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0-2013年济宁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学及病原学特征,为制定该市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3年济宁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聚集性疫情报告规模、时间、病原学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05起,累计病例313例,均为手足口病轻症,无重症病例,幼托机构聚集性11起,占10.48%,其他均为自然村(或社区)。4-6月呈现聚集性疫情报告高峰(76.19%,80/105),3岁及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EV71病毒和Cox A16病毒感染为主,不同年份手足口病流行优势毒株不同。聚集性疫情主要由当地疾控机构浏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发现,未见幼托机构主动报告。结论 4-6月是手足口病防控关键期,应提高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报告敏感性和及时性,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续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暴发疫的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手足口病发疫情。对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9年陕西省共报告手足口病暴发疫情34起,波及或暴露人口数为19380人,累计病例为679例,平均持续时间为13天,平均罹患率为2.76%。关中地区共报告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最多(19起,55.88%);10~29例规模的疫情有26起(76.47%);疫情集中分布在3-6月和9-11月;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幼托儿童,占82.53%。36.67%(11/30)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是由混合病原引起的。结论 2010-2019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暴发疫情呈双峰分布,关中地区是报告暴发疫情的高发地区。幼托机构是手足口暴发疫情的主要场所,由混合病原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较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9年—2021年济宁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取济宁市2019年—2021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特征。结果 济宁市2019年—202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52起,累及病例373例,6月份报告聚集性疫情最多,占23.68%;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自然村(或社区),占96.71%;3岁及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占71.85%,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占67.56%。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3 d。实验室确诊病例为70例,EV71阳性10例,CoxA16阳性40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0例,分别占阳性数的14.29%、57.14%、28.57%。结论 散居儿童是高发人群,6月是手足口病防控关键期,应提高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报告敏感性和及时性,落实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泰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4年泰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全市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48起,339人发病,平均罹患率222%(339/15249)。聚集性疫情起数与总病例数分布较为接近,聚集性疫情起数与总病例数相关(rs=0.422,P=0.003)。2011-2014年靖江市报告聚集性疫情起数(24)比海陵区报告数(12)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1,P=0.045)。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可由一种病毒型别或多种病毒型别混合感染所致,疫情病毒感染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93,P=0.045)。结论 聚集性疫情的早期识别、早处置是防控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10 — 2022年手足口病(HFMD)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地HFMD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中江苏省2010年1月1日 — 2022年12月31日上报的238起HFMD暴发疫情的相关数据,对江苏省HFMD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应用ArcGIS 10.7和GeoDa1.18软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FMD暴发疫情罹患率和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江苏省2010 — 2022年上报的238起HFMD暴发疫情累计暴露人数167934人,累计发病数5296例,暴发疫情罹患率中位数为3.43%;HFMD暴发疫情在春季(3 — 5月)和秋季(9 — 11月)高发,分别占36.97%和29.83%;有68.07%的HFMD暴发疫情由苏南地区报告,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为托幼机构或学校,占99.16%;HFMD暴发疫情发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为0~44 d和3~78 d,发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中位数分别为8 d和15.5 d;HFMD暴发疫情流行优势毒株在2010、2012、2014、2015、2018、2019和2021年均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为主,2011、2013和2017年均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2020年以柯萨奇病毒A6型(Cox A6)为主,2016年以Cox A16和EV71为主,2022年以Cox A16和Cox A6为主;HFMD暴发疫情在空间上呈现聚集性分布,暴发疫情罹患率的高 – 高聚集区主要位于无锡市惠山区、滨湖区、梁溪区、江阴市,常州市武进区、溧阳市和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州区、连云区;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x A16感染和混合感染、疫情持续时间 ≥ 21 d、报告来源为其他机构的江苏省HFMD暴发疫情罹患率较高,暴发场所为其他机构的江苏省HFMD暴发疫情罹患率较低,事件级别为一般、场所地为县镇、疫情发现时间 ≥ 15 d的江苏省HFMD暴发疫情持续时间较长。

