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前状态。方法采用CA-700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蛋白C活性(PC: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采用SLT 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P〈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和免疫法检测85例妊高征患者、50例晚期妊娠者及50例正常非孕女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G)、α2-抗纤溶酶(α2-AP)、D二聚体(Ddimer)。所有测定均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晚孕组及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晚孕组比较,妊高征各组PT、APTT、Fbg、AT—Ⅲ、PLG、α2-PI、D-dime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结论正常晚孕女性处于高凝状态,而妊高征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且有血栓形成倾向。产前进行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检查对妊高征的监测和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降低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测定DVT患者溶栓前抗凝血浆标本的FⅫ:C,根据其活性分为FⅫ:C降低组、FⅫ:C正常组,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狼疮抗凝物(LAC)、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Ⅻ:C降低的DVT患者组中PLG:A、PC、AT:A、t-PA:Ag显著减少(P〈0.05或P〈0.01),PAI-1:Ag、D-D显著增高(P〈0.01),而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FⅫ:C正常DVT患者组比较,FXU:C降低组t-PA:Ag水平明显减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水平FⅫ:C患者在DVT占一定比例,其内外凝血途径筛查指标一般不表现异常,但生理性抗凝物均处于低活性,纤溶为高度抑制状态;其凝血状态的研究对DVT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参数、抗凝和纤溶指标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实质损害患者凝血参数、抗凝和纤溶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肝硬化和24例肝癌患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和α2抗纤溶酶(α2-AP)检测.结果肝实质损害患者PT、TT、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AT、PLG、α2-AP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肝实质损害患者处于低凝状态,纤溶系统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凝血指标,探讨其与反复自然流产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7侧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组和31例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F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溶酶原(PLG)并进行比较。结果反复自然流产组PAI-1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LG活性、D—D含量则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PT,APTT,Fg,A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者纤溶功能降低,其发病可能与纤溶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原肺水肿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凝血及纤溶系统在高原肺水肿(HAPE)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在海拔3700m对8例HAPE患者在治疗前和临床治愈后检测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含量(PLG)、纤维蛋白原含量(F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及D-二聚体(DD)的含量,并以初入相同海拔高度第7天的10名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HAPE患者治疗前较临床治愈后AT-Ⅲ降低非常明显(P<0.01),Fg、t-PA、PAI及DD增加显著(P<0.05或0.01)。结论 HAPE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增高,导致凝血-抗凝血机理的失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APCR)对老年慢性梗阻肺病(COPD)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以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采用CA-700血液凝固仪测定活化蛋白C抵抗性、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组F1 2、FPA、SFMC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PAI水平显著增加(P<0.01),提示凝血系统显著活化,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明显减低。COPD患者组中,与APCR正常的患者比较,APCR阳性的患才F1+2、FPA、SFMC、PAI水平明显增高(P<0.01),AT-Ⅲ及PC的活性和抗原水平显著降低(P<0.01),t-PA水平明显减低(P<0.01),提示APCR阳性的COPD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较APCR正常的COPD患者更为显著。结论 活化蛋白C抵抗可造成慢性梗阻性肺病患者凝血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患者已经存在的血栓前状态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前清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止凝血相关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人分别测定PA、ChE、PT、APTT、FIB、TT,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组PA、ChE和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肝硬化患者组PT、APTT、TT三项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阳性检出率为PA(90.0%)〉ChE(77.5%)〉PT(72.5%)〉TT(57.5%)〉APTT(52.5%)〉FIB(50.0%)。结论联合检测PA、ChE和PT、APTT、FIB、TT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脑梗死患者Hcy、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A)、蛋白C抗原及活性(PC:Ag,PC: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P〈0.01),其水平均与Hcy水平显著相关。【结论】高水平Hcy与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显著相关,对促进血栓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CI)并发下脚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ACL Putum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了50例CI并发LDVT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GMP-140、凝血酶原片断1+2(F1+2)含量、总蛋白S(Protein S,PS)含量、抗凝血酶(AT)、蛋白C(PC)、纤溶酶原(Pig)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华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2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而总PS含量、AT、PC、Pig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脑卒中病人的血液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并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抗凝血及纤溶功能。