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孙涛李永柏刘淑英陈维金涂文伟杨红育聂荣国谢依群尹秀兰杨锡强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以前采用阿司匹林(ASP)为主的抗凝、抗炎和对症治疗。近年国外报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迅速控...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用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Newburger等报道静注丙种球蛋白(IVIG)对小儿川畸病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和用法有关以来,国内外围绕小儿川崎病静注丙种球蛋白优选方法的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我们对应用典型的IVIG常规剂量多日静注或单日大剂量静注的小儿川畸病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外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制。方法观察26例KD患儿IVIG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anti-CD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计数凋亡细胞百分率和DNA梯度分析及临床症状改善。结果KD患儿PBMC体外培养凋亡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低,DNA梯度出现延迟;IVIG治疗后,PBMC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P<0.001),DNA梯度出现时间提前,与单用阿司匹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VIG治疗KD的机制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肝损害在预测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无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KD的925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有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异常分为肝损害组(n=284)和非肝损害组(n=641),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损害等指标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无反应的临床价值。结果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间较非肝损害组更早,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更高(P<0.05)。肝损害组KD患儿入院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非肝损害组(P=0.034);给予首次IVIG治疗后,肝损害组发生IVIG无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肝损害组(P<0.001)。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与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和ALT水平升高有关(P<0.05);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与四肢改变、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ALT水平升高及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结论KD急性期合并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早且炎性指标水平更高,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IVIG治疗无反应。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损害(CAL)、尤其是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了预测可能发生CAL的风险,尽早采取措施,使CAL发生率和损伤最大程度减小,文章逐一评述了年龄和性别、发热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白蛋白水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的时间和剂量、难治性川崎病复发等单一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与CAL发生率的关系。还介绍了原田评分、小林评分评价系统评估CAL风险的应用价值。此外,腱糖蛋白C(TN-C)、micro RNAs(mi RNAs)、基因多态性等实验室指标也在文中有所介绍。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34d.患儿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外院曾给予静滴“阿莫西林”2d,“头孢吡肟”3d等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将36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未用IVIG;B组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大剂量IVIG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总热程缩短,皮疹、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明显,冠状动脉损害发病率明显降低。结论大剂量IVIG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8.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非敏感型川畸病4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非敏感型川畸病的特点及评估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对4例IVIG非敏感型川畸病进行临床分析,在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地塞米松,观察疗效。结果:IVIG治疗不敏感的4例川畸病患儿,加用地塞米松静注后48h内均退热,预后满意。结论:对于IVIG非敏感型川崎病,在排除感染和抗凝治疗前提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优选静脉免疫球蛋白剂量治疗川崎病临床与免疫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目的 探讨1g/kg与2g/kg单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两种剂量治疗儿童川崎病是否具有同样理想的临床效果与免疫调节效应。方法 对比急性期症状与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及随访半年内冠关动脉病变(CAD)发生率,以此作为临床判断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处岣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凋亡细胞DNA片段出现等细胞凋亡延迟纠正状况,作为IVIG治疗川崎病发挥免疫调节效应的判断指标。结果 川崎病发病5 ̄7天内单剂给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以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发热性疾病。虽然KD被报道已50余载,近年来对于KD的病因和病理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KD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尤其是对不完全性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IKD)的诊断更加困难。目前对于IKD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这导致临床上不能对IKD进行及时识别和规范治疗,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因此,该文就IKD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进行总结,加深临床工作者对IKD的认识,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国KD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再次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无反应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初次丙球无反应并接受再次丙球治疗的KD患儿,分为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对2组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KD患儿进入分析,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占75.3%(61/81),无反应组占24.7%(20/81)。两组性别、年龄、初次丙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2次丙球使用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初次丙球使用前,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血常规(WBC、PLT、Hb、N)、CRP、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次丙球治疗前与初次应用丙球前,血常规和CRP指标差值再次丙球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丙球使用前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不能预测初次丙球无反应KD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初次应用丙球后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RP指标对再次应用丙球是否有效亦无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影响冠状动脉.