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静力性、动力性钉板系统在三柱屈曲牵张型不稳定损伤中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分别测定正常颈椎及固定后脊柱在前屈、后伸、旋转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3种钢板固定后的活动度(ROM)与正常颈椎相比要大。其中Orion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正常相比无显著的差异(P〉0.05);Codman和Window在前屈、后伸时与正常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Codman在侧屈时正常相比无显著的差异(P〉0.05),Window侧屈时与正常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3种钢板在旋转时与正常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三柱屈曲牵张型不稳定损伤的模型中,前路静力化固定相对稳定,动力化固定可能降低一定的固定强度,尤其是选择平移类设计的钢板固定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Uniplate与Orion钢板单间隙固定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颈前路单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与Orion钢板同定目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具小牛颈椎标本,依次进行3组实验.测定正常颈椎C4、5活动范围(ROM)作为对照,制成C4、5椎间盘切除、植骨、Orion、Uniplate钢板固定模型,依次测试相应目的ROM,转化为稳定指数(Sf).[结果]Uniplate钢板组Sf与正常比,前屈时Sf,增加21%,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伸旋转时比正常增大11%、1%,侧屈时比正常减少9%,差异无显著性(P>0.05).Uniplate钢板组Sf与Orion钢板组比近似,甚至增加,差异尤显著性(P>0.05).[结论]Uniplate钢板固定颈前路单椎间减压植骨融合稳定性较好,且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前路钢板固定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治疗的可靠性,并比较静力化固定和动力化固定等不同设计类型钢板在恢复损伤节段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12具小牛颈椎标本,在C_(4,5)节段制作屈曲牵张损伤模型,切除椎间盘、植骨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Orion、Codman、Window钢板、螺钉固定,测试手术固定各组在颈椎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时的稳定性并与正常标本比较。结果颈椎屈曲损伤后,无论采用哪种钢板固定,其术后运动范围(ROM值)均比正常颈椎要大。Orion固定最接近正常标本,但在旋转运动时有明显差异。Codman固定仅在侧曲时的稳定性接近正常和Orion固定组。Window固定最弱,在各运动状态下的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在颈椎屈曲牵张型损伤时,前路静力化固定相对稳定,动力化固定可能牺牲一定的固定强度,尤其是选择平移类设计的钢板固定更要谨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并总结应用颈前路植骨融合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对24例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对24例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病程2—52个月,平均10.3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依据Odom评分标准及截瘫指数ASIA评分进行手术效果评价。结果 应用Orion钢板7例,Zepllir钢板9例,AO钢板2例,Codman钢板6例。24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总有效率91、7%,优良率83.3%。结论 经颈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可获得即刻稳定,恢复并有效维持颈椎生理序列及椎间高度,各种颈前路带锁钢板治疗单节段创伤性下颈椎失稳征均可获得较高的移植骨融合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Orion颈椎接骨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3~48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全部达骨性愈合,未见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8分恢复至术后平均15.3分。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牢靠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叫种颈椎前路钢板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aspar、Codman、AO(CSLP)及Orion四种颈椎前路钢板行颈前路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患145例,随访6~18个月,观察各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 93.7%(136/145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4种钢板螺钉固定系统融合率无显著差别,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植骨块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四种颈前路钢板对稳定颈椎、促进植骨融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均具有积极意义.Orion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更好,且更易操作.  相似文献   

7.
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交通事故伤1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5例,摔伤5例。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Orion钢板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大部分症状获得改善.植骨在3个月内牢固融合,11例恢复正常工作.13例生活自理。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选用颈前路Orion钢板治疗,前路手术除可达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高原人C5/6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A13.0.2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加入韧带和关节囊,通过模拟前路手术摘除椎间盘建立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加入前路内固定器及后路椎弓根系统三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生理载荷,模拟颈椎6个方向的生理活动.[结果]前路和后路2种固定方式均明显减少了前路椎体融合植骨块的应力,后路固定较前路固定更减少了植骨块的应力.主要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和螺钉交界处,不同方向运动上下螺钉承受的应力没明显差异.[结论]前路椎体间融合后通过前路和后路固定均可以降低植骨块的应力,达到手术后的初始稳定性,后路椎弓根固定在前路融合后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强于前路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不同减压、植骨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前路3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固定(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ACCF),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后、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出中性区(NZ)、运动范围(ROM),并进一步计算出其稳定潜能指数(SPI);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正常状态下,三组标本所测得的ROM、NZ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三种不同方式减压后,SPIROM三组间无差异,但ACCF组三种状态下SPINZ和AC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骨块植入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NZ和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间不同状态下SPIROM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钢板固定后,ACCF组屈伸运动时的SPIROM和ACDF及ACHDF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3节段病变三种减压、植骨、固定方式术后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在恢复稳定性方面优于ACCF。  相似文献   

10.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Orion负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对颈椎骨折和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固定的效果。方法 对3例颈椎骨折合并高位截瘫和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4-12个月,植骨已完全融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内固定牢固,尤其适用于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的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