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 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 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 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296-301)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是一种用于眼部血管成像的新技术, 现已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血管成像。它既可以提供视网膜血管的形态信息, 又可以提供眼底血管密度的定量测量。OCTA测量参数包括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网(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SCP)密度、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deep capillary plexus, DCP)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等。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是维持视功能的重要基础, 视网膜血管密度是衡量视网膜微血管循环状态的指标。黄斑区SCP密度、DCP密度以及FAZ面积与许多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如视网膜阻塞性疾病、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应用OCTA观察眼底血流的早期改变以及探讨相关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11-16)  相似文献   

5.
毛英贾炜  王海燕 《眼科》2021,30(3):246-248
49岁女性,右眼无光感,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病史、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着重通过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体量化左眼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各层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改变,判定患者眼部病变程度.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广泛型)双眼缺血综合征.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测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开滦眼病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6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及眼部检查。根据以视盘及黄斑为中心的2张眼底照相诊断DR并进行分级。应用OCTA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级DR组间眼部及全身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OCTA测量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与DR严重程度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变量。主要指标 VD、P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形态指数。结果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PD及VD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均<0.001),随中心凹黄斑厚度(MT)的增加而增加(P均<0.001),除中心凹区,整个黄斑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PD和VD还与眼轴长呈负相关(P均<0.05)。随着年龄增长和空腹血糖升高,FAZ面积(P均<0.01)和FAZ周长(P均<0.01)逐渐增大,而FAZ形态指数减小(P=0.005、0.003)。随着DR逐渐加重,黄斑区VD(P=0.003)和中心凹周围VD(P=0.001)逐渐降低。在无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眼黄斑区VD分别为(15.7±3.2)、(15.7±3.2)、(15.4±3.2)、(14.3±3.9)、(13.4±3.3)(mm/mm2)(χ2=15.9,P=0.003);中心凹周围VD分别为(16.9±3.4)、(16.9±3.3)、(16.4±3.3)、(15.4±4.1)、(14.4±3.3)(mm/mm2)(χ2=18.0,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越重、空腹血糖越高、糖尿病病程越长,黄斑区VD(P=0.029)及中心凹周围VD(P=0.023)越小,而DR分期与PD及FAZ测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DR加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VD逐渐降低,VD可能成为评估DR进展的定量分析指标。PD在不同分期DR中矫正血糖和病程后无显著差异。糖尿病患者中OCTA测量参数与年龄、眼轴及MT相关,提示在对DR患者进行相关测量及随访过程中,应考虑上述因素对OCTA定量分析参数的影响。(眼科, 2022, 31: 253-259)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状况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因单眼RRD在我院成功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视网膜复位满意后3个月的患眼为研究组,对侧健眼为对照组,对两组行OCTA检测,获取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黄斑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眼轴长度、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BCVA、CMT低于对照组;而FAZ面积及周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处SCP、DCP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处SCP血流密度及总体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旁中心凹处DCP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RD离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有明显变化,OCTA检查可检测患者术后视网膜结构、血流变化,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DM)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确诊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DM患者60例60眼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均根据尿中白蛋白的含量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0例)与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同时取健康人30人3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浅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3个层面的MVD图,同时测量黄斑FAZ面积和MVD指标。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的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34±0.02)mm2、(0.39±0.02)mm2、(0.29±0.03)mm2,三组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心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首要原因。相较于传统的FFA检查,OCT能快速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从而便捷地反映眼底组织的细节并实现定量测量。OCT血管成像(OCTA)作为一种新兴的血管成像技术,对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不同层面的血管结构形态,量化一定范围内的血流密度及病灶面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结合OCT和OCTA的检查结果对DME患者进行形态学、血管及血流定性和定量分析,对DME的诊断及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后的黄斑区形态结构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黄斑前膜33例(33只眼), 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腹及内界膜剥除术, 其中无其他眼部疾病或仅存玻璃体后脱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18例(18只眼)为A组, 而并存其他眼部疾病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只眼)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 术后1、3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眼术后1、3及6个月BCVA均有明显改善(F=18.03, P<0.001), CMT明显变薄(F=22.43, P<0.001), OCTA显示FAZ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F=7.46, P=0.001);而两组间治疗后1、3及6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 P<0.001);CMT、F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1, P=0.855、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视盘区血管密度变化,并探讨其与NTG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NTG患者30例为NTG组,同期选择正常志愿者30人为对照组。采用OCTA对所有受检者视盘区进行扫描,测量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NTG视盘区域血管密度与青光眼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TG组视盘区域大血管、毛细血管和全区域血管密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其毛细血管间隙和无血管区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NTG组视盘区域大血管、毛细血管和全区域血管密度与临床分期均呈负相关(r大血管=-0.357、r毛细血管=-0.965、r全区域血管=-0.643,均为P<0.001),而毛细血管间隙和无血管区密度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在原发性青光眼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青光眼患者70例(116眼)为试验组,正常人20例(36眼)为对照组。比较OCTA测得的黄斑区血管密度、黄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层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及视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开口距离在2组受试眼中的变化,并对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上方黄斑全层厚度、下方黄斑全层厚度、黄斑RGC厚度和黄斑区血管密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区RPE开口距离在对照组、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46,P=0.051 3)。黄斑区血管密度、黄斑RGC厚度、黄斑全层厚度与视野MD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均为r>0.5、P<0.01)。黄斑区血管密度、黄斑RGC厚度、黄斑全层厚度对青光眼诊断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7。结论 OCTA测得的黄斑区血管密度、黄斑RGC厚度、黄斑全层厚度与视野MD值均呈线性正相关,均具有较高的青光眼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梁雪梅  李莉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11):1832-1835

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可能和视网膜及脉络膜的微血管改变有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作为新兴的无创检查技术,能对视网膜组织形态和血管系统进行体内成像。并通过OCTA的自动分层及量化技术,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进行量化,为及早发现近视眼底病变及监测手术对近视眼底病变的发生发展提供极大帮助。本文总结了近视人群视网膜结构和血流的OCTA改变,以及白内障手术对近视人群黄斑结构和血流的影响。使眼科医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近视视网膜微血管的特点,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后可能发生的血流改变进行预判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16.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价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93例120眼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其中无DR(NDR组)患者30例40眼、轻度非增生型DR(轻度NPDR组)患者32例40眼、中度NPDR(中度NPDR组)患者31例40眼;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旁300 μm区(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多元回归分析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FAZ面积、FAZ周长、AI与DR病情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CTA检查指标对早期DR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DR组、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均明显下降,DR组患者FD300血流密度也明显下降,FAZ周长、AI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且DR组患者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均低于NDR组,FAZ周长、AI均大于NDR组(均为P<0.05);DR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随DR分期增加而下降,FAZ周长、AI随DR分期增加而上升(均为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D300血流密度与DR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与FAZ周长、AI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且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FD300血流密度预测早期D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9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75%、66.25%;以AI变量的cut-off值为1.12,其预测早期DR的特异度(86.25%)最佳,敏感度为72.50%。结论 早期DR患者存在黄斑区FD300血流密度下降及FAZ周长、AI增加,上述OCTA参数与DR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D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