该病的长期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早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丙种球蛋白耐药者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大,早期预测丙种球蛋白耐药及冠脉损伤、及时采取措施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该文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耐药及冠状动脉损伤的预测指标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川崎病(KD)免疫球蛋白(IVIG)敏感性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404例初诊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IVIG治疗前后的血常规、NLR和PLR值,通过ROC曲线确定NLR和PLR在预测川崎病IVIG不敏感的最佳cut-off值;用logistic回归确定IVIG不敏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404例川崎病患者中31例IVIG不敏感。与IVIG敏感组相比,IVIG不敏感组的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启用IVIG时的病程较短(P0.05);IVIG治疗前后的NLR、PLR水平以及CRP均较高(P0.05)。IVIG治疗前、后的NLR和PLR对川崎病IVIG不敏感最佳预测值分别为4.36、162和1.45、196。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VIG治疗前的病程、CRP,以及IVIG治疗前后的NLR和PLR是IVIG不敏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NLR和PLR可能作为川崎病患者丙球不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目前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ⅥG)是川崎病的经典疗法.然而,约10%~20%的KD患者IVIG治疗无反应,且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业已证明,IVIG治疗无反应与基因有一定相关性.免疫球蛋白Fc受体相关基因、1,4,5-三磷酸肌醇3激酶C基因是其中研究深入且与IVIG无反应有明确相关性的基因.该文就IVIG无反应型KD的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different brands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dministered to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KD) result in different outcomes. STUDY DESIGN: We analyzed children with KD and divided them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brand of IVIG. A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y (CAA) was defined as having a lumen diameter (inner border to inner border) of > or =3 mm in KD cases <5 years old and > or =4 mm in cases > or =5 years old, and giant aneurysm was defined as a lumen diameter > or =8 mm. Patients were considered nonresponsive to IVIG therapy if fever persisted longer than 2 days after completion of treatment and needed retreatment with IVIG. RESULTS: We collected 437 cases, 29 (6.6%) were nonresponsive, 17 (3.9%) had CAA at convalescence, and 3 (0.7%) had giant aneurysm, 2 of whom had develop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s. Patients receiving Brand C IVIG, prepared with beta-propiolactone, had higher rates (10%, 9/93, P = .01) of CAA at convalescence and nonresponsiveness (13%, 12/93, P = .001); giant aneurysm occurred in 3/93 (3%) receiving Brand C IVIG and in 0/344 who received the other 3 brands (P = .008). CONCLUSIONS: IVIG, prepared with beta-propiolactone, was mos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onresponsiveness, CAA at convalescence, and giant aneurysm. Physicians should be cautious when using IVIG prepared with beta-propiolactone or enzyme digestion to treat K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完全KD与典型KD在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 484例KD患儿进入分析,其中不完全KD 262例(17.6%),典型KD 1 222例;<1岁患儿中不完全KD占24.9%。不完全KD和典型KD患儿的平均发热时间分别为(7.8±5.0)和(6.7±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 四肢改变、多形皮疹、眼结膜充血、口唇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和肛周改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KD;卡疤改变、扁桃体肿大、阴囊或外阴改变、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与典型K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RP、ESR、Hb、WBC、PLT、ALT、AST、CK-MB和LDH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完全KD与典型KD患儿对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 vs 17.5%);不完全KD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57.5%、14.1%和1.9%,典型KD患儿分别为31.5%、5.9% 和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完全KD较典型KD发热时间长,且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但实验室指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9):867-876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儿童川崎病IVIG应用共识或临床指南.该共识是基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川崎病中IVIG应用的研究进展,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6月。纳入标准治疗方案(大剂量IVIG+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对KD CAA发生率影响的相关文献。依据KD诊断标准、研究设计、冠状动脉影像学随访时间和冠状动脉检查是否采用盲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7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均为英文文献,其中4篇为RCT文献,3篇为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评分2分3篇,5分1篇,6分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CAA的发生率(RR=0.34,95%CI:0.13~0.89)。由于纳入文献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行亚组分析,显示研究设计(RCT和非RCT)、样本量(100和100)、糖皮质激素的类型(泼尼松龙和其他)是异质性产生的原因。RCT研究及样本量100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率(RR分别为0.79和0.73,95%CI分别为0.43~1.43和0.42~1.28)。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IVIG再治疗率(RR=0.48,95%CI:0.32~0.72),显著减少发热天数(WMD=-1.66d,95%CI:-2.58~-0.73d),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影响(RR=0.87,95%CI:0.35~2.16)。结论现有证据提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率,可减少IVIG再治疗率和发热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