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基础心脏病和感染诱因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无基础心脏病和感染诱因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检查、细菌培养等临床特点.结果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占100.0%),其次为寒战、心功能不全和贫血;有心脏杂音者占100.0%,心率>100次/min者占85.7%;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13例,赘生物好发部位依次为二尖瓣(9例),主动脉瓣(6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均受累(2例);瓣膜脱垂8例(二尖瓣5例,主动脉瓣3例),脓肿3例,穿孔1例(均发生在二尖瓣前叶),左室内径增大3例,左室射血分数减低4例;细菌培养阳性8例(占57.1%),最常见的仍是草绿色链球菌,共7例(占50.0%),肺炎链球菌1例(占7.1%).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见于无基础心脏病和感染诱因的人群,其临床特点与有基础心脏病和/或有感染诱因者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抗生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结果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27例(48.21%)血培养阳性,29例(51.79%)血培养阴性,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与葡萄球菌.选择的抗生素主要有头孢噻肟、青霉素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经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阳性患者痊愈7例(25.93%),显效9例(33.33%),有效5例(18.53%),无效6例(22.22%),总有效率为77.78%;血培养阴性患者痊愈3例(10.34%),显效5例(17.24%),有效4倒(13.79%),无效117例(58.62%),总有效率为41.38%.血培养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心内膜炎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数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3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单菌血流感染367例(85.3%),复数菌血流感染63例(14.7%)。复数菌组患者医院感染所占比率较单菌组高(76.2% VS 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复数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率较单菌组高(44.4% VS 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复数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菌组高[24(16~39) VS 19(13~2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复数菌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单菌组(12.7% VS 3.8%),且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数菌感染(OR=3.24,95%CI:1.20~8.75)、消化道肿瘤(OR=3.28,95%CI=1.21~8.84)、有创机械通气(OR=3.40,95%CI=1.22~9.42)、深静脉置管(OR=2.76,95%CI=1.00~7.64)、留置导尿管(OR=3.28,95%CI=1.04~10.40)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菌组,复数菌组送检时间至出院时间间隔显著延长[20(15~36) d VS 16(10~22) d,P<0.001]。单菌组与复数菌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消化道肿瘤、有创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的重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方法 对3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其中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14例(二尖瓣成形组),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20例(二尖瓣置换组).结果 二尖瓣置换组有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二尖瓣成形组有1例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于术后1个月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期间,二尖瓣成形组术后1年和5年生存分别为13、12例,二尖瓣置换组分别为16、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或成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病变并发急性活动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检查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186例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超声心动检查对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示主动脉瓣附着赘生物所占比例为27.96%,二尖瓣附着37.63%,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混合附着18.82%,三尖瓣附着14.52%,肺动脉瓣附着10.75%,与手术所见无明显差异;瓣膜反流、瓣膜穿孔等与术中所见也无明显差异.结论 超声心动分辨率较高,对于微小赘生物以及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瓣膜结构损害的检出率较高,有助于了解心脏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85例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90例无心脏疾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心动图敏感度为56.5%,特异度为71.1%,阳性似然比为0.65,阴性似然比0.37;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共有74例受试者检查有赘生物,最大24mm× 19 mm,最小3 mm×3 mm;其中附着于主动脉瓣45例、二尖瓣27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3例、人工瓣2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比较高的诊断特异度,临床上可以早期对患者进行检查,为早期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8月-2013年12月3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液动力学变化、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血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血培养阳性12例,占38.71%,检出革兰阴性杆菌6株占50.00%、革兰阳性球菌6株占50.00%;3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发现赘生物及菌落30例,其中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29例,占96.67%;误诊1例,误诊率为3.33%;检出赘生物分布包括右心赘生物4例占13.79%、左心赘生物23例占79.31%,同时累及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各1例,各占3.45%;检出赘生物29例患者中赘生物<10、11~15、16~20、>21mm,分别占55.17%、34.48%、6.90%、3.45%。