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04月至2022年04月收治的30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1%、76.8%、66.3%;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7%、62.6%、6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LDH水平、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近期疗效与患者总生存均有关(P<0.05);年龄、IPI评分、Hb水平、综合治疗模式、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近期疗效与患者无进展生存均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T-DLBCL属罕见的侵袭性结外淋巴瘤,复发率较高,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影响PT-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9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50~72岁),以右侧睾丸受累为主;Ann Arbor分期以早期为主,其中Ⅰ期6例,Ⅲ期1例,Ⅳ期2例;细胞来源以非生发中心来源为主,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7例,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2例;肿瘤增殖指数Ki-67偏高,Ki-67中位数为80%.治疗以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为主,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例,手术联合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8例.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进展1例.随访时间5~34个月,存活6例,死亡3例.结论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罕见的疾病,复发风险高,一线治疗方案推荐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R-CHOP方案化疗,同时对对侧睾丸及受累野进行放疗及预防性甲氨蝶呤鞘内化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aldeyer’s rin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WR-DLBCL)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3例初治原发韦氏环DLBCL患者,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生存情况比较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3、5年生存率,Log 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岁(16~80岁),男72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0例,Ⅱ期63例,Ⅲ期23例,Ⅳ期17例。中位随访54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7%和56.3%,早期(Ⅰ/Ⅱ期)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2%和69.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状况、B症状、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和近期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韦氏环DLBCL多为早期,肿瘤负荷较轻,生存率较高,多数可长期生存。IPI评分和近期疗效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起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例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在18例患者中,17例为女性,中位年龄为57岁,病变主要累及右侧乳腺(11/18,61.1%)。将其分为原发性乳腺DLBCL(PB-DLBCL)和继发性乳腺DLBCL(SB-DLBCL)两大类。11例(57.6%)PB-DLBCL与7例(42.4%)SB-DLBCL相比,其具有Ann Arbor分期多为Ⅰ-Ⅱ期(P<0.01)、B症状少(P=0.013)、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P=0.041)、骨髓未累及(P=0.043)、完全缓解(CR)率高(P=0.049)等特点。生存分析发现PB-DLBCL患者5年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SB-DLBCL患者(P=0.013)。本研究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居多,生发中心型(GCB)与non-GCB型之间OS无显著差异(P=0.885)。所有获得CR患者的生存期均显著延长(P=0.008)。结论:乳腺DLBCL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右侧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分子分型多为non-GCB型。与SB-DLBCL患者相比,PB-DLBCL患者具有Ann Arbor分期早、B症状少、相对更高的白细胞计数、骨髓未累及、CR率高等特点,并且生存期显著延长。无论是PB-DLBCL和SB-DLBCL,还是GCB型和non-GCB型,获得CR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期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1 月至2012年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胃原发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病理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特征。结果: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26 例,中位年龄49(16~81)岁,男女比例为6 8 :58。病理诊断为单纯DLBCL 96例、MALT伴大B 细胞转化27例、伴浆样细胞分化3 例。早期患者114 例(90.5%),其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37例、化疗+ 放疗39例、手术+ 化疗± 放疗38例。中位随访48个月,全组患者PFS 和OS分别为75.6% 和82.7% ,早期和晚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77% 和41.7%(P = 0.005)。 早期患者采用单纯化疗、化放疗联合和含手术治疗的PFS 分别为67.3% 、77.8% 和77.8%(P = 0.588)。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 分、1 分和> 1 分患者的PFS 分别为85.4% ,74.4% 和55.6%(P = 0.011)。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81.2% 和66.1%(P = 0.018)。 LDH 正常和升高患者的PFS 分别为86.6% 和63.3%(P = 0.006)。 病理类型为单纯DLBCL 和含有MALT成分、生发中心(GCB )和非生发中心(non-GCB )、年龄> 60岁等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病变比例占胃原发DLBCL 患者的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疗效。早期患者中IPI> 1 分、LDH 升高和临床分期II 期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13年4月诊治的17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期采用Ann Arbor分期法,采用国际预后指数(IPI)和Ki-67评估,观察短期缓解率,分析临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17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3∶1(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7岁(15~69岁);有B症状者6人,占35.3%;随访时间为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Ann Arbor分期Ⅰ/Ⅱ期10例(58.8%),Ⅲ/Ⅳ期7例(41.2%);IPI评分≤2分患者11例(64.7%),IPI评分>2分患者6例(35.3%);6例可评估免疫分型的患者中生发中心型4例(66.7%),非生发中心型2例(33.3%);按部位,胃12例,结肠3例,直肠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疗程以上的化疗,采用CHOP、CHOP(E)方案化疗患者9例(52.9%),采用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者8例(47.1%)。