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微血管密度、黄斑厚度的变化及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43眼)为弱视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52例(52眼)为对照组。弱视眼进行分视刺激联合遮盖治疗,采用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丛(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黄斑微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和副中心凹内、外层厚度。结果 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SCP微血管密度在颞侧、上侧、鼻侧、下侧四个象限均小于对照组,弱视组患者治疗后在四个象限的SCP血管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副中心凹内层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副中心凹内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患者治疗前黄斑SCP微血管密度和黄斑副中心凹内层厚度呈正相关(r=0.426,P=0.029),但对照组无此相关性(r=0.151,P=0.563)。弱视组、对照组受试者治疗前黄斑DCP微血管密度与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后短期内黄斑区血管密度及血管形态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03/05我院门诊确诊为DME的患者45例52眼,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wk均行OCTA黄斑区视网膜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管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管密度、微血管瘤个数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及非圆度指数。结果:SCP血管密度治疗前后无差异(t=1.635,P=0.10);治疗后DCP血管密度(46.59%±4.91%)较治疗前(42.47%±4.16%)增加(t=1.014,P=0.02)。治疗后SCP微血管瘤个数(2.92±0.42个)较治疗前(3.21±0.31个)变化无差异(t=1.623,P=0.21);治疗后DCP微血管瘤个数(6.10±0.67个)较治疗前(8.21±0.41个)减少(t=1.124,P=0.01)。治疗后FAZ面积较治疗前略扩大,FAZ周长略增加,且非圆度指数稍降低,但三者变化均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DME患眼后短期内深层毛细血管丛血供增加,且微血管瘤数减少,而浅层毛细血管丛血供及微血管瘤数无明显改变;同时,治疗后短期内FAZ形态(面积、周长及非圆度指数)尚无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分析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特征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78例156眼屈光参差儿童,其中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组28例5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组12例24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6例32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无弱视组22例44眼,高屈光度眼为观察组,低屈光度眼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双眼视网膜厚度差异及各组间高屈光度眼视网膜厚度差异。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观察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旁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318.32±14.40、306.39±12.45、309.11±13.94、318.89±14.01)μm较对照组(301.64±25.97、292.32±26.47、297.04±22.00、302.57±26.98)μm增厚(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30.19±15.15μm)较对照组(221.63±14.12μm)增厚(P<0.05),旁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组中心凹和除SI的旁中心凹区双眼视网膜厚...  相似文献   

5.
吕湘云  艾明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2018,(12):1168-1171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 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50%±7.10%,相比对照组的44.11%±5.72%更小(P=0.026)。试验组CRT为(211.95±30.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38±15.63)μm更薄(P<0.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34±0.10)mm2、47.67%±9.13%,与对照组的(0.30±0.01)mm2、49.70%±6.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450,P=0.041;对照组:r=-0.527,P=0.014)。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伴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患眼的黄斑区微血管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1/2021-12于我院确诊为CRAO-PAMM组患者27例27眼,不伴PAMM的CRAO组患者29例29眼。选取于我院健康体检者33例33眼作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血流和厚度参数,分析CRAO-PAMM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拱环周围300μm范围内全层血流密度(FD-300)与病灶区面积、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受检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的总体、旁中心凹血流密度、视网膜中心凹厚度、FAZ面积、周长、AI、FD-300均有差异(均P<0.05)。在CRAO-PAMM组中,病灶区面积与DCP总体血流密度、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呈负相关(r=-0.569,P=0.002;r=-0.543,P=0.004),与视网膜旁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r=0.606,P=0...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和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变化, 初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RVO继发ME (RVO-ME)患者62例6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33例33只眼, 女性29例29只眼;年龄(58.30±12.15 )岁。其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29±7.65)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MPOD检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 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流密度(VD)、血管骨架密度(S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测量MPOD。双眼通过检测37例;患眼未通过检测25例。对比观察患眼、对侧眼之间黄斑VD、SD、FAZ面积、CMT、MPOD变化。患眼、对侧眼MPOD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FAZ面积、CMT、VD、SD、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 -2.15±1.10D; 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

