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阿是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士杰 《中国针灸》2001,21(2):89-90
读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出版的《针灸学辞典》 :阿是穴 指按压痛点取穴 ,《千金·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意指按捏其病痛部位 ,病人感到舒适 (快 ,或疼痛处 )就可以作为针灸的穴位。“阿” ,原指对痛感的惊叫声。此法与《灵枢·经筋》 :“以痛为输”及后人所称的“天应穴”同义。天应穴 同阿是穴。《玉龙经》注 :“不定穴 ,又名天应穴 ,但疼痛便针。参见…  相似文献   

2.
阿是穴命名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是穴 ,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 (成 ,《普济方》作“或”)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 ] 至于阿是穴名之涵义 ,诸家多以为“痛处为是” ,此说值得探讨。考最早将“阿”释为“痛甚”者 ,为日人小阪元佑 ,他在《经穴纂要》中引《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 :“今人痛甚则称阿云云”。[2 ] 然《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内 ,“阿”字并无疼痛之义。查《汉书·东方朔传》 :“上令倡监榜舍人 ,…  相似文献   

3.
浅谈阿是穴的正确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的一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无一定数目,也无固定部位,是对十四经穴与经外奇穴的补充。溯本求源,阿是穴始自《内经》所言之“以痛为腧”,发展至唐代始有阿是穴之名。阿是穴因“灸刺皆验”(《千金方》),所以临床应用甚广。有  相似文献   

4.
取阿是穴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尔后,阿是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明代吴昆的《针方六集》称为“不定穴”;楼英的《医学纲目》则称为“天应穴”。关于阿是穴的作用,《千金要方》认为,“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玉龙歌》中写道:“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在针灸界流传颇广的《四总穴歌》中,后人特地补上“酸痛寻阿是”一句,足以证明阿是穴应用之广了。现将个人在这方面的拙  相似文献   

5.
阿是穴的起源及其命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是穴作为腧穴 (亦称输穴 )名称 ,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篇中 ,文载 :“吴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之法 ,言有人病痛 ,即令捏其上 ,若里当其处 ,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 (成 ,据明代朱棣等撰《普济方》作‘或’)痛处 ,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故曰‘阿是穴’也”。孙氏详细记载了阿是穴的渊源、取穴方法。从理论上看 ,孙氏的这一记载 ,是有文献根据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经·经筋》篇就有“以痛为输”(输 ,腧的通借字 ,即腧穴 )的记载 ,说的就是以病人痛处(即压痛点 )为针刺或艾灸的腧穴 ,显然 ,这与孙氏的记载 ,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6.
阿是穴的临床应用226000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陆美娟主题词阿是穴,临床研究“阿是穴”属于输穴的一种,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灸例》:“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提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相似文献   

7.
反阿是穴及其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推拿等临床上治疗痛症时取穴 ,常用阿是穴。阿字 ,据《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 ,是痛的意思。因按压痛处 ,病人常会呼痛 ,发出“啊”的一声 ,故名“阿是”。阿是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与后人所称“天应穴”同义。治痛取阿是穴之理论依据乃来自于《灵枢·经筋》篇中的“以痛为输”。现代的局部封闭疗法、小针刀疗法等便是以阿是穴为主的治疗方法。阿是穴强调的是寻得痛点 ,而“反阿是穴”与此相反 ,即寻找一点 ,按压之如果疼痛会立即消失或明显减轻 ,即是该穴。大多数反阿是穴与阿是穴处在同一肌肉或相邻肌肉上。一般而言 ,…  相似文献   

8.
阿是穴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作为一类腧穴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文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成,据明代朱棣等撰《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辞海》注:“阿,吴方言中作语助  相似文献   

9.
阿是穴是临床常用的腧穴,在某些疼痛性疾病中疗效疗肯定.阿是穴的取法及命名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阿是穴应具备以下特点:穴位不固定;多有压痛点,有迅速止痛的肯定疗效.笔者结合阿是穴的特点,结合病例对阿是穴介绍以下.  相似文献   

10.
"阿是穴"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正式命名见于唐代《千金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以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不定穴”,《医学纲目》称“天应穴”,其名虽异,而其义皆同。  相似文献   

11.
阿是穴之我见226300江苏省通州市博爱医院张新艺阿是穴,最早源于《千金方》二十九卷: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外,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此,我认为阿是穴是治疗痛症,位于痛处局部,按这有快、...  相似文献   

12.
取阿是穴治病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以后随着阿是穴的发展应用,又有了“不定穴”及“天应穴”等名称。关于阿是穴的作用,《千金要方》认为:“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  相似文献   

13.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JS 《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中记载腧穴总数,从有穴名而无定位,既有穴名又有定位,无穴名但有刺灸部位,阿是穴等4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内经》实际腧穴159个,有刺灸部位无穴位名称337处,阿是穴有3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研究发现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在缓解疼痛、止疱、结痂、脱痂等方面较西药及其他针刺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治疗本病多使用火针疗法,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相关心得介绍如下。1阿是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备急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时阿是穴是针刺的主穴,具体表现为神经痛所在之处、局  相似文献   

16.
“阿是穴”就是临床上当医者掐掐病人某一部位时,病人随即喊出“啊”的声音,以示反应,此处即是穴位,形象地取名为“阿是穴”。阿是穴又叫做天应穴,以压痛是穴,没有固定的部位,这类穴位是在一定的病理生理状态的反应下出现的,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写道阿是穴名为天应穴、不是穴。《千金要方》:“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  相似文献   

17.
“十四經腧穴”就是十二經脈(即心、肝、脾、肺、腎、心包、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等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这些腧穴,是历代先輩們从“以痛为腧”(阿是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黄帝內經》中已記有295穴;迨至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記有349穴,《銅人針灸腧穴图經》、《十四經发揮》均載为354穴;后至明代杨继洲《針灸大成》記載已达359穴;南京中医学院針灸教研組于57年10月份所編著出版的《針灸学》又根据《素问》王注将中枢补入督脈,急脈补入足厥阴經,共计361穴。这些腧穴,由于它們有一定的名称、  相似文献   

18.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23,(3):294-298
“以痛为输”语出《灵枢·经筋》,为针灸施治处的选取原则之一,是经筋理论的组成部分。《灵枢》中经筋理论的陈述体例仿照了十二经脉理论,从经脉理论演进过程看,是启于简帛文献承至《黄帝内经》的接续。在此背景下,经脉病取腧穴而治,经筋病则“以痛为输”,而非痛处即腧穴,两者理论架构严整相对。这样的现象是缘于彼时经脉腧穴理论的强势地位,影响了针灸文献的说理习惯。对“以痛为输”的正确理解,还会关涉对“阿是穴”及其与腧穴关系的认识,以助于明晰腧穴的概念,进而建构“刺灸处”的范畴,方可能解决当下针灸理论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最早提出:"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1]"这类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有固定位置,后世称天应穴、不定穴。临床上常利用人体阿是  相似文献   

20.
林霓鹏  符文彬  赵晶  尹格 《新中医》2011,(12):164-165
四花穴即膈俞、胆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N线上,都是背俞穴,临床上常配合一起使用而得名。四花穴首载于《崔氏别录》,后《医学入门》称之为崔氏四花。《针灸聚英》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明确指出“四花乃膈俞、胆俞”,并引《难经》曰:“血会膈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