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6例伤后6 h内入院的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分析患者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关系。结果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组伤后PT、APT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程度越重,PT、APTT、D-D、FPD水平越高,PLT、Fg水平越低(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伤后PT、D-D及FDP含量比非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Fg含量比非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参考指标。早期血浆PT、Fg、D-D及FDP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惺  胡锦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81-1084
颅脑创伤(TBI)患者常出现凝血指标异常,约17%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而在重型患者中则高达50%,同时发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仍知之甚少,目前普遍接受的是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现纤活含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0例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两组(GCS>8分组和GCS≤8分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伤后24小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24h内,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除TT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CS>8分组与GCS≤8分组比较,上述6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外伤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活性检测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70例甲减患者作为观察组,再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甲减组与重度甲减组,另选择同一时期60例来我院体检健康合格者最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三组D二聚体(DD)、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纤维蛋白原(Fbg)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纤溶活性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分析其在诊断和预测甲减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轻度甲减患者D-D低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高于常规对照组,重度患者D-D为高于对照组,PAI-1、TAFI、Fbg及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C、TG及LDL-C等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检测凝血纤溶指标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与正常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较复杂,并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大多数前瞻性研究也发现凝血、抗凝、纤溶系统指标异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相关结论仍有争议.因此,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早期凝血和纤溶变化以及与病情危重度GCS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28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57例作为对照。检测伤后早期(6 h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的含量改变,结合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患者早期出现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的百分比为80.49%(425/528),其中不同凝血-纤溶指标根据异常的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D-D>PT>Fg>APTT>PLT>TT。(2)急性颅脑创伤患者PT、D-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颅脑创伤伤情加重PT、D-D含量明显升高;Fg含量在重型和中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型与轻型患者组比较、轻型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APTT、TT含量只有重型患者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型、轻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T在各颅脑创伤组及对...  相似文献   

8.
收集2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和48例对照组的血浆作凝血纤溶参数的测定。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的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和α_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_2—PI)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显示头颈部恶性肿瘤组同时有凝血、纤溶机能的亢进。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的打击下,机体出现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它不仅是损伤的一个结果,也可能进一步引起继发性损伤。每年颅脑损伤死亡患者高达56000例,在创伤性死亡中居第1位。国外报道创伤严重度评分(ISS)〉45分的患者中有2/3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紊乱,伴有颅脑损伤者更容易发生凝血和纤溶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68-70+74
目的 探究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5例,按照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月治疗,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重度组PT为(16.24±2.73)s、APTT为(45.67±2.39)s、TT为(16.15±1.22)s,长于中度组[(15.55±2.52)s、(38.55±2.82)s、(15.65±0.82)s]和轻度组[(11.61±2.13)s、(31.12±1.54)s、(15.35±0.5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度组FIB水平为(1.17±0.33) g/L,低于重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重度组GCS评分为(10.62±1.72)分,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14.21±1.93)分、(12.70±1.63)分],重度组ADL评分为(65.31±2.83)分,低于轻度组和中度组[(91.25±3.21)分、(82.62±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出现继发脑损伤14例,明显高于中度组的9例和轻度组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可依据PT和APTT水平进行判定,凝血功能异常程度越大患者颅脑损伤的预后能力越差,借助凝血功能障碍来判断患者颅脑损伤程度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用于诊断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1年2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统计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对于创伤性凝血病的检出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和不同预后水平颅脑损伤患者TEG指标差异,分析各TEG检测指标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TEG检测于颅脑损伤后4 h和12 h对创伤性凝血病检出率(34.50%和63.00%)均显著高于常规凝血项目检测水平(18.50%和40.50%),χ2=13.143、20.275,均P < 0.001,且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84.81%)显著高于非严重颅脑损伤患者(48.76%,χ2=26.647,P < 0.001);颅脑损伤者损伤后12 h反应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增加,而α角度(Angle)值和最大幅度(MA)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减小(均P < 0.001);死亡患者R值与生存患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3,P=0.116),而K值显著高于生存患者水平,且Angle值和MA值均显著低于生存患者水平(均P < 0.001);MA值为导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TEG检测可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有效识别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情况,并可用于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水平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术期应用目标导向容量治疗联合右美托咪定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将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于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采用目标导向容量治疗,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右美托咪定持续静脉泵注,对照组则应用生理盐水,密切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0)、开硬脑膜时(T1)、关硬脑膜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S100β水平,术前、术后7 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  结果  2组患者T0时刻HR、MAP、血清S100β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的HR、MAP、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1.04)分vs.(11.01±1.55)分,P<0.05]。  结论  围术期应用目标导向容量联合右美托咪定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能够维持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稳定,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与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性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急诊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0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格拉斯哥评分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45例)和重度组(3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并统计分析患者颅脑损伤后血清NSE与S100B蛋白数据。  结果  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4组血清NSE与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34.51±5.39)μg/L、(19.31±2.72)μg/L、(13.68±3.02)μg/L、(6.11±2.35)μg/L与(2.29±0.28)μg/L、(1.47±0.15)μg/L、(0.81±0.18)μg/L、(0.32±0.09)μg/L,F=357.010,653.126,均P < 0.001;各组同时间点血清NSE与S100B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血清NSE与S100B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血清NSE与S100B蛋白水平能够动态性地反映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进展,对病情分级修正、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苏徽  顿士娟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0-2023
  目的  通过分析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sepsis-associated coagulopathy,SAC)发病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预防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57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是否符合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对照组(诊断脓毒症但凝血功能尚正常者,36例)和观察组(符合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诊断者,21例),死亡组(11例)和存活组(4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通过比较临床资料分析脓毒症凝血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PC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3.46(23.11, 63.25) ng/mL vs. 6.85(2.35, 8.77) ng/mL; 37.40(32.15, 45.15) s vs. 29.50(25.75, 33.50) s],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90±0.95)g/L vs. (5.01±1.0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死亡组和存活组相比,年龄、性别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44.73(7.48, 63.90) ng/mL vs. 7.78(3.56, 14.86) ng/mL],FIB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3.28±1.45)g/L vs. (4.46±1.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T升高(OR=1.275,95% CI:1.049~1.550)、FIB下降(OR=0.124,95% CI:0.023~0.676)是SAC发病的危险因素,PCT升高(OR=0.918,95% CI:0.859~0.981)是SAC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在临床中,当血清PCT水平升高、FIB水平降低时需警惕SAC的发生,对于确诊SAC的患者PCT水平的持续升高可能提示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5.
