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何娟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13-1916

斜视、弱视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国内外学者运用生物和计算机技术对斜弱视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多方位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斜、弱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分类研究能使人们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斜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及匹配的生物模型,对寻求斜弱视临床治疗和视功能重建的新途径有所帮助。本文介绍了感知觉学习的定义及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可能因素、感知觉学习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及神经机制。该领域未来需要在斜弱视发病的神经机制、感知觉学习重建斜弱视视功能的具体机制、影响感知觉学习效果的因素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近年来,人们对大脑神经可塑性及感知觉学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斜弱视,重建斜弱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现将感知觉学习治疗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偏振激光扫描技术以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等影像学技术在弱视的临床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本文结合目前影像学技术在弱视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情况,对于弱视临床影像学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并且对于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偏振激光扫描技术、相干光断层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在应用于弱视临床研究时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及评述.  相似文献   

3.

弱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近年来人们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不断探讨新的治疗方法。在视觉认知领域,一些电脑程序和视频游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视觉系统功能,基于知觉学习提出视频游戏、二分刺激、立体视训练等新兴方法治疗弱视,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知觉学习等新兴疗法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方法在弱视治疗方面的效果,结合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本领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弱视的传统治疗主要包括光学矫正、遮盖法和压抑法.随着对实验性弱视动物模型、电生理及神经生化等各方面的不断研究,人们对弱视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视觉敏感期或关键期以后“已终止”的视觉可塑性可以被重新激发.基于这个发现,大量的新疗法如知觉训练、电子游戏训练、双眼分视训练和经颅磁刺激训练等应用于儿童和成人弱视的治疗;这些新疗法统称行为疗法,都以恢复皮层可塑性和减少双眼相互抑制为突破口来改善弱视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影像技术在弱视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影像学中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研究弱视的发病机制是近几年新兴的技术,它的发展将有关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现在的脑功能成像技术包括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以及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等。研究发现弱视患者的中枢的各项技术检测指标和正常人相比具有一定差异,表明这些技术对于弱视中枢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其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但现有的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还不能精确定位弱视中枢,现对这些影像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自律空间频率进行手、眼、脑联合训练法,辅以后像法、红光闪烁法、远程机电刺激穴位按摩等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根据1996年4月“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制定的弱视标准,选择自我院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就诊的弱视儿童,用国产DV-100VEP分析系统检测弱视儿童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振幅与潜伏期,按其较好一档的振幅与潜伏期的空间频率作为第一张自律空间频率光盘刺激训练的信号,以后根据P-VEP复查,再换相应的高空间频率来刺激训练,结合传统弱视疗法,直至弱视治愈。结果4~11岁弱视儿童107例(177只眼)治疗后随访2~6个月,总有效率100%。结论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等综合疗法对儿童弱视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视觉假体及神经微电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玉梅  惠春 《眼科研究》2009,27(4):336-340
借助视觉假体有望使某些难治的视网膜病变,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恢复部分视力。神经微电极是视觉假体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具有对神经进行电刺激并记录神经信号的重要作用。随着微电子技术、医疗技术、生物技术及材料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材料和微加工工艺被逐渐应用于神经微电极的研制,从而为视觉假体提供更好的脑-机接口组件。对近年来视觉假体和神经微电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更好地理解视觉恢复的机制,不断优化视觉假体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是由光感图形刺激从视网膜节细胞到枕叶皮层产生的生理电位活动。视觉电生理不但是研究弱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临床上早期发现弱视的一种客观先进的方法。 1960年cobb和Dawson首次发表了有关诱发电位研究的论文。1974年Arden设计了黑白方格翻转图形刺激方法来研究弱视。近年来国内将视觉诱发电位应用于弱视研究,而对于研究半视野诱发电位对弱视的诊断价值,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是近几年新兴起的脑功能成像技术,适合在受试者接受刺激任务时同步检测大脑皮层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眼科临床中常见的视觉障碍症状常伴有视皮层的功能异常,fNIRS可以在视觉任务或治疗期间同步检测视皮层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为弱视、青光眼、视神经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脑参数。  相似文献   

10.
我院弱视防治中心,采用多功能综合弱视治疗仪应用于临床治疗弱斜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临床统计调查,综合疗法治疗斜弱视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宋琳琳  张伟 《眼科研究》2009,27(2):153-156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基于血管内血氧浓度的变化,可以无损伤地反映活体大脑功能,在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在弱视的研究中已取得重要成果。FMRI可用来从整体水平研究弱视患者的皮层损害特点,还能通过它观察眼优势柱转移、视觉运动觉能力的缺陷,比较不同类型弱视的脑功能变化,尤其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就FMRI在弱视研究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弱视是伴有视觉皮质生理学改变的发育异常性疾病.重启视觉发育敏感期进而有效改善青少年及成人患者的治疗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视觉皮质可塑性的研究显示,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视觉发育敏感期的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交联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动态变化是保持视觉皮质可塑性的重要条件.弱视的临床研究则提示,视觉皮质对弱视眼信息的抑制及注意障碍是造成弱视并阻碍视觉发育敏感期重启的重要因素,无创性脑电磁刺激及知觉学习有可能去除压抑,从而有效治疗弱视.本文就视觉皮质可塑性、弱视发病中的抑制与视觉注意障碍研究进展及与之相关的弱视治疗新理念、新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和成人弱视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视知觉学习是指通过特定的视知觉任务训练使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显著提高的方法。视知觉学习具有相对特异性、相对迁移性以及时间属性,在弱视、斜视等眼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视功能检查和改善方面也有新的应用。同时,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关于视知觉学习的脑区探索也已取得新的进展。现笔者对视知觉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娜  李平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39-1142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害的综合。在此我们对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大脑高级视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成一个具有立体感图像的过程中,双眼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均等的被处理,而是存在眼间竞争与抑制,由此产生了知觉优势,过强的知觉优势带来双眼视的异常。借助双眼分视和计算机生成的心理物理视觉测试程序,可以定量测定知觉优势强度,并通过光学矫正、遮盖或视知觉学习实时调控知觉优势。知觉优势的相关基础理论也延伸应用到眼科临床诊疗尤其是斜弱视的诊疗中,并有望为解决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双眼视异常相关的临床问题提供新思路。现就视知觉优势在眼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When analyzing and synthesizing visual information from both eyes into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at the visual neural center of the brain, the visual information from the two eyes is not processed equally. There is competition and inhibition between the eyes during this binocular visual process. One eye usually has a larger, weighted contribution to the vision neural network than the contralateral eye, and it is the neural basis of sensory eye dominance. Observers with strong sensory eye dominance (SED) tend to have abnormal binocular vision. Sensory eye dominance can b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psychophysical methods. It can also be manipulated through refractive correction, occlusion or perception learn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sensory eye dominance will provide a new treatment approach for clinical binocular disorder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s of amblyopia and laser refractive surgery.  相似文献   

17.
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刘虎  赵堪兴 《眼科新进展》2003,23(5):369-372
随着脑科学的蓬勃发展,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研究证实:发育早期异常视觉经验可影响皮层神经元的空间特性,弱视视功能损害涉及多个脑区并与皮层神经元空间特性的异常密切相关,弱视是视觉神经通路多方位、多层次损害的综合。我们对2种常见类型弱视(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神经生理学、心理物理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安洁  海鸥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913-914
弱视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是近年来弱视研究的新兴技术,主要包括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多焦视觉电生理的临床应用对研究弱视的视皮质、视觉传导和视网膜的功能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的发展及应用为弱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依据。我们就此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