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卒中急救地图信息化时间追踪及持续流程优化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并进行溶栓的患者260例,根据救治流程分为传统流程组123例、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77例、持续流程优化组60例,比较3组患者的就诊到溶栓治疗时间(DNT)、就诊至影像学检查时间(DIT)及影像学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NT)、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率、溶栓后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未溶栓患者的比例。结果:传统流程组、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和持续流程优化组的DNT、DIT、INT有显著性差异(P<0.001),持续流程优化组的DNT、DIT、INT最短,急救地图时间追踪组次之,传统流程组最长。3组溶栓24 h及7 d后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持续流程优化组NIHSS评分变化更大。相比于传统流程组,其它2组的溶栓率提高(P<0.05),未溶栓患者中有相对禁忌证的比例增加(P<0.05)。结论:卒中急救地图信息化流程管理模式可以缩短DNT、减轻溶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提高溶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在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1例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入院进行静脉溶栓的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流程,观察组采用“一键启动”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比较2组入院至见到神经内科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实验室检查出报告时间(door to laboratory,DTL)、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 观察组DTP、DTL、DTI、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Z=-8.506,P<0.001;Z=-6.750,P<0.001;Z...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分为对照组(2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21例,护理流程优化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均升高,脑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可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中可优化环节,为救治流程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2名参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其进行访谈,通过笔记及录音采集数据,应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静脉溶栓流程的体验包括5个主题:(1)目前救治流程基本合理;(2)对卒中急救护士配置的需求;(3)对信息化平台支持的需求;(4)患者和家属医疗决策时间延迟;(5)对多学科合作密切性加强的需求。结论有必要将溶栓地点前移至CT室并配置卒中急救护士岗位,加快建设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信息平台,开展院内多元化病情告知方式,加强多学科合作密切性,进一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1日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我院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进行管理干预前后为节点,进行分组。将2020年7月1日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72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前收治的85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平台干预组。平台干预组利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对救治流程各个环节时间点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对照组使用院内自制救治流程记录表对患者的各项时间资料进行手工记录。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流程中各环节所需时间及医患满意度情况。结果 平台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到院至CT时间(door-to-imaging time,DIT)和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明显缩短,平台干预组的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静脉溶栓的救治时效性和医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优化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实施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实...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旨在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按发病距治疗的时间将入选的25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发病距治疗时间<4小时)和对照组(发病距治疗时间4~12小时)。以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计分(TheEuro peanStrokeScale)为标准,对照比较两组病人的起效时间、总体疗效、疗后转归及安全范围。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15~180分钟)较对照组(2.3~28小时)显著缩短。疗后一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P<0.05)。对照组溶栓后发生皮下和齿龈出血2例。治疗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早期开通闭塞脑血管的有效和理想的方法。最佳的治疗时机(时间窗)应当选择在发病后的4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索、评价和整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制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院内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1年1月—2021年12月发表于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 GIN)、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美国国立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Cochrane Library、JBI、Embase、PubMed、OVID、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的相关证据,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专家共识/立场声明。由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指南5篇、系统评价3篇、证据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4年1月—2020年12月于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2例,将其分为出血组(n=264)和未出血组(n=198).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酸镁静脉输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常规治疗加硫酸镁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0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评价治疗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血清镁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硫酸镁组的显效率(76.67%),与对照组(46.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两组治疗前后NFDS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治疗后比较硫酸镁组优于对照组(P〈0.05);硫酸镁组治疗后血清镁浓度明显上升(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静脉输注硫酸镁可明显增加AIS患者的血清镁浓度,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副反应,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纳入发病4.5 h内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53例,分为rt-PA组24例和对照组29例,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rt-PA组还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来评估治疗安全性。采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改良Rankin(m R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未发生s ICH及死亡。rt-PA组治疗后2 h、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7 d疗效及90 d m 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与常规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现况及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为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就诊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现况,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147例患者中119例发生院前延迟(81.0%);28例正常入院(19.0%),其中静脉溶栓治疗仅4例,溶栓率为14.3%(4/28);既往脑卒中风险程度不同的患者急诊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既往脑卒中风险程度分级越高的患者,接受过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宣教的可能性越高(字2趋势=7.597,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独居、发病时居住于合肥市外或其他地区、通过私人交通工具转运、首发症状为其他症状以及既往未曾接受过相关知识宣教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院前延迟(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居住地类型(OR=7.289,95%CI:2.146~24.756,P<0.01)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OR=5.109,95%CI:1.868~13.970,P<0.01)是影响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现况极不理想,院前延迟普遍,强化脑卒中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就诊及时性,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的方法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远期临床预后.方法:通过使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18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脑梗死行动脉溶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15~35 mg,平均(24.4±15.9)mg;所有患者无围术期伤口血肿、假性动脉瘤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溶栓结束后有14例患者(45.16%)血管完全再通,11例(35.48%)部分再通,6例未通(19.36%),有效率达80.64%。结论精心细致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保证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roversial field of interventional stroke neurology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within the stroke community, but no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have proved to be superior to intravenous (IV)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evidence and background of IV thrombolysis for strok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IV rtPA in practice, and the management of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fter thrombolysis. We conducted this review using a search of PubM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 1995, to October 31, 2013, with the following terms: ischemic strok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alteplase, thrombolysis,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rticles were also identified through searches of reference lists and the authors’ files. In nearly 2 decade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v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trial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V rtPA has been consistently verified in international real-world clinical practice. Time from stroke symptom onset to thrombolysis is crucial and probably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uccess of IV therapy. Thus, optim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should includ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ed protocols to guide immediate patient assessment and triage to medical centers with capability for efficient neurologic assessment, brain imaging,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specialized postthrombolysis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