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良姜素对青光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照+高良姜素组、高眼压组和高眼压+高良姜素组,每组12只(12眼)。对照+高良姜素组和高眼压+高良姜素组大鼠接受高良姜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和高眼压组大鼠则接受相同剂量二甲基亚砜溶剂滴眼。于造模后第0~28天监测大鼠眼压,并于造模后第28天处死大鼠,收集各组大鼠右眼球,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各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Toll样受体4(TLR4)和NOD样受体3(NLRP3)表达。从4只4 d龄大鼠视网膜中分离RGC,分为空白组、光气组和CoCl2+高良姜素组。光气组和光气+高良姜素组RGC与200μmol·L-1 CoCl2一起孵育48 h,光气+高良姜素组RGC中加入20μmol·L-1高良姜素干预48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RGC的凋亡率及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并采用ELISA检测空白组、光气组和光气+高良姜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iR-22-3p对蓝光暴露下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36只清洁级SD大鼠, 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蓝光暴露组大鼠先进行暗适应24 h,随后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将大鼠暴露在蓝光(光照强度1500 lux)下2 h;另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蓝光暴露组、AAV-miR22组、AAV-miR22&PTEN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其余3组均接受蓝光暴露处理,AAV-miR22组注射1 μL含 2.5×109 vg(基因组拷贝数)的AAV-7m8-miR-22-3p,AAV-miR22&PTEN组注射1 μL含2.5×109 vg的AAV-7m8-miR-22-3p&PTEN,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向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 μL生理盐水,注射结束使用氧氟沙星眼膏预防感染。取大鼠眼球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神经节细胞层(GCL)、GCL至外核层 (ONL)的厚度,其中包含有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采用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标记RGC,计数视网膜上NeuN标记的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盒转染阴性对照、miR-22-3p mimic、miR-22-3p inhibitor至RGC-5细胞,转染48 h后测定miR-22-3p表达量,转染成功即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3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TEN、p-Akt、Akt与Nrf2蛋白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酶标仪上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结果 HE染色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萎缩,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变薄(P<0.05)。另外,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RGC数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miR-22-3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p-Akt/Akt蛋白表达比值均降低(均为P<0.05);miR-22-3p能够负向调控PTEN蛋白在RGC内的表达水平(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2-3p能够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萎缩,并且能够提高大鼠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过表达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表达提高蓝光暴露大鼠视网膜上RGC数。TUNEL实验结果证实:miR-22-3p能够通过抑制PTEN表达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RGC凋亡。结论 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的表达,激活PI3K/Akt/Nrf2通路,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RGC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ogo受体(nogo receptor,NgR)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SD大鼠DM模型,实验分4组,对照组;DM组;siNgR组:DM大鼠玻璃体内给予NgR反义核苷酸序列;siRNA空白组:DM大鼠玻璃体内给予阴性核苷酸序列。1mo后TUNEL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凋亡,试剂盒检测视网膜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NgR及caspase-3含量。结果:对照组、DM组、siRNA空白组及siNgR组MDA含量分别为3.74±0.49,7.21±0.96,6.41±1.34及4.02±0.53nmol/mg prot。与对照组相比,DM组及siRNA空白组视网膜RGC凋亡增加,NgR及caspase-3表达上调,MDA含量升高(P<0.05),而siNgR组视网膜RGC数量、NgR及caspase-3表达、MDA含量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NgR表达增加是糖尿病RGC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NgR诱导视网膜氧化应激、上调caspase-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ANK结合激酶1(TBK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按60 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模型制备完成后,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DM)组、TBK1过表达(TBK1-OE)组 (大鼠玻璃体内单次注射TBK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5 μL,病毒滴度为 1.0×109 IU·mL-1)、TBK1空载体(TBK1-NC)组(玻璃体内注射等剂量病毒包装的阴性对照液),另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CON)组,每组15只。