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原因,给出解决方案。方法 对单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调查水平的人员发放大剂量调查表,要求本人签字、科室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结果 2018年度浙江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3 804人次,其中有21人次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异常,占比0.55%,最大剂量为14.88 mSv,最小剂量为1.264 mSv;异常数据主要分布于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两个工种。结论 个人监测结果异常均非实际受照,剂量计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计管理不善造成的。加强法制教育及放射防护知识宣传,增强基层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正确佩带、保管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异常情况,对异常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方法以2015-2018年北京市房山区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为对象,采用《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超记录水平核查登记表》对超记录水平剂量放射人员进行调查,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5-2018年房山区共14人次个人剂量超过记录水平,均为医疗机构放射工种,非医疗机构未发生。在个人剂量超过记录水平的14人次中,按职业分布:从事放射诊断工种的为11人次,占剂量异常总人次数78.57%,从事介入工种的为3人次(21.43%);按剂量范围:异常剂量在1.25 m Sv~5.00 mSv之间的为13人次,占剂量异常总人次数92.86%;异常剂量在5.00 mSv~10.00 mSv之间的为1人次(7.14%)。剂量异常原因主要有被水浸泡、未取下剂量计扶持患者、剂量计留置机房等。结论房山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放射安全情况较好,医疗机构是主要干预单位,从事放射诊断和介入工种的放射人员是主要干预对象,虽然未出现实际受到大剂量的照射情况,还是存在实际受照的个人剂量异常人群,建议应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对2018—2021年对阜新市医疗机构1个监测周期内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为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调查登记表》调查,采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8—2021年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 89人次,均由非职业照射引起。异常结果职业类别主要为诊断放射学,比例为96.63%。异常结果主要在1.25~5.00 mSv之间(80.90%)。造成异常结果的主要原因为个人剂量计曾经被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内,比例为49.44%。结论 2018—2021年阜新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均由非职业照射引起,应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并加强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4.
谭雄  陈政璇  罗霄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2311-2312
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异常原因,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采用胸章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000人次剂量监测中,有106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占0.71%。最大剂量为51.0 mSv,最小剂量为1.62 mSv。结论剂量异常大多并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剂量偏高主要是介入工作人员床旁操作。加强防护知识宣传,正确佩戴剂量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国家和上海市放射卫生相关规定,采用热释光剂量仪器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对异常值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及分析。 结果 2010-2013年共监测3 291人次,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6 mSv/a,98.45%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5 mSv。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0.82 mSv/a,其次为公立医院(0.73 mSv/a),私立医院最低(0.31 mSv/a)。2010-2013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发生率逐年下降(趋势χ2=16.14,P<0.01),共有49人次监测异常,其中44人次为不规范使用个人剂量计造成的虚假剂量,确因工作原因受到过量照射的仅5人次。 结论 宝山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但仍有超标现象,应加强对企业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培训与监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12-2014年期间北京部分军队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出现的异常剂量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选取北京甲、乙、丙3家三甲军队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抽样调查对象,采用热释光剂量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共计监测4986人次,个人剂量出现异常31人次,异常剂量值主要集中在1.25~5 mSv范围内,丙医院中出现异常剂量人次最多,共计19人次,占3家医院异常剂量总人次数的61.29%;不同工种情况中,出现异常剂量人次最多的是核医学工作人员,共计21人次,占异常剂量总人次数的67.74%。本次调查中,异常剂量产生主要原因包括工作量大、遗留在操作室,故意照射、佩戴位置不正确、操作中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5个方面。结论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管理者对于放射防护工作的认识,科学利用监管手段,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复核和问卷调查,结合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资料,分析2014—2016 年北京市海淀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出现剂量异常增高的原因。结果显示,三年共计调查26人次,其中医学应用22人次、非医学应用4人次,产生异常剂量的主要原因有剂量计留置机房内、介入工作人员将剂量计佩戴在铅衣外、剂量计被水洗、工作量大、佩戴剂量计床旁扶持受检者照射、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体检和非工作目的个人实验等。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均为环境本底值,不是导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增高的原因。提示,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放射工作人员管理,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2016-2019年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单个监测周期受照剂量>1.25 mSv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剂量主要原因是个人剂量计使用和保管不当,在异常的80人次中正确佩戴剂量计仅8人次(10.00%);异常剂量人次数逐年减少.提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风险高,需...  相似文献   

9.
