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特征是对称性关节炎和滑膜炎症,导致进行性关节侵蚀,最终导致畸形。RA除了关节表现外,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肺是RA最常累及的部位,肺部受累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发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对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RA累及肺部常见的表现,现报道如下。1RA相关的间质性肺病间质性肺病(ILD)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肺部表现,临床上约10%的RA患者会发生间质性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提高对RA关节外表现的认识。方法对1997年1月~2008年12月间京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年间共收治RA患者201例,其中活动期181例,缓解期20例。RA伴关节外表现发生率41.79%(84/201),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P〈0.05)。年龄大于50岁者关节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发生于活动期者占83.33%(70/84),而发生在缓解期者占16.67%(14/84)。关节外表现中贫血最为多见,其次为肺脏损害,皮肤、心脏损害。侵犯眼部、胃肠道、肾脏及器官淀粉样变的则较少,伴有类风湿因子阳性、活动期、病程较长的患者易合并关节外表现。结论RA患者伴关节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患者关节外表现发生率多,男性肺脏受累发生率较高,皮肤受累可提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的发生随RA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形式和临床特点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病形式、临床特点及对患者社会生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5月~8月门诊就诊的RA患者进行随机现场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关节表现、关节外表现、疾病对患者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结果:本组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2,女性患者发病年龄41.8±13.4岁,早于男性的51.9±13.8岁。首发关节及病程中受累关节依次为近端指间、腕、掌指、膝、踝、跖趾及肘关节。晨僵时间持续〉1h者占43.6%。患者的平均病程为9.5±8.5年,出现关节畸形94例(51.9%)。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包括发热(30.3%)、类风湿结节(20.4%),并发症有继发干燥综合征(48.5%)、肺间质病变(30.3%)等。有家族史者占14.4%。因本病导致停止工作者占30.6%,病史长、关节畸形及未能在风湿免疫专科诊治为其危险因素。结论:本组RA患者多起病于中青年,患者的女性比例较高,晨僵时间较短,关节外表现常见,畸形的发生率较高,家族性发病者并不少见。患病后近1/3患者停止工作,未及时在风湿免疫专科诊治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特征是对称性关节炎和滑膜炎症,导致进行性关节侵蚀,最终导致畸形。RA除了关节表现外,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肺是RA最常累及的部位,肺部受累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发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对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RA累及肺部常见的表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炎症性疾病,特征是对称性关节炎和滑膜炎症,导致进行性关节侵蚀,最终导致畸形。RA除了关节表现外,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肺是RA最常累及的部位,肺部受累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发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诊治,对患者预后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RA累及肺部常见的表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曲怡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53-345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关节及关节外其他部位如肺、皮肤、血液、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可受累,神经系统病变时的症状如肌肉无力、疼痛和麻木在临床上有时与关节炎本身的症状很难区分,肌电图检查能客观反映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本文通过对24例RA患者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NCV)的研究,以确定RA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受累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1资料和方法我院免疫科确诊的24例RA患者,其中女16例,男8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2.2岁,病程:4个月18 a,平均7.2 a。24例患者全部进行了常规EMG和NCV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  常泰 《医学综述》2008,14(24):3809-3811
目的探讨银屑病性关节炎(PsA)的临床特点及影像表现。方法对35例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皮损先于关节炎出现,5例皮损和关节症状同时发生,关节炎先发者9例。27例伴指、趾甲损害。不对称少关节炎型16例;脊椎炎型4例;远端指(趾)关节炎型2例;对称多关节炎型12例;掌跖脓疱病伴胸锁骨关节炎型1例。共32例患者接受X线检查,25例有PsA的X线征象。其中远端小关节受累13例(40.6%),膝关节受累8例(25%),踝关节受累7例(21.9%),骶髂关节受累3例(9.4%),其中6例为多关节同时受累(包括脊柱及髋关节受累)。11例患者接受CT检查,7例有PsA的CT改变。结论远端指(趾)关节受累是PsA的特征性表现。若传统的X线检查所见仍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PsA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时或需监测早期PsA疗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T或磁共振成像作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8.
