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现状,特别是诊断延迟和畸残情况.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患者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对新/复发病例年发现率、年患病率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结果:陕西省1998-2018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542例,年发现率从1998年的0.092/105下降到2018年的0.029/105,年患病率从10.309/105下降到0.134/105,均呈下降趋势.477例新发麻风,2例14岁儿童病例,148例(31%)为2级畸残.新发病例的平均诊断延迟期2018年(47.6个月)比1998年(64.0个月)减少25.63%.结论:陕西省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畸残率高且出现儿童病例,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1998-2018年陕西省麻风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开展麻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陕西省1998-2018年麻风病历资料,对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和病例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8-2018年陕西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共计477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70/10万,年平均患病率为0.305/10万;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46.71岁;男女比为2.46:1;多菌型(MB)399例,占83.6% ;II级畸残共148例,畸残率为31.03%;新发现病例平均延迟期为62.01个月。结论:陕西省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和高龄化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的监测,减少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陕西省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病例资料,对麻风患病率、新发率、复发率,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发现方式、传染来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汉中市2010-2022年共发现麻风患者88例,其中新发79例、复发9例,年平均发现率0.20/105,年平均患病率0.86/105。新发病人数和新发率除2014年稍微有所反弹外,其余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人数最多的为洋县、宁强县,其次为城固县、勉县。新发病例男女性别比2.59∶1,平均发病年龄(47.94±13.12)岁,中年居多,以农民为主。多菌型占97.47%,MB∶PB为38.5∶1,2级畸残率40.51%,平均诊断延迟期65.73个月,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发现(占48.10%)、自报和他报(34.18%)为主,传染来源不明者占63.29%,家族内传染者占29.11%。结论:汉中市2010-2022年麻风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新发病例存在诊断延迟期长,畸残率高,传染来源不明等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1-2020年陕西省新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防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人口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使用率、构成比和百分比等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20年间,陕西省麻风发现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发现率为35.82%,患者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55.4个月,新发患者2级畸残率37.59%。病例发现方式以门诊发现为主,占60.45%。结论:2011-2020年期间,陕西省麻风发病降低,但新发麻风病例依然存在畸残比高、延迟期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麻风防治人员技能培训,提高麻风症状监测水平,降低传播和畸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麻风流行情况,为制定新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藏1965-2020年麻风防治工作的历史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65-2020年全区共累计新发麻风患者4135例,发现率由最高年份1988年的22.07/105下降到2020年的0.05/105;患病率由最高年份1981年的6.04/104下降至2020年的0.04/104。昌都市和林芝市占新发病例的79.59%;病例平均发现年龄为29.27岁;男女比为1.39∶1;儿童病例202例,儿童占比4.89%,其中2011-2020年间有3例儿童病例;多菌型2390例,少菌型1745例,多菌型占比为57.80%;2级畸残率从1965-1970年的20.81%下降至2011-2020年的15.63%,呈下降趋势。结论:西藏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还存在儿童麻风病例及畸残患者,需继续强化麻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缩短诊断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6.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新发麻风病例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麻风新发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及疾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新发病例55例,年均发现率0.276/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主动发现病例仅为21.82%,2年以上延迟诊断病人占比高达50.91%,新发病人II级畸残总体比高达25.45%。结论:广元市近8年新发病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应继续加强主动发现病人,缩短病人延迟诊断时间,降低新发病人II级畸残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烟台市2007-2017年新(复)发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烟台市2007-2017年麻风疫情报告资料。结果:2007-2017年烟台市新发麻风13例,其中二级残疾6例,二级畸残率46.1%;复发9例,其中二级残疾8例,二级畸残率88.9%,8例畸残均属于原发畸残,无新畸残。发病平均年龄为54.6岁,主要(77.27%)集中在50-69岁年龄组(P<0.05)。新、复发病人诊断延迟期平均为42个月和6.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烟台市麻风新发病例数很少,但新发病例残疾率较高、延迟期较长,早发现早诊断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1989~1998年江西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省历史上曾是麻风高发区,从50年代初至1998年底累计发现麻风患者17624例,1989~1998年确诊麻风患者1074例,新发现患者由1989~1993年的745例减至1994~1998年的329例,5年平均发现率由0.387/10万降至0.106/10万,患病率从1989年的0.51/万降至1998年的0.049/万,但1998年新发患者Ⅱ级畸残率仍达22.22%.为进一步了解麻风流行现状,拟对1989~1998年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0-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描述性分析2010-2020年广西全区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2010-2020年,广西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13/10^(5)降至0.06/10^(5),年均下降7.1%;共发现新发麻风病例499例,其中男333例,女166例,平均年龄(44.16±16.87)岁,儿童病例12例(2.4%);2级畸残98例(19.6%),平均延迟期为27个月,早期发现比例为31.9%。