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病毒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第3代rMSCs.观察感染的rMSCs的形态学;感染的rMSCs与FITC标记的抗大鼠CD29抗体、PE标记的抗大鼠CD90抗体及APC标记的抗大鼠CIM5抗体孵育后,立即检测细胞表面CD29、CD90、CD45的表达水平;感染的rMSCs在成骨诱导培养基中培养21 d时,观察骨细胞的形成情况;感染的rMSCs在成脂肪诱导培养基中培养14 d时,观察脂肪细胞的形成情况;感染的rMSCs培养1、2、3、4、5、6、7、8 d时测定细胞活力;感染的rMSCs在琼脂培养基中培养21 d时,观察细胞克隆的形成情况;将感染的rMSCs接种于BALB/c-nu/nu裸鼠背部,观察接种后42 d内接种部位肿瘤的形成情况.结果 感染的rMSCs的形态学无改变,表达CD29+ CD90+ CD45-,具有形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能力,细胞活力无明显改变,无细胞克隆形成,接种裸鼠后接种部位未见肿瘤形成.结论 慢病毒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140只,体重180~200 g,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NI)法制备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模型,术后2周,随机分为4组(n=35):模型组(NP组)、MSCs组、PBS组和骨髓未贴壁单核细胞组(BNMCs组).MSCs组、PBS组、BNMCs组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1×105/μl的第3代MSCs悬液10μl、PBS 10μl、1×105/μl的BNMCs悬液10μl.于术前、术后2周、移植后1、2、3、4、5周(T0-6)时测定机械痛阈.同时于T1~6时测定痛阈后随机选择5只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使用RT-PCR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各组机械痛阈降低,T2~6时NP组、PBS组、BNMCs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T1时比较,MSCs组T2~6时机械痛阈升高,T2-4时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PBS组和BNMCs组其余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MSCs组机械痛阈升高,BDNFmRNA表达上调(P<0.05),PBS组和BNMCs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移植MSCs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BDN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培养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健康成年骨髓,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经连续传代后改用含10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分子标志鉴定,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Ⅰ型胶原蛋门的表达,同时测定细胞内碱件磷酸酶的含量.结果 B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向成骨细胞转化,经RT-PCR、流式细胞仪、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糖原染色鉴定为成骨细胞.结论 BMSCs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热休克处理后对低血清培养的耐受性变化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MSC经热休克处理(42℃、30 min)后,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处理后的MSC进行低血清培养,Annexln试剂盒检测培养不同时间后MSC的凋亡率及死亡率.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用超声心动及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大鼠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表达CD90、CD4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等与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相关的抗原,表达水平与未处理组无显著性差异.与未经处理的MSC比较,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 HSP-70表达量明显增高;在低血清培养条件下,48、72和96 h的细胞凋亡率较未处理组相应时间明显降低;培养72和96 h后的细胞死亡率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8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较移植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下降;短轴缩短率(FS)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经热休克处理后,免疫表型未发生变化,但热休克蛋白表达量增高,能提高对低血清培养条件的耐受性;心肌梗死大鼠移植经热休克处理后的MSC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内皮细胞培养基EGM-2培养,加入VEGF-C(156s)诱导后,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和VEGFR-3,RT-PCR检测相应基因的表达。成管实验检测分化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形态上为纤维样,经流式细胞术测定表达CD90、CD105,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3%、97.86%,而CD14、CD34、HLA-DR的阳性阳性率分别为2.00%、2.18%、1.56%。经诱导刺激后,间充质干细胞呈鹅卵石样外观,Podoplanin和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26.25%和12.70%。RT-PCR结果显示特异性的条带,成管实验显示诱导后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具有成管的功能。结论:从骨髓中可以提取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内皮细胞培养基和VEGF-C(156s)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淋巴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方法:从兔的胫骨中抽取骨髓,分别通过直接培养、经Fichu—Hypeque和Perool两种分离介质进行分离后再培养的方法,收获所培养的细胞,然后测量间充质干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直接培养、经Fichu—Hypaque、Perool分离后再培养的细胞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例分别为67.3%、83.6%、93.4%。结论:采用Perool分离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MSCs的纯度,提高MSCs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共培养异源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观察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健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贴壁和悬浮细胞分别为树突状细胞和杀伤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DC-CIK细胞以1∶5,1∶10,1∶20共培养4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表达CD+29CD+444双阳性的细胞为93.6%,实验选用第三代后的细胞.在培养第9天树突状细胞表达CD1α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HLA-DR+)]双阳性细胞数为98.5%.DC-CIK细胞表达CD+3CD+56的细胞数为(29.2±1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DC-CIK细胞滞留在G0/G1期,且与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以1∶5,1∶10,1∶20的比例共培养4 d的DC-CIK细胞的G0/G1期和S期分别为(91.0±3.3)%和(2.8±0.6)%,(88.7±3.0)%和(5.1±2.8)%,(83.7±1.7)%和(8.7±3.4)%.对照组(同步化DC-CIK细胞)为(73.4±1.0)%和(17.4±0.6)%.