结论感性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且能准确快速地发现赘生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2 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炎症坏死组织后,作主动脉瓣置换(AVR) 10例、二尖瓣置换(MVR) 7例、MVR 三尖瓣DeVega成形1例、三尖瓣置换(TVR) 1例、三尖瓣瓣膜缺损修复2例;同期室间隔缺损(VSD)修补2例、漏斗胸矫治1例;本组急症手术7例,均为主动脉瓣病变,其中高热不退2例、循环衰竭少尿5例;围手术期均使用足量敏感或广谱抗生素、改善心功能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多器官系统衰竭(MOSF)、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1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手术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成功率。恰当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法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均是外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应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4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与血培养,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1例患者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以葡萄球菌最高感染率占47.62%,其次为链球菌感染占38.10%;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有32例患者存在赘生物,75.76%的患者心脏赘生物直径为2~15mm,87.88%的患者心脏赘生物数量≤3个;超声心动图对瓣膜脱垂、瓣周漏、腱索断裂的检出率均为100.0%,脓肿、瓣膜穿孔检出率分别为75.0%、57.14%。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了解心脏赘生物所在部位、直径大小与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1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IE患者易患因素按比率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35.17%),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24.73%),风湿性心脏病(13.19%)等;最常见症状为发热(97.25%)和贫血(88.46%);2次血培养培养出同一病原菌中,最常见细菌为血液链球菌(11.7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03%);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心内膜赘生物的检出率为95.05%。119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者中,2例(1.68%)死亡;63例经内科治疗者中,6例(9.52%)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栓塞及急性心衰。结论近年来IE的易患因素与以往不同的是先天性心脏病比率增高,而风湿性心脏病比率下降;病原菌以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为主,但呈多样化、复杂化特点;血培养的阳性率亟待提高;及时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感染性心内膜炎(IE)对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SAVR的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IE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非IE对照组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累积发生风险,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结果 共纳入2 821例患者,其中IE SAVR患者143例(IE组),非IE的SAVR患者2 678例(对照组)。IE组患者长期生存率低于非IE配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IE患者SAVR手术后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且缺血性脑卒中事件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4),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更高(HR=2.811;95%CI:1.233~6.408)。IE组患者大出血累积发生率和主动脉瓣再手术率与非IE配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不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与非IE对照组患者相比,自体主动脉瓣单独受累IE患者行SAVR后发生死亡、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应加强对IE患者行SAVR后的密切随访,重点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器官保存液(PS)微生物培养结果与受者移植后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20年12月上海某三甲医院485例器官移植患者器官PS微生物培养结果,根据器官PS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阳性组依据不同菌株进一步分组,分析不同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内的感染情况。结果 485例器官移植患者中,221例PS培养阳性,阳性率为45.57%,其中单一菌种142例(64.25%),2种菌54例(24.43%),≥3种菌25例(11.31%)。共分离病原菌327株,居前3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7株,20.49%)、肺炎克雷伯菌(37株,11.31%)和大肠埃希菌(27株,8.26%)。分离出常见多重耐药菌47株(14.37%),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20株(42.5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8株(38.29%)。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12.22%,27/221)数值高于阴性组(6.82%,18/2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3种菌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为32.00%(8/25),高于单一菌组的9.15%(13/142)(P=0.004);CRKP、白念珠菌阳性组患者移植后感染率分别为45.00%(9/20)、21.74%(5/23),均高于其他病原菌组的8.20%(15/183)(P值分别为<0.001、0.034)。结论 常规监测器官PS培养结果对移植后感染防控具有指导意义,若PS培养CRKP、酵母菌或念珠菌阳性,建议立即进行相应抗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留置双J管后定植细菌的种类分布。方法收集某院泌尿外科2013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留置双J管的患者。根据留置双J管的时间,将其分成A组(置管时间≤1个月)和B组(置管时间1个月)。