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疫情风险感知和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对生命质量影响的内部机制,为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短暂暴发期(2021年2月3—10日),以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评估量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修正版自我领导力问卷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网络调查,累计获得样本3 098人。 结果 疫情风险感知对生命质量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48,t=-10.76,P<0.001),且放入中介变量后,疫情风险感知对生命质量的负向预测依然显著(β=-0.25,t=-5.68,P<0.001)。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在公众疫情风险感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8.36%,自我领导力与急性应激反应程度的交互项(β=0.001,t=2.068,P<0.05)显著预测生命质量。 结论 急性应激反应程度和自我领导力水平在公众的疫情风险感知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中分别存在中介和调节效应。可以通过调节内在心理机制,合理感知疫情风险,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维持并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与自伤行为之间情绪调节困难和留守时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 2016年4~7月,运用整群抽样方法,筛检出326名发生过自伤行为并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抑郁自评价量表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效应显著,抑郁评分(depression scores,X)→情绪调节困难评分(emotional dysregulation scores,M)的系数为0.259(t=7.642,P<0.001);M→自伤行为得分(self-injurious behavior scores,Y)的系数为0.092(t=2.653,P=0.008)。留守时间的直接调节效应显著,X*留守时间(left-behind experiences,W)→Y的系数为0.133(t=3.954,P<0.001)。留守时间对情绪调节困难的调节效应也显著,X*W→M的系数为0.071(t=5.017,P<0.001);M*W→Y的系数为0.124(t=3.510,P<0.001)。结论 在情绪调节困难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中,情绪调节困难起中介作用,留守时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矿工风险偏好水平、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降低矿工不安全行为提供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通过随机整群抽样,采用煤矿工人工作压力问卷、不安全行为量表、风险偏好水平量表对山西某国有煤矿的721名煤矿工人进行调查。  结果  矿工风险偏好水平在其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5.87 %;交互作用项“工作压力 × 风险偏好”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在以不安全行为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水平(β = 0.003,t = 686.518,P < 0.001),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ΔR2达到显著水平(ΔR2 = 0.016,P < 0.001)。  结论  矿工风险偏好在其工作压力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4.
成年男性戒烟失败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戒烟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四川省绵阳市1 012名男性社区居民进行烟草使用和戒烟等相关问题、社交性吸烟的态度问题、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尼古丁耐量问卷(FTND)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戒烟成功组和戒烟失败组在吸烟者的年龄(t=4.9,P=0.000)、外倾人格分值(t=-2.850,P=0.005)、FNTD分值(t=-4.962,P=0.000)、戒烟次数(t=-4.252,P=0.000)以及社交性吸烟的行为和态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31,OR=0.877)、习惯性吸烟的时间(β=0.086,OR=1.090)、FNTD分值(β=0.144,OR=1.115)、对香烟的的渴求(β=-1.906,OR=0.149)、戒烟时非常低落的情绪(β=1.392,OR=3.652)以及社交性吸烟行为(β=4.261,OR=70.850)是成年男性戒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向的人格特质、较重的尼古丁依赖、吸烟同伴的影响以及个体戒烟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可能是导致个体戒烟失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居民环境认知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 并探讨社会阶层在环境认知与环境保护行为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方法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2013年数据, 选取年龄介于18~60岁的5 746例被调查者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回归分析, 探讨居民环境认知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及自评社会等级和文化程度的调节效应。 结果  居民环保行为分为私人领域环保行为和公共领域环保行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居民环境认知影响其私人领域环保行为(β=0.18, P < 0.001)与公共领域环保行为(β=0.02, P=0.028)。