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膀胱术+膀胱内灌注化疗+静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2年8月期间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25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3N0M0)的患者,给予静脉化疗加膀胱灌注化疗,GC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7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共4-6个疗程;常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为吡柔比星。结果:25例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68个月,平均34个月,20例(80%)患者无复发及转移,5例(20%)患者复发,3例复发患者给予全膀胱切除术,2例患者给予介入治疗或放疗,1例患者死亡,化疗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保留膀胱手术后确诊的局限性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采用静脉化疗治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法,能明显的提高疗效,有效地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海滨 《当代医学》2013,(5):113-114
目的探讨经尿道诊断性膀胱肿瘤电切在膀胱癌准确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膀胱癌患者96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分别给予经典术式和经尿道诊断性膀胱肿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2年后复发者20例(41.67%),进一步恶化成浸润性膀胱癌者6例(12.50%);观察组患者2年后复发者9例(18.75%),恶化为浸润性膀胱癌者2例(4.17%)。两组复发率和恶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诊断性膀胱肿瘤电切术在对膀胱癌的分期较为准确,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T_(2~3)N_0M_0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75例,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并常规辅以膀胱灌注化疗及全身辅助化疗。选择诱导治疗阶段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保留膀胱继续行巩固治疗,未完全缓解患者被建议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结果:75例患者中68例完成新辅助化疗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其中50例患者术后获得完全缓解,随访12~48个月,68例患者3年生存率及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7.5%和73.7%,50例完全缓解患者术后复发15例,其中非肌层浸润性复发9例,肌层浸润性复发6例;3年生存率及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6.4%和79.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以及术后完全缓解与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确实可行,保留了膀胱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4例表浅性膀胱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术后1~2周应用丝裂霉素40 mg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周,后改为每月1次,至术后1年。观察治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8.6个月。其中54例治愈,有效率73%,20例复发,复发率27%。第1组3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有效率72.7%(24/33),复发率27.3%(9/33),不良反应发生率24.2%(8/33);第2组4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有效率73.2%(30/41),复发率26.8%(11/4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4/41)。不良反应主要为尿路刺激症状。结论应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满意,用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25-28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泌尿科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高危NMIBC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URBT+术后24 h内膀胱灌注进行治疗,此后采用规则膀胱灌注,连用8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首次TURBT术后再次予以TURBT,后采用规则膀胱灌注,连用8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随访2年观察肿瘤复发状况及肿瘤进展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5.88%),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11.76%),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3,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2,P0.05)。结论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可预防高危NMIBC患者术后中远期疾病复发,减少肿瘤进展率。  相似文献   

6.
李加兵  杨雷  何瑞宝  刘川  汤召兵 《重庆医学》2022,(16):2795-2799
目的 探讨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肿瘤位置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40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电切术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膀胱肿瘤位置、病理分期等资料,将肿瘤位置分为侧壁、后壁、前壁、三角区、顶部、输尿管口和膀胱颈,以术后进展为研究终点,肿瘤进展包括单发至多发,分期或分级的进展。分析膀胱肿瘤不同位置与预后的关系。随访时间35(18,55)个月。结果 402例患者中出现进展60例(14.9%),1、5年总进展率分别为5.8%和13.7%。膀胱各肿瘤位置的T分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三角区肿瘤与更高的分期相关。膀胱颈、三角区、pT1期、高级别是患者术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对其他部位,三角区肿瘤的分期更高;膀胱颈和三角区肿瘤患者术后进展风险较高,膀胱颈和三角区可能是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喆  张鹏  买铁军  祝志臻  钟伟 《河北医学》2013,19(2):183-18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在晚期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晚期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治疗。结果:5例连续随访1年以上无肿瘤复发;7例随访半年至1年后发现肿瘤复发,其中2例拒绝再次治疗死亡,其余再次行上述治疗,至近期随访元复发;3例因心血管疾患死亡;1例随访3个月后失访。结论:对于晚期膀胱癌,尤其是不能或不愿行膀胱全切术的患者,TURBt联合髂内动脉化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和提高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效果. 方法共纳入36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男 27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1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2例,腺癌3例,鳞癌1例.临床分期T2N0M0 14例,T2N1M0 3例,T3N0M0 12例,T3N1M0 5例,T3N2M0 2例.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吡喃阿霉素+顺铂)、手术(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放射等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观察肿瘤控制及生存率.结果 平均随访26月(6~48月),无复发及转移 29 例(80.6%),复发7 例,远处转移2例,死亡1例.总的2年无瘤生存率80.6%.结论 对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有选择性地综合治疗可保留膀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所有膀胱癌患者术后均予表柔比星或沙培林膀胱灌注,详细记录肿瘤复发、进展的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PD-L1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不表达0(0/1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阳性率为56.5%(74/131),P=0.000。