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肠息肉8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杨惠 《中原医刊》2006,33(6):47-4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病理即内镜特征以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0.87%。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2.13%。大小不等腺瘤性息肉恶变率与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体积大恶变率高,且多广基无蒂或亚蒂,以绒毛状腺瘤为主。炎性息肉以≤1.0cm的为最多。结论大肠息肉的癌变以腺瘤型为主。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腺瘤体积为大绒毛结构者易癌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检出的7976例胃肠息肉患者,按年龄≤30岁、31~49岁及≥50岁分为青少年组、壮年组及中老年组3组。比较分析患者的胃肠息肉检出率、性别、息肉的数目、位置、直径和病理类型及肠道准备评分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2.22%,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41.85%,均以中老年组最高(P<0.05);肠道准备充分者的息肉检出率高于肠道准备不充分者(P<0.05);女性的胃息肉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单发胃息肉发生率高于单发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多部位发生率和息肉直径≥1.0cm的检出率均高于胃息肉(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以男性较为显著,尤其是中老年组男性(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总体高于胃息肉,两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以单发非肿瘤性息肉为主;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以多发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赵颖  王玉芳  王维 《四川医学》2002,23(1):17-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内镜特征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方法:从我院1998-2000年所做5840例电子结间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584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623例,息肉的检出率为10.67%,而腺瘤性息肉271例占47.09%。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与恶变密切相关。本组息肉以0.6-1.0cm者恶变率为3.80%,1.1-1.9者恶变率为13.0%,≥2.0cm者恶变率为27.59%。结论:遥瘤息肉的恶变与其体积大小有关,体积愈大愈易恶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结肠,且在取活检时注意选择息肉糜烂处及大息肉多块取材,且对所见息肉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和结肠镜诊疗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肠镜大脾性卢肉的检出率为21.2%,其中74.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7.
230例大肠息肉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病 ,多发病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对于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断、治疗、大肠息肉癌变的预防及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我院 1998年元月~ 2 0 0 0年 3月间利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有症状者 15 6 2例 ,其中检出大肠息肉 2 30例2 80颗 ,检出率为 15 %。现将本组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性别、年龄分布 :本组 2 30例中 ,男性 14 0例 ,女性 90例 ,男女之比为 1 5 6∶1,年龄 3岁~ 90岁之间 ,其中 <10岁组 5例 ,占 2 2 % ;10岁~ 19岁组 7例 ,占 3% ;2 0岁~ 2 9岁组 18例 ,占 7 8% ;30岁~39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52例大肠息肉的病理资料和结肠镜检查资料.结果:直肠、乙状结肠是一般息肉的好发部位,也是恶性息肉的好发部位.多发性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和恶性息肉的几率较高.结论:提示结肠镜检查时应重点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应引起内镜医师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大肠息肉分布特点及病理类型。方法 收集因肠道不适就诊于遂溪县中医院行肠镜检查者254例,剔除病理资料缺失及合并肠道腺癌的患者,最后检查结果为大肠息肉患者有140例,分析其性别、年龄、息肉的分布部位、特点与病理分型。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55.1%,男、女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0例患者中左半结肠89例(占63.6%),全结肠35例(占25.0%),右半结肠16例(占11.4%);病例分型:腺瘤性息肉44例(占31.4%),腺瘤合并其他类型39例(占27.9%),炎性息肉23例(占16.4%),增生性息肉21例(占15.0%),其他复合类型13例(占9.3%);以60~<70岁的检出率最高。结论 大肠息肉检出率较高,好发于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多见。  相似文献   

10.
