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周童  李蕊  石艳  李正祥  颜艳 《中国卫生统计》2023,(2):231-234+238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湖南省孕妇尿碘状况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描述性分析2018-2020年湖南省孕妇尿碘水平,应用ArcGIS 10.8建立空间数据库,利用GeoDa 1.16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10.0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8-2020年湖南省孕妇尿碘中位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83.2μg/L(2018年)、186.5μg/L(2019年)、205.8μg/L(2020年)。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8年和2020年湖南省孕妇尿碘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指数分别为0.096和0.171(P<0.05);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南省孕妇尿碘呈现4种空间聚集模式(P<0.05),2018年“低-低”聚集区集中在怀化市及其周围,2020年“低-低”聚集区范围包括常德市、湘西州及长沙市,区域覆盖县(市、区)数呈上升趋势。时空扫描分析结果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共探测出7个聚集区域,其中Ⅰ类、Ⅱ-1、Ⅱ-2、Ⅱ-6类聚集区域为高值聚集区域,而Ⅱ-4、Ⅱ-5类聚集区域为低值聚集区域。结论 2018-...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空间自相关性和时空聚集性分布特征,探讨松江区猩红热高发地区和聚集时间,为猩红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方法对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累计报告猩红热病例3 32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5.03/10万。猩红热发病季节性显著,4—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两个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4~10岁,占总发病人数的89.12%,学生、幼托儿童为猩红热高发人群。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松江区猩红热发病呈空间正相关,且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猩红热分布主要呈现“高-高”“低-低”“低-高”模式;分析显示热点区域集中在松江区东北部的九亭镇,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逐年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14—2020年均存在高风险聚集区域,聚集区域为中心城区和东北部,聚集时段多为4—6月或11月至次年1月,与发病高峰基本一致。结论 2014—2020年松江区猩红热发病存在显著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中心城区和东北部街道/镇是猩红热防控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通过中国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吉林省麻疹发病数据,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以发现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性。结果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在0.08/10万-17.41/10万之间。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100个麻疹发病热点区域,共涉及43个县(市、区);时间扫描分析发现1个发病时间聚集,发生在2005-2006年(RR=6.43,P<0.01);空间扫描分析发现11个空间聚集(RR=1.29-3.28,P<0.01);时空扫描分析发现1个时空聚集,发生在2005-2009年,涉及27个县(市、区)(RR=6.54,P<0.01)。结论吉林省2005-2019年麻疹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需加强热点区域和时空聚集区域的麻疹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中国AIDS发病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AIDS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年鉴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使用线性趋势χ2检验和分级地图分析AIDS流行趋势,运用GeoDa 1.18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  结果  中国AIDS发病率线性趋势χ2检验值为30.432(P<0.001);分级地图显示中国发病率地理分布差异较大,表现出“南重北轻、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Moran’s I值从2010年的0.196上升至2019年的0.383,表明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一直为高-高聚集模式,2012年贵州省由低-高聚集转变成高-高聚集,2014年河南省由高-低聚集转变为低-低聚集,2016-2019年高-高聚集模式新增湖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时空扫描分析共探测出3个聚集区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结论  中国AIDS疫情在空间上具有地域差异性,空间聚集性逐年增强,且西南地区高-高聚齐区域不断扩大,根据时空特征分析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可达到区域协作和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淮安市食管癌发病时空分布特征,为食管癌的规范化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2009 - 2015年淮安市食管癌发病数据,计算发病率及空间自相关性,采用时空扫描统计进行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9 - 2015年淮安市食管癌发病率呈波动变化,平均发病率为66.07/10万。纯空间扫描统计发现2个食管癌发病聚集区,分别是洪泽区和淮安区;时空扫描探测到的一类聚集区为洪泽区,聚集时间为2012年,二类聚集区为淮安区,聚集时间为2010 - 2011年。男女性的扫描结果与总体食管癌发病时空扫描结果相似,男性聚集区范围大于女性,聚集时间多为2009 - 2012年。结论 淮安市食管癌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探索出的高发区域能够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风险因素与食管癌发病的关联提供基础,对淮安市食管癌区域性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基于2005-201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未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网络报告的梅毒疫情数据和人口信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导入GeoDa 0.95i和SaTScan 9.1.1软件,进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确定梅毒时空热点区域。结果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报告的梅毒总病例数为1 841 217例,年发病率为20.07/10万。2005-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梅毒病例时空呈明显聚集性分布。除2011年,2005-2010年全局型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提示,2005-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处于(高,高)区域,2006-2008年重庆处于(高,低)区域,2011年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均未处于(高,高)区域。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1个一级聚类区域和5个二级聚类区域。一级聚类区域位于2009-2011年的上海、浙江地区;5个二级聚类区域分别为2009-2011年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2009-2011年的新疆地区,2010-2011年的辽宁、吉林地区,2011年的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山西及内蒙古地区,2008-2010年的北京、天津地区。