高忠恩 《苏州医学》2009,32(2):96-98
目的为研究干燥综合征(SS)对关节损害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方法回顾分析SS患者关节受累的不同临床表现。结果入组患者有60.7%出现关节受累,受累关节几乎涉及全身各个关节,手指关节是所有受累关节部位中比例最高的(54.8%)。结论SS腺外发病以关节炎为最主要表现之一,关节受累以肿胀、疼痛及放射学改变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样骨关节破坏和骨质疏松表现,故在临床治疗中也应重视对SS的关节炎的分析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5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老年人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7例年龄≥60岁的老年组RA及60例非老年组RA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老年组RA相比,老年组RA男性比例高,急性起病多见.首发在肩关节及肩关节受累的多;而首发在跖趾关节及跖趾、趾间关节受累的少,晨僵时间短.关节X线分期Ⅰ期病变较多,Ⅱ期病变较少.关节外表现以乏力、肺纹理增多和肺间质病变多见,而皮下结节少.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少,RF(+)患者肺间质性病变多.治疗显效率高( P<0.05~P<0.005).结论:老年组RA病情较轻,易为多种改变症状的抗风湿药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50例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和X线表现进行分析,提高X线平片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经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及X资料。结果临床特点中下腰部疼痛及强直、腰椎活动受限居首位;X线征象:(1)骶髂关节全部受累,表现为骶髂关节边缘模糊23例,表现为关节边缘锯齿状、硬化带增宽21例,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消失、关节面有骨小梁通过l6例;(2)脊柱受累42例,早期表现为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者26例,晚期呈骨性强直者13例,方椎ll例;(3)周围大关节受累34例:其中髋关节受累28例,其他部位关节受累6例;(4)耻骨联合受累4例;(5)坐骨结节受累5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为下腰部疼痛,X线检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尤其是中晚期患者。中轴关节受侵犯为其主要特点,髋关节损害及附丽病均为其特点之一且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ORA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所有2011年5月-2011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门诊诊治的KA患者209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RA诊断标准。根据起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起病年龄≥60岁的RA患者为EORA,34例;起病年龄<60岁的RA患者为非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Non-Elderly onse trheumatoid arthritis,NEORA),175例。对34例EORA患者及175例NEORA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血清学抗体、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EORA比较,EORA组年龄高f71.1±6.4岁),男性比例较高,41.2%(14例),病程短(4.3±5.0年);NEORA组年龄(47.8±13.3岁),男性21.7%(38例),病程(9.0±10.0年)。两组患者关节症状体征相似,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ESR无显著差异。EORA组继发干燥综合症、骨质疏松症、心脏受累发病率高,分别为38%、17.6%、14.7%,NEORA组分别为9.1%、1.1%、5.1%;两组肺问质纤维化、多发性单神经炎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EORA组分别为17.6%、2.9%,NEORA组分别为15.4%、1.7%。EORA组血清学抗体阳性率较高,AKA、APF、ANA、Anti-ccp阳性率分别为61.8%、70.6%、64.7%、70.6%,NEOIRA组分别为42.9%、41.7%、43.4%、45.7%;两组RF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EORA组76.5%,NEORA组68.8%。结论EORA患者男性患者比例高,病程短,关节症状体征相似,关节外表现如继发干燥综合症、骨质疏松、心脏受累疾患比例高,AKA、APF、ANA、Anti-CCP阳性率高。研究EORA患者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和有关节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表达水平,探讨TSLP在RA及SLE病程进展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RA患者40例作为RA组,有关节症状的SLE患者20例作为SLE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TSLP水平,检测RA患者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记录及触痛关节数(TJC)、肿胀关节数(SJC)和VAS评分,并计算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ESR、DAS28-CRP);统计SLE患者关节炎、新发皮疹和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及血常规、24h尿蛋白等相关指标,计算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RA组和SLE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评分与血清TSL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RA组患者血清TS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73,P<0.05),并与CRP、ESR及抗CCP抗体呈正相关关系(r=0.504,P=0.001;r=0.550,P<0.0001;r=0.895,P<0.0001),与DAS28-ESR、DAS28-CRP评分无相关关系(r=0.213,P=0.187;r=0.170,P=0.293)。抗CCP抗体阳性患者血清TSLP水平高于CCP阴性患者(F=16.99,P<0.05)。SLE组患者血清TSL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LE组患者血清TSLP水平与SLEDAI无相关关系(r=0.079,P=0.749)。结论: RA患者血清TSLP水平明显升高,TSLP参与RA的发病过程并具有促炎作用;TSLP可能对CCP抗体的产生具有调控影响,血清TSLP水平变化对于判断RA治疗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You X  Liu W  Zhang X  Zhang FC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168-170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A)不同荧光型别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单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的表达,研究ANA型别在PB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了61例PBC、28例原发性SS和11例PBC合并SS病人的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的表达,并分析比较了PBC和SS病人抗核抗体型别的差异。结果PBC组ANA阳性率为85.2%,型别有核包膜型(37.7%)、散点型(21.3%)、斑点型(18.0%)、多核点型(8.2%)和板层素型(4.9%);原发性SS组的ANA阳性率为89.3%,主要为斑点型(89.3%)和散点型(3.6%);PBC合并SS的ANA阳性率为100%,核型与PBC相似:核包膜型(45.5%)、斑点型(18.2%)、散点型(18.2%)、板层素型(18.2%)和多核点型(9.1%)。与单纯原发性SS相比较,PBC组核包膜型和多核点型A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6,3.781,P〈0.01,〈0.05)。结论PBC的ANA型别不同于原发性ss,核包膜型和多核点型仅见于PBC而不是原发性SS病人,是PBC的较特异的抗体型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91例MCTD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辅助检查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依据其不同转归结果进行分组比较。结果:MCTD患者首诊时雷诺现象、关节痛、关节炎、发热、乏力、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阳性和抗核糖核蛋白抗体(ribosenuclear protein an-tibodies,RNP)阳性的发生率高。