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探索小鼠原位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模型中结肠支架置入的方法与价值。方法:6~8周龄BALB/c雌性裸鼠20只,接受内窥镜引导下小鼠结肠黏膜下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注射。结肠肿瘤形成后,选取肿瘤大小达到4级的15只小鼠作为实验模型,进行支架放置,观察支架置入后小鼠结肠肿瘤及肠腔变化。结果:利用小动物内窥镜行结肠黏膜注射肿瘤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模型的技术成功率为100%,结肠腔内肿瘤形成率为95%。肿瘤大小达到4级需要12~16天(中位时间14天)。所有小鼠的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支架置入后结肠肠腔内肿瘤受压肠腔通畅,肿瘤呈现为1级,一周后肿瘤快速增殖沿支架网眼向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再次狭窄。结论:通过小鼠原位CRC模型的支架置入可以完美地模拟人类CRC梗阻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过程,为研究肿瘤支架置入后肠腔再狭窄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及其炎症微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建立稳定而模拟性好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对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转移特性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建立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为基础,对肿瘤微环境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炎症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保脾法通过脾脏原位注射SL4细胞建立模型,显微镜下观察肝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和脾脏免疫表型及肿瘤炎症微环境变化。结果:造模成功率100%;显微镜下模型组肝脾组织有大量肿瘤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增多。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模型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3-B220+)减少,由62.6%降至30.2%,脾脏B细胞(CD3-B220+)增多,由33.6%升至42.4%,提示B细胞从外周血动员到脾脏以产生抗肿瘤抗体;模型组外周血单核粒细胞(Gr1+CD11b+)增多,由9.6%升至54.1%,在体内循环和炎症微环境作用下,转化为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Gr1+F4/80+),表达量49.5%,提示TAM可能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起关键作用。结论:采用保脾法经脾脏原位注射SL4细胞建立的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可成为研究肿瘤转移的理想模型,为探索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及炎症微环境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小鼠结直肠部位G-CSF的细胞来源.方法 利用致癌剂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和致炎剂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小鼠的结直肠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G-CSF在炎症向肿瘤发展各阶段小鼠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荧光方法 检测小鼠结直肠部位与G-CSF共定位的细胞.结果 AOM/DSS小鼠模型能良好地模拟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病程特点:本研究将其分为3个阶段,即AD1、AD2、AD3阶段.其中AD1阶段小鼠结直肠部位存在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AD2阶段小鼠有不典型增生和腺瘤,AD3阶段小鼠结直肠出现原位癌病变.与正常小鼠相比,AD1、AD2、AD3阶段小鼠结直肠部位G-CSF表达升高,且AD2阶段表达水平最高;G-CSF与小鼠结直肠部位的上皮细胞共定位最广泛,只有少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能跟G-CSF共定位.结论 本研究中AOM/DSS小鼠模型经历了正常黏膜→不典型增生→腺瘤→腺癌的发展过程,能够较好地模拟人由炎症性肠病逐步发展成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病程;AD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表达较高水平的G-CSF,且AD2阶段G-CSF表达最高;AOM/DSS小鼠模型中,G-CSF主要由小鼠结直肠部位的上皮细胞分泌,部分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也可以产生G-CSF.  相似文献   

4.
芥菜籽对氧化偶氮甲烷诱导小鼠结直肠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文献报道芥菜籽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在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诱发昆明种小鼠发生结直肠癌的过程中,通过芥菜籽(mustard seed,MS)进行饮食干预能否预防肿瘤的发生.方法:选择6周龄昆明种雌性小鼠,随机分为AOM组、AOM+5%MS干预组、AOM+10%MS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AOM(10 mg/kg体质量),每周1次,连续3周.32周时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分离结直肠,用预冷的0.9%NaCl溶液冲洗肠内容物.观察记录各组小鼠有无肿瘤发生及发生数目、大小和位置,计算肿瘤发生率.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未发现肿瘤,AOM模型组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率为86.7%,5%MS干预组及10%MS干预组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率分别为60.0%和41.7%,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M模型组小鼠荷瘤数为(2.2±1.2)个,而5%MS干预组和10%MS干预组小鼠荷瘤数分别为(1.1±1.1)个和(0.7±0.9)个,与AOM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芥菜籽饮食干预能够抑制UAOM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进一步用于结直肠癌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结直肠癌常用化疗药物(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分别处理荷瘤小鼠,观察小鼠肝损伤的病理分型及严重程度。方法:C57/BL 小鼠接种Lewis 肺癌细胞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建模后第10天分别腹腔注射L-OHP(8mg/kg,qd×3d)、5-FU(25mg/kg,qd×5d)及CPT-11(20mg/kg,qd×5d),于给药结束后第2天处死动物,制作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肝脏损伤情况。结果:成功建立了Lewis 肺癌细胞C57/BL 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各组肝脏组织学未见脂肪变性、纤维化及炎性浸润,偶见肝细胞水肿。结论:使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分别腹腔注射处理荷瘤小鼠后,短时间内未造成荷瘤小鼠肝脏组织的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6.