结论梅毒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各时空聚集区将为我国制定梅毒防控策略和评价防控措施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018-2022年宁波市精神分裂症报告发病率时空分布特征,为精神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精神分裂症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宁波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中2018-2022年精神分裂症报告发病数据,以镇(街道、乡)为单位计算报告发病率。采用空间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8-2022年宁波市精神分裂症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共报告4 133例新发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76/10万。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8-2020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和热点地区。时空扫描分析发现1个发病聚集区,聚集时间为2018-2019年,集群中心为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RR值为2.46,对数似然比为256.89。结论 宁波市精神分裂症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探索出的高发区域能够为进一步研究环境因素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关联提供线索,对宁波市精神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空间统计学研究方法,分析2009-2014年甘肃省乙型肝炎(乙肝)报告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索热(冷)点及时空聚集性,为该地区未来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数据和GeoDa、SatScan空间统计学软件,通过空间自相关性和扫描统计量的分析,在县/区水平探索该地区乙肝发病的热(冷)点地区及其空间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局部G统计量显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有上升趋势;冷点区域未发现有明显规律;时空扫描结果显示,乙肝高发病率可能聚集于河西地区,聚集时间为2009-2011年;而低发病率可能聚集于甘肃东部地区,聚集时间为2012-2014年。结论 2009-2014年甘肃省乙肝报告发病率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聚集性,河西地区热点县/区数量有下降趋势,临夏回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热点县/区数量呈上升趋势,应成为未来甘肃省乙肝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年结核病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04-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核病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 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河北省百日咳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为完善百日咳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3-2022年河北省报告的百日咳数据分析流行特征。应用ArcGIS 10.8 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环形地图制作;运用SaTScan 10.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河北省2013-2022年累计报告百日咳6 71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0/10万。2013- 2019年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2021年呈大幅下降趋势,但2022年呈骤增趋势。夏、秋两季为流行的高发季节,发病占比最高的年龄组为<1岁(48.67%),占比最低的年龄组为≥15岁(0.45%),以散居儿童为主(78.03%),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百日咳的发病具有空间聚集性,并且高-高聚集区存在于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廊坊市、保定市和沧州市。低-低聚集区与本研究对应疾病低发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时空扫描探测出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域,并且有3个聚集区集中在2022年。结论 河北省2013-2022年百日咳发病具有明显的人群、地区、季节差异,且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须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南省手足口病时空聚集性特点,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0年湖南省手足口病数据,以县区为单位采用ArcGIS 10.2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7软件对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湖南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揭示分布规律,探寻高风险区域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2015年食源性疾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食源性疾病三间分布、可疑暴露食品、致病微生物种类等指标进行分析。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空间聚集规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湖南省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3. 25/万人,不同市州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同(χ~2=2441. 46,P<0. 05),以株洲市发病率最高(5. 77/万人);主要可疑暴露食品种类为粮食类及其制品;发病的主要进食场所是家庭;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是沙门菌。不同地区病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不同(χ~2=155. 30,P<0. 05),以长沙市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30. 35%)。食源性疾病高发区域主要聚集在湖南东南部、西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地区。高风险聚类区有石鼓区、蒸湘区、雁峰区、天元区、芦淞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与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地区GDP、人均GDP呈负相关,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2015年湖南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存在空间聚集性,受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温、地区GDP、人均GDP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描述2010—2020年泸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时间和空间流行病学特征,构建时间序列ARIMA模型进行短期预测,为泸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0整理疫情数据并绘制统计图,ArcGIS 10.6构建空间分布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Eviews 10构建月度发病数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泸州市2010—2020年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发病趋势短期预测。 