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三维放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 2009-2010年45例pT is~2N 0~1M 0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或简化调强放疗,全乳43.5 Gy,瘤床补量8.7Gy,2.9Gy/次, 总疗程24 d。33例接受了化疗,其中新辅助化疗2例、术后化疗31例。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 Meier法计算。
结果 随访率100%。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1例单发骨转移。2级乳房水肿1例,2级乳房纤维化6例,2级上肢水肿1例。2级放射性皮炎4例,1、2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5、2例。与同期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放疗次数由30次降至18次,疗程由40 d缩短至24 d,费用由30450元降至19770元。
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放疗的疗效和美容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可接受,且能显著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1-2N0-1M0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间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的乳腺癌保乳患者41例,予大分割调强放疗,全乳计划靶体积43.5Gy/15次,瘤床区电子线补量8.7Gy/3次,2.9Gy/次,5次/周,疗程共24天。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率100%。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Ⅰ级4例,Ⅱ级3例;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白细胞下降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急性放射性肺炎I级2例,晚期放射性肺炎1例;患肢水肿轻度2例。放疗前、后美容效果评价优秀+良好率为95.1%、87.8%,放疗后1、3、6、12个月优秀+良好率均为90.2%。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大分割放疗疗效和美容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缩短放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常规分割放疗和大分割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保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 N0~1M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92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大分割放疗(46例)和常规分割放疗(46例).大分割放疗组2.4 Gy/次,总共18次,总剂量43.2 Gy,总时间为22天.常规分割治疗组2 Gy/次,总共25次,总剂量50 Gy,总时间为42天.结果 中位随访40个月,随访率为100%.2组3年生存率、急性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效果优良率以及放疗引起的血液学毒性表现都较为接近(P>0.05).结论 大分割放疗方案较常规放疗方案对于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缩短放疗时间,同时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与乳房全切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保乳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与144例乳房全切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局部区域复发(local regional recurrence,LRR)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84.890±20.474)个月,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5年总生存率97.6%,5年无病生存率96.8%;乳房全切术组:5年总生存率97.2%,5年无病生存率97.2%,两组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均无差异(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过表达与局部区域复发率[HR:3.036(95%CI:1.084~8.504)]及总生存率[HR:3.767(95%CI:1.115~12.727)]均相关。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联合放疗与乳房全切术在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均>0.05)。HER-2过表达是影响早期乳腺癌局部区域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未来的治疗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保乳术联合术后放疗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大分割放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多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全乳大分割瘤床同期加量的放疗模式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群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同期瘤床加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入组保乳术后切缘阴性、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分期pT1-2N0M0、术中瘤床钛夹标记的患者接受全乳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放疗(ClinicalTrail.gov: NCT02617043)。放疗处方剂量为全乳计划靶体积(planned target volume,PTV) 40 Gy/15次/3周,同期瘤床加量至48 Gy/15次/3周。放疗后评估急性不良反应、美容效果以及预后。结果:2015年1月—2016年8月,共计358例患者前瞻性连续性入组本研究。患者中位年龄45岁(25~71岁),71.2%(255例)为绝经前的年轻女性,其中T1和T2患者分别为276例(77.1%)和82例(22.9%)。放疗期间及放疗后3个月内,53.6%和8.1%的患者出现Ⅰ~Ⅱ度的放射性皮炎,主要表现为放疗区红斑(38.8%)以及放疗后干性脱皮(41.3%)。13例(3.6%)患者出现湿性脱皮,主要位于乳头、乳晕区,无Ⅲ度以上放射性皮炎。4例Ⅰ度放射性肺炎,1例Ⅲ度放射性肺炎。美容效果自评“极好”和“好”率分别为37.0%和44.8%。中位随访28.3个月(6.0~40.7个月),3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4例远处转移(2例合并复发),2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98.6%。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全乳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放疗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晚期不良反应以及对疾病局部控制的有效性仍需长期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放疗方式对局部正常器官的影响,观察不同放疗方式与生存率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98-2010年保乳术后接受不同放疗方式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1例,其中37例接受常规二维放疗,80例接受三维放射治疗,放疗采用6MV-X线全乳腺放疗50Gy,瘤床电子线外照射加量10Gy或同步加量至60Gy,4例未接受放疗,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加用内分泌治疗。治疗结束后每三个月复查至2年,每半年复查至5年,以后每年复查,放射性不良反应按照RTOG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全组3年生存率为97.0%,5年生存率为95.0%,5年无瘤生存率为95.0%,局部复发率为0%。二维放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维放疗(P=0.010)。