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勇  张保顺  叶小利  张华珊  李学刚 《医学争鸣》2009,30(21):2363-2365
目的:了解8-烷基小檗碱同系物(Ber-C8-n)对蛋白荧光的淬灭作用与其抗菌活性的关系,探讨Ber-C8-n抗菌活性变化的机制.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实验材料,等渗磷酸缓冲液(PBS)为溶剂,分别将每种Ber-C8-n用PBS溶液配制不同浓度的梯度溶液,测定BSA与不同浓度Ber-C8-n在PBS体系中反应后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yr)残基的荧光强度,观察Ber-C8-n对BSA残基荧光的淬灭情况.结果:Ber-C8-n对BSA中3种氨基酸残基的荧光均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并均有明显的剂量效应.比较后发现,Ber-C8-n对BSA中Phe,Trp和Tyr残基荧光的淬灭作用表现出相似规律,即Ber-C8-8同样表现了最强的荧光淬灭作用,其次为烷基链较长或较短的Ber-C8-n,基本上呈现以Ber-C8-8顶点的抛物线.3种残基之间比较,Ber-C8-8对Trp残基荧光的淬灭作用明显强于对Tyr和Phe残基的作用.结论:抗菌活性越强的Ber-C8-n对BSA荧光的淬灭作用也越强,Ber-C8-n抗菌活性的差异可能是不同Ber-C8-n与目标蛋白的富Trp残基区的结合能力差异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小檗碱的体外降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小檗碱能否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或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而产生降糖作用。方法 检测HepG2细胞24h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另外检测βTC3细胞胰岛素的释放量。结果 小檗碱5-100μmol/L可使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32%-60%(P<0.01),与1mmol/L二甲双胍相比无显著差异;小檗碱的降糖效能随着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胰岛素对小檗碱的降糖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小檗碱没有刺激βTC3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结论 小檗碱能通过肝细胞发挥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但不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檗碱能否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或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而产生降糖作用. 方法检测HepG2细胞24h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另外检测βTC3细胞胰岛素的释放量. 结果小檗碱5~100μmol/L可使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32%~60%(P<0.001),与1mmol/L二甲双胍相比无显著差异;小檗碱的降糖效能随着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胰岛素对小檗碱的降糖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小檗碱没有刺激βTC3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结论小檗碱能通过肝细胞发挥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但不能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合成化合物8-十六烷基小檗碱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将8-十六烷基小檗碱设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临床拟用剂量的250、100和25倍剂量给大鼠灌胃给药,连续喂养90天,观察该化合物对大鼠的长期毒性反应,分别测量大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长期毒性试验研究表明8-十六烷基小檗碱高、中、低剂量组动物的外观行为,体重,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毒性相关的明显病变。结论 8-十六烷基小檗碱对大鼠大剂量长期用药无明显毒性,推论临床拟用剂量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油酸和棕榈酸处理HepG2细胞构建脂肪肝细胞模型,观察黄连碱(COP)对脂肪肝细胞中脂质蓄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00 μmol/L油酸和50 μmol/L棕榈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变性形成细胞内脂质蓄积,构建脂肪肝细胞模型;通过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连碱对HepG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设置4组细胞模型:对照组、脂肪肝细胞模型组(FFA组)、COP+HepG2组以及COP+FFA组;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细胞的自噬基因LC3Ⅰ/Ⅱ、ATG5及胆固醇外流介导因子ABCA1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对照组、FFA组和COP+FFA组3组细胞的脂滴变化。结果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HepG2细胞经过油酸和棕榈酸共同处理后的FFA组细胞内脂质明显增多;而COP+FFA组中细胞的脂滴明显减少。CCK8结果显示0~25 μmol/L的黄连碱对HepG2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Western blotting与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FFA组细胞自噬以及胆固醇外流ABCA1水平明显降低,而COP+HepG2组自噬基因LC3Ⅰ/Ⅱ和ATG5以及ABCA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相对于FFA组,COP+FFA组细胞中脂质蓄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且自噬与胆固醇外流障碍也被改善。结论黄连碱可通过促进HepG2细胞自噬及胆固醇外流,减少油酸与棕榈酸诱导形成的脂肪肝细胞中的脂质蓄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8-羟基二氢小檗碱对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干预NIT-1细胞后,以放射免疫法、液体闪烁计数法、酶法,分别检测其胰岛素水平、葡萄糖利用、葡萄糖激酶(GK)活性。结果在低浓度葡萄糖(5.5mmol/L)刺激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高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1.0μmol/L)的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利用活跃,且GK酶活性增强(P<0.05);在高浓度葡萄糖(16.5mmol/L)刺激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不同浓度8-羟基二氢小檗碱(0.5、1.0μmol/L)的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葡萄糖利用活跃,且GK酶活性增强(P<0.01或P<0.05)。