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摘要]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调控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中,SHP2 是目前唯一被证实的原癌蛋白,参与调控多个癌症相关过程。其活化突变会导致白血病、黑色素瘤、乳腺癌及肺癌的发生。2016 年以来,随着高特异性、可口服的SHP2 新型变构抑制剂成功开发,靶向抑制SHP2 在抑制肿瘤生长以及改善肿瘤耐药性方面逐渐显现出了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提示SHP2 抑制剂有望成为首个靶向酪氨酸磷酸酶的抗肿瘤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2.
包含Src同源2结构域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rc homology region 2-containing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2,SHP2)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具有促癌作用的细胞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SHP2可以通过介导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下游的RAS/ERK、PI3K/Akt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影响肿瘤预后。同时,SHP2参与调控PD-1/PD-L1、CTLA-4、BLTA和TIGIT等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对于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细胞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靶向SHP2不仅可以通过抑制RTK下游信号通路,还可以通过改善免疫微环境治疗恶性肿瘤。因此,SHP2具有免疫与靶向双重治疗肿瘤的功能,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展现出极高的潜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癌治疗有限,预后较差。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因其显著的生存获益已成为除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之外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之一,已被批准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提示胃癌免疫治疗时代已经到来。本文介绍了免疫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肿瘤免疫治疗因其显著的生存获益已成为除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之外有效的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之一,目前已被批准用于多种晚期肿瘤的治疗。尽管部分肿瘤患者能从中获益,但该抑制剂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有助于患者筛查及个体化治疗,对规范免疫抑制剂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钟易  胡胜 《中国肿瘤》2014,23(11):934-938
最近,对癌症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已经促进了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药物治疗和癌症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旨在抑制维持肿瘤生长的至关重要的分子通路;而免疫治疗是刺激宿主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长期的肿瘤抑制。靶向治疗也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因此提出一种可能性,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传统疗法的疗效较差,且目前尚无针对食管癌的特 异性靶向药应用于临床。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免疫治疗主要包 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过继免疫细胞疗法、联合疗法和肿瘤疫苗疗法等。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等免疫治疗方法在食管癌各线治疗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食管癌相关生物标志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预测 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癌症患者的过继免疫治疗是临床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癌症患者体内天然存在着能够对恶性肿瘤细胞进行识别、攻击和杀伤的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它们具有对少量肿瘤细胞产生快速免疫应答和持续长期发挥抗癌作用的优点。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如将骨髓中的这部分T细胞分离出来,并以特定手段激活并回输体内,将可发挥强大的免疫治疗作用。为了帮助临床癌症治疗研究者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杀伤能力和临床治疗效果,并妥善处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文对近年有关癌相关CD8+记忆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8.
肺肉瘤样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罕见病理类型,兼具上皮组织及间叶组织肿瘤的特性,是恶性程度极高的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极易发生血管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肺肉瘤样癌的诊断比较困难,易发生误诊,需使用大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肺肉瘤样癌对放化疗敏感性差,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在肿瘤治疗中的快速发展,肺肉瘤样的治疗也正逐步向精准治疗及免疫治疗探索。本文将对肺肉瘤样癌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治疗的进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
腹膜转移癌是临床常见难题,其局部微环境近年来已逐步被关注和研究。腹膜和腹水构成了腹膜转移性癌灶特殊的局部微环境,巨噬细胞是腹膜转移癌微环境中占比最多的免疫细胞群体,具有多种亚型,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在癌细胞存活、血管生成、腹膜侵袭和腹膜转移癌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靶向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免疫治疗逐步开展,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本文对巨噬细胞在癌症腹膜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针对巨噬细胞可能的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综述列题     
肿瘤休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癌症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新进展及抗癌策略;补体调节蛋白CD46、CD55及CD59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高密度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芯片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靶向P1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免疫检查点是指对于免疫系统进行负性调节的一组因子,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密切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头颈肿瘤是当今世界第八大常见恶性肿瘤,约90%为鳞状细胞癌,致死率逐年递增,头颈鳞癌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受到广泛关注并开始被深入研究。近期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头颈鳞癌,同时其他免疫检查点的针对性研究也日益增多,如B7蛋白家族其他成员、CTLA-4、LAG-3等。针对这些免疫检查点的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开发也在同时进行。这预示着免疫检查点靶向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上解决头颈部肿瘤的新趋势,然而当前缺乏对于头颈部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的概括与总结,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最新的文献与报道对于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检查点及其相关临床治疗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多种肿瘤的一线/二线治疗中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已在各大指南中作为I类证据推荐临床应用,但并不是每种肿瘤和每个肿瘤患者都能对该疗法敏感,且目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多是靶向T淋巴细胞提高活性来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已有研究证实机体中存在大量除T淋巴细胞之外的免疫细胞,例如B淋巴细胞、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巨噬细胞等,相对于ICIs不敏感的患者,对ICIs敏感的患者肿瘤组织中B细胞大量富集。因此B淋巴细胞是否会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产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B淋巴细胞在肿瘤患者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能否作为ICB治疗的敏感性标志物以期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辉  施俊 《现代肿瘤医学》2021,(23):4226-4229