结果 2010—2020年泸州市7 个区县均有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报告,每年的高发区县不相同,各年份均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22.17/10万,高发年份为2012年(37.51/10万)、2013年(35.72/10万)和2019年(31.80/10万),发病低谷在2015年(10.90/10万);整体上有4—7月和11月至次年1月两个季节高峰,以4—7月为主;构建的ARIMA(1,1,1)(1,1,2)12模型是最佳模型,预测2021年4—12月报告发病数稍低于2020年同期。 结论 2010—2020年泸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存在空间聚集性,ARIMA(1,1,1)(1,1,2)12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时间序列拟合和短期预测,呈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病趋势能够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湖南省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 方法 对湖南省历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 结果 湖南省曾发生过3次疟疾大流行,1954—1956年、1962—1965年和1971—1973年,发病率分别为87.45/万~156.04/万、39/万~ 58.98/万和44.46/万~69.51/万,通过及时调整防治策略和措施,大多数地区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通过不断地落实各项疟疾防治策略和措施,疟疾发病率持续稳定在1/10万以下。2010年湖南省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后,已连续多年未报告本地感染病例。至2016年,全省122个县(市、区)和14个市(州)均通过了消除疟疾的县级考核和市级评估,2020年通过国家评估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 结论 湖南省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11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降低本地再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湖南省实施《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工作成效进行评价,为今后湖南省梅毒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结合信息系统、专项调查、现场督导,收集并比较2015年与2020年湖南省梅毒规划中期评估与终期评估16项指标数据。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对湖南省14个市(州)梅毒防治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以2015年中期评估指标值为参考值,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梅毒防治水平进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与2015年相比,2020年湖南省梅毒规划16项指标达标率均有大幅提升; TOPSIS法评价结果显示:株洲市Ci值最高为0.8271,岳阳市Ci值最低为0.0848;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梅毒防治水平综合发展评价指数由2015年的100.00提升到2020年的 144.26,年均增速为7.60%;在14个市(州)中,永州市的综合发展评价指数最高,为242.25,年均增速为19.36%;湘潭市最低,为104.45,年均增速为0.87%。 结论 湖南省已经达到梅毒规划要求,但各市(州)梅毒规划落实情况存在差异,今后还需要加大各市(州)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2016 年山东省高血压患病率的空间分布模式及特征,寻找高发的热点地区,为疾病防控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 Arc GIS 10.1 软件,运用自然间断点等级分布图、Moran’s I 空间自相关、LISA 检验及Getis-Ord Gi*统计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2016年山东省高血压患病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 山东省的高血压患病率居于中高水平,且存在地域差异。山东省高血压的患病率东北部、西北部、西南偏高,鲁中部偏低;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I=0.48,Z>1.96),呈聚集性分布;邻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某些局部地区之间的患病情况不均衡,威海市存在高高相邻的分布模式,潍坊市周围存在低低相邻的分布模式;威海市形成高血压患病的热点区域,烟台市形成较显著的热点区域。结论 山东省的高血压患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具有强大的优势,结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及空间自相关特征与时空聚集性, 为云南省手足口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疫情的空间聚集性, 利用离散Possion模型的时空扫描方法分析疫情的时空聚集特征。   结果   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 发病人群以男性、散居儿童、0~4岁年龄段人群为主, 主要流行的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病毒逐渐被其他肠道病毒替代。病例分布和病原体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病例分布的热点县区个数逐渐减少, 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 EV71热点区域逐渐较少, 其他肠道病毒热点区域逐渐增加并向云南省中部和南部扩大。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 逐年时空扫描发现3个一类集聚区, 1个二类聚集区, 聚集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10月。   结论   2014-2018年云南省手足口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未发生明显变化, 但主要流行的病原体类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仍是云南省中部和中南部地区, 4-10月应重点关注以上地区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015―2020年河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时空流行特点。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河北省2015―2020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应用GeoDa 1.18软件进行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由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  结果  河北省2015―2020年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337 2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5.03/10万,呈现夏季(6―8月)大高峰,秋冬季(12月―次年1月)小高峰的特点。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Moran’s I系数均>0.26(P=0.001),局部自相关系数(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聚集图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省会及周边13~15个县区,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张家口市、邢台市东部和衡水市南部交界县区及秦皇岛市部分县区。时空扫描结果跟空间相关分析基本一致,一级高发聚集区一直以井陉县或井陉矿区为中心,覆盖周边12~18个区县,该区域发病风险均在3.61以上(RR=3.61~4.92),聚集时间均出现在夏季高峰时段。二级高发病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部,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结论  2015―2020年河北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时空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及周边县区和河北省中部地区,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应加强这些重点地区防控,制定新的疾病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