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延  陈晓燕  蒋英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042-2043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癌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共收集147例血清,其中肝癌患者73例,良性肝病患者41例,健康人33例。应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GP73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达到82.2%和90.5%,与本文患者AFP的敏感性、特异性(63.0%、77.3%)相比,前者均有显著增高。结论血清GP73可能是诊断肝癌又一个新的血清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接受MRI检查的121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为前列腺癌组(84例)和非前列腺癌组(37例)。比较两组血清GP73水平及MRI检查评分,评估血清GP73联合MRI检测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血清GP73水平、MRI检查评分高于非前列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P73、MRI检查评分、两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参考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GP73联合MRI检查对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LHB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3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LHBs水平,并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增加,各组LHBs、HBV-DNA、ALT的表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级LHBs、HBVNA、ALT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B级,但A、B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肝硬化患者LHBs的阳性率为92.3%、HBV-DNA的阳性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HBsAg(一)肝硬化患者的65.2%、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组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例数明显多于LHBs(一)组,但其他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血清中LHBs与HBV-DNA均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且可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体内HBV的复制及病情严重分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肝硬化的第二大原因。肝硬化患者后期多有出血倾向,上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是其重要致死原因。2006年2月——2009年5月,我们对78例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探讨其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定量测定血清中的高尔基体蛋白(GP73)对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测定方法检测肝癌、慢性肝炎血清中GP73的含量,应用临床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为参比.结果 在104例肝癌标本中,GP73的阳性率达到81.7%,高于AFP的阳性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26例慢性肝炎血清中,GP73阳性率为31.41%,稍低于AFP阳性率35.8%;GP73诊断良恶性肝病的ROC曲线线下面积达到0.799,对比AFP诊断良恶性肝病的ROC曲线线下面积为0.785;在AFP阴性的39例肝癌中有28个GP73阳性(71.79%);肝病血清中的GP73含量高低与转氨酶ALT、AFP含量都无相关性;在70例其他肿瘤中有2.90%阳性率检测GP73,但在55份健康人标本中未检出.结论 GP73可以作为恶性肝病的独立指标与AFP互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肝功能正常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高尔基体蛋白73表达与病理活检结果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会制定的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诊断标准选取69例肝功能正常慢性乙肝患者,B超定位下行肝活检,常规病理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GP73的表达,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HBV-DNA、乙肝三系定量、常规肝功能指标,统计分析组织纤维化S0-S2级与S3-4级间、炎症程度G0-G1级与G2-G3级间GP73表达的差异,组织GP73表达与HBV-DNA、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肝功能正常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GP73阳性表达率为81.16%,呈细胞胞浆弥散和胞膜浓染的特征。显著纤维化患者(S3级以上)GP73表达显著高于不显著纤维化(S2级以下),中重度炎症反应肝组织GP73表达强于轻度炎症反应患者, 中高HBV-DNA(>103IU/ml)复制患者GP73表达显著高于低复制(>103IU/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织GP73表达与血清ALT、AST、HBV-DNA间存在正相关(r=0.421、0.414、0.371,P=0.002、0.002、0.047),与γ-GT间的相关系数为0.263(P=0.058)。 结论 肝功能正常慢性乙肝患者组织纤维化与炎症反应依然存在,GP73蛋白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纤维化与炎症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肝癌、肝硬化、肝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探讨GP73在肝癌高风险人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肝癌患者64例(肝癌组),肝硬化患者60例(肝硬化组),肝炎患者53例(肝炎组)及健康体检者51例(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GP73水平,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洗脱获得AFP-L3,化学发光法检测总AFP和AFP-L3,计算AFP-L3占总AFP的比例.结果 肝癌组血清GP73、AFP、AFP-L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78.1%(50/64)比25.0% (15/60)、17.0%(9/53),48.4%(31/64)比31.7%(19/60)、22.6%(12/53),53.1% (34/64)比30.0%(18/60)、20.8%(1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GP73、AFP、AFP-L3均未见阳性.