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以化疗为主,但其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如三氟吡啶/替普拉西酯、FLOT化疗方案等。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在胃癌的治疗中被证明有效,如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抗VEGFR-2抗体雷莫芦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法替尼等。免疫治疗也是胃癌综合治疗的热点之一,主要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单抗、派姆单抗等。新药物的出现给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对目前晚期胃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肿瘤靶向药物,具有抗体药物选择性强和化疗药物活性高的优势。近年来,在乳腺癌领域,通过选择不同的肿瘤细胞表面靶点和小分子细胞毒性物质,再加上连接方式的进步,对复发/转移性实体肿瘤有较好治疗效果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不断研发上市,代表着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3种抗体偶联药物获批治疗乳腺癌,除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T-DM1)和曲妥珠单抗-依沙替康衍生物(DS-8201a)用于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外,三阴性乳腺癌也可以从Sacituzumab govitecan获益。同时,一些抗体偶联药物与内分泌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本文就近年来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免疫检查点蛋白通过复杂机制抑制抗肿瘤免疫,进而介导恶性肿瘤的“免疫逃逸”。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两位得主发现了抑制上述机制的癌症疗法,为人类抗肿瘤治疗带来曙光。近年来,针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取得较好疗效,将肿瘤免疫治疗推向新的里程碑。然而继之出现的耐药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这一领域新的难题。本文就PD-1/PD-L1阻断剂耐药现象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瘤免疫细胞治疗近年来备受瞩目。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engineered T-cell,CAR-T)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已经颇见成效,但在实体瘤治疗方面却存在不足。由于具有不同于T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CAR修饰的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广泛的临床前研究证明了CAR-NK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实体瘤治疗方面,展现出了优于CAR-T细胞的应用前景。然而,CAR-NK细胞疗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期实现其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17.
During the recent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era, high-resolution, genome-wide approaches have revealed numerous promising new drug targets and disease biomarkers, accelerating and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targeted molecular therapy compound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there by, revealing new drug targets. Introduction of multiple new technologies in cancer research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drug discovery process, leading to key success in targeted cancer therapeutics, including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he studies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and their role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re already translated from the preclinical level (cell-based and animal models) to clinical studies, enabling the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umor cell biology and improvement of tumor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俞书婷  姚刚 《现代肿瘤医学》2022,(12):2295-2298
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癌症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免疫靶向治疗等主要以肿瘤细胞为靶目标,但很多肿瘤并不能被完全治愈且治疗后伴随很多并发症。一群高度耐药的肿瘤细胞能够使肿瘤重新聚集并转移到新的部位,使肿瘤继续发生发展。如果可以基于它们的表型或功能特征来鉴定具有干细胞样特征的癌细胞,从而找到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抗原制成干细胞疫苗,进而激活机体内特异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靶向清除肿瘤干细胞的目的,就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杀灭肿瘤干细胞甚至可以消除肿瘤对放化疗的拮抗性及耐药性。因此肿瘤干细胞疫苗即靶向肿瘤干细胞的主动免疫疗法的研究与发展对恶性难治性肿瘤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篇综述将对近年来肿瘤干细胞及其疫苗的发现、发展与研究结果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Dysfunction of protein kinas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molecular subtypes of breast cancer. The best example is the known role of HER2 in the tumorigenesis of a proportion of breast tumors.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art knowledge on protein kinases involved in breast cancer. Special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ose that are potentially druggable and those for which targeted agents are currently under clinical evaluation. Options for targeted drug combin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optimal way to integrate new kinase inhibitors in the clinical armamentarium to fight breast cancer. We will review recent results from clinical studies with agents targeting different kinases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breast cancer. In addition, we will evaluate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kinase inhibitors to identify areas of knowledge that could be explored in futur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20.
Shojaei F 《Cancer letters》2012,320(2):130-137
It has been nearly 9years since the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ed the first anti-angiogenic drug (bevacizumab) for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Other angiogenic inhibitors have since been approved or a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linical trials. However, continued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identified major drawbacks associ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lass of agents, including inherent/acquired resistance and induction of tumor invasiveness. In addition, lack of thoroughly validated predictive biomarkers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hurdles to stratify cancer patients and to monitor tumor progression and response to the therapy. Investigations in clinic and preclinical models have provided som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for the above challenges. 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ncise update from recent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