方法收集血防站诊治的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各5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血浆凝血功能(PT、APTT、TT、Fg)、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及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⑴慢血组凝血功能(PT、APTT、TT、Fg)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差异有显著性,纤溶产物D-D水平差异有显著性而PLG无统计学差异;⑵晚血组PT、TT、Fg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差异无显著性,抗凝血功能(AT-Ⅲ、PC、PS)和纤溶功能(PLG、D-D)差异有显著性;⑶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凝血功能、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均有显著性;2、慢血组与晚血组比较:PT、TT差异有显著性而APTT、Fg差异无显著性,AT-Ⅲ、PC差异有显著性而PS差异无显著性,D-D、PLG差异有显著性;3、慢血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凝血功能和抗凝血功能差异非常显著,纤溶功能PLG差异非常显著而D-D差异无显著性;4、晚血组和肝硬化组比较:凝血功能除TT差异无显著性外PT、APTT、Fg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差异有显著性;5、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比较:TT、Fg差异无显著性而PT、APTT差异有显著性,抗凝血功能和D-D差异有显著性,PLG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紊乱,且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监测慢血、晚血、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出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420-AC荧光检测测定同型半胱氨酸。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F1+2)、纤维蛋白肽A(FPA)、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抗原(PC:Ag);采用CA-530血液凝固仪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和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存在显著性改变目(P〈0.01),其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比中青年恶性肿瘤患者变化更为显著(P〈0.01),且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各项指标的水平均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相关。结论恶性肿瘤时,患者的凝血、抗凝血、纤溶等系统均发生利于血栓形成的显著改变,这种异常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组更为显著,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加剧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使已经存在的血栓形成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并对肿瘤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多发伤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41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h内及伤后第3d,30例正常健康人血液中部分凝血因子、抗凝、纤溶活性和血小板计数,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n=18)与脏器功能正常组(n=23),将24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2)与非死亡组(n=29)的24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伤各组24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死亡组第3d FIB、AT:A、PLG:A、PLT均明显低于24h内测定的值,Ⅷ:C、vWF、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d.AT:A、PLG:A、PLT均有明显回升,D-D含量则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伤可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增强,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抗凝活性减低,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 ,探讨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 :以 74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 ,测定 74例L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 (BPC)、血小板聚集率 (PAgT)、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分子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 ;抗凝血酶III活性 (AT -IIIA)、蛋白C活性 (PC)、总蛋白S含量 (PS) ;纤溶酶原 (PIg)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 -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LDVT患者的PAgT、GMP - 14 0分子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PT、TT、APTT、AT -IIIA、PC、PS、PIg活性、tPA -A水平均明显降低 ;而Fg、VWF及PAI- 1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均P <0 .0 0 1)。结论 :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L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联合指导LD VT的防治 ,以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失代偿者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PLT,以探讨在肝硬化病变中的意义。方法:肝硬化失代偿者98例,健康对照21例,均检测PT、APTT、TT、FIB、D-二聚体及PL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者随病情加重PT、APTT、TT、D-D不同程度增高;FIB及PLT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者凝血及纤溶机制存在明显异常,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曾燕波  郑美琴 《检验医学》2009,24(7):533-535
目的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和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血浆中纤溶酶原(PLG)活性(PLG: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并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取41例PNS患儿和32例HSPN患儿血浆,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PLG:A、AT:A,免疫比浊法测定vWF水平,磁珠凝固法测定FIB水平。结果PNS患儿血浆PLG:A及AT:A水平分别为(69.15±17.61)%及(58.32±26.38)%各自均低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PLG:A水平为(93.51±15.57)%、AT:A水平为(123.8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NS患儿血浆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211.40±62.61)%及(5.11±0.98)g/L各自均高于HSPN患儿的水平,后者vWF水平及FIB水平分别为(119.51±46.30)%及(3.25±0.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NS患儿血浆凝血活性较HSPN患儿高,检测PLG:A、AT:A、vWF、FIB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的。肾病患者高凝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美创MC-4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结果]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组D—Dimer、vWF水平高于对照组,AT:A和PC:A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抗凝血、内皮系统出现异常改变,且其水平变化与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