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552例。入选患者按照0.9 mg/kg剂量标准,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进行头部MRA检查,采用TICI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大脑中动脉的再通情况。其中根据溶栓后24 h MR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再通组(188例),血管未通组(364例)。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判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神经功能的预后评价,采用改良Rankin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2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症状性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发生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再通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和预后良好率均高于血管未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管再通组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有6例患者出现了非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再通组及血管未通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其他部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的患者较未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明显。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患者临床预后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主要为脑血管狭窄或堵塞所致.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能有效疏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在AIS预后改善中起到关键作用[1].但实践显示,血管再通后仍会出现再狭窄/闭塞及出血转化(HT)风险,影响患者预后[2].HT指发生于AIS后脑内出血现象,会严重影响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76例AIS患者,均进行血管内再灌注治疗,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其中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指标、血液流变学、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 d、7 d、14 d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急诊血管内再灌注治疗后AIS患者早期采用依达拉奉右崁醇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调节血清指标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再通成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AIS再通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06例。根据再通治疗后3 d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将206例患者分为开通成功患者(n=157,其中61例接受DGMI治疗)和开通失败患者(n=49,其中21接例受DGMI治疗);以患者是否接受过DGMI治疗为依据,将接受DGMI治疗≥7 d的患者设为试验组(n=82),未接受DGMI治疗的为对照组(n=124)。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至干预时间、干预方式、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死亡)、发病时和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别比较开通成功患者和开通失败患者中对照组和试验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差异,包括症状性脑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 d后的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结果 开通成功患者中,试验组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开通失败患者中两组间90 d NIHSS改善率和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症状性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在两亚组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接受再通治疗的AIS患者,DGMI有利于再通成功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HFMEA模式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8—12月急救流程实施前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73例为对照组,2023年1—7月急救流程实施后接受静脉溶栓的AIS患者72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入院至CT检查时间、CT检查至溶栓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急救2周后NIHSS评分均较急救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 <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和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AIS患者急诊救治中实施HFMEA模式下的综合护理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利于患者预后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古春青  张运克  杨广华  武继涛 《天津医药》2021,49(12):1282-1286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IS)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纳入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IS患者156例,根据是否 出现END将其分为END组36例和非END组120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急性IS患者FAR与 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急性IS 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 结果 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为23.08%。END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白细胞计数、血清纤 维蛋白原(FIB)水平及FAR均明显高于非END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非END组(P<0.05)。IS患 者 FAR 与溶栓前 NIHSS 评分呈正相关(P<0.05)。FAR 预测 IS 患者 rt-PA 静脉溶栓后 END 的曲线下面积为 0.806 (0.710~0.902),高于ALB[0.609(0.494~0.724)]和FIB[0.639(0.524~0.754)],但低于溶栓前NIHSS评分[0.963(0.931~ 0.994),P<0.05]。FAR和溶栓前NIHSS评分升高是影响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FAR升高与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有关,可预测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E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MT)的临床效果评价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我院神经介入中心采用血管内MT治疗的4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记录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术前常规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记录是否桥接、血管闭塞部位、取栓次数、手术时长、术后血管再通、术后症状性出血等情况。随访90d,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42例AIS患者中19例(45.2%)获90d良好预后,23例(54.81%)预后欠佳(其中死亡3例)。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长、取栓次数、闭塞血管再通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冠心病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01,95%CI:0.00~0.15,P<0.05);闭塞血管再通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29.0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早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青年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2例青年急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情况以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58.70%、63.04%、67.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27%、28.26%、43.48%,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青年急性卒中的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
赵小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629-2629
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采用Barthe(指数BI)对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状态和功能转归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3例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1例死亡,治疗后90d时,22例功能转归良好(BI大于等于90分),11例较好(BI小于90分),4例较差(BI小于50分)。治疗后6个月时,24例功能转归良好,9例较好,4例较差。