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青 《当代医学》2012,18(23):82-83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120例结核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合并症状,主要为肝损害、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症状、关节肿痛以及过敏等.16~30d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后,65例不良反应症状消失,42例症状减轻,12例症状无变化,1例症状加重.结论 由于抗结核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选择使用抗结核药物,以减少或者延缓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莹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7):123-124
目前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是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以肝损害毒性反应最为显著。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药物时肝脏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医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大多数经过治疗能恢复正常,少数发生肝衰竭死亡。我科2012年2例因使用抗结核药治疗而出现了严重肝损害,经停用抗结核药,抗炎、护肝等综合治疗,1例转危为安,1例转外院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卢仲武 《广西医学》2009,31(6):907-907
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最有效的措施,文献报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6%,而抗结核药物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以肝功能损害毒性反应最为显著。我院1999~2008年收治15例Ⅲ型复治肺结核病人,曾因使用抗结核药物而出现了重度肝损害,并伴有全身衰竭,被迫中断抗结核治疗,全力护肝。通过积极的护肝和对症处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情况,掌握防治对策,促进结控项目方案顺利实施.方法 对结核病控制项目涂阳病人478例应用抗结核病药物致肝损害144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出现消化道症状和肝功能改变的病人发生在1月内占65.3%(94/144例),发生在2月内占88.9%(128/144例).轻度肝损害病人继续原治疗每7~10天行临床及实验室复查.中度或重度肝损害则停用一切抗结核药物或调整原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保肝治疗.144例中放弃治疗2例,余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完成抗结核治疗140例(97.2%).结论 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掌握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确保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完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周发有  仵倩红 《当代医学》2010,16(28):132-132
目的探讨DOTS策略的实施对结核病发现率及治愈率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方法老年肺结核患者89例中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30例,初治均采用2H3R3Z3E3/4H3R3,复治2H3R3Z3E3S3/6H3R3E3。不良反应轻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或抗过敏,在严密检测下继续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较重或经对症处理无缓解的患者,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经对症治疗1~2周全部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结论 DOTS策略的实施使结核病发现率及治愈率大大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因生理老化,各系统功能低下,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能力减低和因并发症多,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正常进行。抗结核药物所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乔国莉 《大家健康》2016,(11):127-127
目的:研究抗结核病药物引发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应用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分析引发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0例,发生率为20%,主要的不良反应集中于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等方面;影响因素主要以患者的年龄(大于65岁)、肝病史、体质指数(小于18.5 kg/m2)和治疗类型(初治)为主。结论: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实施抗结核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密切关注易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加强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高度重视,探讨及时临床处理的方法.方法 对近2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1562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的患者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非常多见,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 3%,肝功能异常为34 70%,肾功能异常为14 08%,还有其他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医患不和谐,因此要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艾滋病患者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处理措施与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在治的30例艾滋病患者,对其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3个月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结果经过调查后,⑴艾滋病患者在服用了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皮疹、肢体麻木疼痛、中毒性肝损害、胰腺炎;⑵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结论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会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因此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的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因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保证抗病毒药物的顺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应对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8例患者临床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了不良反应,观察其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并给予用药、饮食、心理等护理措施,分析护理措施的应对效果。结果:58例患者给予临床应对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有32例患者症状消失,患者结核空洞明显缩小,吸收结核病灶在30%以上,有2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结核病患者临床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者临床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同时,还要实施有效的应对护理措施,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处理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抗结核化学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7例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不良反应35例,占11.4%.绝大多数病例经处理后,不良反应减轻或消除,更改药物后均完成疗程.结论 服用抗结核药物常常引起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正确处理,适当调整化疗方案,可较好地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完成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1.
李秋玉  来中海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97-1597,1599
目的:了解我院结核内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1日我院结核内科收治的结核病患者410例中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410例中发生不良反应者212例,占51.7%,其中124例合并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占30.2%,其中血尿酸增高(80例),肝功能损害(64例),胃肠道反应(48例),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20例)为多见,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我院对住院患者监测较频繁,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比较积极,住院期间未出现导致患者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发应的发生率比以往文献报道高.结核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千差万别.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庞增 《河北医学》2006,12(5):432-43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以来本院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它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痨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痨疗程完成。  相似文献   

13.
164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轩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52-153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抗结核药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12月就诊的1882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均采用2HRZE/4HR方案)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1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4例患者年龄17~78岁,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损害,年龄超过50岁的易出现,经治疗均可以恢复。结论规范使用抗结核药是安全的,但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方法:对2004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结核病患者568例中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护理进行回顾行分析,观察并分析各种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出现时间及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68例中发生不良反应315例,占55.46%。其中,184例合并两种以上反应,占32.39%。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治疗处理,调整方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继续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吡嗪酰胺,主要引起血尿酸增高和肝功能损害。结论:通过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及时监测,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从而完成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DOTS)[1],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它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结核病疫情下降趋势中,结核病流行高峰移至老年,这一特征是全球结核病流行的普遍现象[1]。而对其主要采取抗捞治疗,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化疗工作的顺利进行[2]。如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临床医生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1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新  谢仕斌  崇雨田  梁健 《广西医学》2003,25(5):799-800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结核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反弹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也随之增多 ,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病例数也明显增加 ,为了进一步了解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 ,进行了相关调查与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住院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患者共 4 2例 ,其中男性 32例 ,年龄 2 1~ 37岁 ;女性 10例 ,年龄 19~ 5 9岁。所有肺结核患者均为胸科医院或基层医院转来我院 ,其余为我院住院病人。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 ,翻阅住院病历 ,逐一记录患者姓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6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可引起药物热,且常在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发生;以单纯型发热较多;致热药物前三位的排序为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结论 在抗结核病的过程中,如在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并给予正确处理,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8.
宋越 《吉林医学》2012,(34):7514
目的:(研究分析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白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原因、治疗对策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接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患者23例进行分析]。结果:白细胞降低出现的时间多为治疗后1~2个月,升白细胞治疗同时完成治疗17例;中断治疗6例。结论: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白细胞减少,但如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得当,对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肇庆市结核病防治所收治的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500名初诊结核病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监测研究。分析ADR的规律及特点。结果出现不良反应共46例。其中居前三位的不良反应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例、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0例及过敏反应6例。结论加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他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定时检测肝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