结论

江苏省2010 — 2022年HFMD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Cox A16为主要流行株,苏南地区为HFMD暴发的聚集区;暴发场所、感染病毒类型、疫情持续时间、报告来源和事件级别、场所地、疫情发现时间分别为江苏省HFMD暴发疫情罹患率和持续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无锡市2009-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4年无锡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结果 2009-2014年无锡市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 035起,累积报告病例4 959例,占同期总发病人数的6.2%(4 959/79 571),其中12起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聚集疫情每年发病高峰在4~6月和11月;聚集性疫情和病例数均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77.6%(803/1 035),且地区间托幼场所发生频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1,P<0.001);疫情发生后1 d内报告的占21.3%(220/1 035),罹患率为0.02%~100.00%,中位数为1.6%,疫情持续时间1~46 d,中位数为4.0 d;疫情发生报告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及发病人数均呈正相关(均有P<0.001)。共采集病例标本阳性率为42.2%(1 008/2 389),阳性标本中以EV71型(45.3%)和CoxA16(40.1%)为主。结论 无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应加大对托幼机构的监管,可以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流感的流行特征,为预测和防控流感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该自治区哨点医院监测,收集2012年流感样病例(ILI)发病资料,并采集ILI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所有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2012年该自治区ILI%均值为1.49%,以周为单位,各周ILI%波动在1.11%-2.73%之间;流感样病例集中在低年龄组人群;内蒙古东部地区ILI%为0.60%,中部地区ILI%为2.65%,西部地区ILI%为1.03%。2012年该自治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2.82%,周阳性检出率介于0-45.46%之间,2012年属于混合型(B型占44.13%,H3N2型占41.61%,A(H1N1)pdm09型占8.05%);男女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无差别;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集中在低年龄组人群;中部地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低于其他地区。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流感流行高峰为冬春季节,2012年春季流行高峰主要以B型流感病毒为主,冬季流行高峰以季H3亚型为主;加强对流感样病例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关注新型流感毒株的出现,可以及时反映流感活动状况,对该自治区流感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特征、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传染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传染病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08年共报告225起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病10 223例,无死亡病例;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暴发疫情总数的84.89%,其中水痘、流感分别占40.44%、33.33%;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暴发疫情共204起,占暴发疫情总数的90.67%,发病8 961例,占发病总人数的87.66%;冬春季暴发疫情较多,3—4月发生112起,占暴发疫情总数的49.78%,12月发生27起,占暴发疫情总数的12.00%。结论广州市传染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发生场所主要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重点加强冬春季重点场所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上海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季节性和病原学特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资料,采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21年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共109起,小学的报告起数最多,77起(70.64%)。集中度法结果表明,M值为0.59;圆形分布法结果表明,离散度r=0.54,平均角α=357.32°,雷氏Z值为32.07,P <0.05,高峰日为12月28日,高峰时段为10月25日至次年3月3日。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主要由流感病毒引起;大部分病例为单病原体感染,个别为双重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在单病原体感染和双重感染中检出率均最高。结论 小学是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场所,浦东新区聚集性发热疫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是疫情发生高峰,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原体是引发疫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河南省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导出河南省2017-2019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2017-2019年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06起,累计报告发病数2220例。报告高峰位于12月至次年1月和3月至4月,共报告99起,占比93.40%;主要发生场所是中小学校,共报告101起,占比95.28%;暴发规模主要是10~29例的小规模聚集病例为主,共报告95起,占比89.62%。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流行毒株由A(H1N1)和B(Yamagata)转变为A(H3N2)和B(Victoria)。