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腰痛是全球生产力损失的首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方法虽丰富,但由于其没有已知的病理原因,治疗的重点就放在减少疼痛和减低对日常社会活动的影响上。运动疗法因其便于实施、种类多且成本小的特点,已获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但哪种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最好,目前证据还不充分。本文旨在对中西医不同运动方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干预效果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腰背痛一直是困扰人类生活与工作的常见疾患之一,每年由腰背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骶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中老年人患病率高达70%,由于急性腰背痛复发及慢性疼痛从而导致丧失工作能力的概率为75%~85%。根据LBP联邦指南,将下腰痛分为坐骨神经痛/根性疼痛综合征、特异性下腰痛和非特异性下腰痛。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始发于腰部,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至今缺乏针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诊疗规范。非特异性下腰痛是骨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表现多样、检查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等困扰着临床医生,临床上绝大部分腰痛属于非特异性下腰痛。此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众多,主要为运动疗法、传统的中医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目前预防治疗和微创疗法对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也有所增加。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进展进行系统陈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作者通过临床总结发现,调神健脾针灸法治疗该病疗效独特。该疗法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重视"神"的主导地位,主张形神同治,重在调神,同时兼顾养护脾胃。该文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中西医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中医形神一体观、治病求本、健脾扶正以养生防病等方面分析了调神健脾针灸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机理。临床表明,此疗法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腰痛康复,改善体质,协助提高腰椎的核心稳定性,减少腰痛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采用中医临床疗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和改良下腰痛评分量表(JOA)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 67%,治疗组优于常规针刺组。两组VAS和JOA评分显示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有效改善(P 0. 01),治疗组在改善VAS和JO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优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与西乐葆药物治疗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对12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60)和实验组(n=60)进行治疗,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ale,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评估。分别对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进行评估。结果〓2组在减轻腰痛方面,实验组效果更优。结论〓悬吊运动训练结合推拿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下腰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是不能通过X线、CT和MRI等临床检查手段明确其病因,同时不存在清楚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下腰痛临床症状。目前,普遍认为CNLBP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生物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包括肌肉因素、韧带因素、小关节退变因素及腰椎间盘退变因素等,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性别、肥胖、职业、遗传、吸烟及心理等因素。关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评估主要有疼痛等级评定、背部功能障碍评定、心理状态评定。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心理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有其优缺点。“治未病”也是避免产生下腰痛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注重预防。因此,我们就近年来对CNLBP的康复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及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6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用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ODI评分及静态平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ODI评分及左、右单脚站立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单脚站立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左、右单脚站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腰痛患者的疗效及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运动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VAS评分,并作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经治疗,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对慢性腰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9.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主要特征是: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的神经体征,脊柱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或退变程度较轻,不足以解释全部症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约占全部慢性腰痛患者的7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康复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经常因误诊而采用手术治疗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DMS)结合悬吊训练(SET)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效果。方法:选取58例CNL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SE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腰部相应穴位的DMS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6周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地距离(FFD)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和随访1个月后研究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FD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10%(2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7%(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结合悬吊训练能有效持续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症状,其效果优于单纯悬吊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疗及药物治疗等传统方法;治疗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周期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改良Oswestry指数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0.05).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巴氏球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结合健康教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巴氏球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结合健康教育.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背部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观察两组半年内腰痛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均较前降低,而MMT评分较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及ODI低于对照组,而MM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半年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肌力训练比较,巴氏球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结合健康教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更有效地增强脊柱稳定性及缓解下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叶蕾  吴亮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4):659-662
