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7):1332-1335
目的:采用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单眼弱视患儿的弱视眼和非弱视眼以及正常儿童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结构。
  方法:选择单眼远视性弱视儿童56例及正常儿童右眼75例作为研究对象,用 OCT 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容积,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最薄,内环视网膜厚度最厚,而外环视网膜厚度较内环略薄。内环的各个象限中,鼻侧视网膜最厚,为335.58依17.42μm;上方较鼻侧略薄,为326.42依15.36μm,再次为下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最薄。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变化与内环一致。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视网膜各区域变化与弱视眼组相同。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均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组外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比非弱视眼组、正常对照眼组对应象限的视网膜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象限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容积最小,内环的鼻侧视网膜容积最大,其次为上方视网膜容积,再次为下方视网膜容积,颞侧视网膜容积最小。外环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变化与内环一致。弱视眼组黄斑中心区1mm 及内环的鼻侧和上方视网膜容积均比非弱视眼组及正常对照眼组对应各象限视网膜容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象限视网膜容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 检测可以准确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弱视眼的黄斑区结构与非弱视眼及正常眼存在差异,可能与弱视的外周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金玲  陈洁  吕帆  方海珍  陈彬 《眼科研究》2009,27(7):596-600
目的通过检测远视性单眼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研究弱视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特征。方法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42例,正常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者20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弱视眼和正常眼的MRT。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比正常眼厚(P=0.005),对于黄斑部位的分区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眼比正常眼厚(P=0.010),而黄斑周围外环及内环各象限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问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厚,不同程度弱视眼间的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杨杨  罗红  李艽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9):1560-1566

目的:评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价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双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为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的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1995-01-01/2019-12-08采用OCT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患者双眼黄斑区及RNFL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将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1~3mm内环区、3~6mm外环区及RNFL厚度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采用时域OCT(T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采用频域OCT(S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及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除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3~6mm的外环区下方外,余比较均有差异(P<0.05); 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及鼻侧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

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及RNFL厚度高于对侧非弱视眼,且弱视主要引起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内厚度增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纤维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大于12岁的大龄弱视患者30例30眼,并选取年龄相当的正常人15例30眼作为对照,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技术,观察大龄弱视视神经功能和神经纤维形态学的变化特征。结果:大龄弱视患者P-VEP的P100波振幅均较正常组降低、潜伏期延迟(P<0.05);OCT显示大龄弱视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大龄弱视患者视神经传导功能和视网膜神经结构均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OCTA对比分析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对侧眼与同龄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密度特征。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单侧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且伴有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患者20例20眼。本研究受试对象分为3组,观察组为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自身对照组为其对侧眼,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为在我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的正常人20人20眼。应用蔡司公司Cirrus 5000-HD-OCT仪对患者进行OCTA检测,测量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等参数。比较三组受试眼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双眼血流各参数差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受试眼BCVA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均明显低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中心、内层、外层、完整区域血管长度密度、血管灌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均明显小于自身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身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受试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周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间视网膜浅层FAZ形态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BCVA与双眼FAZ面积差值、周长差值均呈负相关(r=-0.464,P=0.045;r=-0.548,P=0.015)。结论 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血流密度明显低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同龄眼。双眼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差值及周长差值越大,弱视眼BCVA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探索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发育状况。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检测弱视组17例20眼及正常对照组14例2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结果: 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组比正常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区内环弱视组鼻侧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鼻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弱视组颞侧及上、下方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黄斑周围外环各区视网膜厚度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加,OCT技术为非侵入性、结果可靠、安全。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春梅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927-1930

