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炳文主任近年来致力于抑郁症的临证研究,从中医学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独特而深入地思考。首次提出现代医学所说的抑郁症应属于中医"虚劳"加"郁证"的范畴,并命名为"郁劳病"。尽管该病病因不同,病机复杂,兼症各异,但揆其总要,无不由忧思郁怒,劳心伤志而致情志失调、气血失和、虚实夹杂、形神俱病。故治疗以形神兼顾、缓中补虚、调和气血、治养结合为总法,以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养心安神、化痰祛湿、交通心肾等为治则,务使脏腑阴阳安和,气血百脉流畅,则郁劳可解。  相似文献   

2.
“在金元四大家中,人们但知朱丹溪为治郁大家,一首越鞠丸治遍天下郁家,却忽略了李杲对郁证证治的重大贡献。李果从脾胃立论、分析了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阐发了《内经》“火都发之’的理论,提出了“风药发郁”的重要临床意义,并对郁证采取分经论治的方法,为后世治郁大法别开新面。1立论宗脾胃首明虚实病机 郁证产生的机理为气血运行不畅。因外邪阻遏气机成郁者言其实;而国内虚不能运行气血者,言其虚。李杲指出;“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庸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然而,虚实之郁皆不离气机…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中医称其为"乳岩",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呈上升趋势、年轻化。根据现代生活方式、社会压力等调查表明抑郁情绪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一定作用,抑郁症中医称为"郁证",因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所致情绪异常。最早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因郁致病,如"治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该文认为乳腺癌、郁证发病都与情志有关,初步探讨"郁"如何致乳腺癌,病因病机、症状及相应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患者的20%~50%[1]。中风后抑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而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亦会对躯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脑中风再发,故对中风后抑郁应积极干预和治疗。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高,中风后抑郁症也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医学者从病因病机、针灸、中药治疗等方面对本病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1病因病机分析中风后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医经溯回集.五郁论》云:“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明确指出气机郁滞不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火郁发之”探讨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施治,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的治疗拓展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理论,探讨“火郁”病机在幽门螺杆菌胃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将“火郁发之”理论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施治,并赋予医案以证其效。[结果]幽门螺杆菌胃炎以“火郁”为核心病机,邪气积聚化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前提,痰浊、湿热、瘀血、癌毒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正虚邪实是后期胃黏膜发生萎缩和肠化的必要条件。治疗初期强调因势利导,疏导阳明胃腑气机,驱除邪气、透泄郁热;后期虚实夹杂,在清透伏热的基础上佐以扶正,补透结合。所举验案中患者证属肝胃郁热、湿热瘀阻,以理气透热、化湿通络为主要治法,疗效明显。[结论]从“火郁发之”论治幽门螺杆菌胃炎,紧扣病机,疗效显著,为中医辨治幽门螺杆菌胃炎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医郁证理论形成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现代中医郁证体系的形成不是沿着传统认为的线性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吸收历代中医情志病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医《精神病学》中抑郁症和神经症的理论,重新构建的一个全新体系,是“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的过程。不可否认,在现代郁证理论体系中,包含有《黄帝内经》五郁、丹溪六郁等理论的“成分”,如在论述病机的时候,提到“气郁”“木郁”,在治疗中,依然会使用越鞠丸,但是现代郁证的理论体系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其中所存在的来源于《黄帝内经》、朱丹溪的“成分”均已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当时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8.
