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尚哲  肖泽锋 《眼科新进展》2021,(11):1067-107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 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仅一侧颈动脉IMT增厚且无DR的患者30例(60眼),双眼及双侧颈动脉均入组,并根据测得的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30眼和IMT正常组30眼。应用OCTA对受试眼黄斑区视网膜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图像,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软件自动测得黄斑中心凹(1 mm×1 mm)、旁中心凹(1~3 mm)4个方位(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血流密度(VD)及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对所有受试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平均颈动脉IMT,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患者FAZ周长、面积、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分别为(2.74±0.40) mm和(2.50±0.30) mm、(0.37±0.14)mm2和(0.32±0.09)mm2 、0.60±0.11和0.66±0.53、(14.98±4.56)%和(18.02±2.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增厚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16±3.58)%、(46.33±3.59)%、(45.76±3.28)%、(49.39±2.94)%,IMT正常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65±3.26)%、(46.39±3.32)%、(47.18±4.18)%、(48.7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329,P=0.01),与FAZ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均呈负相关(r=-0.342、-0.312,均为P<0.05)。结论 伴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早期,颈动脉IMT与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关。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高度近视患眼黄斑不同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vascular density,VD)进行观察及测量,探讨其与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5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34例61眼,应用OCTA对受检眼黄斑不同区域,包括距黄斑中心凹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内层、>3~6 mm的外层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ascular length density,VLD)、血管灌注密度(vascular perfusion density,VPD)进行检测,并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比较各区域的VD差异,并分析年龄、眼轴长度、屈光度与VD、FAZ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OCTA检查结果显示,中心区、内层、外层VLD分别为(8.09±3.88)mm·mm-2、(16.51±3.30)mm·mm-2、(17.55±2.21)mm·mm-2,PD分别为0.176±0.087、0.393±0.080、0.428±0.057。三个区域间VLD、VPD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与各区域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区整体及内层、外层的VLD、VPD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与中心区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屈光度与黄斑区各区域的VLD、VPD均不相关(均为P>0.05)。年龄与FAZ面积、周长均不相关(均为P>0.05),与FAZ充实度轻度负相关(r=-0.270,P=0.035);眼轴长度、屈光度与FAZ各参数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患眼黄斑各区浅层视网膜VD随年龄、眼轴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而FAZ各参数均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扫频源OCT(SS-OCT)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IMEM患者60例60眼为试验组,另纳入36例60眼正常眼为对照组。使用SS-OCT测量并分析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SF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过黄斑中心凹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直径>1~3 mm(内环)、>3~6 mm(外环)同心环内上侧、下侧、鼻侧、颞侧共9个区域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AMRT)、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AMCT)。对试验组患眼按Gass分期分为不同亚组,行亚组间SFRT、SFCT及各区域AMRT、AMCT的分析。结果 SFRT与各区域的AMRT试验组IMEM患眼均大于对照组入选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MEM患眼除外环颞侧AMCT更薄外,其余8个区域AMCT及SF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中,Gass I期、Gass II期IMEM患眼各有8个区域的AMCT及SFCT较Gass 0期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IMEM患眼Gass分期与SFCT、中心区AMCT、内环下侧AMCT、内环鼻侧AMCT、内环颞侧AMCT、外环下侧 AMCT、外环鼻侧AMCT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 黄斑前膜可能是IMEM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IMEM的分期或严重程度与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但IMEM患眼仅外环颞侧AMCT与正常对照眼表现出了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探讨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方法 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PDR患者21例(26眼)纳入本研究。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M-400K行全域SS-OCTA检查,采集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和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图像。每层均按照两种方法分区:(1)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为圆心分为不同的圆环区域,以中央直径1 mm的圆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直径1~<3 mm为最内环,3~<6 mm为内环,6~<10 mm为中环,≥10 mm至视网膜边界为外环(由于最内环毛细血管是相连的无缝网络且被重叠灌注,不易形成NPA,因此本次主要检测和比较内环、中环和外环的NPA);(2)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视网膜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四个象限。分别测量内环、中环、外环及四个象限的NPA面积并计算缺血指数(ISI),比较PDR患眼SCP、DCP不同圆环区域和不同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分析NPA分布特征。结果 PDR患眼DCP NPA总面积[(124.340±54.971)mm2]大于SCP[(119.119±55.279)mm2],DCP 总ISI(0.423 0±0.187 0)大于SCP总ISI(0.405 0±0.188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SCP、DCP外环NPA面积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外环ISI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NPA面积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ISI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DR患眼视网膜NPA分布不均衡,在DCP、外环和颞下象限具有更多的NPA。