调节效应结果显示, 自评社会等级在居民环境认知与公共领域环保行为间具有负向调节效应(β=-0.01, P=0.020), 对私人领域环保行为无调节效应; 文化水平在二者间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结论  环境宣教应重点关注社会阶层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 以最大化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安徽省六安市某职业院校在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统一匿名问卷调查,评价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情况,并通过自举(Bootstrap)程序和PROCESS软件检验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 3 183名在校大学生中,神经质(t=6.896,P<0.001)和宜人性(t=5.854,P<0.001)人格特征评分女性高于男性,宜人性(t=4.834,P<0.001)、开放性(t=5.128,P<0.001)和外向性(t=2.992,P=0.003)人格特征评分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幸福感评分中,大一学生高于大二学生(t=2.624,P=0.009),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者高于自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t=6.421,P≤0.001),自评学习成绩较好者高于自评学习较差者(t=5.512,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人格和幸福感关联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15.60%、39.01%、28.31%、61.46%和33.77%;消极应对方式在神经质、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人格特征与幸福感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比例分别为34.50%、4.78%、8.63%和5.28%。 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在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PM2.5地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情况。方法 选取廊坊市、呼和浩特市居民共2 139名填写呼吸系统流行病学调查表,统计2016年两地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比较两地区患病率差异。收集2013-2016年两地区年均PM2.5浓度,根据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和PM2.5的相关性。结果 廊坊市年均PM2.5浓度[(97.34±8.41) vs. (44.50±9.61) (μg/m3), t=8.278,P<0.001]、AQI[(135.33±5.40) vs. (77.67±9.70), t=10.39,P<0.001]明显高于呼和浩特市。2016年廊坊市鼻炎(30.92% vs. 19.63%,χ2=36.137, P<0.001)、鼻敏感(17.11% vs. 6.60%, χ2=56.536, P<0.001)、咽炎(27.44% vs. 19.26%, χ2=20.042, P<0.00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81% vs. 20.02%, χ2=4.499, P=0.034)、支气管炎(9.12% vs. 5.49%, χ2=10.411, P=0.001)、哮喘(5.73% vs. 3.81%, χ2=4.337, P=0.037)、COPD(7.33% vs. 1.21%, χ2=49.194, P<0.001)、肺炎(9.12% vs. 3.07%, χ2=34.352,P<0.001)、间质性肺病(6.86% vs. 0.56%, χ2=59.721, P<0.001)患病率均高于呼和浩特市。廊坊市51~岁(8.28% vs. 0.63%, χ2=10.923, P=0.001)、61~岁(8.57% vs. 1.55%, χ2=13.416, P<0.001)、71~岁(15.92% vs. 2.67%, χ2=26.929, P<0.001)年龄组人群COPD患病率高于呼和浩特市。21~<31岁人群哮喘患病率呼和浩特市高于廊坊(10.26% vs. 1.27%, P=0.040),71~岁人群哮喘患病率廊坊高于呼和浩特市(8.57% vs. 2.67%, χ2=8.446, P=0.004)。廊坊市PM2.5浓度与鼻炎、咽炎、上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廊坊市年均PM2.5 浓度、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于呼和浩特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含越橘提取物、叶黄素微粒为主要原料的某胶囊对缓解人体视疲劳作用的研究。 方法 筛选纳入受试者106例,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样品和安慰剂60 d,试食前后观察其安全性与功效性。 结果 试食组视疲劳临床症状总有效率(6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5,P<0.01);试食组的视疲劳症状积分由服用前的(13.25±2.62)降低至服用后(10.04±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P<0.01);试食后试食组视疲劳症状积分(10.04±2.30)与对照组(11.13±2.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1);试食后试食组明视持久度为60.25±9.56,与对照组(49.59±9.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1);试食前后两组受试者视力均无显著变化(t=0.00,P>0.05),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 结论 某胶囊对人体视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对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医疗机构向家长普及养育照护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1月龄健康儿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12月龄时比较两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婴幼儿喂养指数、辅食喂养行为、体格及智能发育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具有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χ2=34.48,P<0.001)、较高喂养指数评分(t=5.23,P<0.001)及喂养行为水平(χ2=18.23, P<0.001);干预组儿童的体重(男:Z=-2.12;女:Z=-2.11)、身长(男:Z=-2.50;女:Z=-2.13)及头围(男:t=2.19;女:Z=-2.16)的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大运动(Z=-2.49)、精细动作(t=3.02)、适应能力(Z=-4.75)、语言(Z=-2.81)、社交能力(Z=-3.06)及总发育商(DQ)(Z=-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能为婴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及喂养条件,有利于婴幼儿体格生长,促进其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就诊的SAD病例120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120例,采用儿童焦虑性筛选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均高于对照组(t=7.14,8.85,2.67,P<0.05),而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均低于对照组(t=-7.36,-8.29,P<0.05)。父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195~0.317,P<0.05),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232~0.253,P<0.05)。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SAD组焦虑水平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4397。