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对晚期转移患者疗效欠佳。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发展迅速,极具潜力,但整体临床有效率不高。肿瘤通过多种机制改变肿瘤微环境,产生免疫耐药,从而大大降低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热疗不仅可发挥热效应的抗肿瘤优势,还可通过多种途径起到直接和间接免疫增敏作用,将"冷肿瘤"转变为"热肿瘤",从而多方面起到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作用。大量基础实验证明,在小鼠体内进行热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部分正在开展的热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试验也已取得较好进展。本文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热疗、热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3个层面分析了联用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热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包括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等。溶瘤病毒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肿瘤新兴制剂,通过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来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Talimogene laherparepvec (T-VEC)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溶瘤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其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备受瞩目。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许多实体瘤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包括CTLA-4 及其抑制剂、PD-1 及其抑制剂等。T-VE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癌优势互补。溶瘤病毒与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黑色素瘤的应用包括T-VEC与ipilimumab 联合治疗、T-VEC与pembrolizumab 联合治疗等。通过将溶瘤病毒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能够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本文对两种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的合理性及两者联合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的负性调控因子,通过与其配体PD-L1/PD-L2结合,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而PD-1抑制剂则可恢复免疫系统的抗肿瘤作用。较其他治疗手段而言,PD-1抑制剂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其仍然存在不足,即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是无效的。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可改善PD-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有效率。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放疗、化疗、癌症疫苗和其他癌症治疗方法。FDA已批准了PD-1抑制剂联合CTLA-4阻断剂治疗,其抗肿瘤效率与肿瘤微环境以及免疫相关因子有关,但关于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对肿瘤阳性响应率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文将综述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免疫治疗是当前实体肿瘤治疗研究的新方向,而在免疫系统中发挥负性调节分子的免疫检查点在限制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PD-1及PD-L1、CTLA-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开发为抗肿瘤药物进行临床研究,dMMR/MSI-H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客观反应。本文基于结直肠癌免疫分型,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通过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损伤功能来增强原有的抗肿瘤免疫应答。ICI已被批准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肾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然而,许多患者对免疫治疗没有反应。其中部分原因是由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介导的。这种异质的未成熟骨髓细胞群可以强烈抑制T细胞和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并刺激调节性T细胞(Treg)产生免疫抑制,导致肿瘤进展。MDSCs可以促进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的耐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DSCs在肿瘤患者中的比例和免疫抑制功能可用于治疗反应的预测。本综述重点介绍了MDSCs在免疫检查点抑制中的作用,并提供了MDSCs与ICI靶向联合治疗的策略,以提高后者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有效率不足30%。放疗可以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通过协同效应或互补机制增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笔者就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治疗的应用基础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7.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基因编辑 T 细胞通过靶向 T 细胞的调节通路增强抗肿瘤免疫,现已成为精准免疫治疗肿瘤的新武器。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持续诱导免疫反应仅对少部分患者有效,而应用嵌合抗原受体或 T 细胞受体重新修饰 T 细胞的方法因缺乏肿瘤特异性抗原而受到限制。联合治疗模式和筛选优势人群是未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发展的主要方向,设计双抗体或特异性抗体的 T 细胞可能提高精准免疫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带来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伴随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对治疗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发生率较高,且对患者生存产生了不良影响。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定论。全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在临床上更好地监测和管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9.
