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防治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7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87例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94例,截止随访日存活201例,死亡8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根治度、术后靶向药物治疗是GIST术后复发转移及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8)、核分裂象(P=0.012)、危险度分级(P=0.010)、手术根治度(P=0.009)、术后靶向药物治疗(P=0.010)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P=0.023)、核分裂相(P=0.017)、危险度分级(P=0.005)、手术根治度(P=0.003)、术后靶向药物治疗(P=0.004)及术后复发转移(P=0.003)是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IST的肿瘤大小、核分裂相、危险度分级、手术根治度、术后靶向药物治疗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余永豪 《现代肿瘤医学》2021,(18):3251-325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5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归纳临床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性别比为1.17∶1,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84.07%)。首发症状以消化道出血(37.98%)、腹痛及腹胀(32.01%)、消化道症状(14.85%)为主,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4.44%)。肿瘤发生部位以小肠(20.06%)和胃部(58.35%)为主。581例(88.97%)患者行根治性切除,72例(11.03%)患者行姑息性切除。根治性手术患者中,137例(20.98%)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112例(17.15%)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数平均为(23.45±6.12)枚。63例患者术后采用伊马替尼(400 mg/d)口服治疗。371例(56.81%)患者核分裂象≤5个/50 HPF,282例(43.18%)患者核分裂象>5个/50 HPF。CD117阳性581例(88.97%),S-100阳性61例(9.34%),CD34阳性568例(86.98%)。患者1年、3年及5年总体生存率为96.71%、76.52%和61.83%。单因素分析发现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手术根治性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与胃肠道间质瘤患者5年生存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以上因素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分布在40岁以上人群,但临床症状不典型,可通过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手术根治性及改良NIH危险度分级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及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胃GIST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胃GIST患者中复发、转移10例(17.5%),主要发生部位为肝脏及腹腔。1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93%和84%。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复发转移与核分裂象(>5/50 HPF)、肿瘤直径(>10cm)、Fletcher分级高有关;核分裂象(>5/50 HPF)、复发转移与患者生存有关。结论:手术治疗是局部可切除原发GIST的标准治疗。Fletcher分级标准是评估 GIST 复发转移比较公认的指标。对于高危或复发转移胃GIST患者,建议服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GIST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柳州市中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00例GIST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于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GIST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GIST患者3年生存率有差异的指标包括肿瘤切除情况、切缘阳性情况、有无破裂、有无转移、核分裂数、Ki 67指数、NIH分级和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服用与否及服用疗程(P<005);Cox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切除不完整、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皆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切缘阳性、肿瘤破裂、肿瘤转移、核分裂数增多、Ki 67指数>5%、NIH分级高危险性、术后未进行靶向治疗,临床治疗应结合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考虑,以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胃肠间质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9年7月-2007年6月121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GIST患者的男女之比为1.57:1,年龄26~83岁,中位年龄61岁.常见肿瘤部位以胃和小肠多见.CD117阳性114例,CD34阳性94例.121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治疗,其中完全切除84例,31例行淋巴结清扫或活检术,获检274枚淋巴结中只有2枚被检出有转移.68例患者于术后接受了3~38个月伊马替尼的治疗.121例患者中有106例接受了7~85个月的随访,1、3、5年累计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55.6%和35.9%,总生存率分别为97.8%、71.8%和57.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生存率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危险度分级、手术方式以及是否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有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完全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和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危险度分级、完全切除以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相数是GIST的2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完全切除与GIST预后独立相关,但并不提倡常规进行系统淋巴结清扫;伊马替尼可提高GIST的3年生存率,完全切除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可延缓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外间质瘤(EGISTs)的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特点,研究胃肠外间质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E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表达及预后。结果:8例EGISTs患者平均年龄59.9岁,临床上以腹部肿块伴疼痛为主,偶见胃肠道症状。肿瘤平均直径为16.2cm,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多见。核分裂数4例﹤5个/50HPF,2例﹤10个/50HPF,2例﹥10个/50HPF,肿瘤中心坏死6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8例、CD34阳性5例、SMA阳性2例、S-100阳性1例。2例患者术后因肿瘤复发和转移死亡,1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失访,余4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转移。结论:EGISTs好发于中老年,具有胃肠间质瘤(GISTs类似的病理特征与免疫表型。恶性潜能高,预后差;瘤体直径>5 cm、核分裂数>2个/50HPF、瘤细胞密度高和坏死是诊断恶性的主要指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中、高风险患者术后应给予伊马替尼等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评估Foxp3在胃间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Foxp3的表达是否与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相关。方法:收集96例胃间质瘤患者肿瘤及瘤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及瘤旁组织中Foxp3的表达。进一步分析Foxp3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瘤旁正常组织相比,Foxp3在胃间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Foxp3表达与核分裂象、肿瘤大小、肿瘤坏死以及肿瘤危险度分级呈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Foxp3高表达与总生存率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Foxp3是影响胃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oxp3高表达与胃间质瘤患者预后不良有关,Foxp3可能是胃间质瘤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不同病理因素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85例患者1年无瘤生存170例(91.89%),3年无瘤生存151例(81.62%),5年无瘤生存144例(77.8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是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核分裂数、ki-67指数均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中肿瘤位置和核分裂数为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复习216例原发性GIST临床资料并加以随访进行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全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 %(204/216)、90.2 %(129/143)、88.3 %(68/77)、87.5 %(35/40)和85.0 %(17/20)。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因素对GIST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影响因素变量值增大,死亡的风险值增高。其中完整切除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别、CD117、是否活检、内镜黏膜是否糜烂、手术切缘等对预后生存率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辅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对于高危险度患者。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完整切除或扩大切除能提高生存率。