结论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焦虑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应当为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青少年焦虑之间起到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调查新冠疫苗全面接种时期相关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探讨个体因素以及社会支持对倦怠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南京市12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4个辖区的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将全部医务人员共428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结果 医务人员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分别为(17.99±7.89)、(7.20±3.52)和(12.07±5.3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司支持(β=-0.180, P< 0.05)、同事支持(β=-0.180, P< 0.05)为情感耗竭的保护因素,已婚、问诊岗位为情感耗竭的危险因素(β=0.161、β=0.095,P值均< 0.05),女性是人格解体的保护因素(β=-0.096,P< 0.05),亲友支持(β=-0.235, P< 0.05)是人格解体的保护因素,已婚是人格解体的危险因素(β=0.142,P< 0.05),同事支持(β=-0.168, P< 0.05)、亲友支持(β=-0.210, P< 0.05)、工龄(β=-0.154, P< 0.05)为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保护因素,硕士学历是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险因素(β=0.126,P < 0.05)。结论 重视提高全方面社会支持,重点关注已婚、男性、硕士学历以及较短工龄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下公众的信息 – 情绪 – 感知 – 行为的链条反应模型(即“风险IEPB”模型)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大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各节点间的关系。  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风险IEPB”模型相关作用机制框架,并于2020年8月3 — 13日采用网络问卷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132名公众进行调查,应用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检验并结合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  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卡方自由度比、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适配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规准适配指数、相对适配指数、增值适配指数、简约调整后的规准适配指数和简约适配度指数分别为46.498、0.049、0.946、0.934、0.933、0.923、0.934、0.819和0.772,构建的“风险IEPB”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度。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政府媒介信任、非政府媒介信任、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和风险感知分别对风险行为决策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525、 – 0.037、0.136、 – 0.071和0.027;政府媒介信任、非政府媒介信任和负向情绪分别对风险感知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069、 – 0.020和0.535;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分别对正向情绪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33和0.043;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分别对负向情绪产生直接效应,效应值分别为 – 0.169和0.229;媒介信任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情绪起部分中介效应;媒介信任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风险感知起部分中介效应;媒介信任到风险感知的作用路径中,负向情绪起部分中介效应;负向情绪到风险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中,风险感知起部分中介效用;其中政府媒介信任和非政府媒介信任对风险感知和负向情绪对风险行为决策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方向相反,属于“遮掩效应”。  结论  “风险IEPB”模型在理论和实证中结果良好,能够体现出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风险行为决策产生的机制框架,较好地反映出各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对公众的风险行为干预靶点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父母依恋水平与社交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7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120例,年龄范围均为9~16岁。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中的父母依恋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1)社交焦虑水平与父子信任、父子沟通呈显著负相关(r=-0.21~-0.35,P<0.05),与母子依恋信任、母子沟通无显著相关;社交焦虑水平与父母疏远呈显著正相关(r=0.22~0.46,P<0.05),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r=-0.44~-0.56,P<0.001)。2)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患者的母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无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父子依恋水平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 =-0.64,P<0.001),自尊在父子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结论 父子依恋水平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关系密切,自尊在父子依恋水平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9)流行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2-20日通过问卷星形式随机抽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 