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期相关,p Ta、p T1的PD-L1阳性率分别为35.1%(13/37)、60.6%(57/94),P=0.008。PD-L1阳性的患者肿瘤复发率和肿瘤进展率均高于PD-L1阴性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7.8%和12.3%,进展率分别为10.8%和3.5%(P<0.05);PD-L1阳性的患者术后灌注表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的疗效优于沙培林,复发率分别为28.8%和51.7%,进展率分别为6.5%和17.2%(P<0.05);而PD-L1阴性患者表柔比星和沙培林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复发率分别为9.6%和15.4%,进展率分别为3.2%和3.8%(P>0.05)。【结论】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根据PD-L1的表达情况选择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女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UR-BT术应将肿瘤完全切除直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切除肿瘤后,应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便于病理分级及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可降低术后复发几率,TUR-BT术后的患者有10%-67%在12个月内复发,可能与新发肿瘤、肿痛细胞种植或原发肿痛切除不完全有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是临床上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常规方法,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由于肿瘤细胞播散而引起的复发.我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0月共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术后均行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化疗预防膀胱癌复发.对于术后早期(3小时内)和常规灌注化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repeated-TURBT,Re-TURBT)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二次电切的意义及指征。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被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56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二次电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行TURBT;观察组25例,该组患者于首次TURBT后8周左右返院行二次电切术。2组患者术后均行术后即刻灌注与维持性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常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同时还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肝功指标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χ2=0.144,P>0.05)、年龄(t=-1.03,P>0.05)、肿瘤单发及多发(χ2=0.750,P>0.05)、肿瘤分期(χ2=0.120,P>0.05)、肿瘤分级(χ2=0.00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观察组患者在二次电切术中有3例(12%)发现肿瘤残余,其中Ta期2例,T1期1例,分期均与首次电切病理结果一致。在术后随访中,观察组共有5例(20%)复发,其中Ta期2例,T1期2例,1例于二次电切术后11个月出现进展,由T1期进展为T2。对照组有17例(55%)出现复发,其中Ta期12例,T1期4例,1例于术后18个月由T1期进展为T2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肿瘤电切术。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膀胱穿孔、输尿管口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合并症。结论 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容易复发或进展;对于首次电切肿瘤分期≥ T1、高级别肿瘤(G2及G3)、肿瘤直径≥ 3 cm或多发肿瘤(≥ 3个)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能早期发现及清除残留的肿瘤,明显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电切标本要求有平滑肌组织,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在评估T1期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患者术后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的T1期NMIBC患者215例,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情况。作术前LMR与患者预后关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的最佳分界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3.86,n=77)和高LMR组(LMR≥3.86,n=13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MR水平患者的累积DFS率和OS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DFS和OS的因素。 结果 215例T1期NMIBC患者随访2~92个月,DFS率为59.07%,OS率为65.12%。Kaplan-Meier曲线示,低LMR组患者累积DFS率(χ 2=4.784,P=0.029)与累积OS率(χ 2=7.146,P=0.008)均明显低于高LMR组。肿瘤大小≥3 cm(HR=1.398,95%CI:1.042~1.875,P=0.025)、病理G3级(HR=1.266,95%CI:1.026~1.563,P=0.028)、LMR≥3.86(HR=2.347,95%CI:1.080~5.101,P=0.031)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DFS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3 cm(HR=1.228,95%CI:1.015~1.484,P=0.034)、病理G3级(HR=1.366,95%CI:1.017~1.834,P=0.038)、LMR<3.86(HR=2.008,95%CI:1.052~3.832,P=0.035)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OS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外周血LMR水平是影响T1期NMIB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水平LMR患者术后的NMIBC进展风险与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早期NMIBC患者49例,均予以TURBT手术,术后辅以丝裂霉素灌注化疗,定期复查。详细记录手术相关情况,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本组4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率为100.0%,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29.1±5.4)min、(32.1±7.6)m L、(2.3±0.9)d;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6例,膀胱穿孔5例,尿道狭窄2例。随访24个月,未见死亡相关病例,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内分别复发2例、3例、2例、4例,复发率为23.4%(11/47),中位复发时间为17.4个月。结论:TURBT治疗早期NMIB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多次进行等优点,联合术后灌注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后发生即刻子宫内膜损伤和3个月后内膜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筛查、北京万柳美中宜和妇儿医院行MRgFUS的66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即刻内膜损伤组与未损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子宫内膜损伤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年龄、治疗前体积、子宫肌瘤是否多发、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型、T2WI信号强度、治疗耗时是否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和3个月后内膜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66例患者中,41例(62.1%)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无损伤,4例(6.1%)为1级损伤,5 例(7.6%)为2级损伤,16例(24.2%)为3级损伤;49 例(74.2%)治疗后3个月内无损伤,5 例(7.6%)为1级损伤,2 例(3.0%)为2级损伤,10 例(15.2%)为3级损伤。