Liu Q  Tuo C  Wu B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98-100
建立人结直肠癌裸鼠原位移植肝转移模型,为探讨人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提供实验工具。方法 采用组织学完整的人结直肠癌手术标本植入裸鼠结直肠壁内,观察原位移植的成瘤,移植瘤的侵袭和转移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从34例人结直肠癌标本中筛选出一株人结肠癌裸鼠直转移模型HCV-MHN-I,已传至18代,一株人直肠癌裸鼠矸转移模型 HRA,HMN-2,已传至21代。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Bmi-1与Ki-67,Bcl-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84例结直肠癌及配对正常肠黏膜,21例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的Bmi-1、Ki-67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mi-1在结直肠癌(73.81%)、上皮内肿瘤(95.23%)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59.52%),P<0.05。Bmi-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WHO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值均>0.05。在84例结直肠癌中Bmi-1的表达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0.358,P<0.001。结论 结直肠癌和结直肠上皮内肿瘤中Bmi-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细胞增殖、凋亡和癌变有关。Bmi-1和B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表明Bmi-1可能协同Bcl-2发挥抗凋亡效应,但二者抑制凋亡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研究多是强调短链脂肪酸(SCFAs)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有益作用,如:通过抑制肠道慢性炎症反应,给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和维持肠黏膜上皮稳态,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此外,SCFAs还可以通过拮抗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通过活化caspase-3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激活抗肿瘤免疫,对结直肠癌产生治疗作用。然而,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血液中,部分SCFAs水平升高,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肠道中补充产丁酸细菌,可促进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敲除细菌中产丁酸基因,促癌作用受到抑制。另有临床研究,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发现,高水平丁酸可以抑制伊匹木单抗诱导的T细胞以及白介素-2浸润,降低了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治疗肿瘤的效果。这些研究提示SCFAs在结直肠癌的防治中发挥有益作用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超出这个范围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SCFAs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同时,需要警惕SCFAs不恰当的应用产生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结直肠癌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对小鼠结直肠癌作用的相关微生物机制。方法:将16只5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通过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建立小鼠原位结直肠肿瘤模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氧化苦参碱干预组,每组8只;其中氧化苦参碱干预组于造模第5周开始接受10 mg/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2,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各50份,同时收集在上海建工医院体检行肠镜活检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2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相比,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呈阴性表达(0/50),明显低于癌旁黏膜组织[24%(12/50)]及正常肠黏膜组织[78.3%(18/23)],3组TFPI-2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FPI-2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裸鼠大肠癌原位移植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将60只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建立的裸鼠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5-Fu组、蟾毒灵低(BL)、中(BM)、高(BH)5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给药持续7d。用药结束后第24天每组分别处死6只裸鼠,完整取出肿瘤,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抑制率;剩余裸鼠观察带瘤生存期;TUNEL法检测原位移植瘤细胞的凋亡指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xL、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5-Fu组、BL组、BM组、BH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9.6%、45.6%、56.2%、58.5%,肿瘤体积与NS组比较明显缩小(P<0.01);BL组、BM组带瘤生存期与NS组相比较明显延长(P< 0.05)。TUNEL结果显示蟾毒灵用药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NS组(P<0.01);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结果显示蟾毒灵可抑制Bcl-xL基因表达,促进Bax基因表达(P<0.05)。结论蟾毒灵对裸鼠大肠癌原位移植瘤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Bcl-xL基因和促进Bax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蟾毒灵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路  王少华  王平治  兰澜 《肿瘤》2002,22(6):483-485,F003
目的 建立一种裸小鼠大肠癌肝脏微转移模型的方法。方法 运用盲肠造疝原位瘤块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 ,同时以Alu基因为标志 ,利用PCR法检测接种后不同时期的裸小鼠肝脏中发生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果 盲肠原位接种瘤块后 2周 ,大部分裸小鼠均长出直径 1cm的盲肠实体瘤 ,接种成功率为 88%。接种后生长了四周以上的裸小鼠中有 5 7.1%在其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Alu基因 ,而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异常 ,表明在这些裸小鼠的肝脏中存在着微转移的肿瘤细胞。结论 利用盲肠造疝瘤块原位接种法建立裸小鼠的大肠癌模型 ,其方法简单且成功率高 ,同时易于观察肿瘤的生长。大部分裸小鼠在接种后四周到六周就能够利用PCR法在肝脏中检测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这一发现可为以后大肠癌微转移的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2RV1型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的制作,以及18F-FPA在裸鼠模型中的显像价值。方法:选取22RV1型前列腺癌细胞株进行培养,饲养BALB/c型裸鼠10只,将指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裸鼠右前臂皮下,定期观察成瘤情况。