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和视功能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97眼)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根据患者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的效果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单因素分析筛选wAMD患者抗VEGF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治疗无效患者的后续治疗和视功能预后情况。结果 抗VEGF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wAMD患者BCV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MT较治疗前均有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wAMD患者无效21眼(无效组),有效76眼(有效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32,95%CI=2.314~44.342,P=0.011)、基线BCVA(OR=8.361,95%CI=7.239~32.764,P=0.009)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无效组12例(57.1%)更换抗VEGF药物治疗,33.3%患者更换抗VEGF药物后视力改善,5例(23.8%)联合PDT治疗后视力与单纯抗VEGF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及基线视力差是抗VEGF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部分治疗无效患者更换治疗药物后可改善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抗VEGF治疗基线荧光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指标与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连续抗VEGF治疗应答良好的125例125眼RVO继发ME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每月1次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0.05 ml,直至ME完全消退。所有患者均采用Spectralis HRA+OCT进行FFA及OCT检查,半自动分析患者基线FFA及OCT形态学指标。采用Logt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分析因素与患者治疗后BCVA的关系。主要指标 BCVA,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灌注,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视网膜容积,视网膜各层的完整性。结果125眼中,7眼(5.6%)基线BCVA≥0.5,抗VEGF治疗后43眼(34.4%)BCVA≥0.5。患者基线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无灌注(P=0.01,OR=0.213)、 内丛状层结构模糊(P=0.005,OR=0.225)、外界膜破坏(P=0.001,OR=0.160)是阻碍治疗后获得良好视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基线FFA显示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无灌注或OCT显示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内丛状层结构模糊或外界膜破坏提示抗VEGF治疗RVO继发ME的视力预后不佳。(眼科,  2018,  27:111-11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不同机制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视力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部出血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用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评估黄斑出血的病因。比较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和无CNV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年龄、性别、屈光度和眼底特征。结果 共纳入患者33例,其中CNV患者18例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15例无CNV的患者保守治疗。CNV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NV组(P<0.05)。非CNV组漆裂纹更常见,而CNV组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更常见,2组间的性别、屈光度、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2组视力均明显改善,但改善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度近视的CNV黄斑出血者较无CNV者年龄大,且常合并Fuchs斑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CNV出血抗VEGF治疗或非CNV出血保守治疗均有明显的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病例,收集所有病例的详细病史,每位患者只统计首次手术眼。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 416例患者中,术后7 d新诊断为干眼84例,干眼发生率为20.19%;术后30 d干眼患者45例,干眼发生率为10.82%;术后90 d干眼患者8例,干眼发生率为1.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973,P=0.001)、饮酒史(OR=27.444,P<0.001)、2型糖尿病(OR=12.204,P<0.001)、睑板腺功能障碍(OR=2.591,P=0.017)、既往眼部手术史(OR=67.226,P<0.001)、配戴角膜接触镜(OR=15.019,P<0.001)、累积释放能量高(OR=1.188,P=0.002)和负压吸引时间长(OR=1.101,P<0.001)均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饮酒史、2型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既往眼部手术史、配戴角膜接触镜、累积释放能量高以及负压吸引时间长均是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进行相应干预,降低干眼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治疗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共15例(15眼)。使用OCT评估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 15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黄斑裂孔完全愈合,2例患者黄斑裂孔未愈合。未愈合者均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黄斑裂孔愈合的患者未见裂孔再开放,解剖愈合率为86.7%。晶状体囊膜移植术前患者BCVA(logMAR)为1.49±0.33,术后为1.27±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11),术后BCVA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晶状体囊膜移植片移位,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眼内炎、晶状体上皮细胞或Müller细胞过度增殖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囊膜移植能有效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提高黄斑裂孔愈合率,并能改善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房水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及房水细胞因子与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wAMD患者抗VEGF治疗敏感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wAMD患者(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对照组)各30例(30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研究期间房水,用微球悬浮阵列技术(Luminex200TM)进行房水细胞因子浓度检测。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连续2次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与房水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抗VEGF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两组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细胞因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抗VEGF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房水中VEGF-A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89,P<0.001);连续2个月抗VEGF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CM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抗VEGF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房水中PDGF-BB浓度与视力呈负相关(r=-0.413、-0.508,均为P<0.05),治疗1个月后MCP-1、IL-6、ANGPTL4浓度与CMT均呈正相关(r=0.743、0.552、0.566,均为P<0.05)。结论 房水细胞因子IL-8、MCP-1、ANGPTL4可能参与wAMD疾病的发生,抗VEGF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减轻黄斑水肿,其中视力恶化可能与房水细胞因子PDGF-BB浓度有关,而房水细胞因子MCP-1、IL-6、ANGPTL4浓度可能与黄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尿蛋白含量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住院或门诊已确诊为2型DME患者82例,根据尿肾功能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尿白蛋白含量小于30 mg为正常蛋白尿组(19例),尿白蛋白含量30~300 mg为微量蛋白尿组(16例),尿白蛋白含量大于300 mg为大量蛋白尿组(47例)。