1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TBK1蛋白表达定位,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RGC凋亡,ELISA检测大鼠视网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TBK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TBK1在大鼠RGC中特异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TBK1-NC组大鼠RGC凋亡率,TNF-α、IL-6、IL-1β含量,RIPK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TBK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为P<0.01);TBK1-OE组各指标均增加(均为P<0.01);而与DM组相比,TBK1-OE 组大鼠RGC凋亡率,TNF-α、IL-6、IL-1β含量,RIPK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BK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均为P<0.01)。而DM组与TBK1-NC组大鼠之间RGC凋亡率,TNF-α、IL-6、IL-1β含量,TBK1、RIPK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过表达TBK1对糖尿病大鼠RGC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阻断RIPK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DM模型,玻璃体内注射腺病毒( DM组)或腺病毒包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反义寡核苷酸( siGR组)、阴性核苷酸序列( scRNA组)。另取正常SD 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腺病毒为对照组( CON 组)。12wk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测量大鼠视网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OCK表达变化。
  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siGR组及scRNA组糖皮质激素浓度均明显升高(均 P<0.01)。 HE 染色显示,与CON组相比,DM组及scRNA组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厚度下降,ROCK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而siGR组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抑制糖皮质激素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OCK表达,恢复视网膜RGC密度降低及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利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置RU486溶液。DM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为RU486治疗组,腹腔注射DMSO为糖尿病组。正常大鼠腹腔注射DMSO为对照组。3mo后,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血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浓度,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合光密度值分析的方法,对神经元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及突触数量标志物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体质量明显下降,血清GC浓度明显升高,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GAP-43表达增强,SYN表达明显减弱(均P<0.01); 与糖尿病组相比,RU486组RGC密度明显增加,视网膜GAP-43和SYN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

结论:拮抗GC的作用可能促进了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轴突再生,增加了突触数量,恢复了视网膜RGC密度,结果提示GC长期升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凌士奇  丁正平  吕源淑 《眼科》2003,12(1):47-49,T002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reti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RIR)中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方法 :利用前房高眼压灌注法 ,造成大鼠视网膜缺血 6 0分钟 ,然后恢复其供血 ,并分别于再灌注 12、2 4、4 8小时、7天后处死大鼠 ,摘取眼球作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 ,用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 (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mediateddUTPnickend labeling ,TUNEL) ,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技术 (avidinbiotinperoxidasecomplextechnique ,ABC)分别检测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和P53 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状况 ,同时对视网膜凋亡细胞进行计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RIR 12、2 4、4 8小时、7天后视网膜凋亡细胞数 (每高倍视野均数 )分别为 9 2± 0 912、2 5 6± 1 6 2 5、12 1± 1 6 0 9、0 0 2± 0 14 1。RIR 2 4小时时 ,P53 蛋白表达阳性。凋亡细胞及P53 阳性蛋白均出现在内核层 (innernuclearlayer ,INL)及神经节细胞层 (ganglioncelllayer ,GCL) ,而外核层 (outernuclearlayer,ONL)几乎无阳性表达。结论 :RIR中视网膜内层细胞存在着明显的凋亡征象。尤以RIR 2 4小时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CNTF和Ad-BDNF对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BDN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定量夹伤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和Ad-BDNF,经上丘荧光金(FG)逆行标记RGC,计数视网膜铺片上的RGC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上RGC密度为2155±265个/mm2(n=12),视神经夹伤后RGC在1~2wk内下降速率最快,到3,4wk时RGC细胞数量虽仍有减少但下降速度已经明显减慢。CNTF组在视神经夹伤后1wk时视网膜RGC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4wk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Ad-BDNF组视神经夹伤后1~4wk视网膜RGC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CNT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一次性注射CNTF可以在损伤早期2wk内为损伤的RGC提供神经营养因子,减少RGC的早期死亡。Ad-BDNF治疗组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以持续到损伤后4wk,能够为RGC提供长时间地营养支持,但这种作用比较局限,可能与单一营养因子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牡荆苷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牡荆苷组,均以右眼为实验眼。