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 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OCT确诊的IMH者30例(30只眼)为IMH组, 其对侧眼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脉络膜血流参数及视网膜厚度。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 对黄斑区域的所有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IMH组患者术后黄斑孔均已闭合, FAZ面积术后1个月(0.22±0.09)mm2较术前明显缩小, 术后6个月(0.26±0.17)mm2与术后3个月(0.25±0.18)mm2相比稍扩大, 但是总体明显小于术前(P=0.031)。IMH组术后1个月SCP和DCP的FAZ面积为(0.29±0.11)mm2和(0.39±0.14)mm2,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45±0.14)mm2和(0.63±0.22)mm2 (均P<0.001)。FAZ面积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到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青少年36例和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者36例(均选取右眼),年龄为8~15岁,等效球镜度(SE)为-5.00~-10.00 D。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信息,收集患者基线及戴镜1年后的主觉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1年后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的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进展性近视发展的因素。结果 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组患儿与单光框架眼镜组患儿相比,两组间1年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7,P<0.001;t=-2.763,P=0.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E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戴镜组别和基线眼轴长度,回归方程:SE=3.982+0.458×戴镜组别-0.138×基线眼轴长度(R2=0.375,调整R2=0.357);眼轴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戴镜组别,回归方程:AL=0.116+0.120×戴镜组别(R2=0.097,调整R2=0.097)。对于是否成为进展性近视儿童来说,配戴单光框架眼镜组的风险是多焦点软镜的12.571倍。结论 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能延缓近视进展(65.4%)及眼轴生长(3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VD)与康柏西普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的46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期DME患者(DME组)和同期37例无DME的NPDR患者(对照组)资料.DME组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学龄期儿童初发并确诊为近视时的年龄、屈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眼轴、角膜散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05/09于我院眼科门诊因视力下降就诊,并第一次诊断为近视的学龄期儿童196例391眼,排除患其它引起视力下降眼病的病例。按年龄分为6~8、9~10、11~12岁三组,按屈光度分为SE≤-1.00D、-1.00-3.00D四组。所有儿童均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OL Master、验光及眼底检查并记录结果,分析屈光度、年龄分布及与各屈光参数关系。结果:纳入病例中6~8、9~10、11~12岁年龄组分别有128眼(32.7%)、155眼(39.6%)、108眼(27.6%)。平均年龄9.29±1.64岁。各年龄组间等效球镜(SE)和眼轴(AL)均有差异(P<0.01)。SE≤-1.00D、-1.00-3.00D屈光度组分别有134眼(34.3%)、162眼(41.4%)、74眼(18.9%)、21眼(5.4%)。平均SE为-1.54±0.89D。各屈光度组AL有差异(P<0.01)。SE与AL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12.373-0.577X,R2=0.286,β=-0.577,P<0.001。散光度与角膜散光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084-0.502X,R2=0.389,β=-0.502,P<0.001。结论:6~12岁的学龄期儿童初次确诊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年龄集中在9~10岁,屈光度以低度近视为主。AL增长与年龄、SE相关,儿童散光性屈光不正与角膜散光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度近视(HM)和超高度近视(SHM)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37例(64眼)近视青少年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平均等效球镜度(MSE)和眼轴长度(AL),将受试者分为HM组(23例41眼,-9.0 D< MSE≤-6.0 D,25 mm≤AL≤27 mm)和SHM组(14例23眼,MSE≤-9.0 D,AL>27 mm)。 将黄斑中心凹 6 mm 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 1 mm 的黄斑中心凹、1~3 mm 的内环区、3~6 mm 的外环区,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对3个区域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管灌注密度(SBPD)和直径6 mm完整图像(整体黄斑区)的SRVD和SBPD及其内环区和外环区各个象限的患者SRVD和SBPD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进行分析。结果 S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的SRVD分别为(15.63±1.91)mm-1、(4.99±3.05)mm-1、(14.09±2.71)mm-1和(16.49±1.78)mm-1,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的SRVD分别为(16.94±1.30)mm-1、(7.46±2.96)mm-1、(16.18±2.12)mm-1和(17.52±1.15)mm-1,两组患者间的各区域SR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SBPD分别为(37.33±4.87)%、(11.01±7.07)%、(32.60±6.69 )%和(39.50±4.92)%,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SBPD别为(40.57±3.26)%、(15.95±6.68)%、(37.77±5.24)%和(42.33±2.89)%,两组患者间各区域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内环和外环各象限比较,除外环区鼻侧和下方SRVD和SB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内环区和外环区各象限SRVD和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 SHM组和HM组患者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和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H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SRVD和SBPD明显低于HM患者,而视网膜厚度和FAZ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视的进展与眼轴扩张引起的生物力学改变有关,近视患者眼底和巩膜的伸长性改变使眼球壁的厚度和弹性模量减小,从而更易受到眼压的影响. 目的 对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眼轴长度(AL)和眼压(IOP)进行分析,探讨IOP在儿童屈光状态和AL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不同屈光状态儿童428例428眼,年龄4 ~14岁,根据扩瞳验光后测得屈光状态分为4个组,远视及正视组患者93例93眼,等效球镜度(SE)为(1.81±2.32)D;低度近视组192例192眼,屈光度为(-1.43±0.74)D;中度近视组83例83眼,屈光度为(-4.09±0.89)D;高度近视组60例60眼,屈光度为(-8.02±2.61)D.每个受检眼采用IOL Master测量AL;采用iCare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受检验IOP,并采用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IOP校正=IOPCAT+(544-CCT)/37.03的公式获得IOP校正.将测量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IOP校正与不同程度屈光度和AL的关系.结果 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AL分别为(22.44±1.32)、(23.89±1.09)、(25.05±0.89)和(26.47±1.20)mm,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36,P=0.000).远视及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患者IOP校正分别为(15.24±2.73)、(17.51±2.98)、(17.94±2.34)和(18.49±2.90)mmHg(1 mmHg =0.133 kP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04,P=0.000),其中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IOP校正均明显高于远视及正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IOP校正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受检眼IOP校正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384,P<0.01),而与AL呈正相关(r=0.377,P<0.01).