结论 河南省2017-2019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和学校,暴发疫情的流行毒株近几年出现交替变化,需要进一步做好流感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04-2013年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福建省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登革热疫情资料和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福建省2004-2013年共报告3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91例,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205例,本地病例2例;2004、2007、2008、2010、2013年出现暴发疫情;病例涉及到全省9个设区市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莆田、福州与泉州三地,为374例,占病例总数的94.0%;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36个有登革热报告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为248例,占病例总数的62.3%;境外输入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发生在8、9、10月份,2例本地病例分别发生在6和10月份,而境外输入性病例全年12个月均有发生;各年龄组均有登革热病例,其中以15~59岁年龄组为主,为344例,占86.4%;输入性病例来自于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17个国家,主要输入国为菲律宾67例(35.1%)、印度尼西亚35例(18.3%);398例病例中,发病至诊断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诊断至报告间隔时间为17 h(5~21 h),发病至报告的间隔时间为7 d(5~10 d);经秩和检验,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诊断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福建省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及输入引发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5~59岁年龄组人群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间中山市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中山市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分子生物学实验依据。 方法 收集2013—2017年间中山市20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病例标本,采用 RT-PCR方法测定诺如病毒VP1基因全序列,并对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20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及小学,占疫情总数的80.0%(16/20)。获得了77株病毒的VP1基因全序列, 20起疫情分别由GII.4 Sydney_2012(25.0%, 5/20),GII.3(25.0%, 5/20),GII.17(25.0%, 5/20),GII.2(15.0%, 3/20),GII.21(5.0%, 1/20),及GII.6(5.0%,1/20)亚型引起,5起暴发中GII.4 Sydney_2012分为两个不同分支。 结论 GII.17型为中山市新发现流行毒株,2016年底发现的两起GII.4 Sydney_2012区别于以往出现GII.4 Sydney_2012,可能为新亚型的重组毒株(GII.P16-GII.4 Sydney_2012)。VP1基因序列分析可作为有效的诺如病毒分型工具, RdRp基因分析应作为重要补充以确定毒株的重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发病的趋势变化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广东省1950-2011年猩红热的发病和流行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50-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5581例,死亡1例(为1950年报告),年发病率介于0-49.00/10万之间;流行可分为散发期(1950-1973年,年平均发病率0.12/10万)、暴发流行期(1974-1987年,年平均发病率15.16/10万)、低水平流行期(1988-2003年,年平均发病率1.68/10万)和流行反弹期(2004-2011年,年平均发病率4.82/10万)。发病呈现2个季节性高峰,第1个高峰(秋季高峰)发生在11-1月(发病构成比35.4%);第2个高峰(春季高峰)略低于第1个高峰,发生在4-月(发病构成比28.9%),2个高峰分别与学校秋季学期及春季学期时间基本一致。共发生3次大规模的猩红热重点地区暴发疫情,第1次发生在1974年汕头市,共1712例,年发病率为484.02/10万,〈15岁学生儿童发病占90.5%;1984年该地区再次发生猩红热暴发,共发病360例,年发病率为80.62/10万,〈15岁学生儿童占91.4%;1987年阳江县闸坡镇发生猩红热暴发流行,共发生病例690例,5-9岁组学生儿童发病人数最多,占14.6%。2004-2011年广东省流行情况有所反弹,其中2011年发病数居前4位的地市分别为深圳市(758例)、广州市(265例)、佛山市(117例)和东莞市(109例),4个地市2011年发病数均比2004-2010年平均发病数有所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深圳市(上升422.7%);2011年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相对于2004-2010年有所上升,学生发病构成比则有所下降(P〈0.01)。结论1950-2011年广东省猩红热的发病流行周期波动模式为高发一低发相间,每一周期持续时间约15-20年;2004年以来发病反弹,特别是2011年上升明显,提示广东省今后几年可能会继续处于猩红热高流行期;托幼机构和小学等集体单位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2018年我国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和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及媒介监测数据,描述登革热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数据和分析,采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地图。结果 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暴发111起,共涉及病例12 490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73.7%。暴发集中在广东(77起)、云南(14起)、浙江(8起)和福建(8起)4省份,共累及85个县(区)。暴发集中在5-11月,病例≤ 10例的小规模暴发多于30 d内终止(28/34,82.4%),较大规模暴发多持续数月,于10-11月终止。登革病毒1型和2型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的主要流行株。疫情主要发生在人口密度大、卫生环境差的区域。