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肌瘤FIGO分型与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B=-0.121,SE=0.045,β=-0.326,t=-2.670,P=0.010)和3个月后子宫内膜损伤(B=-0.125,SE=0.042,β=-0.375,t=-2.989,P=0.004)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型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OR=0.518(0.307~0.873),P=0.014]和3个月子宫内膜损伤[OR=0.456(0.253~0.824),P=0.009]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可控,FIGO分型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与3个月后子宫内膜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Slit引导配体3(Slit guidance ligand 3,Slit3)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中的表达及其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lit3在UTUC中的表达,并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Slit3表达与UTUC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分期和大片坏死等)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UTUC患者中,Slit3表达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增高而减低(P=0.014和P=0.006),Slit3还与肿瘤膀胱复发具有相关性(P=0.011)。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Slit3低表达与UTUC患者的较短无病生存期和癌特异性生存期均相关(P=0.006,P=0.015),但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无统计学意义(P=0.213,P=0.332)。结论 Slit3的低表达与肿瘤高分级、高分期以及膀胱复发相关,但不影响UTU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62-65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吉西他滨化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肿瘤标记物、肿瘤复发时间、肿瘤进展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为(1.33±0.11)ng/mL,CEA为(3.42±1.05)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10.00%,肿瘤复发时间(17.31±2.62)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9.87±2.96)个月;对照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36.67%,肿瘤复发时间(11.42±1.33)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7.54±1.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尿痛、血尿、尿频、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应用于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能够提升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减少肿瘤复发,延长肿瘤复发时间和进展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针状电极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组(针状电极组63例)和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激光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病例。所有病例病理均可满足病理分期要求,其中Ta期31例,T1期82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7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5.8)个月。针状电极组肿瘤复发6例(9.5%,6/63),激光组复发7例(14%,7/50),两组均无病理分期进展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膀胱穿孔等严重合并症,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MGA2和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人正常膀胱组织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49例。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为非肌层浸润组(41例)、肌层浸润组(8例);低级别组(24例)、高级别组(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HMGA2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HMGA2呈阴性表达、E-cadherin呈阳性表达;在49例膀胱癌组织中HMGA2阳性表达率为41%、E-cadherin的阴性表达率为43%;其中在非肌层浸润组(Tis~T1)、肌层浸润组(T2)膀胱癌组织中HMGA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和75%,HMGA2在肌层浸润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组 (P<0.05);E-cadherin阴性表达率分别为37%和75%,E-cadherin在肌层浸润组阴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组 (P<0.05);在低级别、高级别肿瘤中HMGA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和56%,HMGA2在高级别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 (P<0.05),E-cadherin阴性表达率分别为25%和60%,E-cadherin在高级别组阴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低级别组 (P<0.05);术后随访18~40个月,随访42例膀胱癌患者中复发18例。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中HMGA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和25%,HMGA2在复发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 (P<0.05);E-cadherin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7%和33%,E-cadherin在复发组阴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 (P<0.05)。结论:HMGA2、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有关联,可以作为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AX14401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膀胱癌组织标本75例作为实验组,以正常膀胱黏膜组织12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和AAX14401的阳性表达率,分析GSTP1和AAX1440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差异。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中GST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8.3%,膀胱癌组织中GSTP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膀胱组织中AAX1440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在膀胱癌组织中AAX1440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6);膀胱癌组织中AAX14401蛋白和GSTP1蛋白无同为阳性表达者,GSTP1阴性表达的膀胱癌组织中有2例Anti-AY阳性表达,GSTP1蛋白与AAX14401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74,P=0.018)。结论:AAX14401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可能促进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complex atypical hyperplasia, C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EC患者及CAH患者共191例,对患者的肿瘤缓解、复发及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疗效及相关因素:总体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率为86.1%(161/187例),CAH组的CR率显著高于EC组(92.7%vs. 79.1%,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H组的CR率更高(OR=2.786,P=0.035);(2)复发率:总体复发率为19.3%(31/161例),EC组显著高于CAH组(26.4%vs. 13.5%,P=0.039),中位复发时间为22.5(9.0,50.0)个月;(3)复发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为EC(χ2=4.880,P=0.027)、未使用二甲双胍(χ2=7.075,P=0.008)、治疗达CR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