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并同时完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287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者30例(结核病组),SLE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16例(LTBI组)。按 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匹配的未合并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SLE患者60例,作为未感染组。同时,从本院体检中心纳入性别、年龄与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相匹配,并完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健康成年人4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结核病组的结核病病程为4.0(1.0,8.0)周,以合并单纯肺结核为主[17例(56.7%)]。结核病组的 SLE病程为54.0(7.5,96.0)月,明显短于 LTBI组[96.0(72...  相似文献   

2.
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文献综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SLE、结核为关键词,检索1998-2008年发表的中文文章,提取其中有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来自30篇文献报道的共424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45例,女性379例,平均年龄为(32±9)岁,SLE平均病程为(26±19)个月.SLE伴发结核感染的发生率为2.3%~19.6%,病死率达15.6%.73.0%患者处于SLE病情稳定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95.2%),其次是体质量下降(63.1%),咳嗽、咯痰(60.2%).重症结核感染多,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占35.0%,结核性脑膜炎占15.1%.肺外结核感染多(45.3%).实验室检查中,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均明显(93.9%、77.1%),痰涂片、血结核抗体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的阳性率不高(19.3%、41.8%、14.3%).结论 SLE伴发结核感染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重症结核感染和肺外结核感染多,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52例SLE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452例SLE患者中42例(9.29%)在住院期间被确诊为活动性结核,单纯浸润犁肺结核11例(26.19%);肺外结核31例(73.81%),其中有10例(23.81%)未找到结核感染病灶,8例(19.05%)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例(14.29%)结核性脑膜炎,2例(4.76%)胸腔结核,2例(4.76%)腹腔结核,1例(2.38%)淋巴结核,1例(2.38%)骨结核,1例(2.38%)肾结核.42例结核感染患者有狼疮肾炎38例,血清白蛋白低40例,有结核病史10例,白细胞低14例,血糖升高14例.抗结核治疗起效时间一般在1周以上,最长可达4周.死亡2例,均为血行播散型结核.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的过程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以重症结核和肺外结核为多.既往有结核病史、狼疮肾炎等SLE患者,町能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脑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SLE合并脑结核患者10例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SLE病程0.6~30年,中位时间i.5年.发病时8例患者的狼疮病情稳定.所有患者均曾应用相当于1 mg·kg1·d-1的泼尼松治疗,其中3例患者曾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9例患者曾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合并脑结核患者,脑结核感染相关症状以发热、头痛最常见8例,其次是恶心呕吐6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6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感染9例.脑脊液检查示脑脊液压力增高[ (247±66) cm H2O],脑脊液蛋白正常或增高[(1.4±0.7)g/L].8例完善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的患者均可见典型环形强化或结节样强化.经积极抗结核治疗,7例患者好转或稳定,1例死亡,2例失访.结论 对于病情稳定的SLE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时,需警惕颅内感染尤其是脑结核的可能.胸部X线片及头颅MRI有助于诊断.此类患者病情凶险,但及时给予足量足疗程针对性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37例SLE结核感染住院患者和65例随机抽取的SLE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结果在37例SLE结核感染患者中.肺结核13例(35%),肺结核合并其他部位结核者7例,肺外结核17例。与对照组相比,结核感染组的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使用较高,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病程、白蛋白/球蛋白、补体和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SLE患者发生肺外结核感染的机会较大,且日平均激素的剂量和细胞毒药物是SLE患者发生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13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住院患者的感染情况,探讨SLE患者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2年5月至2007年7月华山医院SLE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对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选择SLE患者感染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533例SLE患者中发生感染130例,感染发生率为24.4%.1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死亡.SLE患者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56.9%)、尿道(23.8%)及皮肤软组织(18.5%).在感染病原体构成中,细菌最常见(53.3%),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真菌(39.2%),两者合并感染比例高.尚有7例结核患者和10例带状疱疹患者.SLE患者感染最常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药菌株比例较高.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碳青霉烯类的敏感率较高.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示老年、低白蛋白血症、中度贫血及大剂量激素治疗为SLE患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呼吸道及尿道为SLE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多见,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或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初发SLE住院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南院区风湿科住院的病程<1个月的初发SLE患者194例。按照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51例)和未感染组(143例)。