所有患者在拔管前后分别进行膀胱尿及双J管细菌培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膀胱尿及双J管定植细菌的种类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共纳入妊娠输尿管梗阻患者237例,其中A组129例,B组108例。双J管细菌培养共检出细菌78株,A组检出35株,B组检出4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所占比率分别为54.29%、67.44%,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所占比率分别为37.14%、25.58%;检出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30株)、肠球菌属(12株)、葡萄球菌属(12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及铜绿假单胞菌(7株)等。A、B两组患者的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膀胱尿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39.81%)高于A组患者(2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患者的膀胱尿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留置双J管定植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且留置的时间越长,细菌定植的概率越高,培养阳性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新建内镜中心验收过程中发现的纯水系统菌落数超标原因,并给予解决方案。方法 采集纯水制备与使用的所有环节水样,明确细菌超标原因,根据原因制定处置措施,并监测强化消毒效果维持时间。结果 排查后推断纯水箱出水口至进入内镜洗消设备前,新铺设的输水管道为此次细菌超标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管路改造、增加消毒设施、对输水管道和洗消设备清洗消毒等组合处置措施。综合干预后各个采样点均未再检出细菌,内镜中心顺利投入使用,并确定水路强化消毒间隔时间为12周。结论 新建内镜中心启用前的验收工作非常重要,新纯水管道需在铺设之前进行冲洗,以保证终末漂洗水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二代测序(NGS)技术在检测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瓣膜中潜在病原菌的应用价值,为IE的诊断和术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改良Duke标准,对IE患者和排除IE患者的瓣膜组织进行传统培养,同时应用NGS技术直接检测瓣膜组织上的病原菌,并将其检测结果与血培养、病理涂片染色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NGS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85.7%、95.0%和85.7%,血培养分别为30.0%、100.0%、100.0%、30.0%,瓣膜培养为10.0%、100.0%、100.0%、28.0%。结论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NGS检测IE瓣膜赘生物的灵敏度更高,时间短。NGS对IE的诊断,尤其是培养结果为阴性疑似IE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优化献血者招募和强化血液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2013—2017年海南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标本进行HIV项目常规检测,对其中HIV确认阳性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共检测无偿献血者470 975例次,HIV确认阳性103例,阳性率为0.22‰。不同年份、地域的献血者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03例HIV阳性确认者中以18~30岁组居多(65例,占63.11%),阳性率为0.33‰。不同年龄段无偿献血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9,P<0.001)。HIV阳性确认者中男性95例,女性8例,男性献血者HIV确认阳性率(0.29‰)高于女性(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03,P<0.001)。HIV确认阳性者的职业类型主要为职工(20例,占19.42%),其次为学生(16例,占15.53%)及无业人员(6例,占5.83%)。结论 海南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形势依然严峻,应通过加强献血前干预、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建立联网数据库等多种措施来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高黏液表型、毒力基因预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4月广东省4所医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拉丝试验判断菌株黏液表型,检测毒力基因和血清型情况,采用蜡螟模型计算菌株的半数致死率(LD50),比较不同高黏液(hm)表型和毒力基因型菌株LD50。结果 共收集194株肺炎克雷伯菌,拉丝试验阳性菌株占40.2%(78株)。蜡螟试验结果显示,仅毒力基因iucA、iroB、fimH阳性菌株LD50低于相应的阴性菌株(P<0.05)。iucA+iroB+fimH+hm全阳性组(n=58)、iucA阳性+iroB阳性+fimH阳性+hm阴性组(n=23)、iucA+iroB+fimH+hm全阴性组(n=28)3组LD50分别为(5.39±0.71)、(5.44±0.62)、(5.83±0.64) log10 CFU/mL,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但前两组分别与第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黏液表型菌株中血清型K1、K2、K57检出率高于非高黏液表型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仅依据高黏液表型预测hvKp准确性较低,与高黏液表型相比,毒力基因iucA+、iroB+、fimH+预测hvKp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通过调控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的98例IM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干扰素组(n=49)和更昔洛韦组(n=49).干扰素组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某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根据感染不同病原菌分成大肠埃希菌组、其他细菌组、病原菌不明组,比较三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脑脊液(CSF)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纳入90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反应差(58.89%)、发热(53.33%)、拒乳(34.44%)及呼吸暂停(35.56%)为首发症状,并且在早发和晚发型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中首发症状一致(P>0.05)。90例早产儿CSF培养阳性者44例,大肠埃希菌组18例,其他细菌组26例,病原不明组46例。大肠埃希菌组和其他细菌组早产儿发热、并发症比例比病原菌不明组高(P<0.05);母亲胎膜早破和分娩前发热的早产儿更容易患大肠埃希菌脑膜炎(P<0.05)。大肠埃希菌组早产儿CSF细菌感染性炎症特征更明显,血C反应蛋白(CRP)高,CSF外观浑浊,更高白细胞计数及蛋白含量,更低的糖含量(均P<0.05);预后更差,CSF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均P<0.05)。结论 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大肠埃希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临床需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