徐欢  霍蕊  许婉红  李慧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9):1624-1627
目的 探讨动态交替式气垫床联合营养支持对外伤性危重患者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 PI)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接受治疗的外伤性危重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患者行营养支持联合动态交替式气垫床护理,对照组患者行营养支持联合喷气式气垫床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PI前期表现发生率、PI发生率、昏迷与健康状况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压力性损伤,对照组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1期3例,2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前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0)。2组患者Braden评分在时间、组别、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5、7 d时的Braden评分高于对照组[(13.87±1.18)分vs.(13.11±1.38)分;(14.79±1.80)分vs.(13.73±1.86)分,均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8.11±1....  相似文献   

16.
林晨  陈闯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6):932-935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  方法  SPF级SD大鼠4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三七总皂苷组,每组大鼠15只。正常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三七总皂苷组腹腔注射1%三七总皂苷(50 mg/kg),1次/d,连续14 d。  结果  三七总皂苷组逃避潜伏期[(21.27±3.29)s]短于模型组[(28.42±3.87)s],而经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9.73±2.34)次]多于模型组[(5.67±1.20)次, 均P < 0.05]。三七总皂苷组神经行为学评分[(10.63±2.65)分]和运动功能评分[(7.84±2.12)分]高于模型组[(6.52±1.37)分vs. (4.92±1.35)分,均P < 0.05]。三七总皂苷组P13K mRNA(0.87±0.18)、Akt mRNA(0.92±0.17)和mTOR mRNA(1.02±0.18)高于模型组的(0.56±0.13、0.48±0.10、0.67±0.21),均P < 0.05。三七总皂苷组Bax表达(1.57±0.38)低于模型组(3.24±0.54),而Bcl-2表达(2.78±0.78)高于模型组(1.26±0.45,均P < 0.05)。  结论  三七总皂苷对TBI大鼠神经元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13K/Aktm/TOR信号通路及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敏  李冬冬  刘传苗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8-2030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与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乙肝相关ACLF患者124例,收集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数据,注意患者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并进行MELD评分。根据患者入院后90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56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年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年龄分别为(22.66±4.69)分、1.72±0.42、(281.09±94.21)μmol/L、(40.54±7.39)岁,均显著低于死亡组[(31.38±5.39)分、2.64±0.61、(360.54±130.97)μmol/L、(45.73±12.7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1.21±3.83)g/L、(35.95±11.82)%,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28.43±4.46)g/L、(29.54±1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高、高水平TBil、高水平INR、年龄大是ACL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Alb、高水平PTA是ACLF患者的保护因素。  结论  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可作为预测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脑外伤卧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行常规内外科治疗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行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治疗6周。评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吸气肌功能和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6周结束时,其MVV[(85.23±1.21)%]、FEV1[(2.41±0.28)L/s]、FVC[(3.26±0.35)L]、FEV1/FVC[(85.90±2.60)%]、MIP[(87.40±6.82)cm H2O]、PIF[(5.39±0.12) L/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 < 0.05), 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其MVV、FEV1、FVC、FEV1/FVC、MIP、PIF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 < 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分别为[(38.10±1.50) mm Hg和(89.31±1.60) mm Hg]较治疗前[(40.21±1.63) mm Hg和(75.66±1.68) mm Hg]均有明显改善(均P <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率(6.7%)较对照组(30.0%)明显下降(P<0.05)。  结论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外伤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动脉氧分压,并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金晶  陶亮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36-1338
  目的  评价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实施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研究组实施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手术治疗指标,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IgM、IgA和IgG水平,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94.73±10.62)min,(196.49±24.62)mL,(2.25±0.36)d,(2.65±0.39)d,(2.84±0.41)d和(5.29±0.61)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128.52±12.03)min,(339.62±40.81)mL,(3.57±0.49)d,(3.86±0.51)d,(3.91±0.54)d和(7.46±0.82)d,均P < 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外周血IgM、IgA和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1.67%,χ2=5.551,P=0.018)。  结论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减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手术创伤,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儿童兴趣喜好为诱导的干预模式在学龄前期患儿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该干预模式在学龄前期全麻手术患儿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68例学龄前全麻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439例患儿,将2019年7—12月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的218例全麻手术患儿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1—6月采用童趣化诱导干预模式管理的221例全麻手术患儿作为干预组;对2组患儿术前焦虑情绪、麻醉诱导配合程度及苏醒期躁动程度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儿术前访视时焦虑情绪评分为(29.96±3.25)分,与常规组的(30.18±3.3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前等候时[(26.16±4.15)分]及麻醉诱导前[(44.47±5.38)分]焦虑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34.92±4.32)分及(52.48±5.52)分];麻醉诱导合作程度评分[(1.51±0.84)分]及苏醒期躁动程度评分[(6.79±3.27)分]明显低于常规组[(2.87±1.13)分及(8.51±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