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对微创腹部肿瘤手术镇痛和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腹部肿瘤微创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联合TAP阻滞组(G+T组)。G+T组在麻醉诱导后行双侧TAP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定向力恢复即刻、术后2、6、12、24 h患者的疼痛程度。当VAS评分>4时,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给药,记录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与G组相比,G+T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降低(P < 0.05)。G组中,和切皮前基础值相比,切皮后5min及手术开始后30min的MAP和HR均明显增高(P < 0.05);而G+T组,术中MAP和HR均未见显著性改变(P>0.05)。同时,G+T组在切皮后5 min和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AP和HR均低于G组(P < 0.05)。与G组相比,术后2、6、12 h,G+T组VAS评分显著性降低(P < 0.05)。  结论  全麻联合TAP阻滞能降低微创腹部肿瘤手术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状态,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切口局部浸润麻醉在肝癌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全身麻醉下经腹行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及切口局部浸润麻醉组(T组)和对照组即单纯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七氟醚、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使用PCIA补救性镇痛按压次数;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术后2 h、4 h、6 h、24 h的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患者康复状况。  结果  围术期试验组的血流动力学较对照组平稳;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且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6 h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追加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在术后4 h和24 h的炎性因子CRP、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6.2±7.6)vs.(37.2±10.4)h]、胃肠道恢复时间[(37.8±13.1)vs.(44.7±13.7)h]和术后住院时间[(6.1±0.7)vs.(8.1±0.9)d]均少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TAPB阻滞联合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降低了患者对伤害性刺激和疼痛的敏感性,可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减少芬太尼等麻醉药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概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苗杨  张金良  孙燕 《癌症进展》2019,17(1):90-92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羟考酮组(Ⅰ组)、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术后1、6、12、24、48 h两组患者静息时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术后48 h内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药物使用剂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总体镇痛满意度。结果术后1、6、12、24、48 h,Ⅱ组患者静息时和咳嗽时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患者(P﹤0.01)。术后48 h内,Ⅱ组患者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Ⅰ组(P﹤0.01);Ⅱ组患者的盐酸羟考酮使用剂量低于Ⅰ组(P﹤0.05);Ⅱ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Ⅰ组(P﹤0.0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不仅能安全有效地增强术后镇痛效果,还能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近两年全麻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A组手术结束后拔管前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分别注射0.45%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B组双侧TAP阻滞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两组术后2、4、8、12、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2、4、8、12和24 h A组VAS评分分别为(1.08±0.86)、(1.60±0.71)、(1.92±0.49)、(2.28±0.61)、(2.44±0.51),均低于B组(1.88±0.73)、(2.24±0.72)、(2.68±0.56)、(2.96±0.54)和(3.24±0.44);舒芬太尼用量A组(53.20±1.39)μg,B组(59.18±2.82)μg;镇痛泵按压次数A组(10.40±2.78)次,B组(22.36±5.63)次;患者镇痛满意度A组(9.12±0.78),B组(7.52±0.77);恶心呕吐情况比较A组2例,B组8例;上述各项指标差异除术后4hVAS评分外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出现。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可以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使用量,降低阿片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使镇痛效果更加完善,其定位准确,操作方便,损伤较小,安全性高,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耿冲  林鹏辉  周纷  李慧 《癌症进展》2021,19(8):833-836,851
目的 探讨超声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镇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8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TAP组和对照组,各40例.TA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术后1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循环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前1天、术后3天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AP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TAP组患者T1、T2时刻MAP、HR均低于对照组,T1、T2、T3、T4时刻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对照组患者QoR-40量表中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心理支持、自理能力、疼痛维度的评分均低于TAP组患者(P﹤0.05).术后,TAP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PCA输注量、每24小时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1).TAP组患者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超声下TAP阻滞能够使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维持较稳定的血流状态,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用量,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术后平稳镇痛.  相似文献   

6.