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癌术后患者常因肝脏组织代偿和恢复功能受限,术后急性肝衰竭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肝脏微环境下直接分化为新的肝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参与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和抑制肝星状细胞和肝原细胞的活性等,对肝损伤及肝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时具有致瘤性和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和治疗肝癌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是否安全可靠,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原发性肝癌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Adul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multipotent cells whose primary reservoir is bone marrow (BM). Following situations of extensive tissue damage, MSCs are mobilized and migrate to the site of injury. Osteoarthritis (OA) is a condition that involves extensive cartilage and bone damage.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OA, we have analyzed the differential BM-MSCs proteome of OA patients. METHODS: MSCs protein extracts were prepared from BM aspirates from six patients with OA and from six hip fracture subjects without OA, and analyzed by Two-dimensional gels, using the differential in-gel electrophoresis approach.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were identified by mass spectrometry. In addition, the chemotactic responses of OA and control MSC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proteins that changed at least 1.5-fold (P<0.05) belonged to the following three categories: metabolic enzymes (14 proteins, 36%), cytoskeleton/motility (12 proteins, 32%), and transporters (three proteins, 8%). In OA MSCs, a high percentage of metabolic enzymes (n=8, 57%) were up-regulated and most of the proteins related to cytoskeleton/motility (n=9, 75%) were down-regulat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migration response of OA MSCs to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 (chemotaxis index CI: 5.13+/-1.19 vs 3.35+/-0.42, P=0.043).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scribed the differential proteome of BM-MSCs from OA patients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ed chemotactic response of these cells in the context of OA. These results could indicate an activation of OA BM-MSCs in response to chemotactic signals sent by the altered subchondral bone in an attempt to heal damaged tissu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P物质(SP)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分为诱导成骨组与未诱导组,在传代培养的不同时期(1、2、3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对BMSCs的成骨细胞诱导进行鉴定,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P受体mRNA、蛋白的表达,观察时间-效应关系.结果 (1)rBMSCs及其诱导的成骨细胞有SP受体表达.(2)SP受体mRNA在诱导1周时下降(P<0.05),在诱导至3周时显著增高(P<0.05).(3)同一时间点诱导组SP受体的蛋白水平高于未诱导组(P<0.05),诱导组SP受体蛋白水平在第3周时显著增高(P<0.05),呈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大鼠BMSCs及其诱导的成骨细胞表达SP受体,随着成骨诱导的不断进行,SP受体在成骨分化的末期大量表达.  相似文献   

12.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方法制作30只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损伤组(SCI)、假移植组(SCI+生理盐水)、移植组(SCI+BMSCs)。脊髓损伤30 min时,假移植组和移植组于损伤周围相应注射生理盐水和BMSCs。在损伤后第3天、7天、14天和28天,进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价。应用MTT方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第14天即可观察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第28天BBB评分有明显提高。与损伤组和假移植组大鼠相比,第7天、14天和28天移植组血中MDA水平降低(P〈0.05);血中SOD水平较高(P〈0.05)。结论 BMSCs移植对SCI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4.
Qi ZM  Lü G  Bai YD  Wang H  Wang L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9):697-699
目的 建立永生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以供软骨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 原代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用含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hMSC,G418筛选得到阳性克隆,体外连续培养,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活性.TGF-β1和地塞米松对转化后的hMSC-hTERT细胞诱导,使其向软骨细胞分化,并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II型胶原.结果 外源性hTERT在转染细胞中稳定表达并传至第50代,永生化的hMSC细胞经TGF-β1和地塞米松诱导在体外分化为软骨细胞.结论 外源性hTERT基因可以有效地在体外使hMSC永生化,永生化的hMSC细胞经诱导可在体外分化为软骨细胞,从而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基化改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模型中的靶向迁移情况.方法 首先选用1只新西兰兔,2个月龄,体质量1.5 kg,进行BMSCs分离、提取、扩增;脂质体法将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Ⅵ(FUT-6)基因转染BMSCs并筛选建立阳性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FUT-6基因转染的FUT-6/BMSCs和BMSCs的FUT-6表达量及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skX)生成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UT-6/BMSCs和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12只新西兰兔骨缺损造模后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FUT-6/BMSCs和BMSCs体外eGFP标记后静脉分别回输入两组相同骨缺损动物模型体内,术后6、12、24 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标记细胞数量,以评估靶向迁移情况.