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主导眼、眼轴长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依1.57 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依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 S1)、下方( I1)、颞侧( 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 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 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 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 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得≥40岁和18~39岁正常人黄斑血流密度和灌注密度的差异。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20年10-12月北京同仁医院健康体检者142例(142眼)。其中男性76例(76眼)。平均年龄(45.50±12.65)岁。方法 受试者分为18~39岁组和≥40岁组。行视力、等效球镜(SE)、眼压、眼底照相、裂隙灯显微镜、黄斑区6 mm×6mm OCTA检查。取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年龄对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黄斑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影响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黄斑血流密度、灌注密度和FAZ面积。结果 ≥40岁组黄斑区总体血流密度为(17.49±1.15)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7.88±9.76)mm-1(P=0.037)。≥40岁组黄斑区外环血流密度为(17.83±1.12)mm-1,显著低于18~39岁组(18.24±1.00)mm-1(P=0.027)。其他黄斑区血流密度参数、血流灌注各参数和FAZ面积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62例(62眼)作为病例组,同期以年龄、性别等为匹配条件选取健康者36人(3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A扫描模式对两组受试者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C)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等参数进行测量。病例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每月注射1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病例组患者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病例组患者治疗后的BCVA与各项视网膜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患者S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SVC血流密度、DVC血流密度、旁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D-300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病例组患者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AZ面积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FAZ面积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病例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AI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例组患者BCVA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改善,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病例组患者BCVA与黄斑中心凹SVC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DVC血流密度、AI均呈正相关性(r=0.341、0.339、0.308,P=0.013、0.015、0.042),BCVA与FAZ面积呈负相关性(r=-0.337,P=0.017)。结论 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血流密度等参数存在异常,经雷珠单抗治疗后部分参数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微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微血管变化及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IMEM患者37例(72眼),根据Gass分期分为A组(2期IMEM 23眼)和B组(0期、1期IMEM 25眼)及C组(健康对侧眼24眼)。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人26眼为D组。利用OCTA检测所有受试者视网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FSVD)、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FAZ 300 μm宽度内血流密度(FD-300)。微视野计检查各组受检眼黄斑中心6°范围的视觉敏感度(MS),分析不同组别受检眼OCTA检测指标、MS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眼BCVA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A组患眼CMT大于B组,B组大于C组、D组;5个方位视网膜厚度中央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5个方位MS A组小于D组。A组FSVD大于B组;各组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无显著差异;FAZ面积A组、B组小于C组、D组;A组FD-300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D组。BCVA(logMAR)与视网膜中央厚度和FD-300均呈正相关(r=0.719,P<0.01;r=0.407,P<0.01),与视网膜中央MS呈负相关(r=-0.564,P<0.01),与FSVD不相关(r=0.267,P=0.066),与FAZ面积不相关(r=-0.004,P=0.978)。IMEM患眼中央、上方、颞侧、下方、鼻侧视网膜厚度与其所对应的MS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 IMEM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流改变会导致患者视力和MS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180例(180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92例)及对照组(88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患者联合行内界膜剥离术,对照组患者不行内界膜剥离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进行视力及视功能检查明确视力改变,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裂孔闭合率分别为71.43%、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65%、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分别为(39.26±3.45)个字母、(38.17±2.96)个字母,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均为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显著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固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1环[观察组(110.12±20.63)nV·deg-2、对照组(134.15±25.96)nV·deg-2]及2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70.14±11.96)nV·deg-2、对照组(66.96±12.71)nV·deg-2]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55.74±11.41)nV·deg-2、对照组(56.01±10.28)nV·deg-2;2环P1波反应密度:观察组(47.14±10.27)nV·deg-2、对照组(49.22±9.63)nV·deg-2]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环P1波反应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相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黄斑裂孔的愈合,但也可对微视野及视网膜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度屈光参差近视患者双眼眼轴长度(AL)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等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于绵阳万江眼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就诊的高度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患者双眼中屈光度低眼纳入低屈光度组,屈光度高眼纳入高屈光度组。