年龄、发生部位、完整切除、肿瘤是否破裂、辅助治疗、术后是否复发、肿瘤病理核分裂象、最大径等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间的差异,评价超声检查预测胃间质瘤和非胃间质瘤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5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按肿瘤的生长部位分为胃间质瘤组和非胃间质瘤组,对比分析两组间超声图像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的差异。结果:非胃间质瘤组的恶性危险度更高,在瘤体最大径≤5 cm、呈类圆形、内部不伴无回声、血流稀少方面,两组间危险度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瘤体最大径>5 cm、形态不规则、内伴无回声、血流丰富和伴有转移的GIST恶性危险度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与非胃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非胃来源的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来源的间质瘤,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7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0月西京医院收治的71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年生存率与年龄、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与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与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Cox风险生存模型统计结果表明TNM分期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类、肿瘤分级、化疗与否、手术方式等与其预后无关(P>0.05)。复发转移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类、脉管/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辅助化疗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是否复发转移在TNM分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胰头癌根治性切除病人术后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1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111例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1个月,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52.3%、20.6%、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CA19-9水平、被膜外浸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胰腺切缘、术后是否化疗为影响胰头癌预后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9-9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被膜外浸润、肿瘤大小、术后是否化疗及胰腺切缘为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化水平差、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 cm、未达到R0切除的胰头癌患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术后联合化疗可明显延长胰头癌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吴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81-2185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宫颈癌(I-IIa期)并行宫颈癌根治术的338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复发患者56例作为复发组,其余未复发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后复发56例,术后复发率16.57%,其中鳞癌患者46例(82.14%)、非鳞癌患者10例(1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浸润深度、术后放疗、术后化疗以及术前SCC表达对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术后化疗以及SCC表达情况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宫颈浸润深、术前SCC表达异常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sex cord tumor with annular tubules,SCTA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临床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4例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的临床诊治过程、病理特征及随诊情况。结果:4例SCTAT患者中,1例合并黏膜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平均发病年龄28岁,典型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盆腔包块。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形成单一或复合的闭合环状小管,其核心为嗜酸性透明物质。治疗以手术为主。2例术后随访良好,2例出现复发,其中1例多次复发,且发生远处转移,死亡。复发以原肿瘤部位同侧的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多见。5年总生存率为100%。结论:患侧附件切除+患侧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SCTAT的有效方法,复发病例建议完全切除肿瘤,长期随访。尽管复发风险高,但SCTAT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HOⅡ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3名WHOⅡ级的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103例WHOⅡ级脑膜瘤患者中9例采用肿瘤次全切(Simpson IV级),94例采用肿瘤全切术(Simpson I-III级)。103例患者术后复发31例,无复发72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膜瘤病理类型、瘤周水肿、肿瘤最大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放疗等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与肿瘤病理类型对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影响较小(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瘤周水肿、Simpson分级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放疗是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Simpson分级、有无瘤周水肿及术后是否放疗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是否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fact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after primary resection.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the diagnosis, surgery, and follow-up of 327 patients with GIS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1988 and 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se patients were identi. ed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In the 327 tumors, 152 (46.5%) were located in the stomach, 89 (27.2%) in the small intestine, 33 (10.1%) in the colon and rectum, and 43 (13.1%) in other sites including the omentum and mesentery. The 3-year 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the 327 GIST patients were 74.4% and 62.7%, respectively, and univariate surviv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factors, such as tumor size, mitotic index, NIH categories, Ki-67 index, tumor location, surgical margins, tumor bleeding, and tumor necrosi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rvival of the patients (P < 0.05). Multivariate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IH categories, surgical margins, and Ki-67 index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the survival rate.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imatinib treatment was 30 months and that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imatinib treatment was 59 months. Their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16.4% and 39.4%,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7). CONCLUSION Complete resection is the .rst choice of treat-ment for GISTs. It is reasonable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resect-able GISTs and guide the adjunctive therapy with NIH categories and Ki-67 index. Imatinib treatment can signi.cantly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metastatic GIS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肠道来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71例肠源性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部分随访资料,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1例GIST患者中,病灶原发部位小肠51例,结直肠15例,肠系膜5例.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主(45.1%,32例),其次为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2.5%,16例;16.9%,12例),复发风险极低危l例,低危16例,高危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核分裂相和复发危险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0.05).复发风险高危组中,术后服用靶向药物患者的预后好于未服用药物的患者(P<0.05).结论 肿瘤完整切除联合靶向治疗是肠源性GIST的最佳治疗模式,肿瘤最大直径、核分裂相及复发危险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