结论 8-羟基二氢小檗碱能促进葡萄糖刺激下NIT-1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IT-1细胞葡萄糖利用、增强GK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深入研究8-辛基小檗碱盐的抗菌活性,对小檗碱和8-辛基小檗碱盐进行了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抑菌圈实验法,在2000ug/mL药液浓度下对常见的10种微生物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通过比浊法对敏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了检测。结果8-辛基小檗碱盐的抗菌活性很好,从稀释梯度来看其抗菌活性比小檗碱高64~128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合成14-N-(3-乙酰基苯)-氨基粉防己碱,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本研究以粉防己碱为原料,依次经硝化、还原和Chan-Lam-Evans偶联共计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双苄基异喹啉衍生物,新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 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 H-NMR)、核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8-羟基二氢小檗碱(Hdber)和盐酸小檗碱(Ber)对大鼠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和高脂高热量饮食喂养建立Wistar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dber低、中、高剂量组与Ber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并检测血清胰岛素(INS)、游离脂肪酸(FFA)和三酰甘油(TG)浓度.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餐后血糖均明显升高,血清INS降低,FFA和TG水平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Hdber中、高剂量组大鼠餐后血糖降低,FFA和TG水平降低(P<0 01 ),Hdber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NS升高(P<0.01 );Hdber中、高剂量组餐后血糖与Ber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FFA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8-羟基二氢小檗碱可有效治疗大鼠2型糖尿病,其降糖降脂功效与盐酸小檗碱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观察纳米金-表阿霉素复合体(epirubicin-nanogold compounds, EPI- AuNP)能否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EPI-AuNP,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淬灭实验、动态光散射及Zeta电位变化对其进行鉴定。体外实验分为AuNP处理组、EPI处理组、EPI- AuNP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将HUVECs、HepG2细胞分别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h后各组分别加入AuNP溶液、EPI溶液、EPI-AuNP溶液和无血清培养液200?l,继续培养24h后:MTT比色法检测HUVECs、HepG2细胞生存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细胞内EPI的积聚量。【结果】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AuNP的最大吸收峰在520nm处,而EPI-AuNP在525nm处。EPI (100mg/L)荧光强度为195.2±7.5;EPI-AuNP为16.4±5.0,P=0.000。AuNP的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分别为:(14.34?0.75) nm、(-21.19?0.64)mV;EPI-AuNP为:(18.54?1.84)nm、(-15.34?0.72)mV,P<0.01。体外实验:MTT比色法结果显示EPI处理组HUVECs、HepG2细胞的生存率分别为(29.25? 1.59)%、(71.10?4.16)%;EPI-AuNP处理组:(21.29?1.51)%、(43.82?2.21)%,P=0.000。【结论】 成功合成EPI-AuNP复合体,体外实验证实其对HUVECs、HepG2细胞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生杰  焦文温  张瑜  华素  韩光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2):2390-2395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异穿心莲内酯固体脂质纳米粒(IA-SLN)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IA-SLN,以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考察载体比例、投药量、聚山梨酯80质量分数3因素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方程拟合,用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工艺条件;采用透析法研究IA-SLN体外释放机制。结果 包封率、平均粒径、Zeta电位都以二项式拟合最优,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5 6、0.913 6、0.933 4,根据优化方案制备的IA-SLN包封率96.62%、平均粒径162.4 nm、Zeta电位?31.6 mV。IA-SLN体外释放符合non-Fick’s扩散机制,药物扩散和脂质骨架溶蚀具有协同作用。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IA-SLN的工艺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姜黄素的口服吸收,研制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优选其制备方法和工艺。方法 分别采用离子凝聚法(滴入法、注入法)和乳化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考察工艺条件对微球载药量和释药速率的影响,并对各方法制备的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DSC、IR和SEM证实,3种方法制得的微球均具有良好的球形,姜黄素仍以磷脂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壳聚糖微球中而并未解离。离子凝聚滴入法制备的微球载药量高达5%以上,但粒径大,为(1.11±0.08)mm;无突释效应,累积释药量平稳增加。离子凝聚注入法制备的微球粒径最小,为(16.19±4.91)μm,载药量也达5%以上;虽有较弱的突释效应,但释药最完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粒径居中,为(77.48±19.37)μm,但载药量仅在1%左右,且突释效应强,释药量最低。