肝癌组血清GP73、AFP、AFP-L3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对照组[(245.69±89.18) μg/L比(116.37±38.52)、(97.29±24.58)、(23.48±9.12) μg/L,(403.27±128.46) μg/L比(75.62±19.35)、(66.49±15.14)、(3.46±1.02) μg/L,(15.64±3.19)%比(5.24±1.15)、(4.21±0.96)、(2.95±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GP73、AF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和肝炎组GP73、AFP、AFP-L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9%(62/64)、91.7%(209/228),明显高于AFP、AFP-L3单项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P73单项检测及任意两项联合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AFP水平、临床分期的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是否阳性及有无肝外转移和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诊断肝癌的价值明显高于AFP和AFP-L3,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检测在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诊断及联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28例乙肝肝硬化、55例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及22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GP73和AFP进行检测。结果 HBsAg阳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两指标的阳性率(79.91%和40.00%)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组(AFP对乙肝肝硬化时除外)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清GP73单项检测诊断HBsAg阳性肝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血清AFP(70.91%vs 40.00%,P<0.01;92.41%vs88.61%,P>0.05;83.58%vs 68.66%,P<0.01);GP73与AFP联合检测(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与GP73单项检测时相同,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降低(86.08%vs 92.41%,79.85%vs 8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73与AFP联合检测(系列试验)提高了特异性(94.94%vs 92.4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还显著降低了灵敏度(40.00%vs 70.91%)和准确性(72.39%vs 83.58%)(P均<0.05)。结论血清GP73对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不能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40例,肝癌组),肝硬化(40 例,肝硬化组),健康体检者(40 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AFP和GP73含量.结果:肝癌组血清AFP(318.27±169.32 ng/ml)和GP73(262.74±168.98μg/L)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14.93±4.73ng/ml; 92.59±18.64μg/L)和对照组(5.16±1.45 ng/ml; 37.04±8.5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和GP73联合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85.0%,97.5%)较AFP单项检测时(52.5%,85.0%)明显提高(P<0.05).AFP高值组的2年复发率(58.3%)明显高于AFP低值组(44.4%)与AFP阴性组(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FP高值组的术后 12 个月(58.3%),24 个月生存率(50.0%)明显低于AFP低值组(77.8%,66.7%)与AFP阴性组(84.2%,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P73阳性组的1年复发率(26.7%),2年复发率(46.7%)明显高于GP73阴性组(10.0%,20.0%) (P<0.05 ), GP73阳性组的24 个月生存率(60.0%)明显低于GP73阴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P73联合AFP检测有可能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血清标志物,且两者在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率评价方面均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癌发病前后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P73)的动态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 2007至2012年对一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人群开展一年两次的周期性的筛查,统一保留血标本于生物样本库,直至肝癌发生.将肝癌发病时及发病前30个月内6个时点中,至少有3次血标本并有B超临床检查结果的39例肝癌患者列为血清GP73检测分析对象,最终获得162个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GP73.用stata软件作时序间分析并进行不同分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检验.结果 肝癌发病时的39例患者GP73检测值为(126.77±73.73)μg/L,发病前5次GP73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128.32±81.18)、(129.97±83.62)、(127.38±80.10)、(135.52±97.88)及(138.24 ±93.58)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7,P=0.997).39例肝癌发病前后的GP73水平未见明显的趋势变化.162个检测样本按B超检查结果划分为不伴有肝硬化(63例次)和伴有肝硬化(99例次)两组,GP73平均水平分别为(97.16 ±51.39)、(151.20 ±91.6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P<0.01).进一步以GP73均值(130.19 μg/L)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组,不伴有肝硬化者中只有1/14的患者GP73水平高于平均值,而伴有肝硬化者(25例)中有12例的GP73水平高于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拟合回归模型也显示GP73与时间序列不相关(t=0.75,P=0.455),而与肝硬化相关(t=4.30,P<0.01).结论 肝癌患者发病时及发病前30个月内的GP73水平动态变化不大.肝癌患者GP73水平的高低是由肝病背景所决定的;肝硬化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或混杂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并发SBP患者及同时期非SBP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水检查SBP组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占83.05%,而非SBP比值≥0.50的患者占1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P<0.01);SBP组药物治疗后治愈率为37.29%.结论 SBP是肝病晚期的严重的并发症,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的指标;最佳的治疗药物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相似文献   

12.