目的 了解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减少护士职业损伤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于2015年6-8月抽取浙江省4所三甲医院的202名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腰背痛的评定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ICU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状况、职业性腰背痛的影响因素。采用 x±s、构成比和率等描述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现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2名ICU护士中共有143名在过去一年中存在职业性腰背痛,职业性腰背痛年患病率为70.8%。在有职业性腰背痛的ICU护士中,在过去一年中,有40.1%的ICU护士总患病时间超过30 d,有19.3%的ICU护士因腰背痛而减少活动总时间超过30 d,有21.8%的ICU护士因腰背痛检查治疗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因素有:工龄(OR=2.17,95%CI:1.38~3.66)、搬抬重物次数(OR=2.14,95%CI:1.18~4.35)、工作紧张(OR=1.83,95%CI:1.24~2.99)、身体锻炼(OR=0.62,95%CI:0.41~0.86)、月夜班数(OR=2.37,95%CI:1.53~3.72)。 结论 ICU护士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状况严峻,为降低其职业性腰背痛患病率,应针对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职业防护措施,如加强培训,纠正不良姿势,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排班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运动治疗对腰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门诊部收治的慢性腰痛男性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予以中医推拿、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予以SNAG(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关节松动术治疗并结合以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运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小时,1次/d。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腰部运动功能及下腰痛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M-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相对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SNAG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多裂肌强化训练为主的腰背肌运动疗法可以显著缓解下腰痛患者症状,效果优于中医推拿、红外线照射等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患者腰痛、腰椎功能以及腰部肌耐力的改善情况。 方法 筛选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9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根据不同疗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应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腰痛程度(VAS评分)、腰椎功能(ODI指数)以及腰部肌耐力,所得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B组的总有效率为97.92%(47/48),高于A组的83.33%(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8,P=0.014)。2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的VAS评分[(1.27±1.16)分]低于A组[(3.56±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65,P<0.001)。2组治疗后的ODI指数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的ODI指数[(9.81±1.33)分]低于A组[(13.59±1.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1,P<0.001)。2组治疗后的静态、动态腰部肌耐力均强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的静态、动态腰部肌耐力[(84.18±13.05)s、(26.83±7.87)次]均强于A组[(67.45±15.62)s、(21.47±8.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5、3.179,均P<0.05)。 结论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部肌耐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及家庭训练制定更简单、有效的运动处方。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腰椎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flexi-bar训练。两组都将接受为期4周的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包括5 min的热身和5 min的放松。试验组训练过程中15 min进行flexi-bar运动,在站立、双桥、卷腹和四点支撑体位下进行,flexi-bar振动保持30 s,休息30 s,每个动作做3组。两组训练前后分别应用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Oswestry腰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压力生物反馈仪 (pressure biofeedback unit,PBU)进行疼痛、腰椎功能和腹横肌激活能力的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压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NRS评分、ODI评分及腹横肌激活能力压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及压力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flexi-bar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腰椎功能,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是否减少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方法  在这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实验组(n = 40)的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在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中进行一段时间锻炼,对照组(n = 40)在非虚拟现实游戏的情况下进行了相同的锻炼。探讨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在锻炼期间和之后是否具有镇痛作用,进一步研究疼痛恐惧、灾难性疼痛和初始疼痛强度是否削弱虚拟现实的镇痛效果。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组间疼痛强度为主效应,时间和疼痛强度有交互作用,在练习中思考疼痛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32.26±12.32);对照组(51.21±17.18);t80 = 5.80,P < 0.001],在运动期间(Cohen’s d = 0.86)和运动后(Cohen’s d = 0.46)均有镇痛作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疼痛恐惧,灾难性疼痛和初始疼痛强度均存在主效应,但对思考时间没有交互作用(所有P < 0.05),认为不影响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的镇痛效果。  结论  虚拟现实分散注意力诱导痛觉减退有成效。表明沉浸式虚拟现实游戏可以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在锻炼过程中的疼痛缓解,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亚历山大技术课程、按摩疗法以及按照医生运动处方在护士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对慢性或复发性腰背痛治疗的效果。设计析因随机试验。地点英格兰的64个全科医疗机构。参试者579例慢性复发性腰背痛患者;144例随机接受常规治疗,147例接受按摩治疗,144例接受6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144例接受24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每组均有半数患者随机给予运动处方。干预常规治疗(对照)、6次按摩、6或24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以及按照医生运动处方在护士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主要结局指标RolandMorris残疾评分(疼痛受损活动数)和疼痛天数。结果体育锻炼和亚历山大技术课程,而非按摩,1年时依然有效(与对照组RolandMorris残疾评分8.1比较:按摩组为-0.58,95%可信区间-1.94-0.77;6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1.40,-2.77--0.03;24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3.4,-4.76--2.03;体育锻炼组-1.29,-2.25--0.34)。6节课程之后体育锻炼的疗效为单独24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的72%(Roland Morris残疾评分分别为-2.98和-4.14)。课程后前4周腰背痛天数减少(与对照组中位数21天相比,24节课程-18天,6节课程-10天,按摩组-7天);而且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没有明显的损害报告。结论由注册教师提供的一对一亚历山大技术课程可使慢性腰背痛患者长期受益。6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后辅以体育锻炼处方的效果接近24节亚历山大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29例)、训练组(29例)和结合组(30例)。经筋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训练组采用普拉提训练治疗,结合组采用经筋刺法与普拉提训练结合的方法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后评价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Roland-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及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情况。结果:治疗后,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76%、79.31%、86.67%,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的疗效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经筋组的疗效亦优于训练组。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结合组的VAS、RMDQ评分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静、动态肌耐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情况优于经筋组、训练组(P0.05),经筋组的改善情况优于训练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普拉提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及静、动态肌耐力,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