模型组和牡荆苷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方法建立RIR模型,牡荆苷组大鼠建模后每日按照25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牡荆苷生理盐水溶液,模型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正常对照组大鼠右眼仅行前房穿刺而不升高眼压,同时腹腔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造模后7 d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采用组织病理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厚度和RGCs数量,采用逆行荧光金染色标记法检测RGCs密度,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RGCs凋亡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细胞质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NQO1、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厚度为(90.21±3.55)μ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28.20±5.31)μm和牡荆苷组的(119.65±6.1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单位面积RGCs数量为(1300.85±14.00)个/mm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330.12±15.05)个/mm2和牡荆苷组的(1921.64±11.78)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TUNEL阳性RGCs比率为(68.34±5.0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01±0.18)%和牡荆苷组的(35.51±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牡荆苷组,MDA、NO摩尔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牡荆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O-1、NQO1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牡荆苷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HO-1、NQO1和细胞核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牡荆苷能减少RGCs凋亡,缓解RIR引起的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损伤,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Nrf2相关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通过烧灼巩膜上静脉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剪开球结膜,不烧灼巩膜上静脉; 姜黄素治疗组给予4mL/kg姜黄素灌胃,假手术组和高眼压模型组给予4mL/kg纯水灌胃,连续3wk。造模后3wk,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RGCs数量及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 采用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紊乱,RGCs数量减少,GCL变薄,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均升高,GCLM和HO-1表达量均升高; 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基本正常,RGCs数量增多,GCL增厚,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均降低,GCLM和HO-1表达量均升高。

结论:姜黄素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可通过上调抗氧化基因GCLM与HO-1的表达抑制RGCs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的方法,检测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夹伤后向大鼠伤眼内注射Ad-CNTF,在取材前7d进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于伤后28d,对大鼠的视网膜铺片进行荧光金标记的RGC记数。结果伤后28d,单纯损伤组、PBS组、Ad-LacZ组视网膜标记RGC数均较低;CNTF处理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12.11±2.29)个(n=9),高于前3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Ad-CNTF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20.93±2.67)个(n=8),在各组标记RGC数中最多,也好于CNTF组,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眼内单次注射Ad-CNTF,可明显增加钳夹伤后28d大鼠视网膜的标记RGC数。与单次注射CNTF相比,对损伤的RGC具有更加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0只,采用夹闭视网膜动脉30min造成大鼠双眼缺血再灌注模型。所有大鼠均于建模前1h给予左眼rhEPO10U(6μL),右眼给予同等剂量眼用平衡盐液。按照建模后眼球取材时间不同(1,4,7,14d)分为4组,每组5只,均于取材前4d利用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标记大鼠RGC,视网膜铺片RGC计数,比较双眼存活RGC数量。结果:rhEPO治疗眼RGC存活数多于平衡盐液对照眼。结论:rhEPO对大鼠视网膜急性缺血后RGC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阈值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BN大鼠。方法采用810nm二极管激光机对10只大鼠视网膜进行热刺激,照射光斑1.2mm,能量50mW,照射时间20s,干预后3d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P70、HSP27在视网膜组织表达。采用上述激光参数,照射视网膜后3d,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TTT+I/R组,n=10),采用TUNEL法检测RGC层细胞凋亡数量,及计数高倍镜下RGC层细胞数,与未干预的急性高眼压模型组(I/R组,n=10)、单纯TTT干预组(TTT组)及正常对照组(n=6)进行比较。主要指标免疫组化染色RGC细胞数及RGC层细胞凋亡数。结果采用低阈值TTT可诱导BN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HSP70及HSP27表达,且光镜下未出现明显视网膜脉络膜形态的改变。TTT+I/R组RGC层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少于I/R组(P=0.048),且前者RGC层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后者(辟0.016);TT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GC层细胞凋亡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882),但RGC层细胞数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低阈值TTT可诱导BN大鼠视网膜HSP70、HSP27表达,并在急性高眼压损伤下对大鼠RGC凋亡具有抑制作用。(眼科,2007,16:48—5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中神经节细胞(retina ganglion cells,RGC)的防护和修复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利用前房高眼压灌注法制成左眼RIR模型,A组每日给予溶媒(100mL/L无水乙醇生理盐水)1mL/kg ip,B组每日给予5g/L MT1mL/kgip,直至处死动物.两组按左眼RIR后的存活时间又分为3小组:A1和B1组(损伤后7d),A2和B2组(损伤后14d),A3和B3组(损伤后30d),每组各4只.