按数据分布类型选用相应的统计方法: t检验和 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初治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结核感染控制知识掌握情况,为有效开展结核感染控制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北京市大兴区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的196例初治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进行结核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结核感染控制知识问卷、临床信息等;发出问卷196份,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为100.0%。统计调查对象结核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分析影响其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的因素。结果:196例调查对象结核感染控制知识总知晓率为64.4%(2649/41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结核感染控制知识知晓率达标的可能性更高(OR=6.659,95%CI:1.995~22.220);相对于有结核病接触史者,无结核病接触史者结核感染控制知识知晓率达标的可能性更低(OR=0.218,95%CI:0.054~0.886)。结论:初治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结核感染控制知识知晓率尚有待提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无结核...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结果 1986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SLE患者3039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30例占1%,平均年龄(34±11)岁,其中女性27例,男性3例.30例患者中结核性感染11例占37%,非结核的细菌感染11例占37%,真菌感染8例占2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预后方面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LE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不典型,最常见的是结核性脑膜炎,及早行腰椎穿刺检查有助于早诊断.低自蛋白血症、低C3及低颅压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选取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因不明原因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入消化科住院并最后确诊为SL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按1:2比例选取以发热、关节痛等为主诉的风湿免疫科同期住院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研究组31例(其中女性27例)、对照组62例(其中女性55例).经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研究组以腹痛(OR=7.91)和腹泻(OR=6.26)症状最为常见,确诊之前的病程较对照组长(OR=1.41),体重下降较对照组明显(OR=1.37),但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OR=0.88)和尿红细胞阳性(OR=0.56)不如对照组明显.结论 临床应注意识别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状况,探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特点。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断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1218例患者进行结核筛查,对其中并发结核感染的3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32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174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73例,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 SS)患者18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DM)患者3例。应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tuberculin skin test, TST)、X线摄影、CT扫描和病原学检查等方法评价结核感染状况,并进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结果 300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患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发生率为86.33%(259/300),非活动性结核病(inactive tuberculosis,IATB)发生率为9.0%(27/300),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发生率为4.67%(14/300);并发结核感染患者中,男性占54.7%(164/300),女性占45.3%(13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8.368,P<0.01);在结核筛查的1218例患者中,不同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率(包括LTBI+ATB+IATB)[SLE占9.5%(32/335),AS占37.7%(174/461),RA占22.7%(73/321),SS占26.4%(18/68),DM占9.1(3/33)]的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766, P<0.01);不同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潜伏感染率(TST方法检测)[SLE占8.0%(27/335),AS占33.6%(155/461),RA占18.7%(60/321),SS占23.5%(16/68),DM占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971,P<0.01)。 结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以LTBI为主,AS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比例最高,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医生应增强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 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案电子化管理系统》,搜集2012—2017年经改良罗氏培养基痰培养及绝对浓度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且符合排除标准的660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并发糖尿病将患者分为并发糖尿病组(159例,并发组)、未并发糖尿病组(501例,未并发组)。采用数字表法从两组患者中分别随机抽取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由2名影像科经验丰富医师在不知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的情况下重新阅读CT片,以记录胸部CT表现及病变分布范围。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曼-惠特妮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或叶性实变[48.3%(29/60)]、大结节[26.7%(16/60)]、任何形式空洞[93.3%(56/60)]、胸腔积液[40.0%(24/6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组患者[分别为28.3%(17/60)、11.7%(7/60)、76.7%(46/60)、20.0%(12/60)](χ 2=5.08,P=0.024;χ 2=4.36,P=0.037;χ 2=6.54,P=0.011;χ 2=5.71,P=0.017),而支气管扩张[45.0%(27/6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并发组[70.0%(42/60)](χ 2=7.67,P=0.006);且并发组患者中的段性或叶性实变累及叶数[(0.78±0.96)个]、大结节累及肺叶数[(0.48±0.96)个]和任何形式空洞累及叶数[(2.05±1.43)个]明显多于未并发组[分别为(0.38±0.72)个、(0.13±0.39)个、(1.58±1.43)个](U=1380.50,P=0.011;U=1511.00,P=0.027;U=1432.00,P=0.046),而支气管扩张累及肺叶数[(0.97±1.37)个]明显少于未并发组[(1.58±1.57)个](U=1335.50,P=0.010)。