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既往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症),随着近年络病学科形成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方向研究,并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不断深入,文章从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出发,探讨“形气转化—气血津液精—物质能量代谢”异常与该病的关系;从脉络学说切入,探讨脉络末端的孙络与胰岛微血管之间关系及其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影响,据此提出2型糖尿病“运脾津,通脾络”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原创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络病理论的思想渊源,其根源于《黄帝内经》,成形于清末,目前已逐渐深入于临床各科疑难杂病的诊治,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旨在运用中医“络病学说”指导肺问质纤维化的临床用药治疗j笔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病位在气络与血络,主要病机为肺络痹阻、从发病过程来看,肺间质纤维化起病隐匿,病程目久,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理论、临床多以理气化痰活血通络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3.
络脉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治法萌芽于《伤寒杂病论》,病证论治体系于《临证指南医案》初步形成,如今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仍有待发展。皮肤络脉分为气络、津络、血络。血络主内守,气络主卫外,津络主充润。皮肤血络为皮肤腠理所属的有形络道,是脏腑病变传化到皮肤的必由之路。血络调和,则气络条达,津络畅通,皮肤络脉病变以皮肤血络为关键枢纽,也是皮肤病变的前提。邪气伏藏于皮肤血络,是慢性皮肤病的病机特点。笔者总结了络脉学说的渊源和现代发展,提出皮肤血络理论,并就其内涵、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进行了阐述,旨在推进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络病学说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络病学说是伴随着经络学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的,纵观二千余年络病学说发展史,共有三次大发展,一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二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作为外感热性病及内伤杂病的辨治总纲,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中医药传承之路,通过梳理董建华、王永炎、田金洲三位院士的学术脉络,发现三代传承人,代代有创新.第一代董建华院士,创立"通降学说",以"通"为胃肠和其他腑病的治疗原则;第二代王永炎院士,创立"病络学说",提出从络论治脑、心、肾等重大疾病和难治病的新思路;第三代田金洲院士,提出"证候级联假说",为脑病和其他慢病防治...  相似文献   

6.
李澎涛 《疑难病杂志》2009,8(5):257-258
络病理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络脉学说,至清代叶天士针对临床久病难治的状况提出“久病人络”、“久痛入络”学说及相关治法,络病之病机初露端倪。但是,长久以来有关络病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并未在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上获得深入发展。近年来,随着一些重大难治病、疑难病对临床困绕的加重,特别是一些复杂性疾病的产生,原有中、  相似文献   

7.
气与气络学说的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也是中医药学术向现代整体医学体系发展的突破口。《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乃保持整体系统思维指导作用,"形而下者谓之器"乃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格物致知。将"形而上"的哲学整体系统思维与"形而下"的医学格物致知相结合,形成中医学以"气—阴阳—五行"为主导思想,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思维特色。"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结合不仅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是气络学说传承创新研究必须遵循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络病是以局部气滞血瘀为特点,以脏腑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基于现代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多种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成果,将中医传统络病理论与现代基础研究相结合互参,慢性肝病肝硬化可归属于中医络病的范畴,其病理演变为“毒损肝络,气虚络闭”,以益气解毒通络为治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微结构破坏和骨量减少的骨骼系统疾病,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治疗具有潜在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少的中医药却急待挖掘。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历史悠久,该文通过古今学者对“肾精、天癸与骨”的阐释,并结合当代中医络病理论,尤其是气络学说关于气络主骨作用的概述,提出了新理论观点,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为“肾精亏虚,络气虚滞,髓亏骨枯”。此外,在关于骨质疏松实验和临床等研究上,基于此病机并依据气络理论研制的八子补肾胶囊也表现出了良好效应。这为创新中医理论,有效指导临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加强其防治研究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包括血管病变中的病理状态,创新发展络病理论对于提高包括血管病变在内多种难治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络脉分为运行经气的气络与运行血液的脉络,笔者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和"气络-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概念,对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体质学说是中医药辨证治疗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慢病管理研究中多引入了此项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效.