免疫检查点是在机体自身免疫和抗肿瘤作用之间维持平衡的一系列重要因子,通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可识别和启动多条免疫检查点通路,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机体免疫稳态中起关键作用,但肿瘤细胞可以利用该途径逃避免疫监视。因此,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通路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运而生。随着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新兴免疫靶点脱颖而出,极具应用前景和临床价值。本文就部分新兴的免疫治疗靶点的特性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已超过肺癌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病死率居全部恶性肿瘤前五位。肿瘤可以激活与免疫稳态相关的负调节途径以及主动逃避免疫细胞的监测,因此免疫系统在肿瘤中的作用在过去未被重视。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才成为研究热点。肿瘤免疫疗法通过重新启动并维持肿瘤-免疫循环,恢复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不仅限于针对单个致癌基因紊乱或肿瘤细胞的其他自主特征,因此,肿瘤免疫疗法可以产生抗肿瘤活性。在不同类型的肿瘤免疫疗法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影响最为广泛。本文就乳腺癌相关经典免疫检查点和新型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这些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免疫系统与血管生成系统相互作用可以增加抗肿瘤活性。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AD)批准阿维单抗联合阿昔替尼用于晚期肾癌一线治疗。尽管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癌治疗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果,但同时也加重了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虽然大多数患者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间歇期出现了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但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并未加重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而是与抗血管生成药的毒性反应有关。因此,本文旨在总结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癌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多种肿瘤的一线/二线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在各大指南中作为I类证据推荐临床应用,但并不是每种肿瘤和每个肿瘤患者都能对该疗法敏感,且目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多是靶向T淋巴细胞提高活性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已有研究证实机体中存在大量除T淋巴细胞之外的免疫细胞,例如B淋巴细胞、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巨噬细胞等,相对于ICIs不敏感的患者,对ICIs敏感的患者肿瘤组织中B细胞大量富集。因此B淋巴细胞是否会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B淋巴细胞在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能否作为ICB治疗的敏感性标志物以期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氩氦刀冷冻消融术作为一种肿瘤物理消融治疗方式,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研究表明其效果不仅在于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机体抗肿瘤免疫状态的激活对抑制局部肿瘤生长及消除残余肿瘤细胞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虽然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克服耐药问题,目前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多项研究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进行深入的探索.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瘤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成为继手术和放化疗之后新的抗肿瘤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目前临床研究最广泛、效果最佳的免疫治疗方法,在膀胱癌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开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的二线治疗乃至一线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的治疗和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治疗潜力。本文重点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各期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诊治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要创新的方法来减少创伤和改善预后。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创新性研究的深入,乳房和腋窝的非手术治疗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微波消融作为一种微创的精准局部治疗方式,具有消融迅速、操作方式简易、术后并发症较少等特点,目前已尝试用于治疗早期乳腺癌,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此外,有研究报道,早期乳腺癌经微波消融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激发体内抗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免疫效应可能与微波消融后肿瘤抗原的大量释放有关。乳腺癌单用免疫治疗效果差,有研究者提出通过联合免疫治疗增强消融免疫效应的方案,但其具体疗效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随着对于微波消融引起体内免疫效应的研究深入,微波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有望成为全新的精准治疗策略和理念。本文对微波消融在乳腺癌局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免疫检查点是指对于免疫系统进行负性调节的一组因子,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头颈肿瘤是当今世界第八大常见恶性肿瘤,约90%为鳞状细胞癌,致死率逐年递增,头颈鳞癌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并开始被深入研究。近期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头颈鳞癌,同时其他免疫检查点的针对性研究也日益增多,如B7蛋白家族其他成员、CTLA-4、LAG-3等。针对这些免疫检查点的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开发也在同时进行。这预示着免疫检查点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解决头颈部肿瘤的新趋势,然而当前缺乏对于头颈部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概括与总结,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最新的文献与报道对于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检查点及其相关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ligand 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的研究十分热门,为多种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ICI的有效率仍偏低,非目标患者对其没有应答,部分患者会出现延迟反应、假性进展等特殊应答模式,目前尚无精准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能够提前对患者的肿瘤反应及预后做出判断,使得患者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受到限制,本文对目前常用及部分近期研究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免疫抗癌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实体肿瘤的方法。在这个新的领域,免疫系统里作为负向调节因子的免疫检查位点,在抗肿瘤免疫反应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诸如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现在已经研发出了针对前述这三者免疫检查位点的阻断因子,用于抗肿瘤的药物,在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中有着可喜的成果。本文综述关于在结直肠癌中免疫检查位点阻断剂的生物背景和临床研发最新进展。关于阻断PD-1和PD-L1的临床前期试验结果的前景令人充满希望,尤其是在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更加明显。接下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临床试验将证实这些初步结果,并且评估这二者联合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和确认这两个生物标记物作为免疫检查位点阻断剂的效应在哪些人群中更有可能受益或更加抵抗。  相似文献   

20.
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分子,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广度,从而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和破坏。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通过激活免疫检查点活性,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通过拮抗免疫检查点蛋白,促进T 细胞活化,进而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在淋巴瘤的治疗领域,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检查点抑制剂亦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主要总结免疫检查点蛋白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 4)、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1,PD- 1)及其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的生物学活性,并介绍相应抗体药物在淋巴瘤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