左侧乳腺癌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率稍高于右侧,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10),二维放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维放疗(P=0.007)。二维放疗引起II°及III°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维放疗(P=0.003)。美容效果与放射性皮肤反应相关,发生II°及以上皮肤反应的乳腺外观美容效果差于I°及以下皮肤反应的美容效果(P=0.030)。保乳术后接受局部放疗的患者3年生存率为98.0%,5年生存率为98.0%,T1与T2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与97%、100%与94%、100%与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保乳术后行局部放疗明显延长生存时间,三维放疗与二维放疗相比5年生存优势未体现,但在保护肺、心脏、皮肤及美容效果方面明显好于二维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两种放疗方案治疗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患者的近期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依据保乳术后采用的放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大分割放疗,n=55)与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放疗,n=55),治疗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生存情况、危及器官所受剂量、急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美容效果、治疗次数与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生存率均达100%。观察组患者危及器官肺、心脏、脊髓、肝脏所受放疗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急慢性不良反应以Ⅰ级及Ⅱ级为主,且两组急慢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次数、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常规分割放疗方案相比,大分割放疗有助于提高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疗效,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且能减少危及器官受量,安全性可靠,美容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疗效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目前已成为全乳照射的优选方案。早期乳腺癌综合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低、生存时间长,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而大分割放疗时代许多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的不良反应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2008年~2010年收治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78例,其中38例行瘤床同步加量调强放疗(A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Gy/25次(2Gy/次),瘤床同步加量至60Gy/25次(2.4Gy/次),总疗程33~35天;40例行常规分割调强放疗(B组),剂量分割方案为全乳50Gy/25次,后续瘤床推量10Gy/5次(2Gy/次),总疗程40~42天。应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法检验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73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5年总生存率均为100%。A组和B组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7.4%、97.5%(P=0.978);97.4%、95.0%(P=0.589)。A组和B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7.9%、52.5%(P=0.632); 13.2%、12.5%(P=0.931);A组和B组的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8%、15.0%(P=0.932);1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9%、10.0%(P=0.745)。A组和B组在放疗前、放疗后3、5年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6.8%、87.5%(P=0.931);84.2%、85.0%(P=0.932);81.6%、82.5%(P=0.916)。结论:保乳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与常规分割调强放疗相似,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治疗者(腔镜组)50例,传统保乳术(传统组)治疗者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TE)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2组5年生存率、复发率、手术效果及美容效果,记录化疗不良反应。结果腔镜组与传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和95.7%,复发率为6.0%和6.5%(P>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无显著差异(P>0.05);腔镜组乳房美容优良率、平均引流量及拔管时间优于传统组(P<0.05);全组脱发、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6%、66.7%和41.7%,经对症处置后患者均完成治疗。结论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理想,对机体损伤小,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2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有保乳愿望的T2期乳腺癌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达到保乳手术指征的行保乳术,共36例,并随机抽取同期36例T2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保乳组36例患者,术前均经过2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并达到保乳指征后行保乳手术治疗,术后常规放疗、化疗.对照组36 例均行根治术,随访3~5年,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86%,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可提高保乳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随访3~5年,与同期根治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全乳腺放疗在降低局部肿瘤复发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生存情况。虽然全乳腺标准放疗可以实现良好的肿瘤控制及美容效果,且具有不良反应轻的特点,但5~7周的治疗时间对患者相对较长,甚至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倾向大分割放疗和加速部分乳腺照射的短疗程放疗。短疗程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具有与常规放疗相似的生存和局部肿瘤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相较于常规分割放疗,短疗程放疗具有缩短治疗总时间,减少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的疗效.方法 入组保乳术治疗的早期乳腺癌30例,其中Ⅰ期21例,Ⅱ期9例,均行象限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辅助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 30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96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5年总生存率90.6%,乳房美容优良率93.3%.