以2018年度北京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中89人次个人剂量异常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分布及异常剂量产生的原因。89人次异常剂量占本年度总监测人次数的0.19%。其中从事医用诊断放射学的人次数最多(占56.2%),其余为介入放射学和工业探伤人员(各占16.9%);异常剂量人次中,13.4%为真实职业照射剂量;77人次(占86.6%)为非职业照射引起,且其中41.6%的异常剂量是由于剂量计留置于放射工作场所引起的。提示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强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缩短其接触射线的时间;同时加强监督监管力度,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异常原因,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方法 发放调查表格,结合现场调查和电话咨询核实个人剂量异常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及处理。结果 非正常照射人次占剂量异常人次的92.3%,其主要原因是放射工作人员的故意照射和把剂量计遗留机房内,正常照射的主要原因是放射工作人员在进行床边射线诊治操作时不注意穿戴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结论 放射机构应采取措施,改善工作场所和人员防护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和宣传贯彻个人剂量监测的有关规定;放射监测服务机构应提高监测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2015-2017年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中的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计进行检测。单次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时,使用《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进行异常剂量调查,在EXCEL中对异常剂量及其原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15-2017年本中心监测的个人剂量异常数据共计166人次,大部分异常剂量在5.00 mSv以下(72.29%),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有剂量计遗留于放射工作场所内、佩戴过期剂量计、佩戴剂量计自身接受放射性检查,占异常剂量总数的75.90%。结论 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指导放射工作人员正确规范佩戴和使用个人剂量计,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2015-2017年惠州市个人剂量异常原因。方法 对单次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大于1.25 mSv的人员所在单位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结合电话询问和现场调查,核实剂量异常原因。结果 3年共收回调查表126份,69.84%剂量异常的为非实际受照,实际受照中以反应堆运行、工业探伤等职业类别为主,但单次受照剂量均在20 mSv以下。结论 剂量异常的大多由人为因素引起,应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监督执法管理力度,提高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同时还应明确调查水平规范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14.
苏萌  赵健  米丽娟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12-2714
目的了解天津市和平区从事医疗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加强放射防护管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仪检测天津市和平区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对2009—2011年该区1 232人次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工种、不同剂量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的总集体剂量当量为807.8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656 mSv/a,97.40%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小于5 mSv。不同工种中,以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479 mSv/a,其次为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最低。结论该区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工作条件和环境基本是符合要求和安全的,但仍有以临床介入为主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超过了标准规定的限值。提示我们应重视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高剂量的情况,加强对临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降低个人剂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辽宁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更好的开展辐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采用热释光法测量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铅衣内剂量(HW)、铅衣外剂量(HN),运用 Mann-Whitney 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H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 年共采集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双剂量监测数据,人均年有效剂量为 0.81 mSv,最大年有效剂量为 7.03 mSv,72.96% 监测对象年有效剂量小于 1 mSv;三级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95 mSv)高于二级医院(0.65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科室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放射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92 mSv)高于其他科室 (0.64 mSv),心血管科人均年有效剂量(0.78 mSv)和脑血管科(0.78 mSv)剂量水平相当。结论 辽宁省307 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满足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状况,进一步为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指导。方法 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7—2018年松江区共监测620人,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448 mSv·a−1,两年集体剂量当量为277.514人·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在0.259~1.276 mSv·a-1,核医学人均年剂量当量高于其他四类(P < 0.05),介入放射学高于放射诊断学、牙科诊断学和放射治疗(P < 0.05)。结论 松江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限值20 mSv·a−1,工作环境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单位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每季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放射学(2B)、放射治疗(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等,使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46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MDL组的有654人次,占10.12%;年有效剂量位于MDL~1mSv组的有5 619人次,占86.91%;4年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83 Sv,其中MDL~1mSv组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46 Sv。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 /a,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监测结果,介入放射学0.44 mSv/a,放射治疗最低,为0.21 mSv/a,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 mSv /a,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结论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均远低于剂量限值20 mSv,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辐射防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2018年我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达到调查水平的原因,为行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周期剂量达到或超过1.25 mSv/周期的放射工作人员发放《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核查表53份102人次,回收47份95人次,回收率88.68%,有7人次未反馈核查表。有15人次15.79%人员受到实际照射,其中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曝光时未关闭防护门。有80人次84.21%未受到实际照射。结论 绝大部分达到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人员未受到实际照射。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工作时未关闭防护门,受到异常照射。介入医学、核医学和工业移动探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异常照射的概率高。对未反馈的调查表进行可疑结果复核,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和审管水平。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管,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进一步改进介入医学、核医学、工业移动探伤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和防护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