黄庆伦 《当代医学》2014,(12):32-32
目的:探究老年人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南海区盐步医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接诊的150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同时癌变率也相应增大。息肉性质中56.66%的大肠息肉为单发性,56.52%直径〈0.05 cm。息肉部分为中乙状结肠息肉最多,为31.88%。息肉病理分类中管状腺瘤最多,为44.93%。40例良性息肉随访3年复发率80%。结论老年大肠息肉主要表现为单发,直径较小,多为乙状结肠息肉,且管状腺瘤较多,术后复发率高,但癌变率低,临床应加大临床筛查与随访调查,提高病理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23-25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内镜下的分布特点、临床表现、大小、病理类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门诊及住院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98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66例,女32例;好发年龄以20~75岁为主,占71.21%;临床表现以便血(59.18%)、腹痛(8.16%)及腹泻(24.49%)为主,且女性以腹泻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P0.05),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P0.05)。病变部位分布直肠最多,占33.88%,乙状结肠占31.40%,降结肠占20.66%,横结肠占8.26%,升结肠占6.61%;炎性、增生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和部分癌变分别占7.83%、54.77%、18.16%、10.34%,6.81%和2.11%。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体积较其他类型息肉明显增大。结论 20~75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便血、腹泻及腹痛为主;男性患者以便血为首诊者较女性明显增高,而女性以腹泻为首诊者较男性明显增高,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其中2.11%的肠息肉局灶癌变,所以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 (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 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 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 2.0 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增生性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增生性息肉的1 676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女性占61.46%(1 030/1 676);≥60岁者占60.50%(1 014/1 676);息肉多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占65.21%(1 093/1 676);息肉合并异型增生占5.31% (89/1 676),合并肠化生占5.61% (94/1 676);息肉局灶癌变占0.30% (5/1 676).背景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占21.96%(368/1 676),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4.20%(238/1 676),肠化生占22.61%(379/1 676),异型增生占6.56%(110/1 676),腺癌占0.78%(13/1 676),类癌占0.18%(3/1 676).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多分布于近端胃,息肉组织可以发生癌变.息肉背景胃黏膜存在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检查时应重视息肉背景胃黏膜检查.  相似文献   

16.
李斌  韩怡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03-1006
目的:观察确定胃息肉病人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了解胃息肉和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是否关联.方法:分析完成胃肠镜检查的1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有胃息肉病人设为观察组,无胃息肉病人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之间的多项检验指标及临床特征之间有无差异,分析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结果:胃息肉以女性多见(P<0.05);临床症状中观察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腺瘤性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点,探讨其癌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分析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25例,女性占51.20%,平均年龄为(66.7±12.3)岁,≥65岁的患者占64.80%,<45岁者仅占5.60%。腺瘤性息肉多分布在胃体和胃窦,分别占40.80%和32.80%,以单发(90.40%)、无蒂(76.81%)为主。65.94%的腺瘤性息肉直径≤1.0 cm。23.20%(29/125)的患者合并增生性息肉和/或胃底腺息肉,其中,合并多发息肉者占58.62%(17/29),1.60%(2/125)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病理类型的息肉,1.60%(2/125)的患者伴发G1期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13.60%(17/125)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伴发胃癌,以进展期(70.59%)、未分化型(66.67%)癌为主。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为18.40%(23/125)。52.80%的背景胃黏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自身免疫性胃炎占11.20%。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21.60%。胃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0.80%(26/125),癌变以分化型为主,但有的癌变为印戒细胞癌。直径>1.0 cm(OR=5.092,95%CI: 1.447~17.923,P=0.011)、表面形态不平伴有糜烂(OR=13.749,95%CI: 1.072~176.339,P=0.044)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腺瘤性息肉伴发胃癌的比例高、癌变率高,直径和表面形态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检查时应重视内镜下息肉病理类型的鉴别,并重视全胃黏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结直肠锯齿状息肉(SP)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9 月 -2016 年5 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32 例结直肠SP 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χ2 检验 对SP 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232 例SP 患者,男153 例,女79 例;年龄18 ~ 86 岁,平均 (52.38±12.67)岁。共检出251 枚SPs,增生性息肉(HP)165 枚(65.7%)、无蒂锯齿状腺瘤/ 息肉(SSA/P) 85 枚(33.9%)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 枚(0.4%)。HP 和SSA/P 在息肉分布部位、大小及形态方面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37.98 和74.83,均P =0.000)。85 枚SSA/P 中,伴和未伴细胞异型增生型分 别为66 枚(77.6%)和19 枚(22.4%)。两者息肉形态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 =0.015),而 息肉分布部位及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 和1.56,P =0.932 和0.211)。结论 HP 和SSA/P 有 其自身的内镜特点,结合息肉部位、大小及形态有助于区分。而SSA/P 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点,仍需要扩 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内室管膜瘤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内室管膜瘤主要以慢性疼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MRI常表现为T1WI序列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常伴有特征性"帽征"。镜下肿瘤细胞呈特征性菊形团,GFAP染色常呈阳性。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与其他脊髓肿瘤相比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临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