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颐光  王瑞 《预防医学论坛》2015,(2):130-133,136
甲醛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对人体多种系统或器官可造成危害。因此,关注并解决甲醛暴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近年或往年来颇具代表意义的有关甲醛方面的研究,包括甲醛的社会暴露问题以及对人体各系统或器官的危害效应等方面,为日后探索甲醛毒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移动电话对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随着移动电话 (MobiletelephoneMT)应用的日益广泛 ,有关移动电话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 ,移动电话微波辐射会对生物体产生广谱的生物效应。1 移动电话的微波辐射1 1 MT微波辐射的来源及特点 MT由微波接受器、发射器、天线、号码键盘、听筒和话筒等部分构成。微波发射器产生微波。在正常通话的状态下 ,有微波辐射漏能的可能。各种类型的MT均以天线部微波漏能最高 ,其次为听筒部和键盘部 ,话筒部最低。普通移动电话在通话时 ,微波辐射的平均功率为0 0 5 3…  相似文献   

3.
微波站低场强微波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辽宁省微波站全部作业人员进行的身体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低场强、无热量、长时间微波辐射,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下降、晶体混浊、眼底改变,免疫球蛋白IgG、IgM、IgD和补体C_3下降。  相似文献   

4.
5.
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强度微波电磁辐射对人体机体的健康危害有多大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波电磁辐射对大脑、肿瘤、神经、遗传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微波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我们对供电系统所辖6个微波站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 均为微波站现职工作人员,另选年龄、工龄基本相当不接触微波的其它工作人员作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微波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己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及家庭等领域,因而微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微波辐射对职业接触者健康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长期喝桶装纯净水。科学家们指出,喝自来水要比桶装纯净水好。长期饮用桶装纯净水有四大隐患。  相似文献   

