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癫癎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s ,PPK)模型 ,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检测 10 0例癫疒间 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 ,用USC PACK软件计算丙戊酸钠PPK参数值 ,建立PPK模型 ;据此预测 36例新癫疒间 患儿 (指未参与PPK模型建立的 )的血药质量浓度 ;将预测值与观测值做配对t检验 ;计算不同预测误差百分比的符合率及其 95 %可信区间 ,判断预测的准确程度 ,验证PPK模型。结果 PPK参数值 :消除速率常数为 (0 0 4 38± 0 0 384 ) /h ,选择吸收速率常数为 (2 5 2 2± 2 74 3) /h ,表观分布容积对体重的斜率为 (0 32 9± 0 4 96 )L/kg。预测值与观测值的配对 t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99) ;预测的误差百分比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30 %的符合率分别为 74 %、84 %、89%、92 %、93%、95 %。结论 用USC PACK软件成功建立中国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PPK模型 ,准确预测丙戊酸钠稳态血药质量浓度 ,为获取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 ,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象: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在我院神经专科就诊,诊断为癫疒间及癫疒间综合征或复杂性高热惊厥,愿意治疗并接受随访者共计364例。首诊年龄为1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4.47岁,男213例,女151例,随访时间为6~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72个月。诊断根据1983年自贡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和1989年国际癫疒间协会提出的癫疒间和癫疒间综合征(修正)草案。方法:根据发作类型选用苯巴比妥钠(Pb)、丙戊酸钠(VPA)、卡马西平(CBZ)、妥泰(TPM)、苯妥英钠(PHT)等,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到发作控制改维持剂量,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分为单药组(236例)和多药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是否影响癫疒间患儿血浆肉毒碱浓度.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32例,测定其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丙戊酸治疗组患儿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合并智力障碍、体重指数等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戊酸治疗组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剂量、疗程、合并智力障碍、联合用药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丙戊酸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肉毒碱浓度与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肉毒碱减少和肥胖程度增加,年幼、丙戊酸剂量增大、疗程延长、合并智力障碍及联合用药并非是肉毒碱减少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肉毒碱减少与肥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是否影响癫疒间患儿血浆肉毒碱浓度。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32例,测定其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丙戊酸治疗组患儿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合并智力障碍、体重指数等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戊酸治疗组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剂量、疗程、合并智力障碍、联合用药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丙戊酸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肉毒碱浓度与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肉毒碱减少和肥胖程度增加,年幼、丙戊酸剂量增大、疗程延长、合并智力障碍及联合用药并非是肉毒碱减少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肉毒碱减少与肥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丙戊酸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2岁以下婴幼儿频繁癫疒间 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2 0例频繁癫疒间发作的 2岁以下婴幼儿 ,应用丙戊酸负荷量 (2 0mg/kg ,5min静脉推入 ,静注速度为 2 4~ 6 0mg/min) ,维持量 [5mg/ (kg·h)用 5h],巩固量 [1mg/ (kg·h)用 5~ 10h],进行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用药前后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肝功能、丙戊酸血浓度及血氨 ,综合判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有效率 85 % ,给药期间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个别患儿负荷量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肝功能、血氨均在正常范围 ;丙戊酸血浓度波动在每毫升 (97 8±2 8)~ (10 1 5± 2 5 ) μg之间。 结论 应用所制定的丙戊酸负荷量 维持量 巩固量快速静脉给药法可以较为安全有效地控制 2岁以下婴幼儿的频繁癫疒间发作。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81例癫疒间患儿为1999年8月至2 0 0 1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儿,均经临床及脑电图确诊,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4 .9岁,男5 2例,女2 9例,所有病例来院前均未接受抗癫疒间治疗。而确诊后给单药治疗(鲁米那11例、卡马西平4 2例、丙戊酸钠2 8例)。对照组选我院同期儿保科门诊健康小儿4 6例,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4 .5岁,男32例,女14例,对照组与癫疒间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癫疒间患儿在用药前及对照组分别于晨起抽空腹静脉血2mL待检,并记录癫疒间患儿末次发作时间。将所采血分离血清的使用日立70 6 0型多功能免疫生…  相似文献   

7.
托吡酯添加治疗儿童癫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托吡酯 (TPM )添加治疗儿童癫疒间 的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 (3 2~ 12 0mg·kg-1·d-1)的托吡酯添加治疗 35例儿童部分性和 (或 )全身性癫疒间(基线发作次数的中位值 6次 /月 )的开放性研究。TPM治疗的平均时间为 (44 7± 14 2 )d (范围 2 8~ 5 82d) ,TPM持续治疗 3个月和 6个月的平均剂量为 6 75mg·kg-1·d-1。结果  >70 %的患儿发作频率减少≥ 5 0 % ,38% (13/34)的患儿无发作持续 3个月以上 ,4 3%(14 /32 )的患儿无发作持续 6个月以上。接受不同剂量TPM的治疗反应大致相同 (P >0 0 5 )。而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经过 1 5年的治疗 ,2 6 %的患儿因不良反应和发作未得到适当的控制而未继续用药。结论 TPM添加治疗儿童癫疒间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并可作为基础抗癫疒间 药物失败后长期控制癫疒间 发作的广谱抗癫疒间药。  相似文献   