收集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肾功能检验结果[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酶]、血生化检验结果[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基线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er macular thickness,CMT)。所有患眼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均为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BCVA及CMT资料;以CMT降低≥20%为黄斑水肿消退疗效敏感,反之为疗效不敏感;以BCVA提高2行及以上为视力提高疗效敏感,反之为疗效不敏感。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三组患者行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力提高疗效及水肿消退疗效的因素。结果 三组患者行抗VEGF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视力提高疗效、黄斑水肿消退疗效敏感率正常蛋白尿组为68.0%、100.0%、94.7%、94.7%和10.5%、73.7%、100.0%、100.0%,微量蛋白尿组为50.0%、87.5%、87.5%、87.5%和0、62.5%、87.5%、93.8%,大量蛋白尿组为19.0%、42.6%、42.6%、31.9%和0、25.5%、36.2%、23.4%;尿蛋白含量越低,治疗后视力提高疗效、黄斑水肿消退疗效越敏感;三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提高疗效、黄斑水肿消退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NAG酶、糖尿病病程、蛋白尿分组、基线CMT与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疗效均有关(均为P<0.05);血肌酐、EGFR、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NAG酶、高血压、蛋白尿分组、基线CM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黄斑水肿消退疗效均有关(均为P<0.05);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蛋白含量是影响DME患者行抗VEGF治疗后3个月视力提高疗效(OR=1.03,95%CI为1.01~1.12)及黄斑水肿消退疗效(OR=1.21,95%CI为1.09~1.43)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 DME患者尿蛋白含量越低,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力提高疗效、黄斑水肿消退疗效越好,尿蛋白水平高是DME患者行抗VEGF药物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100例(100眼)DME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DME病理学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组(40眼)、囊样黄斑水肿组(35眼),弥漫性视网膜增厚组(25眼)。以末次抗VEGF治疗后1个月CMT下降率≥20%为患者黄斑水肿消退疗效达标,反之为未达标。以BCVA提高2行及以上为患者视力提高疗效达标,反之为未达标。比较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糖相关指标、血压、血脂指标及生化指标、眼科相关指标。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抗VEGF玻璃体内注射对DME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末次治疗后1个月3组患者BCVA(logMAR)、CMT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水肿消退疗效未达标患者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HDL)、基线CMT、感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并确诊为DR的患者147例230眼。其中,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者65眼,不合并DME者165眼。观察并分析DR患者眼底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图像、眼底彩照表现及血糖相关指标,总结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及眼底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230眼DR患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39.6%。在合并DME的DR患眼(65眼)中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为53.8%,而在未合并DME的DR患眼(165眼)中发生率为33.9%;合并DME的DR患眼的发生率高于未合并DME的DR患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8,P=0.005)。在ICGA检查中,扩张型毛细血管开始显影时间为3 min 57 s~7 min 31 s,平均开始显影时间为4 min 58 s,之后染色逐渐增强呈现高荧光,持续至10 min后仍不衰退,并与晚期低背景荧光形成强烈对比。依据ICGA形态学特征可将扩张型毛细血管分为两种类型:(1)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较常见,占72.5%;(2)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此型占27.5%。硬性渗出越严重,出现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可能性越大(线性关联值为32.754,P<0.001)。与无扩张型毛细血管眼相比,有扩张型毛细血管眼患者的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含量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扩张型毛细血管在DR患眼中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合并DME的DR患眼;扩张型毛细血管依其在ICGA中的形态学表现可分为孤立的圆形扩张型毛细血管和簇状扩张型毛细血管两种类型;严重的硬性渗出和较差的血糖控制水平与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PC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16眼)PCM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0.7 mg的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若发现PCME复发,则再次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的BCVA(logMAR)分别为0.61±0.17、0.15±0.10、0.14±0.10、0.12±0.10,CMT分别为(540.38±76.10)μm、(229.13±13.27)μm、(227.13±13.32)μm、(225.56±14.88)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眼的BCVA均显著改善,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1,P=0.087)。随访6个月期间,仅1眼行两次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射治疗;2眼出现眼压轻度升高,给予局部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眼部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PCME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09/2015-08在我科应用抗VEGF药物的临床病例,回顾性调查抗VEGF药物应用的病种、频次、用法、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其对视力、眼底情况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选取接受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的患者305例340眼,其中53例60眼(17.6%)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6例18眼(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20例134眼(39.4%)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61例68眼(20.0%)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29例32眼(9.4%)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合并黄斑水肿、16例18眼(5.3%)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4例4眼(1.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眼(0.2%)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和视乳头新生血管1例1眼(0.2%).年龄为16~90岁.247例275眼(80.9%)使用雷珠单抗注射液,58例65眼(19.1%)使用康柏西普注射液.所有患者共计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565次,平均为1.7次/眼.其中,采用"3+按需治疗(PRN)"治疗方法的有98例109眼(32.1%),"1+PRN"治疗方法的有207例231眼(67.9%).单独使用抗VEGF药物69例77眼(22.6%),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10例11眼(3.2%),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35例39眼(11.5%),联合PDT治疗26例29眼(8.5%),联合单纯眼底激光治疗例165例184眼(54.1%).