10.
苯乙烯职业暴露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放  邵华 《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145-1146
苯乙烯(styrene)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单体,主要用于合成塑料、树脂及橡胶,在化学工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苯乙烯也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在香烟烟雾、汽车尾气、饮用水和食品包装中均有发现。过去一致认为苯乙烯属于低毒类化合物,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苯乙烯对人体危害的报道较多。本就苯乙烯职业接触对人体造成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核能的发展及电离辐射的广泛应用,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职业人群和公众越来越多,低剂量电离辐射接触对人群健康效应包括致癌、非致癌等研究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热点。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各种生物效应主要取决于辐射的物理性质、接触时间、剂量和剂量率等。目前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接触对人群的健康效应研究结论尚无一致共识。本文就国内外关于低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接触的健康效应研究进行回顾,为低剂量电离辐射长期接触人群的健康效应、影响机制及防护策略研究等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长期低强度微波辐射的作业环境下工人身心健康的改变。方法通过对326名接触低强度微波辐射平均近10年的作业工人和483名对照组的心血管和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检查来比较这两方面改变的显著性。结果长期接触低强度的微波仍然会对作业工人产生心血管(心率、血压、心电图较对照组都有部分改变,P<0.05)和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部分改变(15项中的4项,P<0.05)。结论长期接触低强度的微波辐射[连续波<200μW/cm2(2000mW/m2);脉冲波<100μW/cm2]的作业环境仍然要考虑加强必要的防护措施,改进工人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黑木耳多糖对高功率微波辐射大鼠卵巢和子宫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辐射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表面功率200 mW/cm2,10 min的微波辐射。正常对照组和辐射模型组蒸馏水1.5 ml灌胃,治疗组1%木耳多糖1.5 ml灌胃,连续10天。第11天取卵巢和子宫,制备组织学标本,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治疗组与辐射模型组相比,卵巢皮质增厚,卵泡数量增多,各级卵泡形态结构基本正常,黄体形态规则;子宫内膜增厚,上皮细胞排列较紧密,固有层内子宫腺增多,腺腔扩大,组织细胞结构基本正常。结论:木耳多糖在高功率微波辐射时,对卵巢和子宫具有保护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放射复合伤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放射复合伤是核战争和核事故中多见的伤类。因伤情重、发展快、诊治难,是伤亡的重要原因,故是救治的重要对象。放射复合伤的治疗应重视:抗休克和保护心功能,早期外科处理和创伤促愈,控制感染和调节免疫,控制肠源性感染和恢复肠道功能.保护造血和促进造血重建,尽早应用抗辐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期接触放射线人群的健康状况,为放射性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以辽宁省内594名接触放射工作人员(接触组)和297名半年内未接触放射线人员(对照组)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采集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信息、放射性职业接触状况、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进行健康体检,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长期接触低剂量放射线对人群的健康损害及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人群白细胞计数异常检出率与眼晶状体浑浊率分别为0.015%、0.030%,放射线接触组人群白细胞计数异常检出率与晶状体浑浊率分别为0.042%、0.150%;与对照组比较,放射线接触组人群白细胞计数异常检出率及眼晶状体浑浊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人群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糖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龄0~9、10~19、≥20年放射线接触者眼晶状体浑浊率分别为0.039%、0.063%和0.133%;不同工龄放射线接触者眼晶状体浑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事放射治疗、介入放射、放射诊断、投照、工业探伤等放射工种之间各项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射线暴露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影响,应加强放射线接触人群放射线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电信研发企业职业人群微波电磁辐射职业暴露状况。方法以3家电信研发企业不同工作区域的各微波接触岗位为调查对象,对其微波辐射功率密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家企业共检测12个工作区域的115个作业岗位,188个检测点,结果显示各区域间的微波辐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发射区13个岗位中有2个岗位微波辐射强度超过国家标准,其余岗位微波辐射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电信研发企业的发射工作区存在较强的微波辐射暴露,应采取屏蔽等综合措施控制其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和超重环境的协同作用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用Wistar大鼠在6G环境下进行200mW/cm2的微波照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骨钙素、羟脯氨酸含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观察林蛙油和角鲨烯的干预效果。结果微波辐射和超重环境协同作用,可导致大鼠血清骨钙素含量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升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林蛙油干预对微波辐射和超重环境造成的骨钙素含量降低及羟脯氨酸含量升高起到保护作用。结论微波辐射和超重环境协同作用可增强大鼠的溶骨作用而抑制成骨作用;林蛙油的干预效应优于角鲨烯。  相似文献   

18.
胡世杰  耿继武 《中国职业医学》2007,34(5):389-391,394
目的识别、评价某粮食辐照加工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其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方法综合运用检查表法、类比调查和理论计算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离辐射、粉尘、毒物、噪声和高温等。与传统的粮食加工项目不同,电离辐射是该项目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体布局、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和事故应急措施等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结论经综合分析,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健康促进手段对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干预,为今后有效地开展职业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某公司中接触健康有害因素的现场作业人员,对其实施综合性健康促进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目标人群的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情况,作业环境和职工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作业者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1.91%提高到了81.45%,但对岗位职业危害的认知情况仍然不高;作业环境的几种主要指标的达标率均接近90%;除听力损失外,反映健康状况的其他指标的达标率也绝大多数超过了97%。结论综合性的职业健康促进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职业性紧张和岗位危害的防护应成为今后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Damage to the microcirculation caused by high-dose ionizing radiation is well known but data concerning low-dose exposure are scant and contrasting. We employed capillary microscopy to study dermal microcirculation damage resulting from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doses lower than 5 rem/year (maximum permissible dose in Italy). We studied 145 physicians (60.7% radiologists, 33.8% orthopedic specialists, 5.5% cardiologists)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and a control group of 106 subjects in comparable but different occupations not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or to other skin hazards. All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a clinical protocol and underwent capillary microscopy of the fingernail-fold. Capillary microscopy alterations were classified as absent, mild, moderate, marked and severe. Our data confirm that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can lead to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of the dermal microcirculation, which can be identified early by capillary microscopy. © 199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