系统总结认知功能损害中有关体质学说的研究内容,通过文献分析,初步证实认知功能损害中体质因素的影响,可以看出未来中医体质学说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提供一条新的临床及科研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少英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4):759-76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抑郁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早期干预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对糖尿病抑郁的中医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研究方面,中药治疗、非药物疗法、心理干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糖尿病抑郁尚未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分类及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中医药早期干预糖尿病抑郁的文献偏少。针对于此,今后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糖尿病抑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基于顶层设计,应用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针对糖尿病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患者体质分类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肝主疏泄"标志着情绪加工的性质、症状的轻重、机体的状态、体现着机体内相关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系统联动的动态变化过程。"肝失疏泄"作为情绪加工中存在的病机,有其独特的"有诸外必有诸内"的客观化反应。研究工作需要从中医理论形成的自身规律、疾病变化特征等寻找切入点,探讨"肝主疏泄"证候表征的研究思路。同时"肝主疏泄"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体五脏络脉系统为基础的调节网络病变的概括,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不仅能够阐明许多过去未曾解释情志疾病的生理病理现象,而且还可能为未来进一步防治多种情志疾病提供新手段、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大蒜为药食同源食物,中医文献记载大蒜可用治关格病症(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大蒜素为大蒜的提取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肿瘤、细菌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药理学作用。近年来,大蒜素在肾脏疾病中的药理学作用也被挖掘。大蒜素可多途径、多靶点保护肾脏,对慢性肾脏病、急性肾损伤、肾纤维化、肾肿瘤等均有一定作用。今后有关大蒜素的研究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系统研究大蒜素防治肾脏疾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环节,研制适合临床长期使用的新剂型,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逐渐细化,一些先进的医学诊疗设备也应运而生。这些措施在给疾病诊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忽视了对患者整体状态的审察与调整,这种专科疾病专科治疗的方式不能实现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健康,而诊疗设备价格高昂更是增添了人们的经济负担。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内容,其以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简、效、廉”医疗服务的目的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与全科医学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核心内涵和地位是推动全科医学在祖国土壤发展的基本条件、核心动力和保障,在推动全科医学体系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可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现代化科学思想相结合,建立中医式全科医学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模式。为此,本文倡导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发展之优势,以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规律为鉴,取类比象、辩证的看待全科医学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的全科医学之路,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科学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内经》“肺合大肠, 大肠者, 皮其应”的中医肺藏象理论的基础上, “皮”“肺”“肠”三者在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构成了环型体系, 对于中药外治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皮-肺-肠”轴的提出主要从实体结构、免疫、内分泌、神经等方面探讨三者的联系。近年来, 皮肤微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笔者基于微生物的视角探讨“皮-肺-肠”轴在以特应性皮炎为起点的“特应性进程”过敏性疾病中的时空关联。基于“皮-肺-肠”轴的皮肤微生物调节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也为中药外用制剂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瘀毒"病机理论的诠释,为中医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方法]通过查阅肿瘤相关中医学文献,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探讨"瘀毒"理论中"瘀"和"毒"的含义及成因,对"瘀毒"理论进行诠释,并提出相应治疗策略。[结果]肿瘤"瘀毒"病机理论中的"瘀"指的是体内物质淤积、阻滞的状态,多由正虚和邪实共同导致。"毒"指的是具有强烈致病性,容易导致疾病恶化的致病因素,多由"瘀"蕴久而生。在微观层面,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及其组分的改变是"瘀毒"的典型特征。根据"瘀毒"理论,匡扶正气,求本溯源;探寻邪实,不忘瘀血;瘀毒同治,通达机变是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依据"瘀毒"理论衍生的治则治法可以指导肿瘤的治疗,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为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构建符合中医思维特点的病机学说,是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AS组织病理发展过程,充分结合中医学意象思维模式,综合大量现代研究成果,提出AS"痈疽"病机假说,及分期病机特点与防治原则,为AS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最早记载于《素问·汤液醪醴论》,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明确其具体含义指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之法。文章拟对现代医家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心、肺、肾系疾病、肢节类疾病、皮肤类疾病的应用进行梳理,体现经典理论对于现代临床疾病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经典理论法则,合理应用将取得良好疗效,对中医经典理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中医学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