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绝大多数的最矫正视力(BCVA)、眼底情况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本组病例在应用抗VEGF药物治疗期间,除有3例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皮疹,1例出现低热和1例出急性脑梗塞等不良事件外,其余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能明显改善眼底疾病的视功能和眼底情况,但临床尚存在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VR) for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in vitrectomized versus non-vitrectomized eyes. METHODS: The 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Cochrane, EBSCO were comprehensively searched for studies comparing vitrectomized and non-vitrectomized eyes with DME. Clinical outcomes of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the mean number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ix studies involving 641 eyes were included. Final visual gai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MT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vitrectomized eyes at 6mo and 12mo visits (P<0.05). Although the mean reduction in CMT among non-vitrectomized eye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vitrectomized eyes at the 6mo [mean difference (MD)=53.5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8.03 to 78.72, P<0.0001] and 12mo (MD=49.65, 95%CI: 19.58 to 79.72, P=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improvement in BCVA at either 6mo (MD=0.05, 95%CI: -0.02 to 0.13, P=0.14) or 12mo (MD=0.03, 95%CI: -0.04 to 0.09, P=0.43). Injection number of ranibizumab in non-vitrectomized ey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vitrectomized eyes during 6-month period (MD=0.60, 95%CI: 0.16 to 1.04, P=0.008), whil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12mo of follow-up. CONCLUSION: Evidence from current study suggests that IVR was useful for both vitrectomized group and non-vitrectomized group with DME. Although less reduction in macular thickness is found in vitrectomized group, visual improvement between two groups is simila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和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黄斑水肿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DME患者44例63眼记为DME组,另选取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治疗的继发于RVO的黄斑水肿患者40例40眼记为RVO组。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小数)检查并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OCT仪进行OCT检查,自动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1 mm视网膜厚度并以此作为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者玻璃体内均一次性注射0.05 mL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比分析DME组和RVO组患眼基线特征及康柏西普治疗后7 d疗效差异。结果 DME组患眼基线CMT为(484.94±152.89)μm, RVO组为(582.33±241.57)μm, RVO组基线CMT高于DM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E组患眼基线BCVA为0.31±0.20,RVO组为0.29±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7 d, DM...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对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眼科收治的弥漫性DME患者51例51眼,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17例17眼:单纯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组(A组);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5 mg联合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组(B组);单纯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组(C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 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眼压等检查,比较三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三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弥漫性DME患者BCVA、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但A组、B组疗效均优于C组(均为P<0.05)。A组、B组患者BCVA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CMT(197.47±45.26)μm及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9.91±3.18)mm2改善情况优于A 组(205.59±47.33)μm、(13.24±4.87)mm2(P<0.001),且无光凝术及康柏西普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能迅速减轻弥漫性DME及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提高患者视力,其疗效优于单纯改良黄斑格栅样光凝术和单纯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可引起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水平病理性升高,导致眼内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发生。抗VEGF药物最早被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也被试验性地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VEGFl65选择性拮抗剂Pe—gaptanib与VEGF—A单抗Ranibizumab被批准玻璃体内注射,且对DR有较好的疗效;VEGF.A全长抗体Bevacizumab被标示外用于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R,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组融合蛋白Aflibercept针对DR的疗效也得到一些试验的支持。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已被证实短期有效且安全,但其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有待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相关黄斑水肿(ME)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治疗期间接受任何一种抗VEGF药物),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不分先后顺序,治疗期间使用两种药物)。每月随访,共随访6个月及以上,末次注射后,连续3次随访均无视网膜下液,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变化≤50μm,且CMT≤250μm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BCVA及降低CMT,A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4.59±2.83)次,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3.02±1.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A组患者BCVA(logMAR)从0.77±0.47提高到0.48±0.44(P=0.00),B组患者BCVA从0.73±0.45提高到0.42±0.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不同影像类型,采用OCTA探讨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结构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经3+PRN抗VEGF治疗的51例62眼DME患者资料。根据黄斑水肿类型分为弥漫增厚型DME(DRT-DME)组30例(36眼)和黄斑囊样水肿型DME(CME-DME)组21例(26眼)。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OCTA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FAZ面积、黄斑中心凹旁300μm范围内的视网膜血流密度(FD)和FAZ非圆度指数(AI),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CME-DME组患者抗VEGF治疗前后OCTA指标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差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DRT-DME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各方位的CRT均下降、BCVA均改善(均为P<0.05),但FAZ面积、FD和A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