 粤北地区二级甲等医院临床外科护士疼痛认知平均得分(58.43 ± 5.66)分,及格率20.61%;护士疼痛培训需求率较高,其中疼痛评估技巧培训需求率最高,其次为疼痛药物治疗知识和疼痛心理干预技巧;护士对不同用药时间麻醉性镇痛药物成瘾可能性正确回答率较高,对不同类型麻醉性镇痛药物成瘾可能性正确回答率较低。 结论 粤北地区二级甲等医院临床外科护士疼痛认知状况有待提高,建议加强疼痛知识系统教育培训、规范护理操作标准、加强医护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疼痛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对提高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案对急诊科护士开展5个单元为期12周的训练。结果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经过团体心理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维度及总均分均降低(P0.05)。结论团体心理训练能够有效缓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红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150-1151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我市3家综合医院院急诊科86名护士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所测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常模相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上,急诊科护士明显高于常模,其他因子无明显差异。【结论】急诊科护士与常模相比,在SCL-90症状量表上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管理者应重视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CL-90症状量表对北京市三所综合医院急诊科和普通科的护士共104名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与普通病房护士所测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有明显差异;在抑郁、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其它等因子得分上,急诊科护士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其它因子无明显差异。结论:急诊科护士与普通科护士相比,在SCL-90症状量表上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个别因子得分也较高,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重视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方法:于2005-01/12以分别来自于河南省(以焦作市为主)各级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一级甲等医院)、血站、防疫站的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各级人员(检验士、检验师、高级检验师)339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由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组成的问卷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等lO个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结果:发放问卷339份,收回合格问卷333份,有效率98.2%。①所有医学检验人员的调查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②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差,尤其是在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方面差异呈显著性。③25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6~45岁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程度相对较高。④高级检验师和检验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较检验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好。⑤工作在血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医院的检验人员次之,工作在防疫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⑥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二级甲等医院和一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结论: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女性逊于男性,26~45岁检验人员、高级检验师和检验师、防疫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探寻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80名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评分,并将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相比较。结果本组护士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恐怖及附加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专护士SCL-90中的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恐怖、偏执和附加因子得分与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及附加因子外,不同职称护士SCL-90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历、职称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应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及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状况,探讨提高急诊科护士健康水平的措施。[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自制常见亚健康症状表对30名急诊科护士和40名普通病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予对比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SCL-90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及睡眠障碍、月经异常等亚健康状况比例高于普通科护士;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也高于普通科护士,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健康状况差,可能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有关,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努力消除不利因素,提高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方法 抽取成都市46所二级甲等医院的281名急诊科护理人员,采用护理人员一般资料问卷、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和三因素组织承诺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投入总体水平对组织承诺中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检验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方法:于2005-01/12以分别来自于河南省(以焦作市为主)各级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一级甲等医院)、血站、防疫站的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各级人员(检验士、检验师、高级检验师)339人为调查对象,采用由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组成的问卷进行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等10个症状因子,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结果:发放问卷339份,收回合格问卷333份,有效率98.2%。①所有医学检验人员的调查数据与全国常模比较,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②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差,尤其是在抑郁、恐怖、偏执等因子方面差异呈显著性。③25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6~45岁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程度相对较高。④高级检验师和检验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较检验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好。⑤工作在血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医院的检验人员次之,工作在防疫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⑥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二级甲等医院和一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结论: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较好。女性逊于男性,26~45岁检验人员、高级检验师和检验师、防疫站的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二级甲等医院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急诊科护士心理社会健康及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王娟  秦亚美 《护理学报》2000,7(4):47-48
为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护理质量,采用自评式问卷调查了广州市4家医院63名急诊科护士的一般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结果: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为15.9%,焦虑失眠、感到不能克服困难、感到不高兴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4.9%、46.0%和52.4%。其一般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与社会支持呈显相关性。笔认为: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环境复杂,经常接受病人死亡和濒死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科人力资源管理对护士焦虑感的影响.方法 以深圳市龙岗区9家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30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国内外的研究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士的焦虑现状和急诊科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两者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除3家医院外,其他6家医院的护士焦虑状况评分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平均分均高于50分;即使在3家焦虑状况评分在50分以下的医院里,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仍在20.0%以上,其他6家医院更高,最高达66.7%;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优秀与合格的医院急诊科护士的总体焦虑率明显低于不合格医院,且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护士的焦虑状况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急诊科护士普遍具有较高的焦虑性,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医院,这种职业焦虑显得更加明显,这种焦虑与急诊科人力资源的管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院急诊科45名护士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急诊护士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需采取有效的行为干预以缓解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指导护理管理工作。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院的急危重症科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不同学历、职称、年龄的护士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方面。结论 应采取切实措施,避免长期紧张源的刺激,缓解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维护急诊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格心理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急诊科护士的疲劳状况,找出急诊科护士疲劳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探讨有效缓解急诊科护士疲劳状况,进一步促进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的8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有疲劳者占87.50%,中、重度疲劳者占56.25%,且具有明显的环境特异性。结论急诊科护士的疲劳现象普遍存在,工作环境是引发疲劳的重要因素。急诊科护士疲劳可导致的心理后果严重,休息和睡眠可使疲劳得到有效缓解。不同年龄、不同急诊工作时间和不同编制状况的急诊科护士疲劳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为急诊科护士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8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名急诊科护士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4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急诊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和大专护士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及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年龄段的急诊科护士在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因子分及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护龄的急诊科护士在强迫症状、恐怖、偏执、躯体化、人际关系因子分及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诊科护士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以提高护士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