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对2010年2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采血进行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质量控制前后标本不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质量控制之后,免疫学检验分析采血标本不合格率由2.42%降至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标本采集的准备、采集、运输以及接收过程,均是有效提升采血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全面地、系统地提高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血标本合格率,并为免疫学检验分析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免疫学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方法:抽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该科行免疫学检验分析的18670份血液标本,统计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分析其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结果:共有375份标本不合格,不合格占比为2.01%(375/18670);质量控制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标本受到污染、溶血、标本凝固、标本量不符合要求、标本容器用错等。结论:针对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及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能够提高血液标本的免疫学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与措施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我院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并就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找出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采血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受检者是否服用药物、采血量、采血时间、血液贮存运输等,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应对策略。结论加强对采血标本质量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准确度,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精准的检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实验室分析前采血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务求血标本测定值接近真值.方法 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7-2008年临床采血资料,对问题血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提高采血质量.结果 临床资料中的问题与有关报道相符,实验室分析前采血影响因素包括受试者、采血者技能等.结论 检验结果受实验室分析前采血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标本的护理问题。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检验的1000例血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血标本采集问题进行分析。结果采集阶段存在未向患者交代检验前注意事项、标本凝固或者溶血、采血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结论采用真空采血系统对血标本进行采集,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护理问题,因此可以正确选择患者体位和采血部位,合理使用止血带,避免溶血或者凝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控制预防对策。方法:本研究收集我院检验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免疫学检验的资料,从标本采集、标本保存、试剂准备、实验室温度和湿度、洗液更换情况等多个环节进行论述,探析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的因素,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对策。结果: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标本质量、试剂平衡时间、洗液更换、实验室操作人员素质等均为影响分析质量的关键因素(P0.05)。结论: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实验室温度和湿度、标本质量、试剂平衡时间、人员素质等,在检验过程中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照规范操作章程进行规范化操作,另外,标本质量是免疫检验过程中极易忽视的缓解,必须引起重视,多环节多层面进行有效预防控制,提高免疫学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并给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行免疫学检验3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作为对照阶段(未行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于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作为研究阶段(实施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经数据软件分析血液标本质量控制实施前后的血液标本收集合格率。结果实施后的血液标本收集合格率(100.00%)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实施前的血液标本收集合格率(86.67%)更高,P0.05。结论免疫学检验分析前进行血液标本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血液标本收集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所现行采血模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我所治疗室护士真空采血及送检、检验室接收标本及前处理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采血模式存在缺陷。结论通过加强科室间的沟通避免采集缺陷、改变采血环境等措施,使血标本从采集到上机的分析前质量控制达到最真实最准确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临床检验科分析前的影响因素,从而分析对其质量控制的措施。方法分析检验前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方法、分析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有效的改善检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直接影响检验标本质量。避免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结果通过对检验前影响分析,包括生物学因素、患者自身因素、采血过程因素等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造成检验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检验的质量。主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检验前,首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其次,要提高医护人员的采血技术,保证在采血时,各项指标都能达到标准,最后,要对采集的标本做好储存,使血液保存在适当的温度内,并避免发生化学反应的发生,同时对于不同的标本应采用不同存贮方法,并分检查时间对标本进行检验,对于标本的传递应轻拿轻放,禁止使标本出现剧烈的晃动发生溶血。结论本文就检验科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从而为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针对常规检查项目血标本抽取,送检过程中溶血、抗凝血、标本成分改变、血标本稀释,采血时间的选择及护理人员对检验结果和临床意义缺乏认识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3月后评价临床检验结果。结果:护理质量控制后,血标本检验结果正确率显著高于质量控制前(P〈0.05)。结论:护理质量对提高血标本临床检验结果正确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卓万平 《中外医疗》2010,29(8):183-183
目的分析护士采血质量对检验结果真实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促进临床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方法利用真空采血法,对9000例患者采血标本进行分析,观察标本合格率,分析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不合格标本占1.08%,主要表现为标本凝固、溶血或脂血等。结论护士采血质量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真空采血系统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真空采血系统进行采血的临床资料,对真空采血管的选择、采血方法及标本前处理等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观察采血质量的控制效果。结果真空采血系统采血一次成功率、采血量控制、防止溶血及凝血、适应自动化分析等多方面优势显著,提高了血液标本质量,减少了分析前误差。结论应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样标本,并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改善措施,可以减少分析前误差,提高检测血液标本质量,能够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检验结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标本采集差错的原因,加强检验前过程的管理,保证标本质量。方法:检验者对送检标本通过血型鉴定等途径发现和确定标本采集差错。结果:2009年10月14日检测某采血点标本17份,其中有2份标本采集颠倒,原因是采血结束时没有核对血袋和标本管的条形码是否一致。结论:采取配备标本核对器的措施对检验标本的进行质量控制,同时加强采血人员的培训,以做到规范采集,从而保证检验标本质量,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门诊与住院收集的33115份尿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接收中发现的缺陷进行统计,总结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尿液检验分析前标本的缺陷率为6.35%(2102/33115),进一步分析可知,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前三位因素分别是尿液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本标记不清。结论尿检分析前质量控制属于尿液检验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最为关键与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条件。因此医院相关领导、实验室人员及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等都应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尿液检验的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采集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成因,提出干预措施,指导正确采血,以确保血标本的质量与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门诊所采集的静脉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采集静脉血液标本7 126份,其中溶血标本73份,溶血率为1.02%。结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降低血标本溶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标本实验前处理方法对检验质量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方法分别从病人因素、采血人员因素、血标本的贮存和运送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果与结论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质量,在实验前应在多方面考虑血标本的采集、贮存和运送。检验科的各工作人员应有效配合医务科从多个环节抓好分析前的质量,规范各项操作,从而确保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窦佩娥 《吉林医学》2013,34(7):1362-1363
目的: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标本质量管理,提高病区血标本的合格率。方法:围绕临床护士采血现状,检验科对血标本质量的反馈信息和患者反馈的意见,制定改进目标及实施方法。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6个月,血标本不合格率从实施前的2.2%下降到0.9%;患者对护士采血技术及服务态度满意度由94%上升到98%。结论: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规范血标本质量,降低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提高了护士对血标本环节质量控制的意识,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分析检验标本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检验结果 的诸多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检验前的质量控制,落实标本采集各环节控制措施,提高标本的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的因素,提高标本送检质量。方法:通过对影响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分析,找出问题。结果:在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结论: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协调好整个标本分析前各环节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临床静脉采血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方法:对检验科拒收的不合格血液标本,按拒收原因,分类分项统计例数并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提高临床静脉采血的合格率。结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建立、完善、落实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