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术对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发生的、伴有颅内外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行支架取栓治疗,15例行单纯药物治疗.对比支架取栓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下降程度,评估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患者27例,其中12例进行了支架取栓治疗,术前NIHSS评分为(18.9±6.3)分,术后7 d NIHSS评分为(10.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用药前NIHSS评分为(12.7±4.2)分,治疗7d时NIHSS评分为(9.4±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取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CI) 2b~3级]10例,部分再通(TICI 2a级)1例,未成功再通(TICI 0~1级)1例.术后3个月功能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支架取栓组7例(占58.3%),单纯药物治疗组3例(占2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架取栓治疗可明显增加伴有大血管病变的中重度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与内科方式治疗青年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的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0%)患者77例,分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和内科治疗组,评估入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组后1年内mRS评分和缺血性卒中复发、死亡、脑出血事件.结果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5.77%,1年内卒中复发率分别为4.35%、13.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脑出血发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组与内科治疗组随访1年时mRS≤1分患者比例分别为91.30%、6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2分的患者分别为95.65%、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严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的,对降低青年再发卒中风险比内科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卒中前体育锻炼水平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20年6月收治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对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进行半定量评估,采用现代Saltin-Grimby体育锻炼水平量表(SGPALS)对卒中前患者体育锻炼水平进行量化评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发病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不同体育锻炼水平间患者rLMC的差异,及对90天改良mRS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157例患者,其中低运动量组患者72例,高运动量组85例,高运动量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3个月mRS评分低于低运动量组(P值分别为0.001、0.039、 < 0.001),rLMC评分高于低运动量组(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3个月99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58例患者预后不良(mRS>2),预后良好组SGPAL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P<0.001),rLMC评分大于预后不良组(P<0.001),既往他汀类药物服用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GPALS评分及rLMC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1.455、1.181;P=0.043、0.003),既往糖尿病史、基线NIHSS评分高是良好预后的危险因素(OR=0.366、0.899;P=0.027、0.023)。  结论  卒中前体育锻炼能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及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2021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行血管内治疗患者152例。根据血管内治疗后是否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将其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采用1∶ 1比例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平衡2组的基线资料。观察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任何出血、90 d内复发和病死率;有效性为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45例,其中替罗非班组70例,对照组75例,替罗非班组出院时NIHSS评分[4(2, 13) vs. 11(3, 16),P=0.00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sICH发生率[7(10.0%) vs. 12(16.0%), P=0.284]、90 d预后良好率、任何出血、复发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47对,2组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的。匹配前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出院时NIHSS评分,但在90 d预后良好率上并无获益;匹配后,替罗非班组患者在出院时及90 d的预后良好率均无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颅内大血管伴/不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基线特征以及行血管内治疗后结局的差异。方法 对DIRECT-MT亚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型卒中串联闭塞和颅内闭塞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预后,分析不同机制学特征(动脉粥样硬化或动脉-动脉栓塞)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LAA型卒中患者共108例,其中串联闭塞63例,颅内闭塞45例。颅内闭塞组患者高血压史率高于串联闭塞组(77.8% vs. 52.4%, P=0.007)。颅内闭塞组闭塞部位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M1段(88.6%),而串联闭塞组颅内闭塞主要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49.2%)和大脑中动脉M1段(49.2%)(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抗栓、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卒中、房颤、吸烟史,基线mRS、NIHSS评分,是否静脉溶栓,侧枝循环,以及救治流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90天mRS 0-2分的患者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 vs. 41.9%, P=0.243)。颅内闭塞组术后成功再灌注率高于串联闭塞组(93.3% vs. 77.4%, P=0.026),但术后24-72小时血管再通的比例前组低于后组(57.1% vs. 77.2%, P=0.034)。最终梗死体积,颅内闭塞组小于串联闭塞组(20.1 vs. 34.5, P=0.025)。术后NIHSS评分,90天EQ-5D-5L评分和BI指数等其他次要结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90天内的死亡率,发生的无症状性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5-7天时在另外的血管区域新发脑梗死,以及新流域栓塞的患者百分比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串联闭塞相较于孤立颅内闭塞,末次造影成功再灌注率较低,梗死体积更大,但术后24-72小时再通率更高,且神经功能良好预后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颅内闭塞相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真实世界中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西南地区9个卒中中心从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等,根据术后90 d mRS 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RS≤2分)及不良预后组(mRS>2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经过术后90 d随访,良好预后(mRS评分≤2)率为43.5%(47/108),病死率为25.9%(28/108),血管再通率为95.4%(103/108),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8.3%(9/108).两组在术前后循环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格拉斯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silar artery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core,BATMAN)以及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血管再通时间短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较高(P<0.05);血管再通程度好的患者病死率较低(P<0.05).结论 真实世界中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快速开通闭塞血管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支架取栓术与动脉溶栓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视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排列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予以对照组患者实施动脉溶栓术进行治疗,予以实验组患者实施支架取栓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5天后TICI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后1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预后良好程度以及颅内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指标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5天后TICI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P<0.05);治疗前对照组与实验组的NIHSS评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实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预后良好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实施支架取栓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作用效果显著,且其颅内出血出血量小于实施动脉溶栓术,且安全性能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术中是否需要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分为单纯机械组和联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记录术中取栓次数,对比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变化、血管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分级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开始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单纯机械组,联合组取栓次数较少,血管再通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mRS分级和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可减少取栓次数,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管内治疗联合高压氧干预对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4月解放军第123医院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获得再通的患者58例,按照术后是否联合高压氧干预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4小时和术后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对比两组术后第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4天的NIHSS评分、第90天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联合高压氧干预能改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远期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玉玉  马博  许力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7):1102-1105