检测血清GP73对PHC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73,GP73)的含量,探讨GP73在原发性肝癌(PHC)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共收集149例血清,其中原发性肝癌57例,慢性肝炎32例,肝硬化38例,健康人22例。应用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血清GP73含量。并对57例原发性肝癌的GP73含量与其肿瘤大小、结节数量和对29例原发性肝癌术前与术后的GP73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73含量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检测血清GP73含量可作为诊断PHC的—个血清标志物,与AFP联检可提高对PHC的诊断敏感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顾锋  和小华  邓桂敏  王素琴 《中国校医》2011,25(12):942-943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物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肝癌、肝硬化及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探讨TSGF在肝癌与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光电比色法检测53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后以及66例健康体检者、6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TSGF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癌治疗前TSGF明显高于对照组(t=31.67,P<0.01)及肝硬化组(t=12.77,P<0.01)。肝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TSGF明显降低(t=10.215,P<0.01)。结论血清TSGF测定对肝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在监测治疗效果、转移及复发、人群普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病人营养指标评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病人的某些营养参数进行评估 ,为临床医师及早发现和治疗营养不良提供证据。 方法 :对 4 3例肝硬化病人进行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 (SGA)、直接人体测量和生化参数测定。 结果 :依据SGA ,肝硬化病人分为营养良好、轻~中度及重度营养不良 ,3组间体重指数 (BMI)、三头肌皮皱厚度 (TSF)、上臂肌围 (AMC)、肌酐身高指数 (CHI)及转铁蛋白 (TRF)均有显著差异。其中TRF和CHI对重度营养不良的识别率高达 90 %~1 0 0 %。 结论 :SGA可用于肝硬化营养状况评价 ,CHI及TRF是评估此类病人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血清GP73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11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血清GP73检测,同时病患组均进行HBeAg及肝功能等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肝纤维化各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纤维化的进展,肝纤维化分期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1)。45例入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经扶正化瘀等治疗后,第7、30天复查GP73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第30天与第7天相比也有明显差别(P<0.01)。2.所有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并与其GP73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22,P<0.01)。3.所有患者根据HBeAg阴、阳性进行分组,HBeAg(+)组GP73明显高于HBeAg(-)组(P<0.01)。结论:血清GP73的测定有助于肝纤维化病的诊断和肝损害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丹珠永吉  熊元治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88-5089,509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入某院治疗的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成A、B、C3组,对照组是该院门诊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O、ET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平均NO为和ET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A组、B组、C组患者血清中NO和ET含量均随着分级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其中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ET值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含量变化(OR=6.358)、ET含量变化(OR=5.472)均与肝硬化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ET、NO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肝硬化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栓调节蛋白(TM)、抗凝及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77例,按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A级组12例,B级组32例,C级组33例;对照组20例。均检测TM、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结果在对照组、A级组、B级组、C级组中,TM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分别为(4.24±0.81)μg/L、(4.36±2.56)μg/L、(6.66±3.30)μg/L、(6.79±3.69)μg/L;AT-Ⅲ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分别为(102.35±8.12)%、(105.46±8.71)%、(102.09±8.39)%、(94.32±9.85)%;PC和PS随病情加重而有逐渐减低的趋势;D-二聚体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增高,分别为(0.27±0.13)mg/L、(0.42±0.26)mg/L、(0.79±0.35)mg/L、(0.93±0.43)mg/L;t-PA和PAI-1随肝功能恶化而变化的现象不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的TM、抗凝和纤溶系统指标存在明显的异常且和Child-Pugh分级相关。检测以上指标有助于对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