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彭永  吕肖锋 《中国医药导报》2014,(10):156-159,163
由于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糖尿病(DM)患者血糖波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诸多相关研究均证实,血糖波动与DM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新理念提出:DM患者降糖时,要兼顾减少血糖波动,血糖曲线也要更符合生理模式.为了进一步控制和延缓DM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血糖波动引起DM血管并发症的机制和干预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血糖波动与DM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单纯血糖点的达标已远远不能达到人们的要求,在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达标的同时还要求血糖曲线更符合生理要求,更加平稳。血糖波动越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机率越高,临床和基础的相关研究均证实了这点。因此,血糖波动的评估、机制和干预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以有效减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达到进一步控制和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刘洁  王尧 《现代医学》2010,38(2):200-203
随着血糖监测手段的发展,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波动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性高血糖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血糖波动通过活化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损失内皮细胞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因此,对血糖波动的正确认识、评价和积极控制将有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监测是妊娠合并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妊娠期血糖波动程度不仅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类型有关,而且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由于受妊娠期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多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影响,常规血糖监测方法有时不能满足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态的精准要求,而应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有利于开展良好的患者自我教育,并及时采用和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有望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对靶器官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影响正成为糖尿病防治研究的新热点。血糖波动产生的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减少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影响,逆转氧化应激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从而可能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本文就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和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妊娠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合并1型或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发生围生期并发症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相关,可能与血糖波动更加密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为类似Holter的微创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实时全面分析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等,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改善血糖波动。本文阐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血糖波动的优势,妊娠糖尿病血糖波动的潜在机制、糖尿病围生期并发症与血糖波动的关系、血糖控制治疗与获益,以及进一步延续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糖尿病住院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血糖的波动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心肌梗死组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冠心病组(P<0.05).年龄、EF、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是影响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RACE积分的相关因素.结论 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增加了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阐明平稳控制血糖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60例体检正常者及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5例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空腹血清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结果 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及氧化应激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HbA1c与SO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3和-0.166),与MDA、8-iso-PGF2α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5、0.169及0.382、0.170);血糖波动参数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值(MODD)、血糖高于180 mg/dl的曲线下面积(AUC-180)与SO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4、-0.336、-0.376),与MDA、8-iso-PGF2α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0、0.438、0.414及0.504、0.587、0.583).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HbA1c水平、血糖波动指标均与氧化应激状态存在明显相关性.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既要注重血糖水平的控制,更要关注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徐英英  高祥福  华燕吟  留菁菁  王陈芳  瞿中洁  冉婷 《浙江医学》2016,38(16):1338-1340,1344
目的观察持续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对糖尿病(DM)大鼠理化指标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探讨血糖波动对DM大鼠甲状腺组织损伤的程度及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用高糖高脂饲料叠加腹腔注射STZ建立DM大鼠模型,并分为持续性高血糖组、血糖波动组,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各10只。12周后检测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并处死,取双侧甲状腺称重,计算甲状腺的重量指数(mg/100g)。结果持续高血糖组与血糖波动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相近(P>0.05)。血糖波动组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明显低于持续高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高血糖组和血糖波动组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重量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高血糖组、血糖波动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促甲状腺素(T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血糖波动,还是持续高血糖均可降低DM大鼠FT3、FT4水平,糖代谢紊乱可能是导致DM大鼠甲状腺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氧化应激在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活性氧类产生过多和(或)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弱,活性氧类清除能力不足,活性氧类的产生和清除机制失衡,导致活性氧类在体内增多并引起细胞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氧化应激贯穿于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而血糖波动更加重了活性氧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中医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医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一般护理及对患者进行规律饮食、运动等健康教育,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工作,观察组在内科一般护理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加强情志护理。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经治疗后血糖均得到了良好控制;治疗前2组间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治疗组的血糖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的情志护理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使之在心理、生理上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13.