结论 儿童屈光不正患者IOP校正值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和AL的增长而增加,发育期儿童眼压偏高可能促进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已治愈与未治愈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波前像差特点。方法 收集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屈光参差患者共91例,根据病史和矫正视力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已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31例、弱视组(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60例。对照组按照等效离焦度的高低,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归入原弱视眼组和原对侧眼组;弱视组按照矫正视力是否正常,将每例患者双眼的数据分别列入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弱视组患者按年龄分为成年弱视22例、未成年弱视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iDesign?波前像差仪(美国AMO公司)检测,以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形式表示总像差和各项高阶像差(RMS3~6)。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参数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参数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对照组原弱视眼等效离焦度高于原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均高于对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其余参数如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五阶像差、六阶像差RMS,在两组内双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散瞳状态下成年弱视组、未成年弱视组双眼间等效离焦度、总像差R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弱视眼均大于对侧眼。波前像差图像显示:对照组和弱视组双眼间总像差均呈非对称性、总高阶像差均呈相似性与对称性。将对照组、弱视组双眼间波前像差各参数差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等效离焦度以及△总像差RM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弱视组均大于对照组;其余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弱视组内双眼的等效离焦度均与其自身总像差RMS呈正相关;等效离焦度与其他波前像差参数之间无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内原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0.16+0.798X(R2=0.633,F=50.031,P=0.000),原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278+0.611X(R2=0.522,F=31.613,P=0.000);弱视组内弱视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466+1.149X(R2=0.825,F=272.675,P=0.000),对侧眼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RMS的回归方程为Y=1.101+0.832X(R2=0.632,F=99.561,P=0.000)。结论 散瞳状态下已治愈和未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等效离焦度和总像差形态在双眼间存在明显差异,但高阶像差在双眼间具有相似性和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学龄儿童眼球生物参数变化与近视发展特点。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6~7岁学龄儿童167例(167眼)。方法 167例儿童3年2次(2011年、2014年)行眼球生物参数与屈光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取右眼数据),分为非近视组(2011年与2014年检查均未确定为近视),新增近视组(2011年检查未近视,2014年检查确定近视),近视组(2011年与2014年检查均确定为近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参数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CR)、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轴率比(AL/CR)等。结果  非近视组105眼2011到2014年SE、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1.75,P=0.36、0.084),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4、-2.28、-13.94、9.81、-8.18,P=0.000、0.025、0.000、0.000、0.000)。新增近视组45眼2011到2014年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99),SE、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15.54、3.37、-15.30、11.16、-61.90,P=0.000、0.000、0.002、0.000、0.000)。近视组17眼2011到2014年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P=0.733),SE、AL、CCT、ACD、LT、AL/CR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0.70、-2.43、-3.746、4.439、-7.95,P=0.01、0.000、0.027、0.002、0.000、0.000)。3组间2011年SE、AL、ACD、LT、A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4、8.89、9.29、4.47、11.76,P=0.000、0.000、0.000、0.013、0.000),非近视组与新增近视组两两比较LT有显著差异;2014年SE、AL、ACD、LT、AL/C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4.85、24.77、11.17、6.63、41.08,P=0.000、0.000、0.000、0.002、0.000)。结论  三年随访观察显示,此年龄段儿童眼球生物参数变化显示SE降低、AL增长、CCT变厚、ACD加深、LT变薄、AL/CR增大等特点,而CR无明显变化。LT可能是近视发生的预警信号之一。(眼科,2016, 25: 106-10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评估影响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远期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眼科查确诊的缺血型BRVO继发ME(BRVO-ME)患者30例30眼纳入研究.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裂隙灯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  相似文献   

20.
近视眼患者379例角膜曲率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近视眼患者379例746眼,分别做角膜地形图检查获取角膜曲率、测量近视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和非接触眼压,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轻度43.0±1.3D,中度43.3±1.6D,高度44.1±1.2D)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30.90,P=0.000);角膜厚度(轻度546±41μm,中度541±32μm,高度535±30μm)轻度与高度近视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眼压(轻度14.3±2.6mmHg,中度14.0±2.4mmHg,高度14.0±2.2mmHg)3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之间角膜曲率(男43.1±1.3D,女44.0±1.5D)、中央角膜厚度(男546±34μm,女534±32μm)、眼压(男14.7±2.5mmHg,女13.4±2.1mmHg)等比较差别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0)。角膜曲率(Y)与近视屈光度(X1)、角膜厚度(X2)、眼压(X3)之间均有高度相关性(Y=46.462+0.114X1-0.0051X2-0.0597X3)。近视屈光度与角膜厚度、眼压之间无相关性;而角膜厚度(X)与眼压(Y)之间有高度相关性(Y=0.036X-5.437)。结论:近视眼患者角膜曲率与性别、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压等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