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论第一章绪论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萌芽阶段:唐代以前对温病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论述比较简单,在理论上比较朴素,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因此,从战国到唐代可以说是温病学萌芽阶段。温病学的成长阶段:从宋到元代,温病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并逐渐从《伤寒论》的体系中摆脱出来,为以后温病学的自成体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各论第一章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肺卫见症:发病初起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等见症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提出的治疗上焦心肺病变的治疗原则,采取以轻清宣透之品清宣肺卫之邪的治疗方法。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方剂,因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相似文献   

3.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刘河间称本病为“大头病”,张景岳称为“虾膜瘟”,俞根初称为“大头风”,吴鞠通将本病称为“温毒”。风热时毒:是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产生的一种易引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的致病因素。 15.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  相似文献   

4.
三、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感受温邪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证候反映以上焦肺与心包,中焦脾与胃、下焦肝与肾作为理论概括,用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神志异常是温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也是病情严重的表现之一,以神志不清、语天伦次,或妄为如狂,甚至意识完全丧失为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有神昏谵语(昏沉)、神志昏蒙、昏恨不语、神志如狂四种。其中以昏沉为神志异常的基本表现。温邪侵扰心神是温病神志异常的基本病机,但由于温邪性质不同,侵扰途径有别,病机有异,临床辨证应注意鉴别。对于湿病神志异常的辨证分类,《湿病学》(孟赵江主编)是以上述四种主要表现来辨别,笔者认为,似欠妥当。因为“昏沉”是神志异常的基本表现,无论“神志昏获”还是“神志如狂”,都包含“昏沉”在内,…  相似文献   

6.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7.
2 湿热病——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湿热邪气伤人之后在发展变化中上下相传的待点,结合所伤害的脏腑部位划分的。同时又标志着湿热病初、中、末三个阶段。因此三焦辨证不仅是湿热病发展中三类证候类型的概括,而且标明了这三类证候之间由上到下,向纵深发展的有机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2.1 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病初起阶段,一般热象不甚明显,重点在于湿。其来路有二:或因湿热邪气相结合侵袭人体,或因感受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渐成湿热之证。湿热邪气在上焦侵袭于肺,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卫外功能失常,而出现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恶寒,身热不扬,头痛重胀,周身沉重,胸闷不饥,口干不欲饮,或见大便溏滞、小便黄少,舌苔白腻、脉濡。治宜宣化湿热。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上焦湿热的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因湿热  相似文献   

8.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它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认为,温病学之所以能自成体系而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有这一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理论,学习整个温病学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特别是对四时温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温病辨证的基本概念;二是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是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四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四)肠热下利【原文】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苔黄谵语,胸瘩,脉数,此温邪由肺胃下注大肠,当用黄芩、桔梗、煨葛、豆卷、甘草、橘皮之属,以升泄温邪。 1.临床表现特点: (1)具有里热盛(肺胃热盛,尤其以肺热盛为主)的表现:身热、咳嗽、口渴、苔黄(干而不腻)胸痞。(以胸闷为主) (2)具有肺胃之热下移大肠特征:下利(特点是肛门有灼热感,便色黄而热臭)。  相似文献   

10.
风温风温,为感受风温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多发于冬春两季,尤以春季为多见。临床以发热、烦渴、喘咳为特征。初起,温邪上受犯肺,严重者逆传心包,邪扰肝经,则动风发痉。《温病条辨·解儿难》称为“风温痉”。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因风乃天地之阳气,温乃热化之邪,两阳相灼,先伤上焦,然其病变,总不外乎“手三阴为病薮”。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明确了风温的发病,主症及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2.
三、治疗原则湿温、伏暑与暑温夹湿,因多具湿热性质,所以其总的治疗原则是,既要泄热,又须化湿。由于湿温、伏暑、暑温夹湿的发生、发展规律各有不同,因而其相应的治则也就各有特点。湿温是湿热相合之邪为病,故其治疗原則应重在分解湿热,使湿  相似文献   

13.
(六) 息风法是平息内风、制止痉厥的治疗方法,具有凉肝息风或滋阴息风的作用。凉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证,属干清法;滋阴息风适用于阴虚风动证,属于补法。 1.凉肝息风 (l)概念:用清热凉肝之品以息风止痉。 (2)适应范围:温病牙吓热亢盛,引动肝  相似文献   

14.
15.
四、热入营分证治热邪深入营分所发生的病理变化,总的来讲是以营热炽盛,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其特点。本篇的营分证重点论述的是;气营两燔以及痰热阻闭心包的证治。 (一)气营两燔 [原文)风温证,身大热,口大渴, 目赤唇肿,气粗烦躁,舌绛,齿板,痰咳,甚至神昏谵语,下利黄水者,风温热毒,深入阳明营分, 最为危候,用犀角、连翘、葛根,玄参、赤芍.丹皮、麦冬、紫草、川贝、人中黄解毒提斑, 间有生者。  相似文献   

16.
邓铁涛 《新中医》1989,21(3):44-45,40
  相似文献   

17.
军团病是由1978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军团病国实学术讨论会上命名的嗜肺性军团杆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据报导,本病于1976年首次发生在美国,以后在部分国家有暴发流行和散在流行,我国于1681年6月在南京地区发现第一例。1987年12月至1988年  相似文献   

18.
温病脉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宝珠 《江苏中医》1991,12(1):27-29
  相似文献   

19.
试论温病先兆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次确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四时外感热病的辨治.随着对这一学说的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有关卫气营血证候实质的研究成果及临床防治外感热病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原有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提出温病先兆症的概念,为先期用药、截断病情传变提供理论依据.1 温病先兆症概念的建立现代医学的疾病发生演变观认为,疾病的病理机制启动之后,其反映机制特点的症状及体征并非立即显现于外.由于温病证候的实质即机体一定时期内不同层次系统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机体反应状态,因而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也存在类似的演变过程.在温病某一证的初起,仅有少数临床表现,尚不足以构成证,但这些表现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该证的信息,可称其为“温病先兆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逐渐由少变多,由隐转显,当足以确诊证时,则称其为“温病显证”.  相似文献   

20.
考虑管壁对气粉两相流的摩擦阻力作用和壅塞现象建立了等截机摩擦管中气粉流的数学模型,并用马赫数检验法确定了临界管长,对不同的粉气比λ=0-0.9,进行了气粉流行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等截面摩擦管的临界管长随粉气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