91例患者中有63例完成随访,死亡6例,失访22例。63例MCTD患者经过1~6年随访,8例明确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2例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es,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2例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例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50例仍为MCTD。发展为SLE的患者发病初期脱发,蛋白尿,血小板下降,低补体血症的发生率较高。结论:MCTD可发展为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转归与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血清中鼠科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v-raf murine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ue B1, BRAF)蛋白水平,探讨该蛋白在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RA患者78例、其他风湿病患者96例、健康对照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BRAF蛋白水平,分析BRAF蛋白与RA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结果: RA患者血清中BRAF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风湿病组(P<0.01)及健康对照组(P<0.01),BRAF蛋白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其他临床、实验室指标及细胞因子无相关性。将RA患者分为BRAF蛋白升高组及正常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在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患者血清中BRAF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提示BRAF蛋白可能参与R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重叠综合征(Rhupus综合征)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81例单纯RA及51例单纯SLE作为对照,比较Rhupus综合征与单纯RA组、单纯SLE组关节受累、自身抗体及临床特点。结果: 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9.43±11.66)岁,高于单纯SLE组患者 的(40.59±12.73)岁(P=0.008)。以RA起病的Rhupus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小于单纯RA组[(32.58±11.14)岁 vs. (43.11±11.83),P=0.0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例Rhupus综合征患者中,以RA起病者12例,除2例为男性外,其余10例女性患者在出现SLE表现时均处于围绝经期或已绝经,平均闭经或绝经年龄(44.30±5.33)岁(36~50岁);出现SLE表现与RA起病的间隔时间为10.83年。以SLE起病者2例。就诊时同时存在RA与SLE表现者7例,除1例为男性外,其余6例为女性(3例处于围绝经期)。Rhupus综合征组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与单纯RA组相似,SLE相关表现中肾损害相对少见,但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较高。Rhupus综合征和单纯SLE患者补体C3、补体C4、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upus综合征是一种RA与SLE表现共存的重叠综合征,多以RA起病且RA表现较SLE表现严重。Rhupus综合征的发病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高对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 8例延误诊断的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确诊前病程最短 2 .5年 ,最长 8年 ,均为延误诊断病例。主要表现为 :口眼干 ( 10 0 % )、关节痛 ( 10 0 % )、龋齿 ( 6 2 .5 % )、肌肉痛 ( 37.5 % )、夜尿多 ( 37.5 % )、腮腺肿大 ( 12 .5 % ) ,以及反复咳嗽、咳痰、进行性气喘加重、消化不良、下肢紫癜样皮疹、网状青斑、低钾性瘫痪等。主要相关检查发现 :ANA( + ) ( 10 0 % )均为斑点型、抗SSA( + ) ( 10 0 % )、抗SSB( + ) ( 6 2 .5 % ) ,以及γ 球蛋白增高、RF( + )、尿pH升高等。口腔科和眼科检查阳性率 10 0 %。结论 提高老年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 :( 1)加强各科医生对干燥综合征的了解与认识 ;( 2 )口腔科与眼科应开展口、眼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检查项目 ,抗核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液中的免疫指标,从而实现对这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准确诊断。方法分别选择RA患者46例为RA组、SLE患者40例为SLE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免疫印迹法检测可提取核抗原(ENA)多肽抗体及ds-DNA,分析各种抗体在不同患者组和对照组的阳性率。结果在RA患者组中,ANA阳性率为37.0%,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13.0%,抗ENA多肽抗体阳性率为19.6%,三种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为50.0%;SLE患者组中,阳性率相应分别为92.5%、70.0%、87.5%以及95.0%。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ANA、抗ds-DNA、抗ENA多肽抗体联合检测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检出率,有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test anti-Sa antibody in different autoimmune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 antibod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test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 Sa antigen was extracted from human placenta. Anti-Sa antibody was tested in 40 normal people and 478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CTD) patients using Western Blotting (WB). RESULTS: Sa antigen was a protein with molecular weights of 50 kD and 55 kD. Anti-Sa antibody was positive in 31.9% (61/191)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3.0% (2/67) Sj?gren's syndrome (SS), 4.3% (2/46) 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 (SLE) and 0% (0/66) Behcet's disease, 0% (0/60) 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 (PM/DM), 0% (0/66) other CTD and 0% (0/40) normal controls. Anti-Sa antibody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auto-antibodies in R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it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on rate, negative prediction rate were 31.9%, 98.6%, 93.8% and 68.5% respectively. Anti-Sa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anti-Sa antibody negative patients in moming stiffness, ESR, ANA and X-ray grade. CONCLUSION: Anti-Sa antibody was a new auto-antibody for the diagnosis of RA. Anti-Sa antibody positive patients seem to have more serious inflammation and more advanced diseas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