主要暴发省份病例的年龄和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登革热暴发呈地域扩散、甚至向高纬度扩散态势,不同省份暴发特征各异,总体分为口岸型、乡村型和城市型,各省份应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9―2019年甘肃省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ash and fever syndrome, RFS)的病原构成及季节流行性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疾病监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及主要病原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  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主要是肠道病毒(56.04%)、麻疹病毒(19.1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6.85%)和风疹病毒(7.33%);主要病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肠道病毒在0~<5岁和5~<15岁组阳性率较高(χ2 =393.04, P<0.001),麻疹病毒在35~<50岁组阳性率最高(χ2 =150.13, P<0.001),风疹病毒在15~<35岁组阳性率最高(χ2 =327.89, P<0.001),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0~<5岁组最低(χ2 =221.53, P<0.001);冬季肠道病毒阳性率低于其他季节(χ2 =173.97, P<0.001);春季麻疹病毒(χ2 =164.46, P<0.001)和风疹病毒(χ2 =68.90, P<0.001)阳性率较高;而冬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节(χ2 =32.90, P<0.001)。结论  2009―2019年甘肃省RFS病原构成以病毒为主,且主要病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对重点人群采取季节性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猩红热疫情流行特征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2005—2011年报告的猩红热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中国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25 538例,其中死亡5人,男女性别比1.6:1,2011年中国猩红热发病率较往年大幅升高,高发地区全部集中在长江以北,南方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较既往增幅明显,发病年龄主要在15岁以下,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结论猩红热仍存在春、冬2个发病高峰。2010年秋季开始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表现为分布范围广、高发地区持续高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陕西省猩红热的流行特征,并预测其发病趋势,为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10-2016年陕西省猩红热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对2017-2018年猩红热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陕西省2010-2016年猩红热的发病呈整体上升趋势,共报告病例10 881人,年平均发病率为4.13/10万;男女发病率比为1.52 ∶1;3~7岁组学龄前儿童占发病总数72.3%,尤以5岁组儿童发病数最高;关中地区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陕南、陕北地区,其中西安市发病数最多,年平均发病率最高;发病高峰为4~6月份和11月~次年1月份;ARIMA模型预测发现2017-2018年陕西省猩红热仍呈现较高发病水平。结论 托幼机构和小学是陕西省猩红热发病的高危场所,幼托儿童、小学生和散居儿童应作为重点防控对象;2017-2018年仍是陕西省猩红热的高流行期,应继续做好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浙江省金华市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流行特征,为制定细菌性痢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金华市2007-2012年细菌性痢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金华市2007-2012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30.14/10万~7.8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8.96/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6-10月份,占6年报告发病总数的61.03%。男女年均发病率居前两位的均是0岁和1~4岁年龄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比为37.03%,男女性别比为1.33:1。分离的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头孢曲松比较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的耐药率都在89%以上。结论金华市2007-2012年菌痢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儿童和学生是防治重点人群。志贺菌属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志贺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016-2019年部分临床诊断猩红热/咽峡炎病例和猩红热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GAS,应用PCR扩增emm基因,确定基因型别,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 2015-2019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 975例,年均发病率8.44/10万,每年有春夏季(4-6月)和秋冬季(11-1月)2个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0.76%和28.10%,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85.22%,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9.24%和28.86%。采集猩红热病例标本374份,GAS阳性率为19.25%,采集咽峡炎病例标本60份,未检出阳性菌株,采集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标本491份,GAS阳性率为11.41%。对2017年间分离到的21株GAS菌株进行emm基因检测,共检测出2个基因型,分别为emm1型(12株)、emm12型(9株)。对 21 株GAS进行耐药性检测,菌株对对左氧沙星、青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氯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敏感性均为100%。 结论 淄博市2015-2019年间猩红热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以托幼儿童和小学低年龄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带菌率较高,近年来主要优势基因型别未发生改变,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应加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高聚集性疫情报告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