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CT扫描出现段以上肺实变的频率及分布范围、出现大结节和空洞的频率及累及范围、并发胸腔积液的频率均较未并发糖尿病患者高;而支气管扩张多见于未并发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含丙硫异烟胺(protionamide,Pto)和(或)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acid,PAS)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科入院及门诊就诊的MDR-TB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使用含Pto 和(或)PAS抗结核方案治疗者336例。依据抗结核药物使用情况分为两组,其中仅含Pto治疗方案的患者91例(简称“Pto组”),含Pto和PAS治疗方案的患者245例(简称“Pto+PAS组”)。所有患者均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及第1、3、6、9、12、18、24个月分别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出现时机,以及采用优甲乐治疗的时机、治疗率及治疗剂量、疗效情况。结果 336例MDR-TB患者中,药物性甲减症的发生率为28.87%(97/336),其中4例出现黏液性水肿、2例出现乏力伴脱发经检查甲状腺功能后确诊,其余91例患者均无明显自觉症状,均在复诊检测甲状腺功能时发现。 Pto+PAS组甲减症的发生率[32.24%(79/245)]明显高于Pto组[19.78%(18/91)](χ2=5.020,P=0.025),男性甲减症的发生率[24.07%(52/216)]明显低于女性[37.50%(45/120)](χ2=6.772,P=0.009)。发生药物性甲减症的比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用药后1.5个月内、3个月内、3~6个月内、6个月后的占比分别为40.20%(39/97)、24.74%(24/97)、17.53%(17/97)、17.53%(17/97);Pto+PAS组在1.5个月内甲减症的发生率 [46.83%(37/79)]明显高于Pto组[11.11%(2/18)](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8)。78例甲减症患者需要采用优甲乐治疗,Pto+PAS组需要采用优甲乐治疗的比率 [84.81%(67/79)]明显高于Pto组[61.11%(11/18)](χ2=5.227,P=0.022)。优甲乐最终使用剂量分别为49例(62.82%)≤50μg/d、20例(25.64%)51~75μg/d、9例(11.54%)>75μg/d;其中4例Pto+PAS组患者使用优甲乐剂量超过125μg/d后甲减症仍控制不佳而停用Pto及PAS,其余74例患者均达到治疗效果。结论 MDR-TB患者采用含Pto联合PAS方案较单含Pto方案治疗更易出现甲减症,抗结核药物治疗前3个月甲减症发生率高,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采用优甲乐治疗的药物性甲减症患者,如果在不同剂量治疗后效果较好而不必停用Pto及P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筛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顺序纳入2019年9—12月在上海市徐汇区和长宁区参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体格检查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计885例(长宁区430例,徐汇区455例),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其LTBI状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行为生活方式、既往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病病史及肺结核患者接触史,以及体格检查情况等信息。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影响因素。结果: 885例研究对象检出LTBI阳性者130例,阳性率为14.7%;其中,长宁区研究对象LTBI阳性率(17.4%,75/430)高于徐汇区研究对象(12.1%,5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7,P=0.025);吸烟者LTBI阳性率(22.5%,20/89)明显高于不吸烟者(13.8%,110/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LTBI的危险因素[OR(95%CI)=1.891(1.031~3.468)]。结论: 上海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LTBI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可对检测阳性患者采取增加随访频次及加强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对有吸烟史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LTBI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GRA)在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等级儿童中检测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有与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接触史的965例患儿的相关资料,排除经病原学确诊或临床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的451例患儿和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非活动性结核病的31例患儿,最终纳入483例患儿进行TST和IGRA两种检测方法筛查LTBI的研究与分析。以密切接触、年龄<5岁、无卡介苗接种卡痕(简称“卡痕”)作为危险因素,根据其存在危险因素多少划分危险因素等级,具有0、1、2、3个危险因素者分别归为Ⅰ级(218例)、Ⅱ级(210例)、Ⅲ级(54例)、Ⅳ级(1例,纳入Ⅲ级中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TST和IGRA在上述人群中的检测阳性率差异,并进行其阳性结果相关的单因素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 483例患儿均进行了IGRA筛查检测,阳性率为2.48%(12/483),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29%(5/218)、2.38%(5/210)和3.64%(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59,P=0.795);369例患儿进行了TST检测,阳性率为11.38%(42/369),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36%(16/171)、12.74%(20/157)和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412,P=0.494);二者联合(TST+IGRA)检测任一阳性的阳性率为9.11%(44/483), 危险因素等级Ⅰ、Ⅱ、Ⅲ级患儿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34%(16/218)、9.52%(20/210)、14.55%(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832,P=0.243)。3种筛查方法的阳性率在风险等级Ⅰ级和Ⅱ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861,P=0.020;χ 2=13.318,P=0.001)。患儿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是TST和IGRA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患儿TST(25.26%,24/95)或IGRA(5.00%,6/120)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非密切接触患儿[分别为6.57%(18/274)、1.65%(6/3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31,P<0.05,OR(95%CI)=4.329(2.232~8.396);χ 2=4.291,P=0.038,OR(95%CI)=3.186(1.006~10.096)]。TST和IGRA两种方法检测的总体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346。 结论 在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的儿童中,危险因素等级越高,发生LTBI的风险越高,是儿童发生LTBI的高危险因素。由于TST和IGRA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较差,为避免漏诊,建议在暴露后危险因素等级高的儿童中同时使用两种方法筛查LTB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上海市老年结核病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其风险因素,为早期营养干预老年结核病住院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病区住院超过24 h且确诊为结核病的1100例≥65岁老年患者,剔除无体质量记录、严重糖尿病、严重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神志不清者,最终纳入900例。