结论 保乳手术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术后放疗开始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1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A组18例患者接受先放疗、后化疗;B组99例患者接受先化疗、后放疗;C组25例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化疗夹心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无病生存时间(DFS)情况。采用递归分割(RPA)法对患者进行手术到放疗的分割时间点进行分层,比较DFS的差异。结果 142例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1.69%。A组5年DFS为83.3%(15/18),B组为79.8%(79/99),C组为88.0%(22/25),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年龄、脉管癌栓、N分期是影响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采用RPA法将患者分为手术至放疗时间间隔≤11周(n=53例)和>11周(n=89例),两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6%和76.4%(P =0.389)。将先化疗组患者分为手术至放疗时间间隔≤23周(n=89例)和>23周(n=35例),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9%和60.0%(P<0.05)。将先放疗组患者分为手术至放疗时间间隔≤4.8周(n=11例)和>4.8周(n=7例),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9%和71.4%(P =0.291)。结论 保乳术联合术后放化疗对早期乳腺癌临床疗效良好,但是对于先化疗患者,建议尽早进行放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卢玮冬  左云  盛旖 《癌症进展》2010,8(6):618-621
目的研究奈达铂和紫衫醇方案联合放疗治疗宫颈癌术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52例经宫颈癌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ⅠB~Ⅱ期患者,采用奈达铂和紫衫醇化疗后序贯放疗,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全面复查1次明确有无转移及局部复发,观察无病生存期及2年无病生存率。结果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本组患者总的2年无病生存率94.2%,其中Ⅰ期和Ⅱ期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9.3%。序贯化放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Ⅲ~Ⅳ度不良反应少见。结论奈达铂和紫衫醇方案联合放疗,依从性好,疗效高,且耐受性好,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宫颈癌术后序贯化放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3年1376例Ⅰ、Ⅱ期(T1-2N0-1/T3N0)单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疗效。930例(67.6%)同时接受化疗,先放疗后化疗 517例,先化疗后放疗 413例。1055例(76.7%)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86例(39.6%) HER-2阳性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55个月,10年样本量 90例。全组5、10年OS率分别为98.6%和91.5%,DFS率分别为94.6%和8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6)、T分期(P=0.006)、N分期(P=0.004)、脉管癌栓(P=0.038)和放疗距手术时间(P=0.048)是DFS独立预后因素。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44)和ER水平(P=0.026)是DFS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疗效满意。影响DFS率的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和放疗距手术时间。保乳术后单纯放疗组的DFS率和N分期与E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化疗的最佳顺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后放化疗最佳顺序,使保乳治疗的局部控制、远处转移和保乳效果达到最佳。方法 2000年1月~2002年11月,对38例符合保乳治疗条件的早期乳腺癌实施了保乳治疗。手术方式为局部广泛切除术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2周开始化疗,化疗2周期后再开始放疗,全乳剂量50Gy,瘤床补充照射10~18Gy。放疗结束后根据使用化疗方案选择立即化疗或休息1周后再开始化疗,化疗共6周期。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复查1次,放疗后6个月行乳房钼靶摄影。此后1年1次乳房照片检查。结果 38例保乳治疗的患者均定期复查,中位随访24个月(5~35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放疗后1年或以上的28例患者乳房外观良好。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中“三明治”式放化疗能满足保乳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短疗程放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美容效果。方法 2008—2010年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306例,其中 160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后续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46~48 d;146例行短疗程放疗(短程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同步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30~32 d。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χ2检验两组资料可比性、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1、2、3年生存率均为100%,均无局部复发(χ2=0.00,P=1.000)。常规组与短程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与45.1%(χ2=0.73,P=0.695)、16.3%与13.7%(χ2=0.73,P=0.695),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9%与17.1%(χ2=0.00,P=0.954);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与13.7%(χ2=0.23,P=0.633);美容优良率分别为66.2%与65.5%(χ2=0.01,P=0.927)。结论 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疗程方案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皮肤反应,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辅助化疗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可以使肿瘤降期,达到保留乳房的目的。并在肿瘤降期的同时,使腋窝淋巴结从阳性降为阴性。标准的保乳手术要求区段切除或者象限切除、前哨淋巴结(SLN)定位和活检、腋窝淋巴结清除以及术后放疗。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中的边缘以及腋窝淋巴结的处理问题是保乳成功和术后复发的关键,与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术中不可切除T4期胰腺癌进行单纯术中电子线放疗研究,探讨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7月共入组16例术中不可切除的T4期胰腺癌。术中行电子线放疗,中位剂量18Gy,术后依病情决定是否给予化疗。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局部控制以及生存情况。[结果]手术中位时间180min,术后住院中位时间10.5d,未观察到3度以上的不良反应。1年局部控制率80.0%,1年生存率12.5%,中位生存期9.5个月。[结论]对术中不可切除的T4病变进行单次16~20Gy以上的术中放疗有效且耐受性好,能达到术后同步放化疗相似的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但整体远处转移率高,建议对能耐受者应给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