8.
癫癎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当前抗癫癎治疗的主要目标不只局限于控制发作,而是要全面提高癫癎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抗癫癎药物副作用的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丙戊酸钠是一线抗癫癎药,具有疗效高、适应证广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体重增加是其常见副作用,影响癫癎患者的生活质量.甘丙肽是一个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肽,是体内增进食欲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1].丙戊酸钠是否通过调节甘丙肽的浓度影响食欲和增加体重,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观察了51例癫癎患儿服用丙戊酸钠后体重指数和血浆甘丙肽浓度的变化,探讨丙戊酸钠引起体重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癫疒间 药物浓度监测提高小儿癫疒间的治疗效果 ,避免中毒反应。方法 收集 33例在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下治疗小儿癫疒间 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33例癫疒间 患儿 ,平均血药浓度为(12 89± 11 87)mg/L ,有效血药浓度 (10 5 4± 9 85 )mg/L。显效组平均血药浓度 8 82mg/L ,有效组平均血药浓度 12 39mg/L ,效差组平均血药浓度 2 5 8mg/L。血药浓度小于 10mg/L 16例 ,有效率 93 8% ,大于 2 0mg/L 7例 ,有效率为 5 7 1%。单药组 2 0例 ,总有效率 80 % ,其中 5 0 %为显效 ;多药组 13例 ,总有效率 84 6 % ,其中显效仅 30 8% ,与剂量有关的急性神经毒性反应 5例。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对小儿癫疒间 的个体化治疗 ,提高疗效 ,避免中毒 ,具有临床意义 ,同时应结合临床观察调整给药剂量。  相似文献   

11.
癫癎发作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元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广谱的抗癫癎药丙戊酸钠具有复杂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丙戊酸钠不仅具有抗癫癎效应,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对癫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诱导神经营养,减少癫癎发作后神经元的缺失及阻止细胞的凋亡等.但丙戊酸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就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的疗效。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3.
�����������ƶ�ͯʧ����ڼ����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疗效.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癎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癎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癫痫患儿血小板数目的影响。方法对48例确诊的癫痫患儿行丙戊酸钠单药治疗,在服用前、服用6个月、1年时分别采其中指外周血,对其血小板数目进行测定,并与33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6个月、1年时的血小板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P<0·01),用药时间越长,降低越明显。结论丙戊酸钠可降低血小板数目,提示丙戊酸钠治疗期间血象检测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 (VPA)对癫疒间 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疒间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 (TXB2 )和6 酮 前列腺素 F 1α(6 Keto PGF 1α)的水平。结果 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t =2 82 4 ,P <0 0 1) ,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胶原和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 15 3和 2 2 6 3,P均 <0 0 5 ) ,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TXB2 显著下降 (t =2 373,P <0 0 5 ) ,与VPA剂量不相关 ;6 Keto PGF 1α无明显变化。服药 6个月与 3个月比较 ,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 ,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疒间 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 ,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 ,与癫疒间 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6.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是通过测定体液(主要指血液)中药物浓度,运用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原理,借助于计算机专业软件,拟合各种数学模型并求算出药代学参数;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途径、间隔及疗程等[1-2]。抗癫疒间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安全范围窄,毒副反应大,其有效血药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疗效与血药质量浓度的相关程度远远大于与剂量的相关[2]。因此,抗癫疒间药物的TDM已经成为重要的常规临床检测手段,用来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毒副反…  相似文献   

17.
口服抗癫癎药物治疗儿童热性惊厥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有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用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4年的临床与脑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对2004~2005年的132例有应用抗癫癎药物指征的热性惊厥患儿给予丙戊酸钠与托吡酯口服治疗,每半年随访一次病情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每一年随访一次睡眠脑电图,共随访4年。结果:随访时间1~10年,丙戊酸钠口服液单药治疗110例,长期控制率为98.2%,95例已停药,10例正处在减药过程中。托吡酯单药治疗13例,均发作控制,顺利停药。无一例出现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异常表现。治疗后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者102例,出现局灶性改变者8 例,两侧同步性棘慢波4例,3 Hz棘慢波及多棘慢波2例。结论:对于癫癎高危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早期使用抗癫癎药物丙戊酸钠或托吡酯,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抗癫癎药物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睡眠脑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疒间(SMEI)由Dravet等于1978年首先描述,1981年起被称为SMEI,在1989年国际癫疒间及癫疒间综合征分类中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癫疒间综合征,2001年国际抗癫疒间联盟推荐名称为Dravet综合征[1]。鉴于国内罕见该综合征报道,本文特将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一般特征流行病学资料极少。一般认为SMEI占小儿各型肌阵挛性癫疒间的29·5%,在3岁以前起病的癫疒间中占6%~7%。Dravet[2]等认为7岁内人口中的发病率至少为1/40000,男性占59%~67%。25·0%~64·3%的SMEI患儿有癫疒间或惊厥家族史[2]。2发病机制2.1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分析抗癫癎药物(AEDs)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法对226例癫癎患儿进行了576例次的AEDs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相应的疗效、药物的肝损伤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各类药物对癫癎的控制率为:丙戊酸钠78.1%,鲁米那52.4%,卡马西平42.3%,丙戊酸钠 氯硝西泮55.6%,苯妥英那25%。肝损伤发生率4.9%(11/226例),其中丙戊酸钠引起的占63.6%,但仅占丙戊酸钠例次的1.5%。结论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儿童癫癎治疗的重要指标,在本组AEDs中丙戊酸钠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20.
Lennox-Gastaut综合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难治性癫疒间,也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癫疒间性脑病。以多种发作形式并存、精神发育迟滞和脑电图的表现以发作间期慢棘慢波和睡眠期快波暴发为特征。用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药物很多,但由于病例数少及缺乏严格的设计,难以判断其疗效。多数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丙戊酸、托吡酯和拉莫三嗪为治疗 Lennox-Gastaut 综合征的一线药物,对新诊断的 Lennox-Gastaut综合征推荐首先应用丙戊酸+拉莫三嗪或拉莫三嗪+托吡酯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该文就近年来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