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并发症、治疗次数、出入院日期、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分值]及营养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预后营养指数(PN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影响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900例老年结核病患者中,443例(49.22%)NRS 2002≥3分者纳入有营养风险组,457例(50.78%)NRS 2002<3分者纳入无营养风险组。结果 因素分析显示,有营养风险组患者在75~和80~90岁组[18.28%(81/443)和18.51%(82/443)]、BMI<18.5[40.41%(179/443)]、治疗2次及以上[25.51%(113/443)]、结核性胸膜炎[21.67%(96/443)]方面的分布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分别为9.19%(42/457)和8.75%(40/457)、0.00%(0/457)、17.51%(80/457)、13.13%(60/457)](χ2=51.350,299.500, 8.818, 16.280;P=0.000,0.000,0.012,0.000)。营养相关临床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有营养风险组患者的TP[(64.88±0.34)g/L]、ALB[(34.15±0.23)g/L]、PAB[(138.60±3.26)g/L]、Hb[(113.60±0.84)g/L]、RBP[(26.32±0.50)g/L]、PNI[(39.61±0.35)]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分别为(67.30±0.28)g/L、(38.18±0.16)g/L、(194.10±3.22)g/L、(126.70±0.79)g/L、(34.32±0.22)g/L、(45.51±0.26)][F=19.496, 79.334, 34.030, 22.808,21.326, 72.464;P值均=0.000];而NLR(5.44±0.32)和住院时间[(6.61±0.17)d]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分别为(3.29±0.14),(5.53±0.13)d][F=6.335, P=0.012;F=5.994,P=0.015]。结论 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治疗次数呈正相关、与BMI呈负相关,并表现为有营养风险组患者的TP、ALB、PAB、Hb、RBP、PNI均明显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方法 采取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356例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COPD患者(观察组)和384例COPD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信息(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和生化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等有关信息。结果 观察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8%(131/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6%(125/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0,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6±4.4)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1.5±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02)。观察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4.3±10.4)g/L、(55.0±7.9)g/L、(29.7±4.6)g/L、(112.6±35.0)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7.7±9.4)g/L、(58.9±8.0)g/L、(31.0±4.0)g/L、(118.0±35.7)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02、6.631、4.075、2.083,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38)。结论 非活动性肺结核增加COP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对COPD患者营养指标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方法采取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356例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COPD患者(观察组)和384例COPD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信息(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和生化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等有关信息。结果观察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8%(131/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6%(125/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0,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2.6±4.4)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1.5±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7,P=0.002)。观察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4.3±10.4)g/L、(55.0±7.9)g/L、(29.7±4.6)g/L、(112.6±35.0)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7.7±9.4)g/L、(58.9±8.0)g/L、(31.0±4.0)g/L、(11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以服用利福平后2h和6h两个时间点血药浓度(C2h和C6h)作为最大血药峰浓度(Cmax)指导临床用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48例患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患者服用利福平1周后的C2h和C6h血药浓度水平资料,以国际通用利福平的血药Cmax(8~24μg/ml)为标准,采用SPSS 19.0软件比较两个时间点血药浓度水平及吸收不良和吸收延迟情况,并初步分析低血药浓度组(未达标者)与正常血药浓度组在性别、年龄、BMI、利福平使用量、并发糖尿病、并发乙型肝炎、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其中计量资料以“ x ˉ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3%(36/148)的患者利福平C2h血药浓度未达标,但其中有13例(36.1%,13/36)服药后C6h血药浓度达标,共计125例(84.5%,125/148)在服药后6h达标,利福平延迟吸收率为10.4%(13/125)。低血药浓度组与正常血药浓度组在男性[60.9%(14/23)和68.8%(86/125)]、年龄[(36.9±4.2)岁和(38.2±3.5)岁]、BMI[ (21.5±4.0)和(22.9±3.7)]、利福平450mg/d使用量[60.9%(14/23)和43.2%(54/125)]、并发糖尿病[8.7%(2/23)和22.4%(28/125)]、并发乙型肝炎[4.3%(1/23)和9.6%(12/125)]、血清白蛋白水平[(42.3±4.4)g/L和(40.9±3.2)g/L]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558,P=0.455; t=-1.585,P=0.115;t=-1.647,P=0.102;χ 2=2.442,P=0.118;χ 2=2.257,P=0.166;χ 2=0.669,P=0.694;t=1.457,P=0.157)。结论 服药后两个时间点监测利福平血药浓度水平能更准确反映利福平在体内的吸收情况,但未发现相关影响因素,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