经睫状肌麻痹验光获得双眼等效球镜度(SE),生物测量仪测量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获得双眼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分析AL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低屈光度组SE为+1.75~-4.50(-0.92±1.57)D,AL为22.04~26.09(24.01±0.91)mm;高屈光度组SE为-3.00~-7.50(-4.89±1.29)D,AL为23.54~27.77(25.33±0.89)mm;双眼SE参差平均为3.97 D,AL参差平均为1.32 mm。两组患者间SE、AL、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和CM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  相似文献   

13.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IRI 组和 NAS 组。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大鼠模型。NAS组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NAS低剂量组(5 mg·kg-1)、NAS中剂量组(10 mg·kg-1)和NAS高剂量组(20 mg·kg-1),造模前后30 min腹腔注射NAS。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NAS中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最整齐,视网膜内层厚度[(53.24±1.68)μm]显著薄于RIRI组[(60.54±2.52)μm]及NAS低剂量组[(56.78±1.78)μm](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1113.65±74.40)个·mm-2]显著多于RIRI组[(719.89±83.67)个·mm-2]及NAS低剂量组[(882.09±55.62)个·mm-2](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RIRI组[(246.08±19.23) 个·mm-2]及NAS低、中、高剂量组[(196.95±19.83)个·mm-2、(142.77±18.25)个·mm-2、(133.10±15.19)个·mm-2]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95.37±10.93)个·mm-2](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RIRI组及NAS低剂量组(均为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TUNEL阳性细胞数RIRI组[(225.45±18.93)个·mm-2]及NAS低、中、高剂量组[(175.06±17.69)个·mm-2、(108.85±13.41)个·mm-2、(100.37±13.53)个·mm-2]均多于正常对照组[(81.98±11.29)个·mm-2](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及NAS低剂量组(均为P<0.01)。结论 腹腔注射NAS治疗可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中剂量NAS治疗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无眼疾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RIRI腹腔组(n=12)、RIRI静脉组(n=12)、NAS腹腔组(n=12)和NAS静脉组(n=12),后四组采用升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NAS腹腔组、NAS静脉组于建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NAS(10 mg·kg^-1),RIRI腹腔组、RIRI静脉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RIRI后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RIRI后7 d,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规则;RIRI后7 d,RIRI腹腔组与RIRI静脉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稀疏、紊乱,形态不规则,视网膜内层厚度变薄;NAS腹腔组视网膜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较规整;NAS静脉组视网膜各层形态及细胞排列均趋于正常。NAS静脉组视网膜内层厚度(91.67±1.43)μm显著高于NAS腹腔组(87.80±1.33)μm、RIRI腹腔组(82.37±1.09)μm和RIRI静脉组(82.81±0.90)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AS静脉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616.90±79.51)个·mm^-2显著高于NAS腹腔组(529.25±92.05)个·mm^-2、RIRI静脉组(434.42±87.17)个·mm^-2、RIRI腹腔组(390.72±72.1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RIRI后24 h,NAS静脉组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145.01±22.54)个·mm^-2少于NAS腹腔组(221.34±30.8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380.54±41.25)个·mm^-2和RIRI腹腔组(387.79±26.7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结果示,RIRI后24 h,NAS静脉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1468.03±128.40)个·mm^-2少于NAS腹腔组(1968.96±254.98)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2122.77±165.76)个·mm^-2和RIRI腹腔组(2140.53±177.96)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腹腔及静脉注射NAS治疗均可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损伤,且静脉注射给药的疗效优于腹腔给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 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并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黄斑中心视网膜微血管网的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有ROP激光治疗病史的7~15岁ROP患儿14例25眼设为ROP组及年龄相对应的足月出生儿童20例40眼设为对照组。使用RTVue XR Avanti-OCTA等仪器对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表层视网膜血管网(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SCP)密度等指标进行检查。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组和对照组患儿的FAZ面积分别为(0.04±0.05)mm2和(0.29±0.08)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P组和对照组的SCP密度分别为42.70%±5.90%和35.90%±6.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ROP组和对照组的CFT分别为(328.50±34.90)μm和(236.80±23.40)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P组和对照组患儿BCVA分别为0.83±0.14和0.85±0.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组患儿具有更小或没有形成明显的FAZ,同时伴有CFT增厚和SCP密度增加;FAZ面积及CFT对ROP患儿BCV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