磷脂复合物并没有改变壳聚糖微球的释药规律,各微球的药物释放均符合Weibull分布。结论 离子凝聚注入法更适合制备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原花青素B2(proanthocyanidin-B2,PC-B2)对体内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ig不同剂量(25、50、100 mg/kg)PC-B2 12周,检测血糖和AGEs的量。同时将不同质量浓度PC-B2分别与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半乳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在37 ℃孵育60 d,用荧光光度法测定AGEs的荧光值。结果 PC-B2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抑制AGEs的形成(P<0.05),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C-B2对体外AGEs的生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PC-B2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对体内外AGEs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片仔癀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片仔癀对体外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片仔癀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肝癌SMMC-7721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CAM)实验,研究片仔癀对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片仔癀在0.2~1.0 mg/mL对各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1.0 mg/mL片仔癀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达到81.55%;片仔癀在0.1~1 000 μg/mL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给药鸡胚的新生血管数减少,血管变细,其中10 μg/mL抑制率最高,一级血管抑制率为61.1%,二级血管抑制率为59.1%。结论 在实验给药浓度下,片仔癀对受试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 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 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 ℃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10-羟基喜树碱(HCPT)缓释微胶囊,测定其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赖氨酸和海藻酸钠为囊壁材料,HCPT药物微粒为囊芯,采用静电吸引层层纳米自组装技术(LBL法)制备HCPT微胶囊。结果 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HCPT微胶囊的包封率较高,达到(68.41±0.72)%;随着包裹层数的增加,HCPT微胶囊在体外释放速率降低。结论 用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缓释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硫酸化人参皂苷(sGS)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方法 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制备sGS,红外光谱仪对sGS结构进行分析,MTT法检测硫酸化修饰前后人参皂苷(GS)预先给药、接种病毒后给药、与病毒同时给药3种不同给药方式的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结果 硫酸化修饰后人参皂苷在1 144、807 cm?1有2个特征吸收峰,表明硫酸基已经和糖链结合成酯。预先给药或病毒接种后给药,加入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GS和sGS的CEF培养液的 A570值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GS与sGS的抗病毒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GS和sGS与病毒同时给药,两药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的A570值也均显著大于未给药的病毒组(P<0.05),且sGS的最大病毒抑制率显著高于GS。结论 GS经硫酸化修饰后可提高其抗新城疫病毒活性,主要表现为提高其直接杀灭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考察其性质并进行体外透皮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挥散法制备雷公藤红素NLC,并对其微观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HPLC法测定雷公藤红素的量。结果 雷公藤红素NLC平均粒径为(132.3±25)nm,Zeta电位为(?26.5±3.4)mV,包封率为(88.64±0.37)%,NLC的微观形貌呈类球形粒子。雷公藤红素NLC中药物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096 2 t1/2-0.040 6,r=0.995 1),其12 h药物累积透皮量虽低于雷公藤红素溶液,但皮肤滞留量是雷公藤红素溶液的11.59倍。结论 所制备的雷公藤红素NLC可以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开发为雷公藤红素的新型局部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9.
对中药胃滞留给药系统(GRDDS)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概述,分析目前制约中药复方GRDDS发展的核心问题,阐述了体内外相关研究体系缺失对于中药复方GRDDS的影响,着重探讨了体内外评价方法及相关性的评价模型,并提出人工神经网络(ANN)应用于中药复方GRDDS体内外相关性模型的可能途径,通过对其进行讨论,分析了ANN模型在GRDDS中应用的优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传统中药的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肺消炎丸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清肺消炎丸对9种肺炎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清肺消炎丸对9种药敏质控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 清肺消炎丸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MIC分别为6.25、25、25、50 mg/mL,相应的MBC分别为12.5、25、50、50 mg/mL;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无明显体外抑菌活性。结论 清肺消炎丸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具有体外抗菌作用,其中对链球菌的抗菌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