结果 BMSCs可体外培养扩增;FUT-6基因转染后的FUT-6/BMSCs高表达FUT-6,上调sLeX的生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与BMSCs比较,FUT-6/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分别由15.0%、12.7%提高到68.9%、59.7%;术后6、12、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FUT-6/BMSCs在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的数量较BMSCs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基化改造的BMSCs具有明显靶向迁移至病损部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转染血管生成素基因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 腺病毒介导的血管生成素基因转染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并移植于置入Ameriod缩窄环的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上,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彩超、核磁心肌灌注成像、病理学观察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置环后的动物均为有效的动物模型.转染血管生成索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侧支血管增生明显,血管计数增加,Rentrop分数、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梗死区缩小而移植细胞的成活率高.结论 携带血管生成素基因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使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典Wnt/β-catenin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对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以及向成骨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4组:对照组、Wnt组、BMP组、Wnt3a和BMP-2联合组,在不同时间点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Yon Kossa染色观察细胞向成骨分化和基质矿化程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骨特异性标志物表达.结果 培养第7天,CCK-8测吸光度值联合组为0.845,Wnt组为0.738,明显高于对照组0.409(P<0.05).培养第6天和第12天,ALP活性吸光度值联合组为63.8和144.3,BMP-2组为40.8和104.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3和18.9(P <0.05).培养14 d后,联合组骨钙素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Runx2及Osterix表达量与其他组比较增高不显著.培养3周后,Yon Kossa染色显示联合组钙结节数量及大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Wnt3a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诱导能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向成骨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共培养系统下正常软骨细胞和关节炎软骨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分离新西兰兔 BMSCs及正常软骨细胞。制作兔膝关节炎模型,提取兔关节炎软骨细胞。将 BMSCs与低熔点琼脂糖复合成凝胶块,构建软骨细胞-BMCSs共培养系统,分为正常软骨细胞 P0-BMSCs组、正常软骨细胞 P3-BMSCs组、关节炎软骨细胞 P0-BMSCs组、关节炎软骨细胞 P3-BMSCs组及 BMSCs组(对照组)。在 3、7、14天取材行实时定量 PCR、糖胺聚糖含量、细胞活性检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1)正常软骨细胞 P0-BMSCs组的 II 型胶原基因表达增强,在 3、7、14天分别为对照组的 5.1、7.2、11.2倍; 正常软骨细胞 P3-BMSCs组 I 、 II 型胶原及蛋白聚糖基因表达均未见增强; 关节炎软骨细胞 P0-BMSCs组蛋白聚糖基因表达增强,在 14天为对照组的 7.8倍; 关节炎软骨细胞 P3-BMSCs组 I 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在三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2)正常软骨细胞 P0-BMSCs组糖胺聚糖含量为对照组的 2.59倍。除关节炎软骨细胞 P0-BMSCs组外,其余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阿新蓝染色各组均为阳性,正常软骨细胞 P0-BMSCs组的细胞及细胞外基质蓝染最深。结论兔正常 P0软骨细胞与兔关节炎 P0软骨细胞能够有效促进 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正常 P3软骨细胞的促分化作用微弱,而关节炎 P3软骨细胞不具有促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示踪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MSCs的表达.方法 采用原代贴壁法获得骨髓MSCs,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体外诱导MSCs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采用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慢病毒载体感染培养的MSCs,比较细胞感染前后生物学特性.结果 原代贴壁筛选结合差异传代培养的MSCs表面标志阳性率分别为CD44 94.81%,CD90 99.53%,CD106 76.34%,MSCs在pH值稳定于7.2~7.4的环境可传20代.体外MSCs诱导分化后特异性染色显示脂质沉淀和骨结节,表达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特异基因.慢病毒载体可有效感染大鼠MSCs,加入聚凝胺感染效率达到80%,EGFP在MSCs感染后1个月仍持续表达.结论 骨髓MSCs可长期培养,具有良好的多向分化能力.携带EGFP基因慢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MSCs,EGFP可作为MSCs体内研究的示踪标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环境中不同浓度葡萄糖是否可通过蛋白质O位氮乙酰葡糖胺(O-Glc NAc)糖基化修饰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及衰老。方法:构建常规浓度葡萄糖(A组)(5.5mmol/L)、高浓度葡萄糖(B组)(25mmol/L)微环境模型及常糖糖基化(C组)(常糖+Thiamet-G 1.0mmol/L)、高糖糖基化(D组)(高糖+Thiamet-G 1.0mmol/L)细胞模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组中培养,于第3、5、7天用WST-1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于第5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于第7天用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于第5天用Real-time PCR、Westen-bolt检测不同处理组Cyclin 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第3、5、7天时细胞增殖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B组、C组和D组相较于A组细胞周期G1期阻滞(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凋亡明显增多(P0.05)。细胞衰老染色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细胞衰老明显增多(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yclin D1的m RNA相对值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01±0.31、0.31±0.07、0.42±0.1、0.18±0.04,其他三组显著低于A组(P0.05);caspase-3的m RNA相对值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09±0.82、5.73±1.54、3.43±0.59、6.82±2.13,其他三组显著高于A组(P0.05)。Westen-bolt结果显示,A组h BMSCs内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高于B组;Cyclin D1的蛋白水平表达B组、C组和D组低于A组(P0.05),caspase-3的蛋白质水平表达B组、C组和D组高于A组(P0.05)。结论: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和细胞蛋白质高水平O-Glc NAc糖基化修饰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及衰老。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可诱导胞内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升高。微环境中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蛋白质O-Glc NAc糖基化水平升高可能是其抑制增值促进凋亡和衰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