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在小脑幕上胶质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72例小脑幕上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采用神经导航联合黄荧光染色技术(简称导航+荧光组),117例采用常规手术技术(常规手术组)。81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功能区,术中均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或)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肿瘤全切除率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58例(33.7%),其中导航+荧光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45.5%(25/55),常规手术组为28.2%(33/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功能区肿瘤(OR=0.502,95%CI:0.253~0.998,P=0.04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OR=2.173,95%CI:1.080~4.371,P=0.030)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81例功能区肿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者21例(25.9%),其中13例(61.9%)术中应用导航+荧光;60例非全切除者中,16例(26.7%)术中应用导航+荧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应用导航+荧光是影响功能区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因素(OR=3.896,95%CI:1.331~11.405,P=0.013)。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黄荧光染色技术有利于提高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术中磁共振影像(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初步经验。方法2006年3月~2006年12月,61例脑胶质瘤病人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 h,平均(5.2±1.5)h。图像质量良好49例(80.3%),一般7例(11.5%),差5例(8.2%)。56例图像质量优良的病人中,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6±0.8)次;其中2次32例,3次16例,4次5例,5次3例;24例(42.9%)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5T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49例脑深层或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对其手术策略、肿瘤切除程度、神经功能保留情况及对神经功能转归的影响。结果每例患者均于术中行磁共振成像扫描1~3次,平均(1.57±0.68)次。首次术中磁共振成像肿瘤全切除者17例、不同程度肿瘤残留者32例,显著影响手术策略构成比约为65.31%(32/49)。残留者中9例术中磁共振成像或神经电生理监测提示肿瘤边缘毗邻脑功能区或重要解剖结构,未行全切除;余23例重新注册经导航指引最终实现影像学全切除。初次手术肿瘤全切除率为34.69%(17/49),术中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辅助下实现全切除率46.94%(23/49);最终影像学全切除率提高至81.63%(40/49)。术后6个月随访,19例神经功能改善,30例神经功能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无一例肿瘤进展。结论高场强磁共振成像联合神经导航技术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胶质瘤的神经导航手术治疗(附28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发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及神经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总结28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手术的复发性胶质瘤病人的病例资料。位于大脑半球深部者18例,浅部者8例,位于小脑者2例。手术经原切口进入者20例,改变切口者8例。结果导航平均注册误差小于2 mm。全切除22例(78.6%),次全切除4例(14.3%),大部切除2例(7.1%)。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25例(89.3%),加重3例(10.7%)。术后对21例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17例随访1年,复发2例;9例随访3年,复发5例。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复发性胶质瘤手术治疗,有助于肿瘤的术中定位和切除范围的实时判断,从而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延缓肿瘤再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及神经导航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术中超声和(或)神经导航指导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岛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神经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术后影像学证实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9例,其中应用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定位肿瘤组肿瘤全切除8例,单独术中超声组肿瘤全切除4例,单独神经导航组肿瘤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5 ~52个月,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组术后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神经导航技术切除岛叶胶质瘤,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持续神经导航在脑内低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2013-06—2017-03在术中持续神经导航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脑内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06例。术后72 h内复查头部MRI平扫+增强结合患者术前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为低级别胶质瘤,术后MRI提示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19例,活检2例;治愈85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恶化3例。颅内感染4例,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颅内血肿2例,经二次手术后好转,无手术死亡。结论术中持续神经导航有助于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脑功能区肿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肿瘤治疗的策略和技巧.方法 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41例肿瘤.使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的有23例(辅助组),未使用18例(未辅助组).未辅助组直接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辅助组采用神经导航、皮层神经电刺激(MEP)、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确定肿瘤和脑功能区,根据肿瘤和功能区的关系切除肿瘤.结果 未辅助组肿瘤全切4例(22%),3例(17%)次全切,11例(6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6例(33%),无变化2例(11%),10例(56%)功能障碍加重.辅助组肿瘤全切12例(52%),4例(17%)次全切,7例(3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16例(70%),无变化3例(13%),4例(17%)功能障碍加重.两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可以做到精确的病灶解剖和脑功能区定位,加上运用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脑功能区的肿瘤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醒麻醉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阻滞、清醒麻醉下手术,术中神经导航、超声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切除肿瘤时,维持病人出声连续计数或读图的语言功能监测,或持续按键的运动功能监测。结果术中麻醉满意,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均不同程度好转;癫未再发作1例,药物可控制3例。术后出现偏瘫2例,术后无疼痛回忆。结论清醒麻醉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结合术中定位明确肿瘤切除范围,及肿瘤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可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神经导航辅助胶质瘤手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 80例胶质瘤手术中 ,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在其中 2 7例手术中测量硬膜、皮质以及病灶移位程度。在大脑浅表胶质瘤手术中 ,使用微导管栅栏法纠正脑移位的影响 ,判断肿瘤边界。结果  80例平均座标误差为 (2 .0 3± 0 .89)mm ,10cm预期准确性 (2 .4 3± 0 .99)mm。术中硬膜、皮质以及病灶移位分别为 (3.4 4± 2 .39)mm、(7.5 8± 3.75 )mm以及 (6 .5 5± 3.19)mm。 5例虽然导航显示肿瘤残留 ,但未强行切除 ;其余 75例肿瘤全切 6 2例 (82 .7% ) ,次全或大部切除 13例 (17.3% )。术后症状改善或不变 6 8例 (85 .0 % ) ,术后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 12例 (15 .0 % ) ,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胶质瘤手术中 ,术中脑移位是影响神经导航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微导管栅栏法简便、实用 ,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 ,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联合神经导航在丘脑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2应用3.0T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的28例丘脑胶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 28例患者第一次iMRI扫描17例仍有病变残留,进行扩大切除9例达到完整切除,全切率从39.3%提高到71.4%,8例肿瘤边缘累及运动功能皮质或皮质脊髓束无法行完整切除。