  目的  探究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采取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脑血流速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为(3.7±1.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4.3±1.5)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脑血流速度均减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CRP为(4.2±0.4)mg/L,对照组患者hs-CRP为(4.5±0.6)mg/L,观察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叶皂苷钠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能显著增加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低疼痛评分、脑血流速度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呼吸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提高对OSAHS的评估。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9年12月于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OSAHS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根据TS90%将患者分为轻度低氧组(34例)、中度低氧组(52例)和重度低氧组(41例),比较不同组别PSG指标、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PSG指标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结果  轻度低氧组呼吸紊乱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氧减时间均低于中度低氧组和重度低氧组(均P<0.05),轻度低氧组LSaO2为(77.47±6.58)%,高于中度低氧组[(72.37±7.37)%]和重度低氧组[(68.37±6.90)%]。轻度低氧组IMT、斑块数量以及斑块Crouse积分均低于中度低氧组和重度低氧组(均P<0.05)。3组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4.71%、25.00%、5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9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AHI、ODI和最大氧减呈正相关(均P<0.05),与LSaO2呈负相关(r=-0.605,P<0.05)。  结论  OSAHS呼吸功能与颈动脉病变相关,其中AHI、ODI越高,其IMT越高,在临床上需要早期明确PSG相关指标并及时干预,降低颈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运重建前后与预后不良有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师预测患者预后提供更多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介入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切除术或者2者均行)的患者179例,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血运重建前后NLR值、NIHSS评分等,并进一步分析预后不良组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入院的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及百分比、NLR值及血运重建后8h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淋巴细胞数与百分比、NL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NIHSS评分(OR = 1.123,95% CI 1.065~1.184,P < 0.05)是AIS患者血运重建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断分界值为11;(3)NLR值比较: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患者血运重建后NLR值较血运重建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是AIS血运重建患者发病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IS患者血运重建前后NLR变化具有上升趋势,预后不良组血运重建前后的NLR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并非AIS患者血运重建3个月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陈佳  陈向宇  骆嵩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7):1135-1138
  目的  分析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穿支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间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76例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研究组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比较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mRS评分)情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100,WHOQOL-100)评价生活质量。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12周时NIHSS评分分别为(4.1±1.7)分、(5.6±1.5)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分别为(76.9±16.3)分、(68.3±13.7)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mRS评分分别为(2.6±0.6)分、(2.9±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生理健康、社会关系、独立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2段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进行机械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2~84(62.5±14.4)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3)分;术前ASPECTS评分为8.0(7.0,9.0)分;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例,心源性栓塞10例,其他原因5例,不明原因3例;机械取栓前静脉溶栓6例,其中5例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使用尿激酶;优势M2患者14例;分析其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  结果  20例患者平均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为200~582 min,中位时间为370(277,483)min,发病到再通时间为(481.3±121.4)min;6例患者仅使用支架取栓,8例患者仅使用直接抽吸取栓,6例患者使用支架联合抽吸技术取栓,取栓次数为2(1,2)次;成功再通率为95.0%(19/20),4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2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随访,20例患者中死亡1例,预后良好患者13例(65.0%)。单因素分析显示,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结论  对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联合静脉溶栓、不合并sICH与90 d良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通过DSA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患者65例,无明显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完成一般情况评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65例患者DSA ASIT...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责任病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未见狭窄及轻度狭窄(〈50%),B组中度狭窄(50%-69%),C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70%),并DSA证实狭窄血管跟责任病灶具有相关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于入院当天及第7、14.,21天给予评分。结果纳入了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病率88%。A、B、C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O%)显著高于B组(68.8%)(P〈0.01);而B组总有效率(68.8%)与C组(41.6%)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96%)高于C组(41.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之间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关。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可能影响神经功能评分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预后,狭窄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高,早期顸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孔淑君  石彦  宁艳  李阳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0-1383
  目的  应用极速脉搏波技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颈动脉的弹性功能, 探究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93例SLE患者作为实验组,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 单纯SLE组(B组, 共45例)、SLE累及多个系统组(C组, 共48例), 同期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A组)。采用极速脉搏波技术测量所有入组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开始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BS)和收缩期结束时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ES), 并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IMT、PWVBS及PWVES与SLE不同临床分型的相关性, 最后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   结果  IMT水平比较: A组低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WVBS水平比较: A组  结论  SLE患者较健康成年人颈动脉弹性降低, 并随疾病进展其程度更显著。极速脉搏波技术能快速测量SLE患者颈动脉IMT、PWVBS及PWVES水平, 作为血管弹性相关参数指标, 其结果客观,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单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 进行前瞻性研究, 探究智能气囊夹板相比普通夹板治疗不稳定型Colles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纳入157例不稳定型Colles骨折患者, 其中对照组127例使用普通夹板, 治疗组30例使用智能气囊夹板。随访6周, 观察对比2组掌倾角和尺偏角、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夹板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等指标, 并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第28、42天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智能气囊夹板再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更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2组尺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和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皮肤和软组织并发症区域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智能气囊夹板在减轻Colles骨折断端疼痛、减少夹板调整次数与骨折再复位次数方面优于普通夹板, 且其压力智能调节显著降低了固定局部的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尝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