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 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 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14):2283-2284
目的:探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中应用心境稳定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以不同的治疗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即单一应用帕罗西汀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30例),而联合应用帕罗西汀与心境稳定剂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0例)。评估两组疗效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96.67%>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不良反应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中应用心境稳定剂,对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降脂药物治疗与心理健康是否有联系仍有争议。为了提供更多的资料,我们进行了一项窠式病例对照研究,评价了降脂药物对抑郁及自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杰  阮红梅  李志芹 《吉林医学》2022,(8):2071-2074
目的:对老年重度抑郁障碍(MDD)、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对比,并与抑郁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MDD、BD抑郁发作患者共118例,其中老年MDD 67例,BD抑郁发作51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进行图形识别记忆(PRM)、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内外维度转化测验(IED)、空间工作记忆(SWM)等认知功能测试,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患者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MDD组患者的HAMD-17评分低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D组患者重度抑郁占比高于M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D组患者的PRM正确潜伏期短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P信息侦测灵敏度以及IED完成阶段数高于双相障碍组(P<0.05),SWM策略应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抑郁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BD抑郁发作患者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50-15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69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7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NGASR评分及疾病知识掌握率、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HAMD评分、NGASR评分出院时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掌握率(97.14%)高于对照组(8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两种算法构建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特点,比较其分类能力,为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数据,通过x2检验初步筛选自杀行为影响因素,采用Adaboost、二分类Logistic回归两种算法构建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抑郁发作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认知功能差异性,探索认知功能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抑郁发作患者133例,依据两周内是否存在自杀行为和意念分为以下3组:无自杀症状的抑郁对照组(depression control, DC组)、伴自杀意念组(suicidal ideation, SI组)和伴自杀行为组(suicide attempt, SA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 HAMD-17)、自杀意念量表(the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 SSI)和精神分裂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组HAMD-17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61,P<0.001),事后比较发现SA组和SI组HAMD-17总分显著高于DC组。MCCB结果显示,DC组言语学习和记忆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电休克联合碳酸锂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和持续错误数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WCST完成分类数明显多于对照组,错误应答数和持续错误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电休克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SAS和SDS评分,以及改善认知功能水平,优于单纯碳酸锂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戚洪莉  胡少华  魏宁  胡婵婵  陈京凯  许毅 《浙江医学》2016,38(9):633-635,638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I型抑郁发作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5例符合DSM-IV-R双相障碍II型抑郁发作患者(病例组)和45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彩色连线测验(TMT)、STROOP卡片测验(CWT)以及持续操作测验(CPT)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对两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WCST分类测验方面,两组间正确反应数、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病例组较对照组差。在CPT测验中,病例组在错误次数1和第2次按键数中较对照组差(P<0.01),其他指标第1次按键、错误次数2、第3次按键、错误次数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MT和CWT测验方面,病例组TMTA分测验较对照组差(P<0.05),CWT卡片B和卡片C分测验中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病例组较对照组差。结论双相障碍II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损害,主要表现为大脑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及信息的处理速度能力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缓解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认知功能.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复诊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临床定式访谈的目前处于缓解期的MDD患者及BD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喹硫平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抑郁评分、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效果更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了解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风险因素.方法 623例双相障碍患者中筛选出68例初诊为"单相抑郁"而单用抗抑郁剂治疗的双相抑郁患者,根据半结构式访谈以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服药前后的自杀风险以及服药过程中出现的激活症状等进行评估,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患者的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的自杀风险进行因素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7例(10.3%)在抗抑郁剂治疗过程出现自杀意念,4例(5.9%)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的出现时间在抗抑郁剂治疗后2~63d,平均(17.45±5.90)d.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P=0.012,OR=2.073)、是否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P=0.043,OR=0.236)有关,而与临床亚型、性别、年龄、症状特点、抗抑郁剂的种类以及用药过程中是否出现激活症状无关(P>0.05).结论 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双相抑郁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未遂与服药前的自杀风险呈正相关,而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探讨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募集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记录既往未曾治疗的20例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执行情绪Stroop任务时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 ERP)。结果: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整体平均反应时间为(695.04±2.16) ms,不同词-面孔Stroop反应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ERP相关成分P1、N1、P2、P3的潜伏期在4种不同的词-面孔干扰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相关成分N1、P2、P3的波幅在4种不同的词-面孔干扰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自杀意念抑郁症患者在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意偏向和认知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5.
郭辉  丁万涛 《浙江医学》2017,39(12):999-100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33例符合ICD-10“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缓解状态”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组,127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情绪运用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情绪理解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的情绪感知、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躁狂发作次数与情绪运用、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34、-0.297,均P<0.05);抑郁发作次数与情绪感知、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83、-0.257,均P<0.05);总病程与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管理及情绪智力总分均呈负相关(r=-0.372、-0.313、-0.182和-0.204,均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情绪智力与一般人群存在差异,与其病程、发病次数和发作形式等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病人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ition,DSM-IV)诊断的92例成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及80例健康对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 Brief,WHOQOL-BR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the 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评估。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P<0.05);对病人组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与HAMD-17、HAMA评分呈负相关,与SSRS评分呈正相关(P<0.01)。性别与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领域呈负相关(P<0.05),而病程与WHOQOL-BREF的环境领域呈负相关(P<0.05)。对病人组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17评分与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呈负相关(P<0.05);SSRS的主观支持评分与WHOQOL-BREF的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呈正相关(P<0.05);SSRS中对支持的利用度、家庭收入等级与WHOQOL-BREF的心理领域也有影响(P<0.0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病人的生活质量低于一般人群,并且症状越重、病程越长及社会支持度越差,生活质量越差。而男性病人可能具有更差的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配偶也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其特征,探讨述情障碍与抑郁症不同症状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0项 (TAS-20)中文版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对82例抑郁症患者和8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评定.结果 (1)抑郁组TAS-20总分和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抑郁组TAS-20总分、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分和外向性思维因子分随受教育水平的增高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而对照组不同教育水平者在情感辨别不能因子和情感描述不能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3)重度组TAS-20总分和因子分均高于轻-中度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4)TAS-20总分、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和外向性思维因子与HAMD-17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阻滞因子和体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31~0.343,P<0.05,P<0.01).HAMD-17认知障碍因子与TAS-20总分和因子分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可能为抑郁症的一种状态反应,其特征与抑郁症功能性躯体不适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疗效、认知功能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联合组(n=40)。对照组给予碳酸锂,联合组给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比较两组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评分、整体治疗效果、认知功能、神经递质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BRMS评分、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深抑制递质、乙酰胆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持续性操作测验评分、γ-氨基丁酸、多巴胺、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言语记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We fou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me to recovery and rates of chronicity in 155 patients with bipolar illness when the episodes were subtyped into those with manic symptoms alone (pure manic), depressive symptoms alone (pure depressed), or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mania (mixed or cycling) up to the time of entry into a clinical research study. Most of the patients in all three groups who did not recover received levels of somatotherapy that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nsity of treatment appropriate to each condition. Based on a median follow-up of 18 months, the life-table estimate of the probability of remaining ill for at least one year was 7% for the pure mani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32% in patients who entered the study with episodes that were mixed or cycling. Purely depressed patients had a 22% probability of remaining ill, approximating rates found in patients without bipolar illness who have episodes of depression. Different clinical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predict time to recovery in each of these groups. We propose that this subtyping of episodes may be a clinically useful part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bipolar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