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20例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免疫治疗中位时间为4.0月,发生较明确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共6例,中位时间5.3月,其中1例发生Ⅰ级免疫性胃肠炎,1例Ⅰ级免疫性皮炎,1例Ⅱ级免疫性甲状腺炎,1例Ⅲ级免疫性肝炎,1例Ⅲ级免疫性肺炎及1例Ⅳ级免疫性肺炎。结论伴随免疫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故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癌症生物学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得以问世,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从而开启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时代,但随着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也逐渐显现出来,并广泛为一线临床医师所熟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激活T细胞攻击体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并导致多种不良反应。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是irAEs中较为罕见且预后较差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参考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就部分ICIs的治疗机制及CIP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CIP的分级及治疗管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吴建辉 储香玲 王李强 林心情 谢晓鸿 谢梦青 赵静 邓海怡 杨伊霖 邱桂焕 周茂林 孙霓 李茹 陈萤 邓佳茜 曾晨 潘柏林 秦茵茵 刘明 苏春霞 周承志 《中国癌症杂志》2022,32(6):469-477
背景和目的:临床研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抑制剂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致死原因中排第一位,而真实世界CIP的流行病学情况缺乏大宗人群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真实世界中肺癌免疫治疗的CIP发病率,并进一步总结其特征、治疗现状和转归。方法:回顾并收集2019年1月—2021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首诊肺癌且接受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以及CIP患者肺炎的发生时间、等级、治疗方案和转归。总结CIP在研究队列以及各亚组CIP的发病率、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以及CIP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现状以及转归。结果:共纳入2031例免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CIP)是相对少见的免疫治疗相关肺毒性,也是引起ICIs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探索CIP的相关危险因素,甄别出发生CIP的高危人群,有利于CIP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故本文就CIP的危险因素及管理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初步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 CIP)患者的胸部CT特征及变化,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5例确诊为CIP患者的CT图像,初步总结CIP影像特征。5例患者均为男性,确诊为肺癌后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不同时期出现气短、心悸、咳嗽、胸闷、腹泻、Velcro啰音、骨髓抑制等临床表现。肺部CT征象主要包括磨玻璃影、斑片实变影、网格影、蜂窝状影、纤维条索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结节影等,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结果:CIP影像主要表现为肺内以间质改变为主的多样性、多态性病变,分布以双侧或单侧肺野中外带为主,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好转,影像表现均有所吸收。结论:CIP的影像学征象表现各异,但CT可以客观清晰显示间质性肺疾病的变化,对CIP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的发生情况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分析接受ICI 治疗的N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3月至2023 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ICI 治疗145 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CIP 组和非CIP 组,随后将发生CIP 的患者分为轻度(1、2级)CIP 和重度(3、4级)CIP 两个亚组,通过Kaplan-Meier 法比较生存曲线,分析CIP 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患者PFS 及OS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PFS 和OS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145 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现CIP,发生率为17.93%,重度CIP 发生率为3.45%。CIP 组患者PFS 明显长于非CIP 组患者(12.3 vs 7.6个月,P<0.05),CIP 组与非CIP 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 vs 15.8个月,P>0.05)。亚组分析显示,轻度CIP 和重度CIP 相比,PFS(12.2vs 12.9 个月)及OS(16.1 vs 17.8 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CIP[HR=0.55,95%CI(0.33,0.90),P=0.02]、免疫疗程>6 个[HR=0.51 ,95%CI(0.31, 0.85),P=0.01]是影响患者PFS 的有利预后因素,免疫疗程>6 个[HR=0.4,95%CI(0.18, 0.88),P=0.02]是影响OS的有利预后因素。结论:CIP 的发生率为17.93%,CIP 的发生与PFS 的延长密切相关。