收集现代医家治疗抑郁症方剂291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补虚药、理气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初步推测抑郁症病机的基本核心是正气亏虚,肝气郁结,心失所养、瘀血内阻、火郁痰蕴等,病性基本为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抑郁症与中医郁症概念的分析,总结和探讨抑郁症的相关病机理论,指出现代抑郁症的概念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医郁证的范畴,并进一步指出中、重度抑郁症中核心病机肝阳气虚被忽视的原因。同时,对中、重度抑郁症的病机结合肝阳气虚的理论进行解读,指出从肝阳气虚对抑郁症诊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代文献无抑郁症这一病名,但与抑郁症临床表现相类似的记载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病中。基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文献统计分析,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肝失疏泄、思伤脾,抑郁症的中医临床证型主要为肝郁气滞证和肝郁脾虚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方法]从《黄帝内经》运气标本中气理论以及三焦理论出发,逐层剖析、明确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相关问题如"燥""间质"的中医内涵以及"间质性肺病"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提出并探讨从脾胃论治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结果]阳明从中气太阴湿土,燥湿互济,燥湿本源于寒热,由少阳三焦相火主导,而少阳三焦相火的来源在脾胃。"间质"为三焦腑腠理,间质性肺病发生的根本病机为少阳三焦功能失调。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多属于虚损性疾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同时伴有阴火致燥热或兼有湿邪,即阳虚三联征。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脾胃健运则阳生阴长,而不能一味养阴润燥;病久累及下焦,当用甘润、温润之品补益精血;阴血亏久必致瘀血停滞,则当养血活血。[结论]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病本在脾胃,治疗当以健运脾胃为本。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属于中医情志病的范畴。因其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详,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难题。现代医学将原发性抑郁症按照临床表现分为激越型抑郁症和迟滞型抑郁症,本文对迟滞型抑郁症临床表现进行分析,详细阐述其病机与五脏虚损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医治疗迟滞型抑郁症应以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内分泌综合征是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一系列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症候群。其特点是发生几率高、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此病属于中医"郁证""不寐""百合病"等范畴,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肝肾不足、阴虚火旺,病位主要在肝、肾。临床多选用疏肝解郁、补益肝肾、调理冲任的治法。但温补肾阳中药是否会提高雌激素水平导致乳腺癌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赵少英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4):759-76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抑郁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早期干预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对糖尿病抑郁的中医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研究方面,中药治疗、非药物疗法、心理干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糖尿病抑郁尚未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分类及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中医药早期干预糖尿病抑郁的文献偏少。针对于此,今后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糖尿病抑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基于顶层设计,应用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针对糖尿病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患者体质分类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韩延华教授从痰论治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新思路。[方法]以阐述中西医发病机理及治疗为切入点,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特点等方面论述韩延华教授治疗产后抑郁症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韩延华教授认为痰邪是产后抑郁症的关键因素,责于肝脾肾三脏。脾肾亏虚,虚则生痰,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扰清窍是其最终的结果。临床上多见于痰火上扰型、气郁痰阻型、脾虚痰凝型。治疗上始终以祛痰作为总纲,辨证治疗,气郁者当疏肝解郁以顺之,脾虚者当健脾祛痰以补之,痰火者当涤痰祛热以清之,临证加减,收效甚佳。所举验案为气郁日久,痰火上扰型,辨证准确,用药得当,疗效显著。[结论]韩延华教授从痰论治产后抑郁症理论独到,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和分析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致妊娠丢失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以供临床治疗研究参考.[方法]通过检索整理近20年来期刊文献以及查阅中医典籍相关论述,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临床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综合归纳整理.[结果]APS致妊娠丢失病因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血瘀、湿热为标.治疗方法可归纳为补肾健脾法,补肾活血法及补肾益气,清热化瘀法.[结论]中医治疗APS致妊娠丢失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和高雄激素血症(妇女体内男性激素产生过剩)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多毛和或痤疮,是最常见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其发病原因较多,包括中医认为的肾虚、痰湿、肝郁等均可导致PCOS。中药补肾调周和改善饮食生活方式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该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卞春辉  王保和 《西部医学》2013,(11):1736-1739
高血压痛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因病机复杂,五脏六腑病变、七情内伤等变化均可导致血压升高.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逐渐深入,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高血压痛主要病变脏腑为肝、脾、肾等,致病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采用从脏腑、致病因素论治可取得较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论治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