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与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2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1例。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有糖尿病组(n=51)和无糖尿病组(n=71),有糖尿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组(n=24)和重度组(n=27)。分析有无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肠道菌群及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差异,比较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伴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肠道菌群、TMAO的差异,同时分析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Gensini积分与肠道菌群及血清TMAO的相关性。结果 有糖尿病组患者体重指数、冠状动脉重度病变比例、Gensini评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24.80±2.11) kg/m2、52.94%、(42.03±8.84)分、(4.81±0.94) mmol/L、(2.30±0.81) mmol/L和(3.10±0.97) mmol/L,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01±0.30) mmol/L...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失调症。肠道菌群改变可能会导致便秘等肠道功能性疾病,而且肠道菌群的调节用于便秘等相关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已得到确认。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16S r RNA高通量焦磷酸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细菌培养法,被广泛用于肠道菌群分析。不同研究得出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不尽一致,但大部分研究指出,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下降以及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降低。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的调节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疗效也不尽相同。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等微生态制剂以及粪便菌群移植可用于肠道微生态调节。大多数研究指出,益生菌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排便次数,减轻患者其他的相关症状。该文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征性改变以及微生态制剂对便秘的治疗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引发社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冠心病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人体生理病理机制逐渐被发掘,通过分析中医学对心、脾、小肠的密切联系,基于心-脾-肠轴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冠心病的主要调节作用以及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揭示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求从脾论治改善肠道菌群以治疗冠心病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5.
30例重症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们研究了重症感染患者肠道内几种常见细菌的变化,同时做粪便涂片检查,探索快速、简便的实验室诊断菌群失调的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6年10月~1997年10月临床诊断重症感染的住院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81...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能量摄取和局部或系统性炎症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脂代谢异常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肠道内致病菌增多,益生菌减少,同时肠道致病菌可破坏肠道屏障,增加渗透性,导致内毒素入血。肠道菌群能调节脂类、脂多糖(LPS)含量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生成,并能影响食物摄入,炎症反应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等。肠道菌群改变或许可作为脂代谢异常的早期诊断标志。在此基础上可改变肠道菌群,为治疗脂代谢异常提供新方法。目前有许多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二甲双胍或肠道粪便移植(FMT),这些均对机体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8.
肠道正常菌群及菌群失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思纯 《新医学》1999,30(11):626-627
1 引 言人类与外界接触的体表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在胃肠道存在着不同的细菌,这些细菌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不同的节段,发挥对宿主的营养、免疫作用,并参与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如果这一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就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2 肠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即有细菌进入体内,首先是口咽部,随后进入胃肠道。细菌在肠道定居繁殖,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定殖后的细菌边繁殖边排出体外,终生维持,无致病性,称为肠道正常菌群。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后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存有少量的革兰…  相似文献   

9.
很多有关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发现,合理的应用中药可以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肌功能,达到降低血脂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等目的。而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同样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正暗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心与小肠相表里”这一点,通过干预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很多实验证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该文综述了既往研究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全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病因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受肠道菌群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调节,菌群失调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调节菌群。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重点概述了FMT在糖尿病人群和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旨在评估FMT靶向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FMT作为糖尿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84例患者同时进行肾动脉造影.[结果]在冠心病患者中,RAS的发生率为12.1%(38/314).RAS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尤其多支病变,应根据病情需要行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35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144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两组患者都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程度以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且明显高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x2=6.03,P=0.019);其中复杂病变患者24h动态收缩压、日间动态收缩压、夜间动态收缩压、24h 动态脉压、日间动态脉压、夜间动态脉压都高于简单病变组(t值分别为2.580、2.045、2.675、2.037、2.601、1.995;P 值分别为0.015、0.037、0.009、0.041、0.017、0.047).结论 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更重,故应对血压进行良好的控制以减轻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A member 1, ABCA1)基因多态性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3, FABP3)联合检测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多支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 月~2019 年11 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237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101 例和多支病变组136 例,采用PCR 方法检测患者ABCA1 基因相应片段的多态性,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 曲线分析ABCA1 基因多态性和FABP3 对多支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多支病变组患者血清FABP3 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支病变组患者ABCA1 基因rs363717 位点G 的突变频率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清FABP3 水平及ABCA1 基因rs363717 位点的A 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BCA1 基因rs363717 位点检测联合血清FABP3 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价值,多支血管病变与rs363717 位点多态性及血清FABP3 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气肿X线表现在成人高原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分析24例成人高原性心脏病胸片;结果:高原缺氧所致代偿性肺气肿如发展不可逆肺气肿,则是除高原缺氧引起肺小动脉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以外又一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因素之一。结论;肺气肿在高原性心脏病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病变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并进行双颈动脉和心脏彩色多谱勒检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反映动脉弹性的PP、PI、CWS有显著差异(P<0.0001),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明显(P<0.0001);结论: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弹性下降可反映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及其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2例,根据AASI高低将患者分成正常组71例(AASI≤0.55)和升高组41例(AASI0.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和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血脂、BUN、BMI、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的冠脉3支病变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I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ASI对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AASI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瘦素、脂联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应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①SA组、UA组、AMI组血清瘦素水平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AMI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组、UA组、SA组TG、TC、L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降低,瘦素、TG、TC、LDL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TG、TC、LDL水平异常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异常降低,两者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方法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以上的心脑血管患者作为入选标准。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sphosphate,ADP)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作诱导剂在Chrono-log 560 Ca上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受检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2.5%(n=21)。阿司匹林抵抗组HRV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司匹林抵抗组高血压患者的比率(42.9%)与阿司匹林敏感组(29.3%)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组HRV时域参数和频域参数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我们HRV下降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时,要定期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一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应提示这类患者要及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加大阿司匹林的剂量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素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内皮素(ET)与不同类型冠心病及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9月~2005年8月收治的52例冠心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3例)和16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均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ET测定及冠脉造影检查,按冠脉造影结果将冠脉病变分为A、B、C 3型。结果:①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E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冠心病组冠脉狭窄程度与体内E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s=0.403,P<0.01),与ISI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s=-0.403,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C型病变者血浆ET水平最高,ISI最低;A型病变者血浆ET水平最低,ISI最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ET水平明显增高,ISI明显降低且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国产阿托伐他汀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心病高危患者的疗效和其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冠心病高危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d-1组(n=50);阿托伐他汀40mg.d-1组(n=54)。分别于用药前、用药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血糖(GLU)、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CK),共治疗6个月。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10mg.d-1组LDL-C、TC、TG水平分别降低38.04%、29.37%、20.74%,HDL水平升高了5.98%。40mg.d-1组LDL-C、TC、TG水平分别降低49.14%、37.69%、26.98%,HDL水平升高3.48%。10mg.d-1组LDL-C的达标率为54.00%,40mg.d-1组LDL-C的达标率为79.24%。两组间LDL-C的达标率有显著差异(P<0.01)。(2)两组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1较10mg.d-1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LDL-C、TC和TG水平,使LDL-C水平达标率高,且两者的安全性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