免疫疗程>6个是影响NSCLC患者PFS、OS的有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产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及ICI相关肺炎(ICI-P)的特点及其危险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间在山西白求恩医院胸部肿瘤科接受至少1次ICI治疗的114例NSCLC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基线特征、治疗细节和发生irAE、ICI-P的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irAE及ICI-P的关系,分析ICI-P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ICI-P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114例接受ICI治疗的NSCLC患者中有48例(42.11%)发生68次irAE,整体和严重irAE的发生率分别是59.65%、9.65%;从高到低排列发生率(仅列出前四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内分泌系统;使用信迪利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临床特征中的年龄与irAE发生有关联。15例患者发生ICI-P,整体发生率为13.16%,占irAE患者的31.25%,其中4例为重症,占irAE数的8.33%、ICI-P数的26.66%;发生于联合治疗的多于单药治疗(73...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几年中,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阻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免疫耐受失衡,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之一,此类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表现均不典型,且有潜在的致死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随着免疫检查抑制剂越来越多的投入临床,相关病例也逐渐增多,需要临床医生对高危患者密切观察,疑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发生时及时识别、尽早做出相应的处理,并在此类肺炎痊愈后谨慎评估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免疫治疗。本文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药物治疗引起的免疫相关性肺炎的认识,为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研究十分热门,为多种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ICI的有效率仍偏低,非目标患者对其没有应答,部分患者会出现延迟反应、假性进展等特殊应答模式,目前尚无精准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能够提前对患者的肿瘤反应及预后做出判断,使得患者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受到限制,本文对目前常用及部分近期研究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原发性肝细胞癌常常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疾病发现时常常已经丧失手术机会,全身治疗效果相对不理想。直到2015年肝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临床研究陆续公布结果,为肝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Nivolumab及Pembrolizumab相继获批用于肝癌二线治疗,免疫联合治疗在各临床研究中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也出现超进展、免疫耐受等棘手问题,本文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种类及免疫联合治疗等角度介绍了原发性肝细胞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原发性肝细胞癌免疫疗法在免疫治疗的超进展、冷热肿瘤转换以及效果预测等方面的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 cell death-1,PD-1)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对肺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探究该治疗方法在肺癌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为CIK,并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CIK细胞的表型。培养A520 及H1975肺癌细胞,利用FCM检测其表面HLA-ABC,HLA-A2,HLA-DR及PD-L1的表达情况。将CIK细胞和抗PD-1单抗Nivolumab单独或者联合作用于A520 及H1975肺癌细胞。用ELISPOT法测定不同组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的释放,用CCK8法检测CI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的杀伤率。结果:CIK细胞对于肺癌细胞株的杀伤随着效靶比(effect target ratio,E∶T)的增加而加强;对于PD-L1高表达的肺癌细胞,Nivolumab与CIK细胞联合使用对肺癌细胞株的杀伤优于单一的CIK细胞及Nivolumab。结论:对于PD-L1高表达的A520肺癌细胞,PD-1单抗Nivolumab能够提升CIK细胞的杀伤作用,而对于PD-L1表达水平低的H1975细胞,Nivolumab不能提升CIK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Ajay Sheshadri MD MSCI Alberto A. Goizueta MD Vickie R. Shannon MD David London MD Guillermo Garcia-Manero MD Hagop M. Kantarjian MD Farhad Ravandi-Kashani MD Tapan M. Kadia MD Marina Y. Konopleva MD PhD Courtney D. DiNardo MD MS Sherry Pierce BSN BA Abdulrazzak Zarifa MD Aya A. Albittar MD Linda L. Zhong BS Fechukwu O. Akhmedzhanov MD Muhammad H. Arain MBBS Mansour Alfayez MD Ahmad Alotaibi MD Mehmet Altan MD Aung Naing MD Tito R. Mendoza PhD Myrna C. B. Godoy MD PhD Girish Shroff MD Sang T. Kim MD PhD Saadia A. Faiz MD Dimitrios P. Kontoyiannis MD PhD Fareed Khawaja MD Kristofer Jennings PhD Naval G. Daver MD 《Cancer》2022,128(14):2736-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