5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由父母填写自编“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一般性资料采用描述分析,对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73.70%家庭亲子互动时间增加,69.85%家庭亲密度增加,63.63%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多,37.39%作息不规律,31.26%出现活动过多行为,20.37%睡眠异常;2)不同居住地学龄前儿童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891,P<0.00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家长在情绪、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14.824、10.914、18.254,P<0.01);不同居住地儿童家长在情绪、认知、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68.398、50.240、56.027、54.250,P<0.001);4)家长情绪、家长认知、疫情压力与儿童行为呈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行为呈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家长情绪、家庭亲密度、认知、疫情压力依次进入方程(F=733.447,P<0.01,△R2=0.125),可以解释儿童行为12.5%的变异。结论 CoV-19流行期间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延长、作息不规律、活动过多及睡眠问题;在疫情期应给予城市和乡镇学龄前儿童更多关注;维持疫情期间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9)流行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儿童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2月12-20日通过问卷星形式随机抽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0 57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由父母填写自编“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一般性资料采用描述分析,对儿童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73.70%家庭亲子互动时间增加,69.85%家庭亲密度增加,63.63%儿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增多,37.39%作息不规律,31.26%出现活动过多行为,20.37%睡眠异常;2)不同居住地学龄前儿童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891,P<0.00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儿童家长在情绪、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14.824、10.914、18.254,P<0.01);不同居住地儿童家长在情绪、认知、家庭亲密度、疫情压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68.398、50.240、56.027、54.250,P<0.001);4)家长情绪、家长认知、疫情压力与儿童行为呈负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行为呈正相关(P<0.001),回归分析家长情绪、家庭亲密度、认知、疫情压力依次进入方程(F=733.447,P<0.01,△R2=0.125),可以解释儿童行为12.5%的变异。结论 CoV-19流行期间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子屏幕使用时间延长、作息不规律、活动过多及睡眠问题;在疫情期应给予城市和乡镇学龄前儿童更多关注;维持疫情期间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家庭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为ADHD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800例ADHD儿童为ADHD组,同时选取800例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两组儿童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病史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比较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过敏性疾病共患时儿童ADHD患病风险及抗过敏治疗对ADHD症状的影响。结果 ADHD组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20,P<0.001);单一过敏性疾病组儿童ADHD患病风险OR值为1.681(95%CI:1.163~2.375),混合过敏性疾病组儿童ADHD患病风险OR值为2.494(95%CI:1.912~3.254);当ADHD患儿出现过敏症状时,58.2%的患儿ADHD症状较前加重,其中混合过敏性疾病组ADHD症状较前加重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过敏性疾病组(60.6% vs.53.7%,χ2=434.161,P<0.001)。结论 ADHD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过敏性疾病增加儿童 ADHD的患病风险,过敏性疾病共患种类越多,ADHD患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获取海南省新生儿CHD的流行病学信息,为海南省建立新生儿CHD防治计划提供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多民族、横断面筛查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省17个城乡地区分娩机构连续出生的117 005例新生儿。采用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POX)联合心脏听诊筛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等方法确定CHD病例。结果 共有572例新生儿(男性50.7%)被诊断为CHD,海南省活产儿的总体CHD患病率为4.89‰,不显著、显著、严重和危重型CHD患病率分别为2.13‰、2.25‰、0.28‰和0.23‰。最常见的CHD是房间隔缺损(ASD),患病率为1.889‰。显著型CHD和危重型CHD中早产儿占比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4.088、4.923,P<0.05);严重型CHD和危重型CHD中低出生体重婴儿的比例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24.284、110.556,P<0.001)。在患CHD的早产儿中,胎龄28~32周早产儿的CHD总占比为60.3%(47/78),高于胎龄33~36周早产儿的39.7%(31/78)(χ2=6.564,P<0.05);在患CHD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出生体重 1 500~<2 000 g者患CHD的总占比为63.0%(29/46),高于出生体重2 000~<2 500 g者的37.0%(17/46)(χ2=6.261,P<0.05)。与汉族人口相比,其他一些民族(苗族、哈尼族和彝族)的CHD患病率明显较高(χ2=5.327、8.233、8.82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CHD的患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r=0.513,P<0.05)。结论 POX联合心脏听诊适用于偏远地区新生儿CHD筛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海拔升高是CHD的危险因素,在CHD筛查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