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347例,占69.5%),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8.8%,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27.3%。14个市均有新发病例报道,百色、河池、崇左3个市报告的病例数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1.9%。结论: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新发病例的平均延迟期较长,需加强接触者检查、皮肤科医师培训等工作以便早期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阳市2005-2020年麻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收集整理贵阳市2005-2020年新、复发麻风患者的详细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对麻风病例的一般情况和就诊次数、麻风反应、残疾情况、传染源、发现方式和型别等相关因素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贵阳市2005-2020年共发现新、复发麻风169例,年均发现率0.260/105,总体呈下降趋势,复发病例7例,其中3例是联合化疗后复发(42.86%),4例为DDS单疗后复发(57.14%)。169例患者平均年龄(41.88±16.75)岁,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6例,占新发病例的3.55%,MB∶PB=2.13∶1,平均2级残疾比为32.54%,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占31.36%。影响畸残的主要因素为麻风患者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传染源、不同的发现方式和麻风型别。结论:贵阳市麻风流行状态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级残疾发病率高并且还有儿童病例(14岁及以下)出现,麻风疫情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1998-2018年共发现麻风患者66例,通过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占95.45%,患病率保持在<1/105的较低水平。麻风早期发现率低(36.36%),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67.35个月;确诊时2级畸残率较高(39.39%)。南海区麻风病疫情整体呈低流行状态,确诊时Ⅱ级畸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0-2021年甘肃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与规律,为麻风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2000-2021甘肃省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结果:2000-2021甘肃麻风新发病例,年发现率从0.056/105降至0.008/105,年患病率从0.17/105降至0.06/105。共报告新发病例133例,其中男87例,女46例。复发病例共8例,儿童病例4例。2级畸残42例(2级畸残比31.6%),平均延迟期47.70个月。早期发现占12.78%,发现方式以自报和报病为主(80例,占60%),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占6.02%,传染源来自家内的病例占31.58%,传染来源不明的占64.66%。平均发病年龄(40.65±13.84)岁,新发病例均为本土病例。全省14个市州有8个市(州)有新病例报告,分布在31个县(区、市)。陇南市报告的病例数占甘肃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0%,平凉、庆阳、甘南3个市(州)报告病例数占甘肃病例总数的28.6%,病例以散发为主。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连云港市2000-2019年麻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汇总整理连云港市2000-2019年麻风病例资料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9年连云港市麻风年均患病率0.37/105,呈下降趋势.各县(区)中灌云县年均患病率最高为0.55/105.全市麻风报告病例中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贵州省兴义市重复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对当地新发现麻风病人的影响.方法:收集1996~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人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9年共发现麻风病人166例,平均每年发现18.4例,年均发现率为2.65/10万.1999年首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后3年,新病人中的2级畸残率和延迟期呈明显下降趋势,低于开展前3年的水平.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时的畸残率和平均延迟期均达较高水平,提示该地区虽两次开展消除麻风运动但麻风流行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结论:重复实施消除麻风运动可促进某些流行病学指标的好转,应反复多次开展.  相似文献   

16.
Through the leprosy surveillance system established in 1990s the authors analysed the epidemiology of leprosy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51 to 1996. By the end of 1996, the total number of registered cases was 32,772, the peak incidence rate (2.44/100,000) was in 1958. The annual average progressively decreasing speed (AAPDS) of the number of new cases, incidence rate, incidence rate among children, number of newly detected patients, detection rate, number of registered cases and registered prevalence rates were 4.7% (xg = 0.9534), 5.9% (xg = 0.9407), 7.4% (xg = 0.9263), 6.7% (xg = 0.9326), 8.1% (xg = 0.9195), 10.9% (xg = 0.8913) and 11.7% (xg = 0.8828) respectively. Among newly detected cases,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gradually declined with an AAPDS of 2.9% (xg = 0.9712), but that of household contacts gradually increased, showing a gradual decline of source of infection. The multibacillary (MB) rate among new cases, newly registered cases and active cases also increased gradually. The MB rate among child case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among adults. The disability rates among newly registered cases tended to decline. The peak incidence was in the 20 to 35 years age group, the average age at onset being 31.92 years. Average age at onset gradually increased to 34.19 during 1991-1995. The average interval between onset of symptoms and diagnosis was 4.89 years and that had reduced gradually to 3.24 years during 1991-1995.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1)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leprosy in Sichuan province shows decline; (2) the case-finding activities have improved and intensified; but (3) the disability rate among newly detected cases is still high (> 20%) and the average delay in diagnosis is still too long, showing that early case finding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