利用CFN-200多功能模块合成显像剂18F-FPA,然后对荷瘤裸鼠进行PET/CT显像,并与18F-FDG和11C-胆碱显像进行对比,评价18F-FPA对前列腺癌的显像价值。结果:BALB/c型裸鼠一次接种的成瘤率为80%(8/10),经一次补种后成瘤率达100%(10/10)。18F-FPA的合成过程约40 min,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7%,符合显像要求。静脉注射显像剂18F-FPA后0.5 h、1 h、2 h,肿瘤均能够清晰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别为5.79±0.78、6.22±0.95、6.29±0.9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比显像显示,肿瘤对18F-FDG和11C-胆碱仅有轻微摄取,SUVmax均小于18F-FPA显像(P<0.01)。结论:用22RV1型前列腺癌细胞株和BALB/c裸鼠可成功制作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 18F-FPA在22RV1型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上有良好的显像效果,但还需要和其他新型显像剂做进一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Chen YL  Wei PK  Xu L  Su XM 《癌症》2005,24(2):246-248
背景与目的建立理想的动物肿瘤移植模型是进行肿瘤防治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公认的胃癌造模的方法为采用完整组织块的“皮下移植法”、“胃囊法”,但传统的造模方法目前尚存在操作复杂、成活率低等缺点,本研究拟采用“OB胶粘贴法”更简便地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方法以反复接种传代于裸鼠皮下的SGC鄄7901人胃癌细胞株建立的移植瘤组织块为材料,将其用生物吻合“OB胶”原位粘贴于裸鼠胃壁,并与传统“胃囊法”、“皮下移植法”比较观察移植肿瘤的生长情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结果“OB胶粘贴法”组原位移植成功率为100%,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肺转移发生率为62.5%,肝转移发生率为87.5%,腹膜转移发生率为87.5%,较之胃囊法(分别为100%、100%、50.0%、50.0%和33.3%),除腹膜转移率升高外,远处脏器转移差异无显著性,但成活率高。皮下移植组未发生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结论“OB胶粘贴法"能更简便地建立人胃癌高转移模型,重现临床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Li C  Yan RP  Yuan GH  Feng YG  Wang JS  Gao X  Huang YS  Zhou JB  Xie SS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0):733-736
目的建立模拟人的原位裸小鼠模型,评价抗人膀胱癌免疫毒素临床前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移行细胞癌细胞系(BIU-87)原位移植于经酸处理的裸小鼠膀胱内,定期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进行解剖、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细胞化学的检测。结果在第7~36天内,成瘤率为92.9%(52/56);其中第12~13天处死的裸小鼠中,95.2%(40/42)发展成移行细胞癌,以浅表性为主。组织学检查证实为Ⅱ~Ⅲ级;免疫细胞化学证实,该模型具有BIU-87细胞的特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MRI检查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密切相关。接种后第7—9天可以检测出原位癌(CIS),其后发展成乳头状瘤或浸润性疾病。结论模拟人的原位裸小鼠模型重复性好,是临床前研究膀胱灌注治疗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8.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come a major disease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that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will not only help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genesis and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but also provide ideal carriers for the screening of medicines and examining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stable, colon cancer nude mouse model highly expressing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for spontaneous metastasis after surgical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SOI). GFPlabeledcolon cancer models for metastasis after SOI were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in all of 15 nude mice and therewere no surgery-related complications or deaths. In week 3, primary tumors expressing GFP were observed inall model animals under fluoroscopy and two metastatic tumors were monitored by fluorescent imaging at thesame time. The tumor volume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with time. Seven out of 15 tumor transplanted mice diedand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wer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cachexia resulting from malignant tumor growth.Eight model animals survived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6 of which had metastases (6 cases to mesentericlymph nodes, 4 hepatic, 2 pancreatic and 1 mediastinal lymph nod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our GFP-labeledcolon cancer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model is useful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the transplanted tumors exhibitsimilar biological properties to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and can be used for real-time, in vivo, non-invasive anddynamic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cells.  相似文献   

19.
肺癌脑转移细胞的筛选及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反复裸鼠体内肺癌细胞接种,筛选出特异性脑转移肺癌细胞株,并建立可稳定产生脑转移的肺癌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应用人肺癌细胞株PC-14尾静脉注射接种裸鼠,5周后处死裸鼠,取出脑转移肿瘤组织,行原代培养后再次接种裸鼠,反复几个循环,观察脑转移形成情况.结果:经过4个循环后,筛选出的PC-14/B肺癌细胞尾静脉接种可在裸鼠产生特异脑转移,可应用于建立稳定转移的肺癌脑转移实验动物模型.结论:应用肺癌细胞株行反复裸鼠体内接种,是建立肺癌脑转移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食管癌原位模型。方法将人食管癌原代肿瘤组织缝合于裸鼠食管表面,以完成食管癌原位模型的建立,并以该模型考察紫杉醇对食管癌的治疗情况。结果食管癌原位模型成功建立,成瘤率100%。紫杉醇的抑瘤率达73%。结论该模型可以良好模拟食管癌患者的进食困难等主要临床症状;紫杉醇对该模型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