于处死前7d由双上丘和双外侧膝状体注射30g/L fluorogold(FG)标记双眼RGC,处死日行双眼眼球摘除术,将全视网膜组织铺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分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作荧光摄影,并输入计算机经图像分析系统计数RGC,计算RGC标识率(即损伤眼RGC数/未损伤眼RGC数)×10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1,A2,A3 3组RGC标识率分别为77.2%±6.4%,65.5%±7.0%,53.9%±4.4%;B1,B2,B3 3组RGC标识率分别为81.3%±9.3%,79.8%±8.4%,80.3%±11.1%.结论:大鼠RIR后MT治疗可提高RGC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在急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死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取C57BL/6小鼠原代RGC与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共培养或单独培养,建立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模拟体内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氧时间分别设为6 h、24 h、36 h、48 h),使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BV2细胞活化程度;采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RGC的细胞活性;应用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RGC凋亡率;通过半定量逆转录PCR、Western印迹、细胞免疫荧光检测BV2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与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的mRNA及蛋白水平;应用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染色试剂盒检测BV2细胞中caspase-8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BV2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应用TLR4小干扰RNA(siRNA)转染和caspase-8抑制剂阻断相应通路,对比TLR4、NLRP3的表达、caspase-8的活性变化、IL-1β含量的差异以及共培养RGC的细胞活性变化。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GC与BV2细胞共培养下,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OGD/R模型中BV2细胞iba1表达增多,BV2细胞显著激活。RGC与BV2细胞共培养下,OGD/R模型中RGC的凋亡率(71.1%±3.2%)高于RGC单独培养下OGD/R模型中RGC的凋亡率(3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P<0.01)。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BV2细胞单独培养下,OGD/R模型中BV2细胞TLR4、NLRP3表达显著增加,其mRNA水平均随复氧时间延长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4.45,72.74;均P<0.01),且在OGD/R复氧24 h时达到峰值(TLR4 mRNA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2.83±0.23,NLRP3 mRNA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3.12±0.27);caspase-8的活性也随复氧时间延长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7,P<0.01),且在OGD/R复氧24 h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的相对比值为2.92±0.31)。应用TLR4 siRNA转染BV2细胞后其caspase-8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应用caspase-8抑制剂并不影响BV2细胞中TLR4的表达上调,而OGD/R作用下BV2细胞分泌的成熟IL-1β在caspase-8抑制剂干预下显著减少(由3.52±0.55降低为1.39±0.37,t=7.19,P<0.01),同时NLRP3的表达量在caspase-8抑制剂干预下显著降低(由2.79±0.23降低至1.37±0.19,t=9.37,P<0.01)。OGD/R模型中,与TLR4 siRNA转染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为74.5%±1.2%,与经caspase-8抑制剂处理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为62.8%±1.5%,均高于与对照BV2细胞共培养的RGC细胞活性(36.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0,6.83;均P<0.01)。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促使小胶质细胞活化,激活TLR4-caspase-8-NLRP3炎性反应小体信号通路,介导RGC死亡。  相似文献   

16.
张静 《眼科新进展》2021,(12):1122-1126
目的 探讨金雀异黄酮(GE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30只健康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I/R+GEN组,每组各10只。I/R组和I/R+GEN组大鼠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制备视网膜I/R损伤大鼠模型,I/R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I/R+GEN组大鼠术后每天给予注射GEN (40 mL·kg-1·d-1);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应假手术后每天予以注射生理盐水(1 mL·kg-1·d-1),连续7 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大鼠,取眼部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形态以及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和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免疫荧光分析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存活率;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反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Western blot分析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结果 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总厚度分别为(114.37±7.32)μm、(155.31±6.83)μm和(178.98±13.65)μm(t=14.284,P<0.01),I/R组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8.95±5.06)μm、(17.62±4.69)μm和(19.03±4.74)μm,I/R+GEN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20.69±8.13)μm、(25.74±6.78)μm和(26.71±7.85)μm,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IPL、INL和GCL厚度分别为(11.73±3.15)μm、(11.97±3.56)μm和(12.59±3.24)μm(均为P<0.05),I/R组与假手术组和I/R+GEN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RGC相对存活率分别为(26.87±3.12)%、(73.46±7.80)% 