江琛  刘立军  朱明久  梁晓玲  陈文婧 《西部医学》2023,35(10):1478-1484
目的 探讨伴糖尿病(DM)患者血液透析(HD)过程中影响血糖波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2月淮南市东方医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86例伴DM并行规律HD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训练集;根据HD过程中血糖是否波动,将患者分为血糖波动组(44例)和无血糖波动组(42例)。按照相同标准选取2022年3月—2022年8月的29例伴DM并行规律HD的T2DM患者,设为验证集,行外部验证。通过LASSO回归分析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 HD过程中,患者血糖波动范围为1.62~27.81 mmol/L,平均(8.46±3.25)mmol/L。随着透析的进行,透析1 h血糖下降幅度最大, 透析2 h至结束,血糖轻微上升,但血糖变化幅度总体趋于平缓。HD过程中,患者中有19例(30次)出现低血糖(22.09%),有25例患者(47次)出现高血糖(29.07%)。与无血糖波动组相比,血糖波动组患者的DM病程以及HD时间均更长,知晓低血糖定义的患者比例更低,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比例更高,SBP以及HbAlc水平均更高(均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4个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病程≥18.2年、自理能力差、收缩压(SBP)≥152.3 mmHg、糖化血红蛋白(HbAlc)≥8.4%,均为患者HD过程中血糖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模型验证发现,两集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较为贴近,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797。DCA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1%~94%时,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DM病程≥18.2年、自理能力差、SBP≥152.3 mmHg、HbAlc≥84%均为患者HD过程中血糖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需密切关注伴DM患者HD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明确其血糖波动风险,从而更加准确、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监控指标主要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血糖波动与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及其慢性并发症也密切相关,且其作用独立于糖化血红蛋白存在。因此,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研究及管理已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期间分别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指尖血糖检测对血糖波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指尖血糖监测仪),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比较两组血糖波动情况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糖化血清蛋白、FBG与24 BG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达到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飘移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患者的血糖波动,效果明显优于指尖血糖检测仪,能有效提高低血糖检出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医学营养治疗方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对照组29例、低血糖生成指数(GI)膳食组27例、水溶性膳食纤维组29例,3组均参照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给予糖尿病膳食指导,并给予口服降糖药,低 GI 膳食组早晚餐完全用低 GI 膳食替代,水溶性膳食纤维组在早、晚餐时各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10 g 。干预期为1个月,干预前后观察各组患者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糖波动情况。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各组干预后血糖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 <0.05),低 GI 膳食组及水溶性膳食纤维组干预后血糖波动性指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低 GI 膳食组空腹血糖平均值、餐后血糖平均值、血糖平均值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低 GI 膳食组和水溶性膳食纤维组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膳食指导及口服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低 GI 膳食替代治疗或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明显降低血糖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与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39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血糖,收集其临床资料。首先依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组,MAGE<3.9?mmol/L 99例(血糖波动正常组),MAGE≥3.9?mmol/L 240例(血糖波动异常组),分析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再依据uACR分组,uACR<30?mg/g 197例(uACR正常组),uACR≥30?mg/g 142例(uACR异常组),分析影响uACR的因素。结果 血糖波动正常组与血糖波动异常组比较,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OlR=1.040(95% CI:0.958,1.758)]、总胆固醇[OlR=1.332(95% CI:1.061,1.672)]是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uACR正常组与uACR异常组比较,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LR、MAG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OlR=1.055(95% CI:1.014,1.096)]、NLR [OlR=2.186(95% CI:1.602,2.983)]、MAGE [OlR=1.438(95% CI:1.226,1.688)]是uACR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的进展,血糖波动幅度逐渐增大,总胆固醇可影响血糖波动;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可影响uACR。  相似文献   

18.
盛军  陈启  杨新玲 《吉林医学》2012,33(14):2935-2936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ICU住院的危重症患者,监测其入院后48 h内的血糖值,记录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按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的差异。据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值分为三个亚组,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结果:死亡组初始血糖、血糖均数、血糖标准差及血糖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不同血糖标准差和血糖变异系数值分组的病死率比较,随着血糖标准差和血糖变异系数值的增高病死率也逐渐增高(P<0.0125)。结论:危重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关且血糖波动的范围也可能反应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伴轻度认知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患者,海马前后部体积改变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92例T2DM患者,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为依据,纳入12例T2DM伴MCI患者(T2DM+MCI组)和按照1:1匹配12例T2DM不伴MCI患者(T2DM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分析方法,对纳入受试者的MR T1结构像数据进行分割,使用Brainnetome atlas模板将海马分为前后部两部分。比较两组患者双侧海马前后部体积差异,确定海马灰质体积萎缩区域;进一步分析T2DM+MCI组双侧海体积萎缩区与MMSE、动态血糖指标相关性。结果T2DM+MCI组双侧海马后部较对照组明显萎缩(FWE矫正,P<0.001),而双侧海马前部无明显差异;T2DM+MCI组双侧海马后部体积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左: r=0.649,P=0.031;右: r=0.614,P=0.046;)。葡萄糖百分比(>13.9 mmol/L)、葡萄糖标准差、有效波动平均幅度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在T2DM+MCI组均显著高于T2DM组(P<0.05);T2DM+MCI组葡萄糖标准差、有效波动平均幅度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与双侧海马后部体积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葡萄糖百分比(>13.9 mmol/L)仅与左侧海马后部体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T2DM伴MCI患者在早期可能以海马后部区域选择性损伤为特点,血糖波动可能是导致其受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