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基础治疗;治疗组78例患者在基础治疗之上,给予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观察血管再通率,并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78例患者中痊愈47例(60.26%),有效23例(29.49%),无效8例(10.25%),总有效率为89.75%,血管再通率为73.07%对照组78例患者中治愈31例(39.74%),有效24例(30.78%),无效23例(29.48%),总有效率为70.52%,血管再通率为44.87%;两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后,经统计学处理得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血管再通率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during pregnancy is a rare but serious complication. Intravenous alteplase is the only medication approved for hyperacute treatment of AIS;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evaluated prospectively in pregnancy. Pregnancy was an exclusion criterion in prospective AIS studies and was only recently removed as a relative contraindication in the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guidelines. Due to the exclusion of pregnant women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safety of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pregnant patients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In this review, we report the use of intravenous alteplase for AIS in two pregnant patients, with temporally associated clinical improvement and without complications to either the mother or fetus. Additionally, we summariz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or both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alteplase use for AIS in pregnant patients. A total of 31 cases met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is review of assessment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lteplase use in pregnancy. Existing case reports and guidelines support the use of alteplase for AIS in pregnant patients without contraind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15年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陆续发表,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优选治疗方案。有一部分患者尽管血管已经再通,但是其预后不良。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血管再通的效果及预后。该文就从时间窗、高血糖、侧支循环、血压、取栓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部分影响血管内治疗疗效的可能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张慧萍  刘东柏  陆强彬 《江苏医药》2012,38(12):1419-1421
目的探讨早期降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伴脑微出血(CMB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分为降纤治疗(A)组和对照(C)组。C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和阿司匹林治疗;A组加用东菱迪芙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测定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指标。应用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治疗前后CMBs数目进行观察及分级。结果与C组比较,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的改善明显(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83.82%vs.69.12%)(P<0.05),治疗后Fib降低,D-D升高(P<0.05)。SWI显示,两组治疗后CMBs的数目大多都呈上升趋势;但A组出现3例出血转化。结论应用降纤药早期治疗AIS伴CMBs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存在CMBs的出血转化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胃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罩2013年5月78例AcI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未予溶栓治疗的ACI患者80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近期预后。结果溶栓组治疗后24hNIHSS评分(7.68±4.62),mRS评分(3.28±0.41),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5.25±4.43),mRS评分(1.11±0.6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患者齿龈出血58例(74%),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4例(18%),症状性颅内血肿3例(4%),死亡4例(5%)。非溶栓组齿龈出血2例(3%),7d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5例(6%),症状性颅内血肿2倒(3%),死亡3例(4%)。结论在ACI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不增加病死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强化胰岛素干预治疗脑卒中患者急性期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纳入无糖尿病史的143例脑卒中后高血糖患者。随机分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73)和常规治疗组(n=70)。于治疗28d后测定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于治疗30d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4.9%,对照组64.3%,组间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性改善,组间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脑卒中后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李彬 《安徽医药》2022,26(8):1627-163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并验证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8例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建模组),根据治疗后72 h内是否发生END分为恶化组54例和未恶化组154例。根据建模组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计算截断点,并应用于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50例病人验证预测效能(验证组)。结果恶化组中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分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恶化组(79.6%比46.8%,P<0.05),治疗后24 h内END发生率最高(17.3%)。单因素分析病人的血糖、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脂蛋白(a)、肌酐水平、责任大血管闭塞占比、入院NIHSS评分、TOAST分型等指标与END发生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糖、高BMI、高白细胞计数、高脂蛋白(a)、高肌酐、责任大血管闭塞、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联合预测因子L=1×血糖+0.327×BMI +0.742×白细胞计数+0.026×脂蛋白(a)+0.143×肌酐?2.104×责任大血管闭塞+0.225×入院时NIHSS评分,截断点为38.984 6。把联合预测因子应用于50例验证组病人,预测正确率为78.0%,敏感性75.0%,特异性81.6%,AUC=0.921。结论入院NIHSS评分越高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越大,且24 h以内是高发期。联合预测因子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END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唐山地区气象因素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转归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36例AIS患者,发病后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413例,转归不良组223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入院当天的气象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转归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女性比例、卒中史比例、入院收缩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肺炎比例、白细胞(WBC)、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入院当天的日温差、日平均风速和日最大风速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而转归不良组患者的白蛋白(AL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以及入院当天的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均低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入院高NIHSS评分、入院当日较大的日温差、较高的日最大风速是AIS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日温差、日最大风速与AIS患者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65.52±5.96)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2.89±1.31)kg/m2;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3.53±6.54)岁,BMI(23.01±1.56)kg/m2。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sTWEAK水平。依据“患者入院后72 h内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将患者分为END组(31例)和非END组(69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TWEAK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结果 观察组血清sTWEAK水平为(276.65±42.03)pg/ml,对照组为(75.31±26.6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3,P<0.001)。END组入院时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sTWEAK高于非END组,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评分低于非END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HbA1c和sTWEAK水平升高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sTWEAK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最佳截断点为275.63 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灵敏度为82.90%,特异度为78.6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TWEAK水平呈现异常表达,其水平与患者END有一定关系,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END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发病后48 h内使用阿司匹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除溶栓以外被循证医学证实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阿司匹林的净效益有限。国际上一直在开展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方案。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以失败而告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缓释剂、西洛他唑已经获得了至少与阿司匹林同样有效和安全的初步证据。氯吡格雷单用虽然获得了初步可行性的证据,但尚缺乏与阿司匹林的直接比较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是重要的二级预防手段,近年研究提示尽早实施则可以额外获益。而针对小卒中或TIA患者短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获得了初步证据。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合国内外指南,系统阐述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