王晓娜  温晶 《现代肿瘤医学》2022,(24):4528-4531
目的:观察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或Ⅱ级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76岁,随机分为2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组(TO组,n=30)和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组(O组,n=30)。TO组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20 mL。TO组和O组均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配方为羟考酮50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0 mL,背景输注速率为0 mL/h, PCA剂量4 mL,锁定时间5 min。记录术后6、12、24、48 h静态、动态VAS评分,术后48 h羟考酮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O组比较,TO组术后12 h静态VAS评分、术后6、12、24 h动态VAS评分降低(P<0.05);与O组比较,TO组羟考酮用量降低,患者满意度评分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术后头晕、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45例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腹横筋膜阻滞组(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和术后病理分期,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连续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术后48、60以及72 h的VAS评分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在12 h(1.57±0.99 vs 2.82±1.18)、24 h(1.83±0.72 vs 2.55±0.91)、36 h(1.82±0.48 vs 2.68±0.84)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身麻醉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8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腹横肌组和硬膜外组,各40例。腹横肌组给予全身麻醉+腹横肌平面阻滞,硬膜外组给予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不同时刻[入室即刻(T1)、气管插管5 min(T2)、建立气腹5 min(T3)、术毕(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术后不同时刻[麻醉复苏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术后48 h(T8)]的疼痛和镇静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与本组T,时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T3、T4时刻的MAP、HR、Cor、NE水平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两组患者T4时刻的血清CRP、IL-6含量均高于本组T,时刻(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中的丙泊酚、瑞芬太尼使用量及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均明显少于硬膜外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Ramsay镇静评分(R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横肌组患者术后T5、T6、T7时刻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均低于硬膜外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其能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术中循环、应激、炎症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对术后舒适度的影响较小,且未增加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胸部肿瘤病人开胸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关胸前用罗哌卡因行切口附近胸椎处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未行此处理。两组病人术后均采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泵(PCA),术后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视觉疼痛评分(VAS)、记录首次应用PCA的时间、术后48hPCA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药累积使用量,并记录每组病人术后因肺不张而行支气管镜吸痰的人次。结果罗哌卡因肋间阻滞可以大大减轻开胸术后伤口的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及肺不张的发生。结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使用方便,镇痛效果好,可作为常规开胸术后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羟考酮联合罗哌卡因程控间歇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2020年12月至2021年06月入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羟考酮+罗哌卡因组(实验组,n=30)和单独罗哌卡因组(对照组,n=30)。记录患者术后1 h、4 h、24 h和48 h时的疼痛NRS评分和镇痛泵按键次数,术后24 h、48 h的QoR15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 h、24 h、48 h,实验组NRS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更低(z=-1.982、-2.040、-1.980,P<0.05);术后4 h、24 h、48 h患者按键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z=-2.012、-2.469、-2.105,P<0.05);术后24 h、48 h时的实验组QoR15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079、2.54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0,P<0.05)。结论:在患者经历胸腔镜肺癌切除术时,与单用罗哌卡因相比,选用超声引导下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程控间隙椎旁神经阻滞,可获得更理想的镇痛效果,使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受到更小影响,且术后不良反应更少,有助于患者手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妇科腹腔镜手术CO2气腹过程中肠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多发子宫肌瘤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常规行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实验组常规麻醉诱导前给予DEX负荷剂量0.5 μg/kg(10 min内输注完毕),常规行静脉麻醉诱导,DEX改为维持剂量0.2 μg/(kg·h)直至手术结束,在麻醉诱导前10 min(T1),气腹解除后1 h(T2),气腹解除后24 h(T3)分别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测定血清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laudin-1和DAO的变化规律以及使用DEX预处理后对claudin-1和DAO表达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清claudin-1含量T2、T3时刻低于T1时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O含量T2、T3时刻均大于T1时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者claudin-1和DAO含量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claudin-1蛋白含量在T2、T3时刻均高于对照组患者T2、T3时刻蛋白含量(P<0.05,P<0.01),实验组患者DAO含量在T2、T3时刻均低于对照组患者T2、T3时刻DAO含量(P<0.001,P<0.05)。