弱视是一种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传统观念认为弱视不会出现明显眼球器质性改变,但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弱视患者不仅脑部解剖存在差异,在眼部结构也与正常人不尽相同,这为探索弱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弱视患者的发病机制及眼部结构改变进行了总结,从发病机制、脉络膜厚度(CT)、眼部血管面积及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以及弱视患者遮盖治疗后的眼部结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视野、OCT和OCTA检查,并分析PA患者眼部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PA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血管密度(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黄斑区浅层血管复合体(SVC)-VD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除内环鼻侧、外环下方)均呈正相关(P<0.05),黄斑区各象限mGCC厚度、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MD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与OCTA检查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PA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功能的微观变化,对评估PA患者术前视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区血流特点并评价OCTA对DR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的糖尿病患者57例87眼作为DR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DR组相符的健康体检者43人8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检查两组受试者视网膜,选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观察,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1 mm×1 mm、直径1 mm到3 mm以及3 mm×3 mm范围内的血管线性密度(vascular density,VD)和血流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值,分别记为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1 mm、PD1 mm×3 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和黄斑区血管密度(macular vessel density,MVD)改变,并探讨其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NTG 患者20例(40眼)为NTG组,健康20人(40眼)为对照组。利用OCTA检测2组MRT和MVD,对比NTG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性,并检验NTG组黄斑区检测指标与视野平均缺损的相关性。结果 NTG组与对照组受检者MRT、MVD在黄斑区中心凹、旁中心凹、上方及下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中心凹MRT=26.923、F旁中心凹MRT=38.176、F上方MRT=22.324、F下方MRT=39.936、F中心凹MVD=36.154、F旁中心凹MVD=45.573、F上方MVD=29.345、F下方MVD=30.267;均为P<0.01),而在颞侧和鼻侧两个象限MRT、M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颞侧MRT=2.614、F鼻侧MRT=2.497、F颞侧MVD=2.134、F鼻侧MVD=1.937;均为P>0.05);NTG组的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上方及下方的MRT、MVD与视野平均缺损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1)。结论 利用OCTA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NTG黄斑区形态学改变特征,且这种改变与视野平均缺损相关,从而可在疾病的早期提供无创影像学诊断支持,为尽早干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得≥40岁和18~39岁正常人黄斑血流密度和灌注密度的差异。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20年10-12月北京同仁医院健康体检者142例(142眼)。其中男性76例(76眼)。平均年龄(45.50±12.65)岁。方法 受试者分为18~39岁组和≥40岁组。行视力、等效球镜(SE)、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显微镜、黄斑区6 mm×6mm OCTA检查。取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年龄对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黄斑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影响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黄斑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FAZ面积。结果 ≥40岁组黄斑区总体血流密度为(17.49±1.15)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7.88±9.76)mm-1(P=0.037)。≥40岁组黄斑区外环血流密度为(17.83±1.12)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8.24±1.00)mm-1(P=0.027)。其他黄斑区血流密度参数、血流灌注各参数和FAZ面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探究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SE<-6.00 D)眼底豹纹状改变的患者共52例(63眼),按照眼底豹纹状改变的级别将其分为四组:0级组(18眼)、1级组(22眼)、2级组(12眼)、3级组(11眼)。选取黄斑中心凹周围区、黄斑旁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凹为观察指标,通过OCTA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和深层的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以及S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呈非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黄斑旁中心凹区: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网膜厚度:以0级组作为参照组,0级组与1级组、2级组、3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在黄斑中心凹区域: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随着豹纹状眼底级别的加深,眼底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旁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有统计学差异,且视网膜厚度随豹纹状眼底的级别加重呈进行性变薄趋势。OCTA可为评估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弱视及正常儿童黄斑参数进行测量及相关性分析,为探索弱视发病的外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者60例(80眼)(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80例(80眼)(正常组),应用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和OCT仪检测两组的眼轴长度及各黄斑参数,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 弱视组与正常组相比,黄斑厚度在中心凹(242.41±22.77)μm及外环区更厚(P=0.048、0.000、0.005、0.000、0.001),而内环区四个象限黄斑厚度、平均黄斑厚度(282.98±23.05)μm和体积(9.96±0.73)mm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各黄斑参数无性别差异(均为P>0.05),而正常组男生与女生相比,黄斑厚度在内环鼻侧、下方、颞侧更厚(P=0.03、0.01、0.02)。不同弱视程度各黄斑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内环下方的黄斑厚度与矫正视力具有相关性(r=0.267,P=0.017),外环鼻侧与屈光度、眼轴长度存在相关性(r=0.350,P=0.001;r=-0.359,P=0.001)。结论 弱视眼视网膜黄斑的结构存在异常;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会对黄斑厚度的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密度的变化,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20-01/2021-07就诊于我院的IMEM患者45例45眼,观察术前、术后1wk, 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区厚度(CMT)、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中心凹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纳入患者术后1wk BCVA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3、6mo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wk CMT明显增厚(P<0.05),术后1、3、6mo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1wk, 1mo FAZ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6mo明显扩大(P<0.05);术后1wk, 1、3mo SCP血流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明显减少(P<0.05)。术后3、6mo纳入患者BCVA与CMT呈正相关(r=0.457、0.615,P=0.032、0.012)。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