近期疗效显示:16例可评估患者,5例CR(31.3%),5例PR(31.3%),3例SD(18.8%),3例PD(18.8%);IPI评分≤2分患者50%达CR,IPI评分>2分患者均未达CR;7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1例达CR(14.3%),9例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4例达CR(44.4%);7例患者联合了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达71.4%(2例CR、3例PR),9例未联合利妥西单抗治疗,总有效率为55.6%(3例CR、2例PR)。结论:17例PGI-DLBCL患者多为中年,确诊依靠手术或内镜病理活检,大部分患者Ki-67表达>40%,需加强超声胃镜及PET-CT检查,以便更好的评估预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其预后相关。治疗中利妥西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反应较好,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正>患者男性,55岁,于2013年11月24日因进食后腹部绞痛就诊,无发热、恶心、呕吐、黑便、便血等症状。腹部彩超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并钙化;下腹肠间隙少量积液。经解痉治疗后疼痛缓解。20 d后再次出现腹部隐痛,剑突下明显,伴腹胀、盗汗,体温仍正常。肠镜、胃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体检:ECOG评分为2分;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未触及明显肿块,移动性浊音阳性,心肺无明显异常,双下肢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80例高龄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依据其临床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60)与死亡组(n=20),收集年龄、性别等相关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影响高龄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高龄DLBCL患者的病变可累及全身与各器官,侵犯部位以淋巴结[45.00%(36/80)]最为常见,其次为胃[20.00%(16/80)]、骨髓[12.50%(10/80)]、脾脏[7.50%(6/80)]、肠道[6.25%(5/80)]等。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方案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器官受累数目、合并症与高龄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90岁(β=1.743,OR:5.714,95%CI=1.825~17.897)、IPI评分3~4分(β=2.485,OR=12.000,...  相似文献   

1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类型,是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多为侵袭性病程,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但也可表现为原发于结外,其中胃肠道是DLBCL最好发的结外部位,虽然关于DLBCL的治疗已渐规范化,但由于胃肠道DLBCL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其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且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较多,因此为提高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以便因人而异的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其生存预后,现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常见类型,是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上多为侵袭性病程,多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但也可表现为原发于结外,其中胃肠道是DLBCL最好发的结外部位,虽然关于DLBCL的治疗已渐规范化,但由于胃肠道DLBCL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其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且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较多,因此为提高临床对此疾病的认识,以便因人而异的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其生存预后,现对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PB-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2008版和2016年修订版的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8例患者确诊为PB-DLBCL,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54岁,6例发生于右侧乳腺,2例发生于左侧乳腺。病例随访9~52个月,2例失访。乳酸脱氢酶(LDH)156~238 U/L,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免疫组化CD20、CD79a均(+),Ki67约70%~90%,7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非GCB亚型),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CB亚型)。8例患者EBER检测均(-)。结论:PB-DLBCL发病少见,恶性程度高,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检测所有患者癌组织miR-155的相对表达水平,根据miR-155的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分成miR-155高表达组(n=72)和miR-155低表达组(n=4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率,采用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分析miR-155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miR-155高表达组患者结外侵犯比例显著高于miR-155低表达组(P<0.05);miR-155高表达组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29.2%)及总体生存率(40.3%)均显著低于miR-155低表达组(81.3%和83.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miR-155表达水平是DLBCL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的影响因素;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速度(0.53±0.04)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1.0±0.03)(P<0.05),miR-155低表达组细胞在培养的3、4 d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38±0.01 vs 0.56±0.03;0.56±0.02 vs 0.76±0.02)(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iR-155表达水平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影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提示miR-155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新的和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唐琬婧  马艳萍 《中国肿瘤临床》2023,384(23):1236-123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较大的异质性。随着利妥昔单抗在治疗中的应用,患者生存期获得延长,但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亟需寻求新的预后指标筛选出高危患者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治疗。T细胞亚群与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本文将就不同T细胞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尽管许多患者应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但仍有部分患者之后发展为复发和难治性的DLBCL,而一旦发展为复发难治性的DLBCL,常规的放疗和化疗则收效甚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如单克隆抗体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治疗、抗体-药物偶连物(ADC)治疗和嵌合体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治疗等。本文现就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