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规范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洼田饮水试验(Koubm water swallowing test, KWST)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F-36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KWST评分、VF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KWST评分、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KWS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5±0.26)分vs. (4.13±0.52)分,P < 0.05],而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85±0.91)分vs. (5.21±0.81)分,P < 0.05]。治疗前,2组患者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15,P=0.021)。  结论  局部取穴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7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康复组和电生理组,每组24例。康复组采用单纯吞咽-摄食康复训练,电生理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采用吞咽-摄食康复训练联合电生理疗法。比较三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三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获得明显改善,且联合组优于电生理组,电生理组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疗效联合组优于电生理组,电生理组优于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各组GUSS评分、FOI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评分明显高于电生理组和康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行电生理疗法联合摄食-吞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GUSS评分和FOIS评分,改善吞咽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VST)联合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康复训练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V-VST试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制定摄食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方案。记录2组患者1个月内的胃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误吸发生率情况。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和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误吸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相当,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Ⅰ级、Ⅱ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χ2=9.490,P=0.002)。  结论  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联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误吸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海安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边软腭平滑、三边软腭、舌后根、舍旁、舌中央、双边咽喉壁紧缩反射、舌后根回缩反射力量和小舌头/悬雍垂刺激等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X线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吸入性肺炎率、营养不良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低于治疗前,VFS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低于对照组[(2.61±0.23)分比(3.54±0.37)分,(24.90±3.36)分比(28.80±3.42)分],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7.58±0.64)分比(6.04±0.59)分](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8.57%(3/35)比20.00%(7/35),11.43%(4/35)比25.71%(9/35)](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DPNS为主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5.
李本夫  张怀安  李召鹏 《吉林医学》2013,(31):6483-6485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增加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洼田饮水测试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住院治疗15 d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评级及滕岛一郎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吞咽功能均提高,但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针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及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中文版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得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量表得分,以及临床疗效,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治疗前,VDS得分低于治疗前,SWAL-QOL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针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74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康复训练,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60d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前一时点比较,两组治疗后和随访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随访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值及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吞咽障碍复常率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针刺疗法可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6例,采用抛硬币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舌肌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SSA评分[(27.92±4.08)分、(23.18±3.27)分]较治疗前[(35.45±5.16)分、(34.96±5.78)分]明显下降,VFSS评分[(5.72±0.91)分、(6.78±1.04)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52±0.73)分、(3.97±0.70)分]较治疗前[(4.48±0.67)分、(4.52±0.71)分、(2.95±0.56)分、(3.02±0.59)分]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联合组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结论: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肯定,能明显减轻吞咽障碍程度,改善吞咽功能,使患者日常的摄食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不同时期介入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均经常规内科+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呼吸、舌肌与咽部冷刺激锻炼,每日1次,每次动作重复10次,每周5次,连续训练4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包括针刺、电针、点刺等,每日1次,间隔1日再治疗,每周3次,治疗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0 d。以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障碍中医评价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同时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2%(69/71)比84.5%(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低于对照组[(1.8±1.1)级比(2.2±0.9)级];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低于治疗结束时[(1.5±0.6)级比(1.8±1.1)级;(1.7±0.6)级比(2.2±0.9)级],且观察观察组评级低于对照组[(1.5±0.6)级比(1.7±0.6)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效果均明显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恢复吞咽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治疗,疗程均为3周。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WAL-QOL、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M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B、ALB、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Hb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针刺、推拿分别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及Ashworth、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分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针刺组(40例)、推拿组(30例)和康复组(30例)。其中康复组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推拿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推拿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下肢Ashworth、ADL和ND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康复组(63.33%, 19/30,χ2=10.513,P<0.05);但康复组与推拿组(86.67%, 26/30)、推拿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3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评分、ADL评分及N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2、0.118、0.025、0.002,均P>0.05);相较于治疗前,3组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及ND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升高,且康复组、推拿组、针刺组依次更优(F=16.303、21.294、18.291、36.720,均P<0.05)。  结论  针刺和推拿分别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且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效更佳,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与研究将镜像疗法(MT)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和价值,旨在为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NMES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MES联合MT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E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测量,同时采用本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2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FMA-LE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BBS评分:(30.78±6.03)分vs.(26.65±5.22)分;FMA-LE评分:(18.53±3.42)分vs.(16.43±2.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BS=2.634,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原则为基础的康复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1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142例ICU获得性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2020年5月—2021年2月)与研究组(2021年3—12月),各7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行基于HACCP原则的康复训练。比较2组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洼田饮水试验(WST)、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训练后,研究组GUSS评分为(19.14±0.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4±1.04)分,WST、进食时间、睡眠、食物选择、症状频率评分为(1.34±0.46)分、(51.37±4.29)分、(56.48±4.94)分、(61.22±5.02)分、(47.19±4.5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8±0.81)分、(63.26±5.15)分、(65.25±5.63)分、(65.32±5.47)分、(53.53±4.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4、5.789、14.947、9.866、4.653、8.696,均P < 0.001);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1%(1/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58%(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15,P < 0.001)。  结论  ICU获得性吞咽障碍基于HACCP原则的康复训练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调神益咽针刺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 年1 月-2015 年 1 月于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122 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两组患者经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调神益咽针刺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加用常规针刺治 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微型营养评价(MNA) 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80.31%,两 组患者比较有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SA 评分和MNA 评分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两 组患者SSA 评分和MNA 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 验结果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较治疗前改善(P <0.05)。结论 给予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常规治疗联合调神益咽针刺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 高临床疗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有氧耐力训练联合电针刺激疗法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康复情况、VAS评分及SRS-22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脊柱侧弯术后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有氧耐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电针刺激疗法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 d,观察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VAS评分及SRS-22评分情况。  结果  2组患者首次站立时间[(2.92±0.33)d vs. (3.87±0.41)d]、首次站立持续时长[(9.34±1.22)min vs.(6.97±1.32)min]和治疗30 d后左右侧屈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疼痛、自我形象、活动功能、心理健康、治疗满意度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治疗7、30 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47±0.82)分vs.(5.75±0.67)分,(3.21±0.36)分vs.(3.98±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有氧耐力训练联合电针刺激疗法对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具有更好的康复作用,能有效降低VAS评分、提升SRS-22评分值,可以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组加用V 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进行NMES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定均有所好转(P均〈0.05),且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92±0.95vs2.56±1.12,P〈0.05)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7.60±1.89vs6.40±2.27,P〈0.0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NMES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对进食知识与技能需求现状及相关性分析,为医护工作者对照顾者开展针对性照护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云南省2所三甲医院共抽取302名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接受问卷调查。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描述、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数据。结果 问卷中各维度由高至低进行排序依次为吞咽训练方法 [5.00(4.80,5.00)]、经口进食知识[5.00(4.69,5.00)]、吞咽障碍知识[5.00(4.60,5.00)]、管饲护理知识[4.71(4.35,4.84)]、并发症护理[4.67(4.50,5.00)]、营养知识[4.50(4.16,4.83)],需求问卷总均分为[222(213,228)];有无共同照顾者、患者是否有胃管、进食种类由谁来决定、患者每天进餐次数、患者住院天数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对进食知识与技能需求进行相关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对进食知识及技能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