和(100.00±5.64)%(t=16.825,P<0.01),I/R组RGC相对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和I/R+GE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I/R+GEN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中CAT、MDA、SOD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I/R组与I/R+GEN组和假手术组三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三组大鼠视网膜中NLRP3、ASC、Caspase-1的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EN可通过提高视网膜细胞抗炎和抗氧化能力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对大鼠视网膜I/R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地西泮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麻醉后于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5 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眶侧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的明胶海绵以逆行标记RGC.术前30 min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地西泮(地西泮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手术后2 d、7 d及14 d各处死6只大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另外24只大鼠平均随机分为2组,每天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阻断剂荷苞牡丹碱(荷苞牡丹碱组)和荷苞牡丹碱+地西泮(联合应用组)以探讨地西泮的神经保护机制,2组在动物存活2 d及7 d后分别处死6只大鼠.动物处死后视网膜平铺,计数每只动物荧光金标记的存活RGC并得出存活RGC的平均密度.比较各组RGC密度.结果 地西泮组视神经切断后7 d RGC平均密度(1 730±75)mm-2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RGC密度(1 095±94)mm-2.在此时间点,联合应用组RGC密度(1 120±63)mm-2明显低于地西泮组,而荷苞牡丹碱组与对照组RGC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地西泮对RGC的保护作用可被荷苞牡丹碱拮抗.结论 地西泮可通过激活GABAA受体的途径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 d促进RGC的存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反应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6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齐墩果酸组,每组10只。对照组大鼠给予鼠维持饲料喂养,糖尿病组和齐墩果酸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按照35 mg·kg-1的剂量给予糖尿病组和齐墩果酸组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对照组注射相应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次日尾静脉采血,大鼠空腹血糖≥11.1 mmol·L-1说明造模成功。剔除2只造模失败的大鼠,最终对照组10只大鼠,糖尿病组9只,齐墩果酸组9只。齐墩果酸组大鼠每天给予100 mg·kg-1齐墩果酸灌胃,对照组及糖尿病组每天给予等量的溶剂灌胃。干预8周后处死大鼠,摘取双侧眼球。分离大鼠左眼视网膜,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将大鼠右侧眼球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RGC密度并检测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enom nerve growth factor,vNGF)对实验性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的视网膜超微结构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升高眼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RIR损伤大鼠模型.将Spre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再灌注开始时分别注入vNGF和平衡盐溶液各20 μ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缺血组主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和光感受器细胞等结构的水肿.对照组再灌注后1 d出现膜盘排列紊乱、变形,RGCs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变性,胞浆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化且大量减少.神经纤维内大量的线粒体肿胀、空泡化.至再灌注后7 d膜盘溶解,RGCs出现变性坏死及凋亡;而实验组于再灌注后1 d主要为光感受器细胞排列紊乱、肿胀及RGCs肿胀、少许变性为主,至再灌注后7 d膜盘排列尚整齐,细胞肿胀减轻,胞浆内细胞器较丰富.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较对照组明显轻.结论 大鼠玻璃体内注射vNGF对实验性RIR损伤大鼠的视网膜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乙酰天麻素和天麻素灌胃给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取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乙酰天麻素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天麻素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每组8只。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血糖高于16.7 mmol·L-1确定为造模成功。模型鼠出现高血糖1周后,分别给予100 mg·kg-1、200 mg·kg-1乙酰天麻素及50 mg·kg-1、100 mg·kg-1天麻素溶液灌胃给药8周,对照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处死后摘除眼球,做视网膜冰冻切片,PI染核,观察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变化并计数。结果造模后8周,糖尿病模型组和对照组的细胞计数分别为5.50±4.50和24.75±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大鼠给予天麻素灌胃给药后,神经节细胞层的RGC细胞的损伤减轻。免疫荧光显示低、高浓度组糖尿病大鼠RGC细胞数量较糖尿病模型组大鼠及对照组大鼠增加,其中高浓度天麻素组增加更明显,生理盐水治疗组及低、高浓度天麻素组的细胞计数分别为6.10±3.75、14.00±3.50和18.0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大鼠给予乙酰天麻素治疗后,神经节细胞层的RGC细胞数量较糖尿病模型组增加,其中高浓度组增加更明显,低、高浓度乙酰天麻素组的细胞计数分别为18.25±5.50和21.88±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天麻素组比较,高浓度乙酰天麻素组RGC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天麻素比天麻素能更有效保护糖尿病RG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