术后6个月2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者20例,无变化6例,下降2例。结论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有助于提高丘脑胶质瘤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最小限度减少脑功能损伤,为术后手术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神经导航下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37例该类病例,对术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等体积切除34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肢体肌力下降3例,肌力下降伴语言障碍加重2例,语言障碍加重2例。术后4周仅1例轻瘫,1例不全性运动性失语,余病人均恢复。结论在磁共振引导下,应用神经导航手术可对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胶质瘤行影像学等体积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导航(蹦砌)辅助锁孔手术治疗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涉及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情况。术前均行fMRI扫描,将图像输入史赛克导航系统后指导锁孔手术入路的设计;术中根据运动激活区与病变的关系,实时利用导航引导手术切除病变。结果病变全切除8例(80%),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肌力障碍加重4例,其他病人肌力水平同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肌力水平较术前均无恶化,且其中2例较术前改善。结论fMRI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在最大程度切除病变的同时能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PET-CT神经导航优化脑胶质瘤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ET-CT神经导航脑胶质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两例考虑为胶质瘤的患者,以脑CT和MRI及PET-CT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并在PET-CT导航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结果常规脑CT和MRI检查均不能分辨两例肿瘤的确切部位、范围和与周围水肿的关系;PET-CT显示肿瘤的位置和边界清晰,并能揭示肿瘤增殖的不均一性,为神经导航提供了准确的肿瘤信息。结论对于常规影像学不能明确界限的胶质瘤,基于PET-CT的神经导航手术对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揭示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有较高的临床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证,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8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完成眶上锁孔入路开颅后,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即第二间隙),观察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并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解剖数据测量。在临床应用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9例。结果眶上锁孔入路通过第二间隙可显露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距离可显著增加(3.4±1.0)mm(P0.05)。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颅前窝的垂直距离为(12.4±2.3)mm,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距离可显著增加(3.3±1.2)mm(P0.05)。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6~12个月,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显露不高于颅前窝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眶上锁孔入路中,经第二间隙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是手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引导下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和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等体积切除幕上胶质瘤。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年10月至2003年8月完成的114例磁共振引导下幕上胶质瘤等体积切除病例,其中77例施行了立体定向开颅切除,37例行神经导航手术。对术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立体定向开颅组均全切肿瘤。术后一过性运动障碍加重6例,语言障碍加重3例。导航手术组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肌力下降和(或)语言障碍7例。二组共有2例留有永久性轻瘫,1例不全性失语,其余均在短期内恢复。结论在磁共振引导下,应用立体定向开颅术和神经导航手术可对大脑半球不同部位的胶质瘤行影像学等体积切除,微导管法简便、实用,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术中磁共振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6例涉及脑功能区的胶质瘤患者,分为术中磁共振功能神经导航组(A组,简称核磁组)103例和功能神经导航组(B组,简称导航组)83例,选取手术全切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核磁组病例手术全切率达90.3%,导航组为55.4%;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核磁组为5.8%,导航组为15.7%;术后随访3~40个月,患者1年生存率核磁组为90.2%,导航组为83.3%。结论术中磁共振技术和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均为提高胶质瘤全切率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等体积切除脑中央沟周围胶质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术前标定肿瘤边界、术中实时指导,对16例脑中央区胶质瘤患者行等体积显微切除手术。结果术后影像复查显示: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或无变化13例;神经功能缺损短期加重3例,3个月后恢复到术前水平,无手术死亡。结论在脑中央沟周围胶质瘤的显微手术中,神经导航系统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影像学全切除率,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diffusion tensor-based arcuate fasciculus (AF) fibre navi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1.5-Tesla (1.5-T) intraoperative MRI (iMRI) for the resection of gliomas involving eloquent language fibre tracts (AF tracts). Twenty patients with AF tract-involved gliomas in the dominant hemisphere wer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normal group included nine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intact language function, while the aphasia group consisted of 11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onduction aphasia. The AF tractography results were integrated into three-dimensional (3D) datasets used for neuronavigation, and their course was superimposed onto the surgical field during glioma resection. The iMRI was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effects of brain shift and to evaluate the extent of resection. Fibre tract visualisation provided a quick and intuitive overview of the displaced course of the AF in 3D space and the surgical field under a microscope. At a 3-month to 6-month follow-up, only two patients from the normal group suffered exacerbated language deficits due to tumour recurrence. Meanwhile, language function in all patients in the aphasia group had improved. Therefore, AF neuronavigation, combined with 1.5 T iMRI, is a feasible method of maximising resection and minimising language deficits when removing gliomas that involve the AF.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结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通过CTA结合导航技术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病人资料,其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术前CTA重建颅内病灶、周围血管、脑组织及颅骨图像,CTA采集的图像与Brian-lab导航系统融合,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实时指导手术。结果脑膜瘤达SimpsonⅠ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7例。胶质瘤、脑动静脉畸形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均镜下全切除。结论 CTA结合导航技术能提供无创、准确的神经影像信息,指导颅内病灶切除,同时保护脑血管及脑组织,对神经外科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