结论:妇科腔镜手术CO2气腹会造成一定的肠损伤;DEX预处理后,通过上调肠上皮细胞claudin-1蛋白表达,增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使释放入血的DAO含量减少,说明DEX干预对CO2气腹造成的肠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年龄43~65岁,ASA 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n=20):S组(舒芬太尼3 μg/kg+氟比洛芬酯100 mg)、D1组[舒芬太尼3 μg/kg+右美托咪定0.1 μg/(kg·h)]、D2组[舒芬太尼3 μg/kg+右美托咪定0.15 μg/(kg·h)]、D3组[舒芬太尼3 μg/kg+右美托咪定0.2 μg/(kg·h)]。患者行静吸复合麻醉,于手术结束前30 min连接静脉镇痛泵。镇痛泵药液按上述四组药物配制,容量100 ml。输注设置:输注速率1.5 ml/h,单次按压给药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时间48 h。分别记录术后2、4、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PCI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在2~48 h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8 h期间,D2和D3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D2和D3组MBP明显低于S组(P<0.05),D3组HR明显低于S组(P<0.05);与S组比较,D2和D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P<0.05),D1组PCIA按压次数较多(P<0.05),D3组过度镇静和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0.15 μg/(kg·h)]复合舒芬太尼(3 μg/kg)用于肺癌根治术能够获得完善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未见显著心动过缓和过度镇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持续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妇科肿瘤全麻术后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均在术后应用持续静脉镇痛。A组用药: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氟比洛芬酯150mg+舒芬太尼100μ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两组持续输注量2mL/h。观察术后6、12、24、48h时两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镇痛结束后记录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治疗期间各时间点疼痛VAS、PHS及R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结束后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皮肤搔痒、呼吸抑制、嗜睡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肿瘤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毒副反府轻.县一种安伞、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年龄33~62岁,ASA 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4 kg/m2。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5),术后给予不同静脉自控镇痛:F组,芬太尼25 μg/kg+阿扎司琼10 mg;H组,盐酸氢吗啡酮0.25 mg/kg+阿扎司琼10 mg。镇痛泵容量100 ml,背景输注速率1.5 ml/h,单次按压给药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采用数字评分量表法(NRS)评估术后1 h、4 h、12 h、24 h、48 h 时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48 h内不良反应情况、PCIA按压次数;评估术后2个月内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1~48 h期间,两组NR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过度镇静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在术后2个月内,H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能够达到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纳洛酮联合地佐辛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2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L、M、H、C组(n=30)。各组均给予地佐辛0.15 mg/kg, L、M、H组分别给予纳洛酮0.5、1.0、1.5 μg/kg, 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患者苏醒及拔除喉罩时间, 喉罩拔除期间的血压、心率, 术后1 h (T1)、6 h (T2)、12 h (T3)、24 h (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Ramsay评分, 术后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次数。  结果  L、M、H组的苏醒及拔除喉罩时间短于C组, M组苏醒时间最短(P < 0.05)。T1、T2、T3时M组VAS评分低于其他3组(P < 0.05), C组术后补救镇痛及不良反应次数多于其他3组(P < 0.05)。  结论  纳洛酮1.0 μg/kg联合地佐辛(0.15 mg/kg)可增强地佐辛术后镇痛效果, 缩短苏醒时间, 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高卫华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6):1253-1255
目的:探讨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行悬吊式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悬吊式腹腔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气腹腹腔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式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妇科微创手术方法,拓宽妇科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形成了优势互补,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超  周新华  罗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2):3990-399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及复合麻醉组。复合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经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吸入七氟醚,术后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天、术后2天及术后3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和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值。结果: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2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全身麻醉组(P<0.01),两组患者在术后3天时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多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复合麻醉组患者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低于术前(P<0.05);复合麻醉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术后1天及术后3天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值均高于全身麻醉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提供更加显著的镇痛效果,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更少,同时能够保护NK细胞活性,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